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地域口碑的红利

山东人画像

究竟是什么赋予了淄博强大的魅力?要回答好这个问题,需要把时间拉回到2008年。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震惊世界。当时的白鹿镇九年制学校里,一条地震断裂带刚好位于一座教学楼旁边,教学楼整体被抬高了近三米,却屹立不倒,而旁边的教师宿舍楼则彻底垮塌。这座挽救了上千名学生生命的教学楼被全国人民称为“最牛教学楼”。同样令人感动的,还有一支“最牛救援队”。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山东日照农民刘中明决定与同村村民前往震区参与救援。去四川定下来了,但怎么去?火车,怕不通;飞机,坐不起。“我那辆三轮车可以啊,咱们开三轮车去!”刘中停家刚好有一辆农用三轮车,这下派上了用场。次日清晨,刘中明一行十人驾驶农用三轮车向四川进发。然而,驶出日照不久,他们就因车辆超载被交警拦下了。交警得知他们要前往汶川抗震救灾时大吃一惊,感叹于他们的无畏精神,自掏腰包帮他们交了罚单。为了获得沿途各地的交警和民众的谅解,刘中明专门制作了红色条幅挂在三轮车两侧,上面的文字“山东莒县农民救灾志愿者”非常醒目。果不其然,条幅发挥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为他们减少了很多误会和麻烦。在众人的帮助下,他们耗时四天三夜,终于到达汶川。历史将永远记住这十位质朴的日照农民的名字——刘中明、刘光波、刘中富、刘中停、刘中彩、刘守华、刘守秋、刘守欣、刘守贵和刘光瑞。这支农民救援队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还有人据此拍摄了电影《日照好人》。他们的农用三轮车被收藏并陈列于“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中。

之后的十几年,“最牛救援队”仍然不时冲上各大网络平台的热搜。不少IP地址为四川的网友发出穿越时空的告白:“身为一个四川人,我要谢谢山东人。”对此,山东网友一般都这样回复:“同胞之间相互帮助,理所应当。”历史持续见证着,每逢同胞有难,山东人总是率先挺身而出,施以援手。山东人在大家心里种下了“好人”的种子,良好的地域口碑生了根、发了芽。

新冠疫情暴发时,“山东好人”的形象再一次得到强化。山东人第一时间支援了大量的物资和医疗队伍,大义大爱感动了每个中国人。武汉疫情最严重时,寿光每天提供600吨蔬菜,持续供应十几天;菏泽捐出90吨山药、90吨大蒜、60吨鸡蛋和35吨白菜;兰陵捐出200吨大蒜;邹城捐出100吨蘑菇;临沂捐出20吨水饺和汤圆;滕州捐出66吨马铃薯。武汉缺护目镜,青岛连夜送去两万副。口罩紧缺,山东动员全省每天送去百余万个。还有建材、机械设备、医用酒精、消毒液等,山东几乎是“缺啥有啥,有啥给啥”,于是有网友将山东救援工作命名为“搬家式救援”。不光捐钱捐物,山东人还把济南市委书记“捐”给了武汉。2020年2月,时任济南市委书记的王忠林临危受命,调任湖北武汉任市委书记,以其硬派的工作作风成为疫情期间的第一个“救火队长”。

2021年年末,因疫情防控需要,西安铁路和航空暂时停运,一个在山东烟台求学的西安籍女大学生急哭了:眼看要过年了,学校放假,老家却回不去,如何是好?家在威海的一个同学听闻此事,便与父母一同驾车返回学校,将这个西安女孩接到威海过年。西安女孩在社交平台上表达了感激之情,令许多大学生感到无比温暖。疫情防控期间,上海物资供应一度吃紧,山东兰陵县服务队在保障蔬菜稳定供应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累计直供上海蔬菜2500吨,捐赠蔬菜200吨。三年间,山东人“感动全国”的画面不胜枚举。

地域口碑是一种文化现象,即社会对某一地域的人文风貌形成的长期印象及客观评价,主要受地貌、地质、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和饮食结构的影响。陕西、甘肃一带降水少、温差大、风沙多,早期陕甘人民养成了凿洞而居的生活习惯,形成了粗犷、率直、棱角分明的性格。贵州、云南一带降水多、空气潮湿,加上大山区隔、交流不便,人们逐渐形成了依山而居、喜食辛辣的生活习惯和热情朴素的性格。山东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农耕条件优越,且受儒家遗风影响,人们性情率直,重义轻利。

积蓄了数年的山东地域口碑,给淄博带来了人文消费的福利。淄博烧烤成为全国人民回敬山东大义大爱的“第一杯酒”。有网友调侃:“三年战‘疫’始于武汉,终于石家庄,庆功宴设在了淄博。”

“我很喜欢山东人这一点。在这波烧烤的热度里,我看到了淄博人的诚信、朴实和热情,看到了山东人的人格魅力。”这是一名游客的肺腑之言。

集体主义情结重是山东人的另一个特征。如果有人抹黑山东人形象,同乡往往会在第一时间谴责当事人:“你把山东人的脸都丢光了!”因此,山东人家国情怀深切,遇到大事能勇挑重担。山东人好客,常说:“不就是多几双筷子的事嘛!”在淄博的烧烤摊上,外地游客“被拼桌”、被请客成为常态。一个河北网友说:“淄博现在每天放一个大招儿,招招拿捏大伙儿。连评论区的山东网友都是‘专业迎宾’,全方位地、热情地提供售后服务和技术指导。”一个海南网友跟评:“淄博的大爱令我热泪盈眶!即使没有吃到烧烤,也被他们的温暖感动着。”

或许大家吃的不只是烧烤,还是“好客山东”带来的久违的亲切感,是人间烟火。据《环球时报》2023年5月的一篇报道,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评价淄博现象时说:“淄博之所以成功,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将山东热情好客的文化通过餐饮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且在疫情恢复后缺乏文旅消费热点的形势下抢占了先机。”

在大数据绘制的中国“口碑地图”中,山东区域显示出重情厚义的赤诚之色:从儒家文化到沂蒙精神,从汶川地震救援到武汉疫情救助,再到今天的淄博现象,细数人间大事小情,山东皆口碑载道。淄博这场流量飓风的情感基础,实际上是山东长久以来形成的良好口碑引发的全民共情。 mYqhLvfFufvalofqGuHq9FPgM3mZMqyT2bAvrkRYuAPIohrjYQUiHOGAoOAqp0J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