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欲知《伤寒论》,必读许叔微

读伤寒论,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许叔微是治疗伤寒的名家,经方派的创始人之一。其实,《伤寒论》写完以后,它就不断地被后世的人弄丢。唐代的孙思邈,上半辈子都没看过《伤寒论》,他说“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江南有一些名家的家里有张仲景的《伤寒论》,他们把方子抄完了给别人用,但绝不把这本书传出来。所以,孙思邈上半辈子都没看到过这本书。

到了宋代,政府重新刊印,这时候就出现了一些像许叔微、朱肱这样的名家,开始应用《伤寒论》里的方子。

实际上在他们之前,中医对理论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因为在宋代,包括宋代之前,大家都特别热衷于收集方子。碰到头疼的病,老百姓用了有效的方子,就整理起来出书。所以,直到宋代,整个医学界,大家都在收集方子。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就是以方来治病的。

在宋代,中医理论是被大家忽略的。但从宋代开始,很多人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比如许叔微,他就开始讲张仲景的《伤寒论》里边的道理,他为什么这么用药?他的方剂应该怎么用?张仲景所用的方子的原理是什么?他特别严谨地把张仲景的思路给您讲得很清楚。

张仲景的方子特别精到,一个方子里边用的是什么思路,比如有三个方向的思路,那后世的人就可以增加、调整药材——这个方法是张仲景提出来的。 比如苓桂术甘汤,茯苓是祛湿的,后世的人就可以多增加几味祛湿的药;桂枝是温阳的,就可以增加点其他温阳的药;白术是补脾的,也可以再增加其他补脾的药;甘草是和中的,如果您的方子中有祛湿、补脾、温阳这几个方向的药,还可以再增加这几个方向的其他药。

当时大家用成方用得太多了,不怎么讲原理,其实这有很多问题。于是,许叔微就开始给大家讲,方子应该怎么用,什么情况下又能怎么用,里边有什么道理……

许叔微是一个辨证大家,他把辨证论治提升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地位,他认为方子必须要在辨证体系的指导下,有指征了才能用,您不能拿来就随便乱试。 在许叔微的医案里边经常碰到别的医生辨证不清乱用药,有时候他说话也不客气,经常说,“这个庸医没治好”。许叔微讲道理,经常说“非汝所知”,就是道理您不懂,所以您用不好,您不看书您怎么能懂?

不看书,也不懂理论,却拿了方子来乱套。什么症状,属于什么汤证,该用什么方子,为什么这么用,许叔微就把辨证讲得很清楚。所以,他对中医的发展、贡献就是摆脱了单独的方子,把方子放到汤证、辨证体系、中医理论里边使用。

许叔微是经方派的创始人,他把《伤寒论》里的方子用得特别好,他对推广经方、推广《伤寒论》及辨证体系特别有贡献。

《伤寒论》是人们跟瘟疫斗争过后的智慧结晶

许叔微写了一本书叫《伤寒九十论》,有90个医案,这是中医历史中最早关于《伤寒论》的方子的书。

但是我讲的时候,也把里边的道理给大家讲出来了,方子就大概介绍一下,因为如果我们真要学的话,《伤寒论》的课程特别多。学中医的人,如果把《伤寒论》学好了,看病就非常厉害了,能横扫一片。因为您“理法方药”都会了,思路都会了,您就可以扩展,不一定守着方子,您的思路正确的话,怎么治疗都是得心应手的。 所以,对于一个学中医的人来讲,学习《伤寒论》是永无止境的,是要学习一生的。

明白了《伤寒论》中的道理,对大家接触中医有好处,将来调理身体时,您可能就调理得更好,所以大家可以学习一下。

张仲景写《伤寒论》是因为家族受到瘟疫很大的影响,他家里三分之二的人都因为疫情去世了,可想而知,在当时的中华大地上,受瘟疫影响而死的老百姓就更多了。所以,张仲景发愤图强,研究医学,写出了《伤寒论》这本书,这都是他跟瘟疫斗争过后的智慧的结晶。这些内容我们如果不学,就太可惜了。

不仅要学许叔微的医案,更要学许叔微做人

我由衷地感觉到中医的普及之路还很漫长,有时候挺让人着急的。我记得当年读硕士上《伤寒论》的课时,那位老师是一个名家,我跟他说:“老先生,《伤寒论》这么有用,每年大型流感暴发,老百姓在医院都挤满了,为什么我们不能组织起来,用《伤寒论》的方子给大家解决这些问题呢?”老师笑一笑,说:“嗨,没人组织这个事。”

我当时就特别不理解,这是应该做的事。那么多方子,经过几千年传承的经验,怎么每次流感来袭,医院里面爆满,一茬又一茬的人在办公室里咳嗽、发热,就没有人去管吗?

现在,我的心里同样有这个疑问,我觉得非常遗憾。所以,许叔微说的内容,我要好好跟大家讲一讲,大家学习这些思路,就可以治疗疾病。

另外,许叔微这个人也是我们要学习的。他生活在一个很乱的年代,那时候的老百姓很穷,所以他给老百姓看病不收钱,也正因如此,他被奉为当时的济世活人。

后世的医家,再狂的人,也没有对许叔微提出什么异议的。 UwQ3bbhY4h6oy+dI+a4P4VGc2QDaqCMpH6WLqJWMAq8Ucbfg7BZvMjLZ1m2vXU6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