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共和国最重要的精神之一
——攀登精神

2019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电影《攀登者》正式上映,影片填补了中国同类主题故事片的创作空白。“有血、有肉、有灵魂”的故事讲述了真实历史背后的英雄荣光。生命不息,攀登不止。每一个为共和国奉献的人,都是攀登者,都在爬着自己那座山,都希望能在自己那座山的山顶上,享受自己独有的风采。

一路艰辛,心向往之。

站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前,眼前是浓密云雾环绕的银灰色山峰,一望无际的白雪覆盖着峻峭山岩。从平原到拉萨再到日喀则定日县,一路不断换乘交通工具,都能感受到高原对身体带来的极大挑战。

2019年4月22日上午,珠峰雪山迎来久违的好天气,艳阳中、蓝天下,珠峰顶部清晰可见,仿佛走几步就可以轻易攀登上去。然而,登顶珠峰谈何容易。半个多世纪前,在条件艰苦的年月,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中国登山人曾付出沉重代价。那段岁月,即将以一部影片的形式重现。

22日,筹备已久的冒险剧情大片《攀登者》在圣洁的珠峰雪山前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吴京、张译两位主演在此完成了“最后一镜”的拍摄。时任上海电影集团董事长的任仲伦在随后的关机仪式上宣布,这部主演集齐吴京、章子怡、张译、拉旺罗布、胡歌、井柏然,由李仁港导演、徐克监制的影片,正式定于9月30日上映。目前来看,《攀登者》具有成为年度爆款的潜质。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也首次奔赴珠峰大本营,与影片主创们一同见证,这次中国电影史上海拔高度最高的一次关机仪式。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影片“最后一镜”中,阳光照着沙石滩,身穿登山服的吴京,背着数十斤重的行装,艰难地走在砂石上。珠峰的天气就如神秘的珠峰一样变幻莫测,最后一镜拍摄完毕,突然风雪大作。在狂风和飞雪中,《攀登者》完成了关机仪式,这也是中国电影史上海拔高度最高的一次关机仪式。

《攀登者》并不是一部体育竞技题材的影片,它讲述的是中国几代登山人登顶珠峰的故事。而这段持续数十年的历史,有血有泪,半个多世纪后,由多位影视明星共同演绎。

1960年5月25日4时20分,珠穆朗玛峰峰顶首次出现了中国人的身影,这也是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3人实现了中国人登顶珠峰的梦想。而在登顶之前,一支200多人的登山队,为此准备了近两年时间。4次冲顶行军过程中,2名队员不幸牺牲,50多人不同程度冻伤。

在《攀登者》中,吴京饰演的角色参加了1960年的登顶。影片中到了1975年,吴京成为登山队队长,带领登山队再次冲顶。队员中包括扮演摄影师的井柏然、胡歌,章子怡也在其中承担重要戏份。

现实历史中,1975年,距离首次登顶珠峰15年后,中国登山队再次向地球之巅发起冲击。197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队员共9人再次成功登顶珠峰,其中包括一名藏族女队员潘多。这一次,中国登山队员在珠峰竖起测量觇标,测量出珠峰的精确高度为8848.13米。

关机仪式的头一天晚上,主创吴京和张译在珠峰大本营的同一顶帐篷中打地铺,两个人都经受着高反的折磨。“让他吸点氧气,他死活不用,就要逞能,结果一夜没睡。”吴京打趣张译说。而一夜没睡的张译则说:“老吴连喝水带上厕所,起了三十多次,我实在是扛不住了,想静静地看着他起夜。”

没错,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度拍摄,对谁来说,都不是件轻松的事。吴京说,剧组每个人都要背17公斤的行头,在高原上,这个重量至少翻倍。“在山上不出事儿就是不出事儿,一出事儿就出大事儿,剧组已经有三四个人下撤了。”

“这是第一部以攀登珠峰为题材的故事片,能参演我觉得特别荣幸。昨天第一眼看到珠峰,我由衷地说了一句,好像我们的父亲,好像每个人心中的父亲。所以今天我们是来朝圣的,一起缅怀为攀登这座山而逝去的先辈。”张译说。

2018年6月下旬接到《攀登者》的制作任务后,任仲伦就下决心,要用最好的团队,拍出一部扛鼎之作。“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任仲伦对记者总结说。

最首要的困难就是剧本。任仲伦想到了四川作家协会主席阿来。2014年,阿来和上影集团青年导演傅东育合作过影片《西藏天空》。“阿来采访过1960年、1975年登顶的中国登山队员,对登山和人物都有很深的了解。”

有了阿来的加盟,拍摄进展快了很多。而在整个拍摄过程中,好消息也不断传来。“没想到拍摄过程中,《流浪地球》爆火,把吴京放上了一个新高度。”由于《战狼2》和《流浪地球》的爆火,吴京成为中国电影史上首位“百亿先生”,围绕吴京与《攀登者》的话题层出不穷。

不仅如此,同样在拍摄过程中,参演《攀登者》的演员王景春凭借《地久天长》获得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同时,胡歌的新作品《南方车站的聚会》成功入围了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攀登者》中每个演员都不是跑龙套的,都有鲜明的角色。”任仲伦说。好消息的加持,让他对《攀登者》更有信心。

与上影集团有过3次合作的香港导演,也是《攀登者》的导演李仁港说,影片在天津拍摄基地拍摄了81天,“上影的同志守了81天”。拍摄期间,任仲伦也多次到剧组。“之前3次合作,任总都没来过这么多次,每次探班就送点吃的就完了。”李仁港开玩笑说。

而这一次,任仲伦对《攀登者》全情投入,光是探班就不知道去了多少次。为了把《攀登者》制作好,任仲伦的压力很大。“我压力大到什么程度?半年时间没有好好睡觉。”压力来源于观众的眼光越来越高,要出好作品并不容易。任仲伦也只能把压力变成动力,“最后用好作品说话”。

不过,主创团队的尽心尽力,给任仲伦吃了定心丸。网上流传的照片中,吴京拍摄前因为高反,端着一碗肉却吃不下,甚至在拍摄中被冻哭。胡歌、章子怡、张译等,也被冻得够呛。这些照片,只能让网友感受到拍摄环境的艰苦,而演员背后的付出,任仲伦的感受更真切一些。

2019年1月22日,任仲伦率领一众人到剧组探班时,开了一次座谈会。那次座谈会上,任仲伦说,希望努力推出一部展现历经磨难、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英雄主义精神和感天动地的家国情怀,以及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新主流大片。

定于国庆档上映的《攀登者》,被普遍认为是一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之作。而对上影集团来说,这部影片同样意义不凡。2019年,也是上影集团成立70周年。任仲伦表示,与共和国同龄的上影集团,在2019年要出一批经典影片,一批扛鼎之作。

《攀登者》无疑是其中之一。在创作过程中,主创人员也仔细琢磨过影片的立意和定位,让影片避免空泛。最终,主创们还是决定首先要写人,“山高人为峰,写出人的情感”。因此,在影片中,可以看到人的冲突。而珠峰,则成为一个角色。

那次座谈会上,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陈道明也说,电影《攀登者》应充分展现人物命运与视觉的冲击力,通过演员真诚的表演、充满力量的细节征服观众,以电影的镜头展现“生命的留痕”。

而作为编剧的阿来也曾对媒体表示,写《攀登者》就是写精神,写人为什么一定要去攀登珠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登山者和现在的爱好者们不一样,那是登山者首次用科学的方式对待我们的山川河流。那时的社会背景很复杂,攀登珠峰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阿来说,他长期关注这个题材,也采访过当年的登山运动员,甚至写过一稿。不过,当时合作的制作方最终放弃了。这一次,阿来重新拾起这个题材,也倾注了更多心血。他说,当年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英雄勇攀珠峰的事迹,传递的是一种鼓舞人心的国家精神,“就像当年的中国女排一样”。

“人的意志和国家的意志,让这种不可能变为可能,彰显了英雄主义精神。”阿来说,做编剧,他只能算是半个专家,为了写好剧本,自己做了大量准备工作。而通过这次创作,阿来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有了更深的理解。“要对自然心存敬畏,不是去征服它,而是去亲近它、了解它,跟它做朋友,投入大地母亲的怀抱。”

曾在1975年登顶珠峰的桑珠对此感触更深。67岁的桑珠,是当年的9个登山队员之一。在那一次攀登中,当时的中国登山队副政委、登顶第一突击队队长邬宗岳不幸牺牲。桑珠还记得,邬宗岳为了取景,把绳索解开滑了下去。“当时天快黑了,我和另一位队友下去找他,喊他的名字,但全是风的声音,没有一点回应。”桑珠回忆道。

第三次登顶成功后,队员们下撤到8000米时,发现了邬宗岳的遗体。“我们跟着一群红嘴乌鸦找到了邬政委的遗体,他的面目已经无法辨认,通过服装能辨认出是邬政委,他的脖子上还挂着高度仪。”时隔40多年,桑珠仍把邬宗岳称作“政委”。

“希望通过《攀登者》向珠峰致敬,向攀登珠峰的英雄致敬,这也是对历史的致敬,对父辈奋斗的致敬。”任仲伦说。同时,他也希望借助《攀登者》,让年轻人了解这段攀登历史,向年轻人传递一种勇攀高峰的精神。“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年轻人对此是有向往的。” 5pNnLiMfcxuPn4widubFbZNxb0aRxBI154wzrxbNokKpOCyBrSSXKtNhrWpQPHb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