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魔法思维

这种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但看似有意义的巧合在业内被称为共时性(synchronicity)。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在20世纪20年代首次提出了这个概念 [7] ,并用它来论证因果效应实际上是超自然活动。这是所谓魔法思维的一个例子:当两个相关事件之间看不出有明显的因果关系时,我们的大脑会迅速推断出一些不合理的假设。我们将在下一章具体讨论这种现象。“信徒”错误地认为偶然事件具有某种意义,有可能导致迷信的发展。

许多运动员和球迷都熟悉赛前仪式这种形式化的魔法思维。切尔西足球俱乐部前队长约翰·特里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就逐渐养成了一些赛前迷信的做法,例如在开车去球场的路上播放同一张唱片,在开球前用同一个小便池。通常,在一场胜利之后,特里会想起他在比赛前做了哪些不同的事情,并将胜利归为这种行为的因果效应。当他在切尔西的职业生涯进入尾声阶段时,他在赛前要完成的例行动作已积累到50个,他甚至都有点儿记不住这些动作了。

特里回忆说,2004年,在巴塞罗那诺坎普球场的一场欧冠比赛中失利后,他的“幸运”护腿板丢失了,他要求切尔西的工作人员去寻遍球场的每个角落。他后来回忆说:“那副护腿板让我在比赛中取得了今天的成绩,但我把它弄丢了。”他相信,穿戴这些特殊的物品会对他和球队的表现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没有它们,他的运气就会耗尽。他记得自己当时想:“这副护腿板我已经戴这么久了,但现在完了,我将彻底失去它了。”护腿板最终也没有找到,所以特里不得不向队友弗兰克·兰帕德借了一副备用护腿板。戴上新护腿板的第一场比赛就取得了大胜,这给特里迷信套路的有效性和必要性招来了质疑。然而,由于这场胜利,这副借来的护腿板被赋予了一种新的神秘意义,从那时起,它就成了特里的新的幸运护腿板。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东京驹泽大学的行为心理学家小野浩一对人类迷信行为是如何形成的非常感兴趣。他精心设计了一项实验 [8] ,以证明人类会在没有任何合理证据的情况下,将某个结果归因于自己的某个举动——迷信行为就是这样定义的。每个学生参与者被单独安排在一个房间里,房间里有一张桌子,桌子上面有三根控制杆,墙上有一个计数器,用来记录参与者的得分。学生们的唯一目标就是尽可能多地得分。每得一分,就会有灯光闪烁,同时蜂鸣器鸣响,让他们知道自己得分了。在发现某个动作刚做完就被加一分之后,许多学生为这个动作赋予了某种意义,并为了得更多分而反复做这个动作。然而,学生们不知道的是,他们的行为对是否得分完全没有影响。有些学生产生了迷信行为,即使这些行为并不能带来加分,他们也一直坚持。另外一些人则发展出更灵活的控制杆操控套路,根据得分情况不断改变和适应。有一名学生的做法非常复杂。当她把右手放在控制杆的外壳上并得到一分后,为了继续得分,她决定跳到桌子上,用同一只手触摸计数器、灯或墙壁。10分钟后,她从桌子上跳了下来,但刚一跳下来,她就得了一分。于是,她改变了自己的做法,开始蹦跳。她跳起来用拖鞋击中天花板后,得到了一分,于是她继续蹦跳,直到大约25分钟后,筋疲力尽的她才停了下来。就像约翰·特里的新护腿板一样,新的迷信在得到适当的加强之后,可以取代以前的迷信。

会形成迷信反应的绝不只有成年人。1987年,堪萨斯大学的研究人员格里高利·瓦格纳和爱德华·莫里斯对3~6岁的儿童进行了一项实验。 [9] 每名儿童被依次单独留在一个房间里,房间里有一个随机分发弹珠的机械小丑。他们告诉这些儿童,如果收集到足够多的弹珠,就可以用它们交换自己选中的玩具。3/4的儿童产生了某种诱使小丑分发弹珠的迷信反应。一些儿童对着小丑做鬼脸,还有一些摸他的脸或者在他面前跳舞。一个小女孩甚至断定,得到弹珠的最好方法是亲吻小丑的鼻子。

“魔法思维”一词源于我们在观看优秀魔术师精心设计的魔术表演时产生的认知失调。当魔术师把她可爱的助手锯成两半时,我们的大脑就会同时产生两种相互矛盾的观点:

1.助手被锯成两半,而被锯成两半的人活不了多久。

2.助手面带笑容,他的腿在摆动,表明他还活着。

如果大脑无法理解其中的机关,那么当它后来再次被幻觉所迷惑时,它能找到的解释这种不舒服情况的最简单方法之一就是诉诸魔法。如果我们弄不清楚魔术是怎么变的,我们也许就会推断,魔术师真的有某种特殊的能力。 sTgllidaJoTXfnc60owE5vM1LsZC/Uz3aOeO7m6wPBvNSjXpnE61Nlgng2aIzW5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