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环境保护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环境科学作为一门学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其研究任务是探索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规律,寻求人类与环境矛盾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古代中国人在生产和生活中早就有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从防沙治沙、退耕还林、湿地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治理到水体污染治理、河长制、休渔期,再到新能源布局、“双碳”目标,从陆地到水体再到空气,从技术到规模,向世界展现了实干派的环保作风。近十年,中国森林面积年均净增加量位居全球第一,平均每年增加194万公顷,增长率为0.93%,远超其他国家,全球新增绿化面积中1/4来自中国。“十三五”期间,在全球湿地面积减少的趋势下,中国新增湿地面积20.26万公顷。从城市污水治理到农村化肥减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陆地水域对海洋的污染。在海洋捕捞方面,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水产养殖总量超过捕捞总量的主要渔业国家。2019年,中国提前实现向世界承诺的“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十三五”期间,可再生能源装机年均增长约12%,新增装机年度占比超过50%。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能取得这样的环保成绩着实不易,这不仅体现了中国政府在宏观层面的决策和规划的有效性,同时也体现了无数真正的环保人正在用一棵树、一捧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中国创造了无数的环境保护奇迹,将中国在环保行业的实干作风、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精神融入环境学课程的教学中,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场景,是环境学课程思政的生命线。在新时代,照搬西方环境科学的理论方法和环境保护的做法,已经不能适应中国人民对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因此,基于中国环保实践与成效,探索环境科学的理论方法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上述背景和趋势,贵州财经大学环境学课程组经过多年孜孜探索,立足中国国情和环境保护实践,从中挖掘体现中国特色、弘扬中国精神、践行中国作风的环境学元素和思政元素,建立了理论与实践、经典与前沿、融合与统一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

贵州财经大学环境学课程组的课程建设基础扎实,为课程思政案例教材开发奠定了厚重的实践基础。环境学课程是在学校20年本科生教学基础上,结合国际教学、科研和我国本科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环境学课程思政案例集》服务于环境学10个章节的核心内容。每个案例包含案例正文、思政元素和教学设计三大板块。其中,案例正文和思政元素板块给教师提供了开展课堂案例教学的素材,教学设计板块从教学目标、方法及教学过程设计等方面帮助教师在课堂上实施案例教学。

本案例集由彭娇婷主编并负责全书统稿,编写工作分工如下:案例3、案例6、案例12、案例18、案例20、案例21、案例22、案例24、案例25、案例26由彭娇婷执笔,案例2、案例7、案例10、案例11、案例23案例由赵蕾执笔,案例4、案例8、案例13、案例14、案例15、案例17、案例28由计永雪执笔,案例5、案例9、案例16、案例29由刘静执笔,案例1、案例19由才日昕执笔,案例27、案例30由田婷执笔,案例31由张克新执笔,最后由魏媛审阅定稿。

希望本案例集的出版能够为其他高校环境科学相关基础课程教师提供环境学课程思政教学组织、教学内容和方案范例;给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提供课程思政教学指导;给正在探索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履行教师职责的教师一定的教学实践参考,为正在建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一流课程的教学管理部门提供一定借鉴;让学生在学习环境学专业知识中潜移默化地感知中国环境保护的艰难与成就,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绿色发展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针对专业内容与课程思政融合性较好的案例进行选材,在编写案例和设计教学上做了尽可能的努力。编者衷心感谢所有为本书审定、修改和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的相关同志。但限于编者水平,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23年8月 Bm4N2JRPF8Iasg+d3P0LnEmLKd4ZBhs/hawdZjuMvZw8g/1QenHH1lzjIeCCrW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