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外感风寒,喝“群方之冠”桂枝汤

发热、出汗、怕冷、鼻鸣、干呕、头痛、恶风,用桂枝汤

桂枝汤是《伤寒论》里的第一个方子,大家特别看重它。后世也有人说,桂枝汤是“群方之冠”,它是张仲景排第一的方子,最厉害的。那桂枝汤到底是治什么的?

它治外感风寒,即外边的风寒侵袭人的身体以后,正气不足引起的证候,我们叫表虚证。

外感风寒表虚证的人会发热、出汗、怕冷、鼻鸣、干呕、头痛、恶风。其中,最重要的是怕风、出汗。感冒刚开始,一摸患者的额头、腋下、后脖子,都有汗。这时我们就可以用桂枝汤。

桂枝汤就只有3味药,桂枝、芍药、炙甘草,再加上自己切的几片姜,放几个掰开的大枣,熬水喝就行。这种情况用桂枝汤为什么能治病呢?效果还立竿见影?

桂枝汤的思路是调和营卫,这是非常重要的中医概念。张仲景认为外感风寒就是因为我们的营卫不和。

什么是营卫?保护我们的身体免受外界侵袭的,是营卫之气。营卫之气从脾胃来,是脾胃吸收了水谷精微物质化成了气传到全身。

营是体液、组织液一类的物质基础,在脉里边走;卫气是彪悍之气,在脉外边走

营和卫有什么区别?《黄帝内经》讲“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是体液、组织液一类的物质基础,它在脉里边走;卫气是彪悍之气,在脉外边走。营属阴,卫属阳。所以,这两者一个是脉里边走的物质基础,一个是外边行走的力量。

营卫之气在全身循环,保护我们的身体,濡养五脏、四肢百骸,为体表提供“防御部队”。身体正常的情况下,它们的循行是互相配合的,营气也叫“荣气”,在脉里边,它是物质基础,为卫气提供营养来源。当身体出问题时,营卫之气配合不好,这时候就会出汗。

张仲景说:“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这两个配合不好,就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卫气特别强,荣气营养不足,很弱,荣气不能吸附住它,因为卫气走得太快了,就会出汗;另外一种是卫气弱,营气比较强,卫气控制不住营气,营气从里边出来,也会出汗。

实际上无论是卫强营弱,还是营强卫弱,它们都是互相影响的。

营卫之气都是脾胃吸收了食物的营养物质转化而成,输入全身,营气是在脉里边的营养物质,卫气在脉外边保护我们身体。

《黄帝内经》也有说法,“卫气出于下焦”,其实它是从中焦出来的,但是只有肾阳的功能强了以后,卫气才能真正有温煦的作用。所以,《黄帝内经》说卫气出于下焦,实际上也是出于食物的营养物质了。

营卫之间平时运行特别和谐,我们的身体就正常。如果它俩不和谐,我们身体的防御系统就出问题了。营卫不和的一个很明显的表现就是出汗,比如,当您的身体虚弱时,营卫之气会互相不和谐,就会导致外邪入侵,这时候要调和营卫。

桂枝汤只有3味药,加上生姜、大枣是怎么治病的?

调和营卫最著名的方子就是桂枝汤,它是怎么调和营卫的?张仲景的方子为什么这么牛?这里边就只有这几味药,每一味药都指向一个方向。他奠定了基础框架以后,后世的人就可以往里边添、改,著名医家张锡纯就经常改方子,明白意思了就可以改。

桂枝汤就只有3味药,加上生姜、大枣,它怎么能够调和营卫呢?

第一味药是桂枝,它的药性是辛温的,是热的,能通阳助卫,通营气,帮助卫气流通。外感风寒表虚证患者营卫不和,防御系统运行不畅,用桂枝通,能让卫气运行得更好。

第二味药是芍药(这里是白芍),它的性味是酸寒的,能敛阴,把营气收敛回来。也就是说,如果患者的营气不足,芍药就能把营气给补足。

一个卫气,一个营气,一种药调整一个。桂枝走得快,得了芍药以后,有芍药酸收,就不至于走得太快;芍药的药性是寒的,得了桂枝,就不至于太阴寒,因为桂枝能让气活动起来。

第三味药是甘草,它的性味甘平,能和中,补脾胃,调和诸药,坐镇中焦。与芍药搭配可酸甘化阴,滋补营阴。

最后再配生姜、大枣。生姜温热,能帮助桂枝通阳助卫;大枣养血,能帮助芍药养血和营。

所以,这个方子有调和卫气,补营气的思路。

寒、温的药放到一起,刚柔相济,桂枝、生姜能够发汗,芍药又帮您收敛,您喝完以后,微微出点汗病就好了,这就叫调和营卫,是我们需要理解的桂枝汤的第一层含义。

桂枝汤,还调脾胃

桂枝汤的第二层含义是什么?

营卫之气都是出自中焦的,是吸收脾胃营养物质的,而桂枝汤中的桂枝、生姜、大枣、甘草都是调脾胃的,所以桂枝汤能调脾胃。

桂枝汤里边的芍药如果翻一倍的话,加点饴糖,就是小建中汤。如果您再加黄芪,就叫黄芪建中汤。很奇妙,桂枝汤跟小建中汤和黄芪建中汤的药味差不多。

小建中汤和黄芪建中汤是干嘛的?也是建中焦,补脾胃的。

桂枝汤为什么变一下就变成调脾胃的了?

大家看到的桂枝、生姜、大枣、甘草是不是都是调脾胃的?桂枝树的皮就是肉桂,其实有时我们后世搞乱了肉桂和桂枝,人家开的是桂枝,我们以为是肉桂。桂枝有温阳,调脾胃作用。

生姜、大枣是调脾胃的,张仲景的方子如果要保护脾胃的话,就放生姜、大枣。

日本料理的“料理”两字是从张仲景的方子里来的

日本料理为什么叫“料理”?“料理”是照顾患者的意思,当年照顾患者总是用生姜、大枣这些东西调理患者脾胃,慢慢地,这些东西就转到做菜里边去了。所以,日本料理的“料理”两字是从张仲景的方子里来的,体现出了药食同源的道理。

我们看到桂枝汤时,一定不要只想到它是发汗的,您要想到它方子中的生姜、大枣是调脾胃的,因为营卫之气实际上是从中焦脾胃来的,它吸收了食物的营养物质以后,输布全身。只不过现在您的吸收能力弱了,输布能力弱了,通道出现障碍了,那就用方子帮您一边强壮脾胃,一边通开营卫之气的输布通道。

桂枝汤为什么原来叫作阳旦汤?

桂枝汤本身的含义就是调脾胃的,人体的阳气因脾胃而滋生。所以,张仲景把这个方子放到《伤寒论》的第一个,意思还是非常明显的,人体的阳气才是最关键的,这个方子里边哪有清热解毒的药?哪有杀灭病菌、病毒的药?

都没有,是调脾胃的。

张仲景写《伤寒论》时,借用了《汤液经法》里用来补阳气的方子(阳旦汤),并把名字改了,用方中桂枝来做方子的名字。

阳旦汤,当时的立意是什么呢?桂枝是调肝的,味辛,升肝的阳气,就是补阳气的。

脾胃为什么弱?是肝出问题了

我们的脾胃为什么会失和?脾胃为什么弱?很重要的一点,是肝出问题了,肝气郁结。桂枝能够升肝的阳气,芍药是敛肝的。如果把肝气调好了,肝属木,脾属土,木不来克土了,让土正常发挥,脾胃就能恢复了。所以,这个方子的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它通过调肝,让脾胃恢复过来。

所以,桂枝、芍药,再加上生姜、大枣、甘草,它是调肝的,再加上补脾,形成了一个疏肝,减轻脾的压力的思路。

患者现在是因为脾胃之气不足,导致营卫之气运行不畅,一定是疏通的能力出问题了。肝主疏泄,桂枝、芍药都是调肝的,如果肝的疏泄能力增强的话,营卫之气通行就没问题了。

如果这么想的话,这个方子就很有意思了。像把里边的芍药翻了一倍,再加点黄芪、饴糖,就是黄芪建中汤。

我一般用黄芪建中汤治情绪不好引起的胃溃疡,效果特别好。所以,如果您真的理解这些了,您就会发现人体是一个整体,各部分互相影响。

张仲景那个时代,他出方就特别奇妙,我们怎么知道情绪和脾胃有关系?张仲景就用了,他这么一调理,肝就疏泄了,脾胃就恢复了,营卫之气就得以通畅。这样,身体微微出汗,防御部队到达了指定位置,把外邪祛除出去了,病就好了。

如果您这么理解桂枝汤,就会发现很好玩。我跟大家只是这么讲一讲,实际上如果真的要聊,《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简称《辅行诀》)里会聊出很多东西来。我们治病,要用性味归经。

有时候您刚喝了药,就觉得开始见效了,为什么?是性和味来调的。辛酸化甘,甘味入脾,它调的是脾胃。通过调肝来调脾胃,这个思路特别有意思。

当您有外感,被风吹了,就开始打喷嚏、流鼻涕、浑身发紧、不断出汗,就一定是中焦虚弱、脾胃虚弱、正气不足。

现在,患者的营卫不和,所以人就会出汗(自汗)。也有的人平时就总出汗,他这是卫气不足,没有约束了,营气就直接从里边透出来了。

但是无论是什么情况,您只要看这个人不断地出汗、冷、怕风,有点感冒了,第一时间就喝桂枝汤,基本上百发百中。

为什么说这个方子是群方之冠,张仲景把它排在第一个?它的组方特别精妙,效果特别好。它是扶正的,这里边调脾胃、调肝的思路都有了,调和的是您的郁结。气血不通行了,就增加您的脾胃功能,让您的气血通行起来。我们调脾胃的方子里几乎都有生姜、大枣,就是从张仲景这里来的。 Eq1FNwmwVO+2ArvkUIdCRsoR1kTJMePXAmhiYLSxRu4fGwYHtjK8D/6UTaA/Yy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