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构建边境土地利用多功能分类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
边境土地既具备土地利用的传统功能,又有其自身的特殊功能,已有土地利用多功能分类的体系复杂多样,没有统一标准的分类体系及评价指标体系,正确识别边境土地利用多功能研究应包含的主要内容以及如何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全面性等选取具有边境代表性的评价指标是本书的研究目标之一。边境土地利用多功能分类既考虑了农业生产、社会保障和生态服务的传统功能,又融入了边境新兴的景观游憩功能和边境土地利用特殊的国家安全功能;构建的指标体系既能反映土地利用多功能的内涵,又能突出边境特征。
(2)揭示 2000 年以来中国中越边境地区土地利用多功能演变的时空特征,并划分土地利用主导功能类型区
边境土地利用多功能的研究成果目前在我国学术界尚未见公布,本书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研究并展示中国中越边境地区土地利用多功能演变的基本规律和时空特征,以发现边境土地利用存在的特殊性;并根据中国中越边境各县域土地利用多功能的特征划定主导功能类型,确定不同主导功能类型的发展目标。
(3)探究差异化的优化边境土地利用多功能的政策体系
我国多数边境地区属于偏远贫穷地区,而中国中越边境地区更是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是我国兴边富民的重要战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在这些规章制度的引领下,各领域取得骄人的成绩,实现了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标,在社会经济日益繁荣的今天,扶持落后地区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发展任务,而目前我国支持边境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尚显不足,多数边境地区仍执行全国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级的统一标准,尚未形成功能比较齐全的支持边境地区发展的政策体系。土地利用功能是区域经济社会综合效益在土地上的体现,本书基于土地利用多功能的视角,跳出土地利用范畴,从土地、人口、产业、生态等多方面构建促进边境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1)边境土地利用多功能的概念、内涵和研究框架
土地利用多功能来自农业多功能,目前,部分学者对土地多功能性、土地利用多功能、土地多功能利用等概念未能完全区分,本书有必要进一步界定土地多功能性、土地利用多功能、土地多功能利用的概念,区分三者之间的内涵。边境土地利用多功能研究的内容识别是本书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根据学者们前期的研究成果可知,土地利用多功能研究的内容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由于受人地关系、自然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区域土地利用各功能也不尽相同,因此,不可能形成千篇一律的土地利用多功能研究内容体系。本书基于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和生态的传统功能,探索边境地区土地利用的新兴功能和特殊功能,确定中国中越边境地区土地利用多功能研究的基本框架。
(2)中国中越边境地区土地利用多功能时空动态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
基于边境土地利用多功能的概念、内涵和研究框架,本书确定从农业生产、社会保障、生态服务、景观游憩和国家安全五个方面构建边境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各功能在各时点的状态。基本以每 5 年为时间间隔,运用改进的TOPSIS方法评价中国中越边境各县域 2000—2018 年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揭示近 20 年来中越边境土地利用多功能演变的基本规律和时空特征。引入“指标偏离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诊断影响中国中越边境土地利用各功能效益的主要障碍因子。
(3)中国中越边境地区土地利用多功能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土地利用的各功能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表现出复杂的相互耦合协调关系,基于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结果,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对中国中越边境土地利用多功能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演变规律进行研究,在时间和空间上识别区域土地利用相互促进和相互挤压的功能,充分发挥土地利用功能两两相互增益的协同关系,避免相互抑制的竞争关系,为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用地结构和布局优化构建差异化的边境土地利用多功能优化政策支持体系。
(4)中国中越边境地区土地利用主导功能类型划分研究
根据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结果,运用纵横对比法识别各县域土地利用各功能类型,区分各县域土地利用的主导功能、适中功能和短板功能;根据评价结果划分主导功能类型区,分析各主导功能类型区的发展特征(优势和劣势),确定各功能区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根据各功能区的发展定位,结合障碍因子诊断结果,按照“优势发挥、短板补齐”的原则,从微观层面提出各功能区土地利用功能优化的方向和具体措施。
(5)构建差异化的边境土地利用多功能的优化政策支持体系
土地利用功能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效益在土地上的体现,本书跳出土地利用的范畴来看待土地问题,基于各功能区反映出的普遍问题以及边境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特殊需求和重大问题,从土地政策、户籍制度改革、生态补偿等宏观层面构建差异化的边境土地利用多功能优化政策支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