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本书的主要思路及研究方法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马克思主义空间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特点与现实问题。本书将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政治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地理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等在研究空间生成具体规律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对国内外城市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等具体案例动力机制的分析,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空间政治经济学理论形态,从一个侧面展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说与空间理论中国化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

本书尝试构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空间政治经济学理论框架,应当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基于一个理论前提,即马克思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内在统一;二是一个科学的逻辑起点,即马克思的二重性学说;三是有一条鲜明的主线,即马克思物质转换的空间生产关系理论;四是有一个客观的核心理念,即马克思空间的商品属性和财富属性;五是有一条根本规律,就是人的可持续发展规律;六是一系列崭新的基本理论,空间资本循环、空间生产、空间集体消费、时空压缩、空间不平衡等。主要有以下重点和难点:

(1)理论挖掘难题。空间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杂糅在哲学、社会学、地理学、城市经济学等理论中,从中剥离出相关的理论和思想工作难度大,这也是本书的重点。

(2)理论构建难度大。以“资本—公共服务—公众参与”的行为逻辑为出发点,构建一个包含外部宏观环境、微观运行机制、发展要素等的空间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是本书的核心内容。

(3)理论推演强度大。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切入点,勾连现实空间内在的行为逻辑的关联性,找寻空间生产、消费、积累、循环等一般规律,探究空间冲突、不平衡、不安全等问题,是本书的重点,也是难点。

本书采用了以下三种研究方法:(1)归纳和演绎相结合。从空间视角对国内外空间发展演进的个案进行分析,归纳空间形成和治理过程中的关系特征和主体行为逻辑,同时,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空间政治经济理论的演绎推理,对空间个案进行经验分析。(2)抽象和具体相结合。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空间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逻辑推演,探寻空间生产、消费、积累、循环的理论可行性,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空间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同时,结合对我国城市、乡村、生态、生产、生活等空间发展演进具体个案的解析,对现实问题进行经验分析。(3)规范和实证相结合。运用规范分析思维,建构理论分析框架,对我国空间治理的有效性、公平性等进行规范分析,同时对现实空间治理中暴露出的冲突和问题等进行实证经验性研究。 m6hXYrvdIF77yiqQJX5+eoE5NKSOW+PUUuY58tbOVqqy/xZarW1FkWCJvqm720J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