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白芍补,赤芍泻,用法别出错

白芍、赤芍有什么区别?

桂枝汤作为群方之冠,您看着很简单,就3味药加上生姜、大枣,但是这个方子的含义还是比较深的。

因为张仲景开方写的是芍药,到底是白芍还是赤芍?许叔微为什么说要用赤芍?我来跟大家解释一下。

从我们对文献和《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的研究来看,在张仲景的时代,是不分白芍、赤芍的,后来人们才逐渐认识到有白芍、赤芍之分。所以,您现在去药店看,白芍是一味药,赤芍也是一味药。

它俩都是芍药,那白芍、赤芍怎么区分?

南北朝时期,写《辅行诀》的陶弘景说有白芍、赤芍之分,白芍是白山、将山、茅山(江苏)的最好,大概分布在今天的江南一带。现在,白芍的最佳产地其实在杭州一带,浙江的杭白芍最好。但是非常遗憾,因为杭州附近现在太富裕了,大家不屑于种这种芍药,所以杭白芍特别少了。浙江附近的白芍产得很多,比如说仪征,那里就非常多。

陶弘景说,其他地方也有赤芍,“赤者小利,俗方以止痛”,它是通的、泻的,止痛的。后世越区分越多,唐朝基本上就已经明确,白芍是敛阴的、补阴的,赤芍是泻的。到宋代,许叔微就曾经问那些名医这个问题,大家都觉得很混乱。

后世,大家把两者的功用实际上已经区分得比较清楚了。白芍是敛阴的,它酸甘,微寒,擅长养血、调经、平肝、止痛,能够敛阴止汗。赤芍的作用和白芍有重叠的地方,但是它主要的作用是通,它的药性是微寒的,能够散瘀、止痛、活血、清热、凉血。

白芍和赤芍到底是什么植物?实际上说法不一样。古代,李时珍等有一种说法,就是开白花的是白芍,开红花的是赤芍。这是说法之一,但是因为白芍开出来的花有白,有红,所以这个说法是不确切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我们养殖的、种植的是白芍,野生的是赤芍。现在确实有一些野生的芍药,采来当作赤芍。

根据陶弘景讲的,在南北朝时,江南一带产的是白芍,其他都是赤芍。实际上后来根据文献调查,可能西北高原、海拔稍微高点的地方,产的是赤芍。

张锡纯也持这个观点,他以前没见过赤芍长什么样,后来到了东北,开设立达中医院,在那里看到了赤芍。所以张锡纯就知道了,赤芍是这样的。

现在我们基本上认为,把根切片,煮完了再晒干的是白芍。像西北、东北的山里边野生的,不需要炮制,拿来直接晒干的就叫赤芍。 有时我们会把它们放在一起用,让效果更全面一些,有时候也会互相换一下。比如说,养血的四物汤里边就是熟地黄、当归、芍药、川芎。如果患者瘀血不严重,需要敛肝阴的话,我们一般就用白芍;如果患者有瘀血,气血不通畅,我们就用赤芍。

张仲景的桂枝汤里到底是赤芍还是白芍?

张仲景的桂枝汤里到底是赤芍还是白芍?

我客观地跟大家讲,临床中绝大多数医生,在桂枝汤里用的都是白芍。但在张仲景那个时代,他只讲芍药,实际上在《神农本草经》里边,他讲芍药的功效是以通为主,化瘀等等。

我觉得和张仲景的时代对比,很可能张仲景用的是赤芍,许叔微的观点是对的。但是随着中医的发展,大家把芍药细分出来好多功效,发现白芍很有特点,用在桂枝汤里边可以调和营卫,效果很好,所以白芍就越用越多。

我觉得每个病例是不一样的,像马亨道这个病例,他发热了,这说明他的营卫不和很严重,身体想要往外排邪,但排不出来,这时候患者就需要通,所以许叔微主张给这样的患者用赤芍。

对于一般的,刚刚受风寒,怕风、怕冷、流鼻涕、身体出汗、胳膊骨节酸痛的人,需要用桂枝汤时,我的经验是,如果没有发热的人,简单地调和营卫,用白芍就可以了。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用白芍?因为现在的人一般都得的不是特别重的感冒,所以用白芍,效果就可以了。如果您有发热,可以换用赤芍把经络、气血一通,营卫通开了,效果也非常好。

许叔微的医案里面,马亨道这个人第一个症状就是发热,说明他发热的症状比较明显,所以方中用赤药。

喝完桂枝汤,一定要喝一碗热粥,再盖上被子

桂枝汤是《伤寒论》里的第一个方子,讲得特别细,张仲景说这个药是要弄碎的,这样它的量就很大了。

当时,桂枝用三两,将近50克(我们现在把这个方子变小了,我一般用20克或者30克桂枝。),炙甘草用将近30克,生姜切50克,大枣用了12个。

然后用小火慢慢煮,把7升水煮剩3升,把渣去掉以后,放温,服一升。服完了以后,喝热稀粥一碗。

喝什么稀粥?我的经验是什么稀粥都行,大米粥、小米粥都可以,因为五谷是养胃的,喝点粥,能和脾胃之气,让脾胃有些力气。

患者喝完粥以后,拿被子或者衣服盖上,使身上微微出汗时最好,不能哗哗地流汗。

有人说,“邪气不出来能痛快吗?”

不是的。哗哗地流汗,营阴外泄会导致您的体内津液不足,身体反而没法防御外邪了。所以,要保护营阴,不能哗哗地外泄。并不是说汗出多了邪气就跟着排出来了,我们让他微微出汗,就代表营卫已经调和了,气血运行通畅了。

出汗不是目的,出汗只是一个结果。 营卫调和,气血运行正常,可能比平时要兴奋一点,通畅一点,这是“抗敌”的最好状态。您如果跟平时一样也不行,这时候还是要兴奋一点。

不可哗哗地出汗,这样会伤自己的阴分,病反而更严重。如果您出汗了,张仲景说后边就不用喝了;如果没出汗,您就再用前面的方法再喝点粥。

有的人喝一次就出汗了,有的人喝好几次,还要加上泡脚,还得艾灸一下穴位才能出汗。所以,体质不一样,中邪的程度不一样,用药也是不一样的。

张仲景把这个方子后边怎么喝,给您写得很详细。 所以,我觉得作为中国人,每家都要有一本《伤寒论》,这就是古代的瑰宝,没认真读过,您看一眼也行。

服桂枝汤时要注意什么?

忌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张仲景说,病重的人,一剂药,你就不断地服,一定要把汗发出来,让经络通畅,营卫调和才行。

这时候应“忌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因为桂枝汤要通过气味来调和内脏,所以他的禁忌也写得很清楚。现在我们喝中药没那么多忌讳了,但能忌讳的就忌讳一下,那种油腻的、辛辣的东西都要控制一下。

张仲景的这段话给我们指出了几个要点。

第一,不要空肚子发汗。 实际上桂枝汤是疏肝、调脾胃的。很多人空肚子喝桂枝汤,没加粥,就发不出汗来。当有谷物、粥进到脾胃以后,脾胃才开始启动,我们叫启动卫气。这时候您借这个势把脾胃吸收营养的功能发动,脾胃吸收食物的精微后,就会向全身输布营养物质了。

所以,不可以饿着肚子发汗。我曾经尝试过,当年做学生时想泡脚发汗,在东北天很冷,泡脚,怎么泡都不出汗。后来我想明白了,我饿着肚子,汗就出不来,所以我赶快吃了碗饭,喝粥,然后浑身开始出汗了,就真的这么神奇。所以,要有胃气,胃气是营卫之气的来源。胃里边有点食物精微进来了,营卫之气才能运行起来。

第二,不要发大汗。 张仲景原文的那一段话明显在告诉我们,大家有一个误区一定要走出,就是大家总觉得我们的邪气是随着汗出来的,所以我就使劲发汗,但不是这样的,这是您的想象。张仲景说,大汗淋漓,“病必不除”。

微微出点汗代表身体气血通畅,运行比较旺盛了,营卫开始调和,运行顺畅。

大家一定要记住,这时候不能发大汗,发大汗可能表虚会更明显,您可能更容易得病。

第三,中药的剂量。 好多人说,西医的药,一天就吃半片、一片或两片,它是一定的,这合理吗?一个特别高大的人,跟一个瘦小的人,吃同样的剂量,合理吗?所以中国古人特别聪明,他是根据您的身体的反应来定您的剂量的,您可以多熬,但是您的剂量在汗微微一出来就到量了,没出汗就说明没到量,您得接着喝。

因为人的体质不同,身体的根基不同,一年四季您遇到的邪气可能不一样,中邪的深浅也不一样,您能吃一样的药吗?不能。今年用的药,您可能吃一服就行,明年这个时候您可能就不是这个药和量了。所以,您吃的药和量是随时在调整的。

这个是桂枝汤给我们建立的法则,大家一定要了解。您别看我抓那么多药,不是都喝的,出汗以后就不用喝了。

外感风寒,第一时间喝桂枝汤,基本上一次就能解决问题

桂枝汤中的外感叫表虚证,为什么汗出来了?因为体表虚,营卫气不调和,所以一动就出汗。

如果这种表虚证碰到了风寒外袭,您第一时间喝桂枝汤,基本上一次就能解决问题,很少说要再喝的。

我怎么用桂枝汤调脾胃、扶正,让经络更通畅,让营卫运行更加顺畅?怎么用桂枝汤把外邪祛除出去?这是张仲景教给我们的法则,非常好用。

后世张锡纯他们在这个方子中加了点别的,这都是可以的。桂枝汤的基础在这儿,平时如果有点正气不足,气虚,容易喘、累,风一吹开始微微出汗,总怕风、怕冷,鼻子有点堵,一憋还有声,这时候我们用桂枝汤,效果就很好。

从古代开始,大家就发现桂枝汤这个方子不仅可以用于外感,您有了别的内伤疾病,用桂枝汤也一样好。后世医家徐灵胎都说过这样的话,治疗外感时,桂枝汤调和营卫;治疗内伤病,桂枝汤调和阴阳。

桂枝温热的,生姜热的,芍药酸敛,敛阴的,大枣养血,加上甘草调和它们,就形成了这个调阴阳的方子。 XpCgaFNGEbzADYrh7nLjrLpyCDd+GwlPe/cerc7RtVZodj26NdQ6KNaaG3NDXMV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