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探寻未来的发展路线:技术、业态、模式

数字经济已成为未来10年关键的机会窗口,其产值占GDP的比重将会继续提升,一些核心产业,比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VR/AR等,也已浮出水面。

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两大布局已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一大着力点。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智慧医疗、智慧制造、智慧农业等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正保持稳健增长。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不断加快,5G等新一代通信技术的未来图景正在开启,区块链基础设施走向完善,链上生态逐渐繁荣。

5G智能技术开启新未来

5G是“第五代移动网络与通信技术”的简称,具有速率高、容量大、延迟低等特点,随着该技术的成熟,我国的5G网络规模性部署已经初步完成,开始赋能千行百业,促进应用创新全面展开,持续催生新的机会。

这些新机会主要出现在5G智能手机、视频、无人驾驶、医疗、农业等多个领域,5G作为无线通信平台能够将物联网、数据中心、人工智能,以及工业互联网等技术融合起来,构成完整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这样又能进一步为多个行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新路径。

此外,5G与智能技术密切融合,形成智能经济,它将是中国未来10年最大的结构性机会,其中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将为中国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动力。远程办公、智能计算与传统产业结合也将创造全新的业务模式,当前的热门话题“元宇宙”也将开启丰富的商业前景和无穷的想象空间。

5G+视频行业: 从内容生产、内容传输,到内容消费、内容创作,视频行业正迎来全方位的改变。在内容消费方面,视频消费将走向超高清和高帧率,同时基于传输速率的限制被打破,移动化、场景化的长视频有可能迎来新的增长。5G+超高清视频产业快速发展,相关平台对4K/8K视频的创作热情愈发高涨,央视春晚已经以8K超高清形式进行实况播出。在内容创作方面,用户生产内容(user-gen erated content ,UGC)将变得更加方便,可穿戴设备能够实现即拍即享。机器生产内容(machine-generated content ,MGC)的模式也将成为视频生产的重要力量。

另外,人们与视频内容的关系从接收向互动转变,互动影视、互动综艺、互动短视频、VR/AR交互内容创造出虚实结合的体验,成为消费新热点。5G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VR/AR的结合将为视频创作带来更大的便利,实现视频采编发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进而降低视频制作的门槛与创作成本。视频制作者借助大数据与AI技术,可以更好地进行选题、搜集素材、剪辑加工、提升画质等工作,大幅优化视频作品的品质。用户自制内容将向独立制作节目、影视剧、综艺等更专业、更复杂的方向发展,进一步丰富视频平台的内容生态,并对原来的视频格局形成冲击。

新一代智能终端的迅速普及将极大拓展5G视频的应用场景。视频内容将适配车载屏幕、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音箱等智能终端,为用户提供新闻传播、视频娱乐、社交等多种功能,视频呈现方式也将变得空前多样化。同时,用户消费习惯正向移动端迁移,受5G技术的驱动,移动互联网会成为信息获取、传播、交互和消费的主流入口,移动终端将向泛在化、多样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改变当下视频与用户的连接方式。

视频还将深入垂直行业,客厅娱乐、物联网、无人驾驶等行业将因此进一步发展。在5G技术的支持下,交互式智能大屏将成为客厅娱乐中心;虚拟现实体验、云游戏等家庭娱乐新需求将推动新内容业务领域的开拓;车载媒体也将为行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超高清画面可以在救灾、医疗、安防监控、教育等领域得到应用。

视频商业模式将迎来新的变革。比如,广告的内容质量与观赏价值得到提升,增强对用户的吸引力;视频平台能够更精准地观察到用户的心理数据、情绪状态等,进而用适合的广告进行个性化投放;视频平台将流量资费、会员服务乃至手机设备进行打包销售,并将其变成5G背景下视频领域的新服务模式。

超高清视频长期保持高速增长。赛迪顾问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超高清视频产业总规模达1.8万亿元,其中超高清视频核心环节直接销售收入超过8100亿元,行业应用规模超过9800亿元(其硬件直接销售收入约900亿元,解决、集成方案等超过8900亿元)。

云游戏有望成为5G商用。5G将促使视频与游戏的边界进一步模糊,游戏内容流媒体化。IHSMarkit预计,到2023年,云游戏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25亿美元,2019—2023年复合增长率为50%。

5G+安防行业: 在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 tion technology,4G)时代,安防行业已在视频监控、智能可视门禁、警用终端、执法记录仪等领域取得突破。5G时代,在各种新兴技术的推动下,安防系统将会进一步升级。比如,原有视频监控设备全面升级至全景、4K及以上清晰度,无人机和机器人加速普及等。智能安防将迎来新一轮发展良机,具体表现如下:

其一,移动视频监控系统将得到更广泛的利用。无线接入、联网与传输将得到普遍应用,移动端可以非常流畅地采集、上传、分享,以及面对面传输更高质量的沉浸式视频内容,从而完成移动指挥、移动视频侦查、移动治安巡逻、交通巡逻等任务。

一个典型的应用是警用无人机系统。该系统从空中即可对现场进行勘测和视频监控,实现大型活动远程指挥、事件预警、案事件现场勘测、违法建筑发现、环境保护监控、空中喊话、数据采集等。随着5G技术的成熟,无人机系统与地面控制中心的数据传输将会更加迅速,视频画面更加清晰逼真。

其二,监控视频向超高清发展。监控画面变得更加清晰、流畅,能够更为精准地识别人脸与车牌,其在找人、找物、判断事件、收集证据、挖掘线索等方面都能提供更精准高效的助力。5G传输与4K、8K高清画面相结合,还将解决传统视频在夜间找人时画面模糊不清的问题。

其三,物联网应用领域大幅拓展,万物互联成为可能。城市中的路灯、水表、垃圾桶、PM2.5监测、水位监测、防灾设施等物联网终端设备将连接起来,接入智慧城市云端,这样,相关的管理人员就能精确了解每处设施的运行情况。在社区里,包括人脸闸机、车辆道闸、智能门禁、消防设施、垃圾储量感应、智能车棚、停车位感知在内的生活服务终端将借助5G技术实现联网,为居民营造更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

其四,5G+AI的智能安防机器人将拥有广阔的用武之地。机器人可以被应用于学校、商场、火车站、机场、政务大厅、街区等区域,利用视频感知、红外感知、智能探测技术等进行无死角智能巡逻执勤。

5G+医疗行业: 依托5G高速率、低时延等优势,医疗行业正迎来新的变化。具体表现如下:

其一,医疗服务全面提升。专家可以远程对患者进行实时会诊,开展相关治疗;5G+VR隔离探视、5G远程手术等技术展开试点。

以远程手术为例,这种思路早已有之,但由于技术的制约此前一直未能落实。现在,在其中处于关键环节的5G技术逐渐成熟,传输速度的加快和稳定性的增强进一步降低了手术的风险。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肝胆外二科主任刘荣主刀,利用5G网络,远程无线操控机器人床旁系统,为50公里外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动物实验室内一只实验猪进行肝小叶切除手术,全程约60分钟,术区无显性失血。

其二,新的5G智能医疗设备不断产生。5G智能医护机器人可以完成问诊导诊、清洁消毒、送药等服务;5G热成像智能测温可以轻松地零接触测体温。部分公司还在全力研发和推出新的5G智慧医疗产品,比如中国移动推出的5G智慧医疗云平台、5G医疗网关“脉搏一号”等。

一次成果大演练发生在2021年9月。工信部、国家卫健委公布了“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项目”名单,这些项目主要围绕“5G+急诊救治”“5G+远程诊断”“5G+远程治疗”“5G+远程重症监护”“5G+中医诊疗”“5G+医院管理”“5G+智能疾控”“5G+健康管理”等方向,全国多所大学、医院及知名企业的987个项目上榜。

随着对5G应用场景的探索不断深入,5G智慧医疗的商业模式浮出水面。通信运营商可以帮助医疗单位部署5G专用网络,或者采用以租代建的方式,提供各种远程业务。此外,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运营商还可以按照软硬件整体打包的方式收取服务费,或者面向养老院、企业员工等集团客户,提供医疗应用平台的健康管理产品,监测身体情况,并提供远程健康指导。

5G智慧医疗类设施及家庭产品的想象空间巨大,整个产业处于高速发展期。据赛迪顾问的数据,2021年我国智慧医疗市场规模约2800亿元,同比增长26.4%,预计到2025年智慧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6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2.0%。

5G+工业互联网: 工业领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已是行业共识,5G技术的加持将进一步帮助工业企业实现全流程的智能化,提升经营效率。相对于传统工业网络,5G网络的优势明显,能够更好地满足工业网络对可靠性、稳定性、刷新速度、网络安全、特殊场景电磁辐射与干扰等方面的严苛需求。此外,5G模组充分发挥了5G网络标准明确、接口互通的优势,实现各类数字化系统的互联互通,降低数字化技改成本。

从目前的成果来看,5G 工业互联网已覆盖原材料、装备制造、能源、消费品、航空、钢铁、港口、家居建材等30多个重点行业,深入研发、控制、检测等关键环节,并推动包括远程设备操控、厂区智能物流、无人智能巡检、现场辅助装配、机器视觉质检、设备协同作业、柔性生产制造在内的众多应用场景产生。对5G 工业互联网的应用不仅助力企业实现无人化、少人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生产效率,还催生了大量新型公司和新的产业链。

此外,据工信部发布的信息,到2021年7月,我国已建成“5G 工业互联网”项目近1600个,覆盖了20余个重点行业和领域。结合各行业的创新实践,我们能看到,远程控制、视频回传、机器视觉、人员和设备定位等场景已成为各个行业的刚需。

就具体应用来看,在电力行业已出现了5G+AI的无人机巡检,这种巡检方式改变了以前时间长、难度高、效率低的人工巡检方式,大幅提升了巡检的准确率和效率。一些智慧港口依托5G网络实现了对龙门吊的远程控制,这一应用显著提升了装卸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而且龙门吊的司机无须再长期坐在离地30多米高的操作室里,工作环境与安全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中国移动内蒙古公司、包钢集团、华为、踏歌智行、百度等企业联手推行“智慧矿山”计划,在白云鄂博矿区打造“5G+智慧矿区”项目,实现矿卡无人驾驶和采矿设备的无人操作,矿山的生产运营和调度也做到了自动化管理。早在2019年10月,该矿区就有4台无人矿卡和两台电铲车实现了无人驾驶作业,该矿区还计划最终实现17台矿卡和7台电矿车的无人驾驶作业,将矿车无人化比例提升到65%,无人驾驶矿卡从半班作业过渡到整班作业,逐步开启夜班作业,追平人工驾驶的效率,实现主矿区无人驾驶的全矿应用。据《人民邮电报》的报道,矿车无人化之后,包钢集团在人员、能源、耗材等方面每年将会降低成本约3000万元,矿区综合效益提升10%以上。

招商港口联合深圳移动、华为等公司,在深圳妈湾港创建5G智慧港口,实现远程操控岸桥。此外,充分发挥5G无人机、5G无人集卡、5G智能理货、5G智能安防等5G移动应用的作用,将配载效率提升15~20倍,减少现场作业人员80%,减少安全隐患50%。国网青岛供电公司、中国电信青岛分公司、华为公司联合开发的青岛5G智能电网也已建设完工,该项目已经实现5G智能分布式配电、变电站作业监护及电网态势感知、5G基站削峰填谷供电、5G+4K超高清巡检等新应用,节省了大量人力,极大地提升了供电服务质量和电网运检效率。

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夯实网络基础,加快垂直行业“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标准制定,持续推进5G芯片、模组、终端等关键产品、器件研发和产业化进程。这个领域无疑还将产生不少有实力的公司,发展前景广阔,机会众多。

综合来看,当前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探索针对5G网络的智能应用和商业模式,力图构建产业新生态,实现5G行业应用的新发展。

“双碳”目标对数字经济的新驱动

2015年通过的《巴黎协定》提出,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幅控制在2℃之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1.5℃之内。2020年,我国做出了“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承诺。

“双碳”不仅是一种环保承诺,同时也是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还是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机会。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能源绿色化发展,从化石能源向新能源的转型将加速。这一转型将对我国经济结构产生重要影响,有机会促成我国实现能源行业的弯道超车。其中,新能源行业将是“双碳”目标下的最大受益者,它包括光伏、风电、核电、氢能等新能源开发行业,以及新能源汽车等利用新能源的行业。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该行业近年来实现高速发展。据天眼查研究院的统计数据,2006—2021年间,新能源汽车行业共发生约550起融资事件,总金额超3200亿元。其中,超七成融资发生在2015—2020年,融资金额超2500亿元。由此可见,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受到资本市场的高度青睐。

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处于关键的升级换代阶段,资本市场对其投资热情依然不减,从2021年1月到8月,共发生50多起融资事件,涉及金额超560亿元。

围绕新能源汽车,配套的充电桩也成为新的产业热点。据天眼查数据,到2021年8月,我国约有13.5万家充电桩相关企业,5年之内成立的企业超过八成。

其二,能源数字化将获得新的发展,能源革命正在与数字革命走向深度融合。能源互联网将是一个巨大的机会,数字化推动电网智能化升级,进一步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为能源互联网赋能。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能源互联网将进一步提速,再配合算力算法的优化,实现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与结构优化。

同时,互联网企业通过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等技术,推出行之有效的能源解决方案,为降低能耗、提升效率,减少环境影响提供助力。

以交通运输行业为例,AI、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创新应用是推动碳中和的有利因素。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持续不断地在交通领域研究探索,以技术赋能交通,通过汽车智能化、公共交通出行方式升级、治理城市拥堵等手段实现减排降碳。据公安部披露,截至2020年6月,中国载货车保有量为2944万辆,假设这些车辆空载率从40%降至20%,全年无效行驶里程将减少1472亿公里,对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695.08亿千克。

其三,减碳目标将倒逼绿色低碳市场及相关产业发展,激活国内对绿色经济的投资支出。这些绿色经济包括涉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的节能环保产业,垃圾分类和处理产业,储能产业等,它们都是“双碳”目标的关键环节,有望获得更大的发展。

算力机会澎湃而来

算力扮演着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角色,目前已成为数字经济的新的推动力。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算力发展指数白皮书》分析,2016—2020年,我国算力规模平均每年增长42%,数字经济规模增长16%,GDP增长8%。算力对数字经济和GDP的拉动作用明显。

围绕算力已形成庞大的产业生态。一方面,算力助推各个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对制造、交通、零售、能源等行业有明显驱动作用,在生产效率提升、业态创新、用户体验优化、成本降低等方面成果明显。另一方面,算力本身就是完整的产业,包括了芯片、服务器、数据中心等算力硬件设施,以及云计算、超级计算、人工智能计算等算力服务。

当前,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迅速崛起,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进度加快,这使得全社会数据总量爆发式增长,数据资源存储、计算和应用需求大幅提升,算力在此过程中赢得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同时,以数据中心、超级计算中心等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加快投入建设,正成为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底座。

值得关注的是,数据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本生产要素,受益于算力的提升,数据在精准生产、效率提升、药物研发、气象预报等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数据流动会带来隐私保护、数据产权和数据安全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难题都需要借助多方安全计算、联邦学习等技术创新来解决,最终建立起安全高效的跨场景、跨机构、跨市场的数据利用机制。对这些难题的破解同样会创造新的机会。

电子商务、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线上办公、金融科技、智能制造等新业务蓬勃发展,各行业对算力的需求不断增长,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智慧城市等新型应用相继落地,这一切的发展都对算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用更低的成本、更稳定的质量、更优的价格提供算力服务,将是一个战略级的课题。找出解决办法、满足需求的过程无疑也会催生大量的新机会。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算力产业的发展,明确提出布局全国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启动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构建国家算力网络体系,各大企业也都开始投入建设数据中心,提升算力水平。《中国算力发展指数白皮书》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算力规模整体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数据中心机架数、通用服务器数量、AI服务器数量、超级计算机数量均保持快速增长。2020年我国算力总规模达到135EFlops,全球占比约为31%,保持55%的高位增长,高于全球增速约16个百分点。

2021年,工信部印发《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指出要用3年时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绿色低碳、算力规模与数字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新型数据中心发展格局,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国家枢纽节点适当加快新型数据中心集群建设进度。这些数据与信息都预示着围绕算力的机会正澎湃而来。

新存储撑起新故事

数字经济里面的两条线是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化应用,这两条线都离不开算力和数据。当前,用机器采集数据已成为普遍现象,数据量爆发式增长,用户要为海量数据准备所需的存储空间及基础设施。所以,在数字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人们对存储的需求将更上一个台阶。

经过长期的发展,有关企业围绕“三不两永远”(数据不泄露、数据不被篡改、数据不丢失、业务永远在线、访问永远合规)构建了完善的网络安全技术体系,国家也构建了针对存储的网络安全标准体系。不过,新的挑战已经出现——存储不仅是保存数据,还要做到对存储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为客户提供涉及数据中心、云端、边缘和智能终端的数据,以及从采集、传输、处理、使用、共享到管理的全业务流程的整体存储解决方案。

数据存储的一个核心要求是把数据存储效率做到最高,同时把存储成本降到最低,使每一个比特的数据发挥最大的生命价值,从而让每一个平常人的资料都能得到高效存储。再者,互联网、高性能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都要求从海量的数据中挖掘数据价值,因此对数据存储产生诸多新的需求。在这些需求的驱动下,海量扩展、高性能、多协议互通的分布式HPDA存储将成为创新热点。

IDC发布的《中国企业级外部存储市场季度追踪报告》显示,2020年,全闪存存储的中国市场占比达到18.9%,增速达到24.0%,高于全球市场的平均增长率17.5%;但相比于全球占比达到39.9%的市场情况来看,中国市场仍需加快全闪存存储的应用。IDC全球预测认为,2020—2024年,全闪存存储将以7.5%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

再以新型数据中心建设为例。新存储、新网络、新计算、新能源是四大支柱,它们的分工明确,由存储承载数据、网络传输数据、计算处理数据,并由能源低碳保障数据中心运行。作为IT三大件(服务器、网络、存储)之一,预估数据存储设备耗能为194亿kWh,约占我国数据中心总能耗的12%。分布式HPDA存储将原来高性能计算(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HPC)、大数据、AI的多个重复数据孤岛整合为一套高密度存储机制,进一步提升存储利用率,其成为绿色数据中心存储建设的关键。

在数据中心整体架构层面,传统的建设模式以应用为中心,而现在,存储资源池的建设模式成为业界趋势。存储资源池统一提供不同性能、可靠性等级的存储资源,并实现数据在热温冷存储之间的自动分级流动,从而在数据中心层面实现资源共享、绿色低碳。

全闪存存储、分布式HPDA存储、存储资源池、存储安全认证、灾备数据保护将形成新的存储体系,奠定新型数据中心绿色节能、安全可靠的数据基础设施,进而开创未来增长新局面。

产业互联网的新阶段与大舞台

数字经济的大赛场上,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是两条核心跑道。其中的消费互联网通过供需信息的撮合,缩短交易链条,提高交易效率,并改善客户体验。而产业互联网主要是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的结合,借助互联网技术,对传统产业流程进行优化整合和再造,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再提升产业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就我国而言,消费互联网已建立起强大的竞争优势,无论是信息消费,还是实物的网上购买,架构都已非常成熟,产生了阿里巴巴、百度、腾讯、京东、拼多多等龙头企业,以及10亿级的用户。

同时,产业互联网正在发力,它以企业为主要用户、以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为主要对象、以提升效率和升级体验为核心目标,借助互联网技术驱动进步,催生新业态。一大典型现象是,多个行业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正在陆续涌现,其中包括农粮、生鲜、钢铁、能源、化工、工业品、汽车汽配、医疗、零售、餐饮、家居建材等行业,涉及人力资源、信息化、财务、客户管理等多种业务场景领域。在这里孕育出产业互联网巨头的潜力巨大。

在这方面,国外已有典型案例。北美15大互联网公司中,Salesforce、Shopify、Square和Zoom四家属于产业互联网公司,而微软、亚马逊、PayPal、Adobe和In tuit 5家龙头企业兼具产业互联网属性,这足以佐证产业互联网拥有广阔的前景。

国内的探索者们正在努力向前迈进。比如,从事快销品批发的平台易久批,其经营品类涉及酒类、饮料、休食百货、粮油副食等。平台从代理商手中拿到产品,直接输出给零售小店,缩减分销链条,进而提升产业效率。同时,易久批还进行了厂到端(F2B)产品的开发,向上游定制产品,并配备云仓业务,为经销商提供仓储和配送服务。

满帮集团以数字货运平台起家。2020年平台总交易额达1738亿元,订单量达7170万单,共计280万名卡车司机在平台上完成货运订单。该公司旗下有“运满满”与“货车帮”两大货运调度平台,为车主与货主提供信息与交易服务。再看一家名叫卓钢链的公司,其定位是黑色大宗商品智慧产业互联网集成服务平台,提供的服务有卓团购和卓货融。卓团购主要集合了下游客户的分散需求,向合格供应商进行集中采购,降低采购产品。卓货融在指定仓库内评估客户货值,据此提供供应链服务,并向指定供应商进行采购付款,在约定周期内定向销售。

京东在产业互联网的探索进程中取得了众多成果。以用户直连制造(cus tomer-to-manufacturer,C2M)为例,京东依托自身的消费大数据,借助算法建立起了从用户洞察,到选品、定价、采购、履约、预测的全流程机制,与品牌商的合作覆盖家电、数码、通信、食品等多个品类。2020年上半年,京东JC2M智能制造平台承接的智能制造需求量超过2019年同期的10倍,孵化的C2M商品数量接近2019年同期的10倍以上,销量同比增长654%。2020年“双十一”期间,品牌伙伴在京东售出超1亿件C2M商品。到2020年年底,京东与超过1000个品牌进行C2M合作,商品覆盖超过900个品类。

数年前,阿里巴巴就开始了产业互联网实践。比如,其在2016年提出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工业制造,并推出ET工业大脑;后来又发布AI战略,推动人工智能在更多行业落地应用。2018年的广东云栖大会上,阿里云正式发布飞龙工业互联网平台,帮助广东打造新能源、电气装备等8大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

同时,阿里巴巴布局了云计算、钉钉、零售通等多种产业互联网模式,其中的钉钉,作为智能移动办公平台,用于商务沟通与工作协同,实现组织关系在线化与业务流程数字化,提高沟通效率,已经吸引了1700万机构用户。仅仅是中国一汽一家企业,就有上下游40万参与者通过钉钉串联起来,形成全产业链协同。

还有淘宝特价版,从2020年3月上线起,发展迅猛,上线一年就连接1亿消费者和全国2000个产业带的120万商家、30万家数字化工厂。其连接的产业带北到黑龙江黑河,南到南海三沙,西到新疆双河,东到佳木斯,遍布全国,已搭建起一个从工厂直供到产地直供再到品牌直供、通过数字化高效连接供给和消费两端的全品类直供体系。

据通用电气公司发布的白皮书,仅在航空、电力、医疗、铁路和石油天然气这几个行业,如果加入工业互联网的帮助,即便只能提高1%的效率,预计全球未来15年内依然可以节省2760亿美元,这正是产业互联网价值的体现。

在这当中,云计算是产业互联网的基石,其市场空间潜力可观。华为与中国信通院联合发布的《云服务安全治理白皮书》显示,未来两三年内,云服务市场将持续快速增长。市场调研机构Gartner发布的报告显示,到2023年,40%的企业工作负载将部署在云基础设施和平台服务上,而2020年这一比例为20%。

根据IDC的数据,2020年我国公有云市场规模为194亿美元,仅占全球的6.5%,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该机构预测,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全球占比将从2020年的6.5%提升至10.5%以上。

在产业互联网的大棋局里,工业互联网值得重点关注,它已成为驱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路径。作为多方参与、共生共赢的生态型平台,工业互联网正在迎来高光时刻。到2021年10月,我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00个,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1800个,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新业态加速落地。以浙江工业互联网平台SupET为例,平台上有超过500家数字服务商,它们为超过3.6万家制造企业提供服务,接入工业设备超过160万台。

海尔打造的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企业提供交互定制、精准营销、智能制造、模块采购、智慧物流、智慧服务等产品矩阵,围绕工业及制造业9大场景,帮助企业提升数字化水平。而在生产制造领域,从生产过程管控、设备物联、设备管理、质量管理,到安全生产、订单排产、流程工艺优化等环节,工业互联网平台都能提供成套的解决方案。

各方资深人士都对产业互联网信心十足。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认为,我国数字经济正在迈向一个以新基建为战略基石、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产业互联网为高级阶段的新时代。京东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周伯文认为,产业互联网是未来10年最大的机会,发展产业互联网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业界共同努力。阿里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在《致股东信》中表示,阿里巴巴要成为一家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结合得更好的公司。

区块链打开大蓝图

区块链被纳入“十四五”时期七大数字经济重点产业之列,可见其地位之重要。《“十四五”规划纲要》里明确了技术创新、平台创新、应用创新、监管创新这四大区块链创新方向;同时指出要推动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共识算法、加密算法、分布式系统等技术创新;以联盟链为重点,发展区块链服务平台、金融科技、供应链管理和政务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方案。

这样的规划方案,给我们展现了区块链的机会蓝图,其中提到的创新方向,将是区块链未来的主赛道。

1.区块链产业的新机会

围绕区块链技术已逐渐形成独立的产业体系,它涉及各种软、硬件的研发与制造,以及公有链、联盟链、数字资产等,这其中充满了新的机会。

其中,对公有链的探索正进入深水期,扩容如火如荼展开。比如,以太坊的第二层扩容方案Layer 2衍生了Plasma、Rollup和Validum等多项主流技术。波卡(Polkadot)、Solana等大量新公有链正在产生,多链生态正在形成,这为跨链基础设施创造了机会,跨链技术与机构层出不穷。

区块链游戏、社交平台在2021年受到资本追捧,大量成果浮出水面。另外,全球NFT市场迎来爆发性增长。Nonfungible数据显示,2021第二季度,NFT市场交易额达7.54亿美元。与此同时,热门NFT项目陆续面世,其中,收藏品是NFT最热门的领域,销售额占比达6%;艺术品占比14%;体育占比7%。区块链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了作品版权确认、发行和流通问题,并提供了多元化的商业化选择。

2.产业区块链机会

区块链技术与产业、场景的结合催生了各种新业态与新的商业模式,这正是产业区块链的机会。区块链技术是继蒸汽机、电力、信息和互联网科技之后有潜力推动新一轮变革的核心技术,目前,这项技术已应用于金融业、工业、农业、制造业、文化传媒业等行业,并与供应链管理、数字资产交易、溯源等几十种场景结合,催生大量新业态。

(1)区块链激发制造业新机会。区块链技术将为制造业中的机器、零部件、物联网设备、物料、制成品等物理对象,以及软件、算法等数字对象赋予数字身份,进而为数据存储与分析、供应链跟踪、远程协同、质量检测、维修维护、节能管理、数据安全等应用打下基础,进一步提升效率、控制成本。

(2)区块链全面融入金融行业,改变传统金融版图。新的区块链金融产品陆续产生,涉及供应链金融、跨境支付、清算结算、征信、保险、资产证券化、资产托管、数字票据、身份识别等多个业务场景。同时,用区块链赋能金融产业的金融平台和解决方案也将不断出现。

(3)区块链助力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实现数据的确权与共享流通。比如在数据确权方面,通过签订智能合约,使个人与企业基于技术的信任签订数据授权合约,结合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特征,可防止个人信息被复制、滥用。

(4)区块链将推动农产品与农业资金的流转延展到信用与数据的流转。区块链将持续为农业生产要素、农业供应链,以及乡村基层治理的变革带来动力。

(5)区块链在元宇宙的发展中将大有用武之地。区块链能够在虚拟数字人、认证与信用、安全与合规、经济激励等体系方面提供支持,成为元宇宙的标准配置。

3.链上生态孕育的大机会

随着区块链基础设施的进步与完善,链上生态也将逐渐完善,这一过程将孕育大量机会,比如公有链、联盟链、智能合约等基础技术和链上社交、游戏、NFT、期货、去中心化交易所等各种应用的开发。

各种公有链与联盟链将会投入运营,并在效率、功能、稳定性等方面越来越强,依托区块链网络的各种应用大量产生,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不断加入。跨链技术的实现又将使不同区块链网络之间的信息与资产相互流通,使用户能够跨链活动。

同时,资产上链逐渐成为现实。比如,NFT资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各种实物可能在链上得到确权,进而在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里自由流转,实现价值转移。

数字经济的机会展望

得益于数字化、智能化,无论是工业、农业,还是健康、教育、消费品、金融,以及电力、能源等行业,都将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并从中孕育大量机会。

众多新兴产业正在蓬勃发展,数字变革的浪潮席卷而来。半导体、智能制造、元宇宙、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产业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即将进入下一个黄金时代。

每个行业都可能向数字化、云化、智能化转型,各行各业积极与数字化、智能化相结合,其过程催生出智慧农业、智慧医疗、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能家居、智能安防、直播等大量新业态,不仅带动了产业的升级换代,还形成了新的赛道,孵化出大量新的企业,形成新职业,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

一些颠覆式产品陆续出现,有些卖得相当好,并已走向成熟。这其中包括应急救援机器狗、检测水下重金属的仿生鱼、5G胶囊胃镜诊疗车、智能机器人、5G VR动感单车、载人级自动驾驶飞机、无人驾驶自动载货飞机等。

具体来讲,在未来10年至20年里,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至少将推动如下10类机会大量萌发。

(1)新基建领域的机会: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涉及新能源智能汽车充电桩、轨道交通(地铁/高铁)、特高压、5G、数据中心、智能设备等领域。

(2)智慧农业领域的机会:在智慧农业方面,华为通过500多台5G监测仪,实现对每头猪的数字化管理,以全数字化、全技术化的方式有效减少猪瘟。

(3)智能家居领域的机会:智能家居市场潜力巨大,多个第三方机构给出的测算结果显示,其规模应当在2000亿元到5000亿元之间。其中,智能马桶、智能扫地机器人、智能灯具、智能音箱等单品销量保持高增长,年销量达数千万件。受益于5G、物联网等技术的成熟,该行业将迎来持续的高增长。

(4)智能制造领域的机会:随着三维(3 Dimensions,3D)打印、模拟分析、工业物联网等技术逐步向制造业渗透,汽车、航空航天、国防工业在智能制造领域已实现领先增长,能源和装备制造等行业将保持较高增速。不过,还有很多其他行业的智能制造依然任重道远,存在极大的发展空间。

未来10年里,5G、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将促进智能制造升级,推动制造企业迈向“万物互联、万物可控”的阶段。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的分析,新冠病毒感染影响下的数字化转型加速,远端作业、自动化等需求提升,2021年全球智能制造市场规模达到3050亿美元,预计至2025年有望增长到45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0.5%。其中,5G、边缘运算和节能减碳成为智能制造未来发展的着重点。此外,微型工厂也在崛起。

多项政策为智能制造带来了强劲的驱动力。工信部等8部门于2021年联合发布的《“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70%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将建成500个以上引领行业发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市场满足率分别超过70%和50%;培育150家以上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完成200项以上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建成120个以上具有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5)智慧物流领域的机会:物流行业正迎来智慧化升级改造,多项政策促进智慧物流快速发展,企业积极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新技术层出不穷。在细分物流技术领域,仓储智能化、SaaS系统、自动驾驶、物流信息化、分拣技术、无人叉车等备受重视,并高速发展。

此外,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相关资料,企业对智慧物流的需求主要体现在物流数据、物流云、物流设备三大领域。2016—2019年,我国智慧物流市场规模增速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2020年市场规模已经达到5710亿元,同比增长17.5%,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

不仅是中国加码智慧物流,全球对此的重视程度也都非常高。韩国企业研发自动驾驶机器人推车;新加坡邮政部门为1.5万个投递点配置了近场通信标签,对寄递业务进行跟踪;欧盟委员会计划到2025年在欧洲主要陆路交通线上实现不间断的5G网络覆盖,提升5G网络和无人机的作用;法国将拿出2亿欧元用于建设自动化、互联和低碳的运输服务基础设施,9000万欧元用于建设“物流4.0”项目,加强送货机器人、无人机等智慧硬件的建设;德国2019年就推出了“物流2030创新计划”,明确提出要加强在数字物流基础设施、数据处理和平台解决方案、数字供应链等方面的建设,推进智能货车项目等

(6)新一代电子商务领域的机会:电商板块的机会依然很多,预计未来电商渠道销售额仍会保持一定增速。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0年全国网上零售额约为11.76万亿元,同比增长10.9%;2021年网上零售额超过13.09万亿元,比2020年再增长14.1%。2021年,天猫“双十一”的交易额约为5403亿元,同比增长8.45%;京东“双十一”的下单金额突破3491亿元。

新电商正在崛起,它以用户为中心,对传统电商的人、货、场进行重构,催生新的电商业态,比如直播电商、社交电商、跨境电商、内容电商、二手闲置电商等。在这一过程中,新电商还可以借助VR、AR、人工智能等技术重塑平台购物体验。其中,直播电商虽遭遇波折,但整个势头依然良好。2021年,自营直播间成为品牌商家的经营标配。天猫发布的成交情况显示,2021年“双十一”期间,淘宝直播平台共有超10万个品牌在自营直播间与消费者互动,其中43个品牌自营直播间成交额超1亿元,510个商家自营直播间成交超千万元。同时,闲置电商正在开启增长的大门。据MobData研究院的数据,2020年二手闲置市场规模达到12540亿元,用户人数突破1.8亿,二手电商在闲置市场中的渗透率提高到36%。随着新技术的应用,电商领域的按需定制、共享制造越发普遍,行业持续迭代升级。

(7)数据产业的机会:大数据应用作为引领,推动数据采集、存储、处理、挖掘、应用、展示、衍生等产业的发展,打造数字产业链条,培育数字产业集群,形成独立庞大的产业体系。同时,大数据与5G、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融合,推动数据技术架构、产品形态和服务模式加快转变,形成新的业态。大数据融入各个行业与场景,加快企业的数字化进程,进一步激发活力。以“十三五”时期为例,大数据产业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0%,2020年超过1万亿元,这个产业已经颇具规模,产业链初步形成。工信部发布的《“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大数据产业测算规模突破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在25%左右。

从全球来看,海量数据的高增长,将构成数据产业发展的基石。据IDC的预测,2025年全球物联网设备数将超过400亿台,产生数据量接近80ZB,且超过一半的数据需要依赖终端或者边缘的计算能力进行处理。通过恰当的处理,这些数据都将成为宝贵的财富。

(8)算力产业的机会:算力指的就是数据的处理能力,电子信息制造业、电信业、软件和数字技术服务业、互联网行业等产业都与算力相关。围绕算力已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链条,涵盖了计算机、超级计算机、芯片、数据中心等产品,以及云计算、边缘计算、智能计算等技术。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算力发展指数白皮书》显示,算力对数字经济和GDP的发展有显著的带动作用。在2016—2020年,全球算力规模平均每年增长30%,数字经济规模和GDP每年分别增长5%和2.4%。其中,我国算力规模平均每年增长42%,数字经济规模和GDP每年分别增长16%和8%。

(9)人工智能产业的机会:人工智能技术将进一步实现新突破、新跃迁。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计算机视觉与强化学习是前10年的技术主线,而下一个10年,量子计算、无监督学习、浅层学习网络与算力及深度学习,被寄予厚望。在这些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后,人工智能产业又将迎来新的景象。就目前的布局来看,在未来10年里,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医疗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等产业的市场将继续扩大。

(10)元宇宙产业的机会:元宇宙作为硬件、网络层、计算力、虚拟平台、协议和标准、支付方式、内容、服务和资产等技术的集群,以及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方向,正向更高的阶段迈进。它能够带动VR、AR、虚拟数字人、社交、游戏、短视频、区块链等多个细分领域增长。据头豹研究所的分析,仅虚拟数字人的市场规模在2021年就已经超过2000亿元,预计2030年将达到2703亿元。工业应用市场具备打造元宇宙的先天优势,单一厂商都能在工业元宇宙平台上建立虚拟工厂,串接各厂区,跨企业合作互通,这里的潜能巨大。

光大证券海外研究团队认为,2025年,国内市场空间在3400亿元~6400亿元量级。其中,通过类比移动互联网各部门,加总元宇宙各细分领域(社交、游戏、短视频、电商等)的方法,测算得到总体市场空间3400亿元;通过梅特卡夫定律对元宇宙网络效应的测算,市场空间约6400亿元。就全球的市场规模来看,彭博行业研究报告预计,元宇宙将在2024年达到8000亿美元市场规模;普华永道预计,到2030年,元宇宙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美元。 KEkCHjkULPjn8/sEviobQc4d0c4kGKYs9Ur3B4maDW26TxKzUmW/PXh2eLTsUC1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