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经验教训

现代通灵师用来欺骗受害者的微妙的心理操纵术,与世界各地的传神谕者、占卜师和预言家多年来一直使用的伎俩并没有什么不同。吕底亚国王克罗伊斯向德尔斐神庙的女祭司请求神谕,随着波斯帝国在他的故乡安纳托利亚的势力日益强大,他是否应该采取针对性行动。神谕毫不含糊地告诉他:“如果你过河,你将摧毁一个伟大的帝国。”克罗伊斯认为预言对自己有利,于是在公元前547年正式发动了对波斯人的战争,一个伟大的帝国被摧毁了——他自己的帝国。当然,整个事件证明了神谕是正确的。事后有人评论说,神谕本来就是这个意思。就像今天使用彩虹策略的灵媒一样,神谕的预测也兼顾了所有的可能结果,战斗肯定会有赢家,所以这个预测不可能出错。如果预测有出错的危险,它就不可能在古代最强大、最受尊敬的预测机构中登上那个最高的位置。

据说,一位希腊将军向多多那神庙的女祭司请求神谕,咨询他在即将到来的战斗中的命运,女祭司回答说:“You will go, you will return never in the war will you perish.”这是事后陈述的一个非常棒的早期例子,与通灵师的否定消失话术属于同一类别。这句话故意含糊其词,它可以被解释成两个截然相反的意思,无论事实如何,看起来都像是一个正确的预测。如果将军死了,就可以解释成:“You will go, you will return never, in the war will you perish.”(你将离开,你永远不会归来,你将在战争中死亡。)但如果将军胜利归来,那么这句话就应该解释成:“You will go, you will return, never in the war will you perish.”(你将离开,你将归来,你绝对不会在战争中死亡。)拉丁语ibis redibis在法律语境中指令人困惑或模棱两可的陈述,这个短语就直接来源于神谕预言的拉丁语翻译:“ibis redibis nunquam per bella peribis”。

当然,还有诺查丹玛斯的乱枪打鸟。在他近4000行含糊的预言中,必定有几句话与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相似。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诺查丹玛斯的预言模棱两可,以至于同一首四行诗可以被解读成对截然不同的事件的预测。很明显,这样模棱两可的预测,只要数量足够多,那么在事后审视时,必然会有一些与事实相符。那些没有变成事实的预测呢?只是尚未实现罢了。

这正是问题的关键。大多数来自古代的预测要么不够具体,以至于没有人能真正说清楚它们到目前为止是否已经变成事实,要么不正确,但也不引人注目,现在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因为它们不能被编成有趣的传说。没有人记得牧师、占卜师和“智者”究竟犯了多少错误,因为他们的错误被他们对一两次偶然事件的看似正确的预测掩盖了。

在与宝拉的会面接近尾声时,我对她付出的努力表示了感谢。尽管我觉得她没有给我带来多少启示,但我认为她非常擅长她从事的这项工作。否则,她就无法在半个小时内猜测出一个完全陌生的人的生活,同时还能揭示一些基本事实。

作为回报,宝拉也给我留下了一句鼓励性的话:“祝你这本书好运。你会一直很好的。”她肯定想不到,当我想去大街上找个地方坐下整理思绪时,这句话在我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坐在街角的一张长凳上,试着回忆宝拉今天在我身上使用的那些通灵术工具,以及我们所有人都有的认知偏倚。这些认知偏倚会让我们在这些场景中不知不觉地变成通灵师的帮凶。如果我们不想被打个措手不及,那么我们必须学会识别我们在几千年的人类进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这些经验法则:波利安娜效应,记忆偏倚,魔法思维,“帮助”我们的近因效应——我们自己的直觉。否则,我们就会很容易被那些想要迷惑我们、从我们的不安全感中获利或不想暴露自己那些小花招的通灵师所利用。然而,正如我们将在下一章看到的那样,我们不需要某个外部因素处心积虑地把我们引入歧途,就能上当受骗,因为我们自己就有能力做到这一点。

[1] 英语的gut feeling字面上的意思是“肠道的感觉”。——编者注

[2] Moore, D. W. (2005). Three in Four Americans Believe in Paranormal: Little Change From Similar Results in 2001. Gallup Poll News Service . http://www.gallup.com/poll/16915/Three Four-Americans-Believe-Paranormal.aspx

[3] Dickson, D. H., & Kelly, I. W. (1985). The ‘Barnum Efect’ in Personality Assessment: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Psychological Reports, 57 (2), 367–382. https://doi.org/10.2466/pr0.1985.57.2.367

[4] Howard, J. (2019). Forer Efect. Cognitive Errors and Diagnostic Mistakes , 139–44. https://doi.org/10.1007/978-3-319-93224-8_9

[5] Matlin, M. W., and Stang, D. J. (1978). The Pollyanna principle: Selectivity in language,memory, and thought . Schenkman Publishing Company.

[6] Izuma, K., Saito, D. N., & Sadato, N. (2008). Processing of Social and Monetary Rewards in the Human Striatum. Neuron, 58 (2), 284–94. https://doi.org/10.1016/j.neuron.2008.03.020

[7] Jung, C. G. (1952). Synchronicity: an acausal connecting principle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8] Ono, K. (1987). Superstitious behavior in humans. Journal of the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Behavior, 47 (3), 261. https://doi.org/10.1901/JEAB.1987.47-261

[9] Wagner, G. A., & Morris, E. K. (1987). ‘Superstitious’ Behavior in Children. The Psychological Record, 37 (4), 471–88. https://doi.org/10.1007/bf03394994

[10] Zwicky, A. M. (2006). Why are we so illuded? https://web.stanford.edu/~-zwicky/LSA07illude.abst.pdf

[11] Von Restorff, H. (1933). über die Wirkung von Bereichsbildungen im Spurenfeld. Psychologische Forschung, 18 (1), 299–342. https://doi.org/10.1007/BF02409636 tnUtwWPDNBFfgagtUNyExLgCeIy7UbB+4rA+xC0TLWEKq3qFI+hMCIEtW5sfutQ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