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方法是研究的基础,是研究得以开展的保障,是学者进行科学探索的要素。正如爱因斯坦(1953)所言:西方科学的发展源于两个伟大成就——形式逻辑体系及系统的实验方法 。由此可看出,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研究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性。因此,在教育学研究中,应特别注重研究方法体系的探索与构建。

每种研究方法拥有自身研究特点与适用领域,如通过言语传递的信息通常被认为是质化的,而用数字表征的数据则被认为是量化的。质化研究能够传递言语等非量化的信息,但易受到研究者主观影响且样本量小而缺乏普遍的代表性;量化研究虽然具有相对的客观性,但对个体深刻信息搜集不全面。因此两种研究范式各有其优点和不足,应将二者相结合,共同为研究目标服务。

依据研究目的,本书采用混合研究的方法,即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遵循以质化研究为前提,量化研究为质化研究结果的进一步阐释,二者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思路,在文献阅读和质化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博士生学术社会化分析框架,并对调问卷进行统计学分析,以采用量化结果为分析框架进行实证检验,采用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探寻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的过程与影响因素,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1.5.1.1 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是一种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来探讨和分析各种与博士生学术社会化主题相关资料的研究方式。以中国知网数据库、 ERIC数据库、 SPRINGER数据库和ARL数据库为检索源,以“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等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利用NoteExpress对高校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的现状、发展脉络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学生发展理论确立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的结构内涵。

1.5.1.2 问卷调查法

在文献整理及半结构式访谈的基础上,本书初步确定了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的基本情况及影响因素。基于此,本书从四个方面设计调查问卷:第一部分,人口学变量(年龄、性别、是否结婚、生源地)及学科背景等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个人因素,分为博士生教育背景、博士生选择专业的动机、博士生学习投入度、博士生学术活动参与、博士生教学实践活动参与等。第三部分,导师因素,涵盖导师科研指导、导师学术支持、导师职业指导、导师生活制度及学术成果等。第四部分,学校因素,分为学校学习资源、学校学术氛围、学校培养与管理。其中,第二、三、四部分主要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点式进行设计(1~ 5 分别表示“完全不符合”“基本符合”“一般”“基本符合”“完全符合”)。第五部分,博士生学术社会化情况,该部分包括两个维度:第一为博士生学术职业的选择,主要包括博士生就业区域、就业城市、工作的性质等;第二为博士生学术社会化,主要包括博士生就业后的工资待遇、工作满意度及岗位满意度等。为确保调查问卷的选项合理性与可操作性,笔者邀请了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对问卷设计的思路、指标、问题类型等进行探讨,以增强问卷调查的效度。

1.5.1.3 访谈法

虽然量化研究是本书收集分析数据的主要方法,但是考虑到博士生学术社会化是一个纵向过程,其学术社会化进程因博士毕业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情况而定,其中的细节和变化非常之多。笔者考虑到质化研究的优势,即质化研究擅长对小样本进行个案调查,以及比较深入而细致的描述分析,从而了解事物的复杂性。因此,通过质化研究方法对量化研究的数据结果进行现场透视,反映教育实践现场中真实发生的事情。

根据阶段性研究问题对毕业博士生进行深度访谈,力求详尽地收集关于毕业博士生的社会化过程及影响因素。在遵循访谈伦理的基础上,利用质化研究方法中的直接内容分析法和编码分类法对访谈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并利用NVIVO11 对访谈内容进行开放式编码、关联式编码及核心式编码,自上而下对原始的资料进行不断浓缩、概括,系统、详尽地对研究对象进行现实描述与分析,并逐步挖掘出这些现实后面所蕴含的信息。

1.5.1.4 量化分析法

(1)验证性因子分析(CFA)

验证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CFA)是在已有理论观点或研究框架的基础上,借助数学程序与运算来检验该理论观点或研究框架是否合理,侧重于对假定模型中观察变量与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从而确保模型拟合程度。一般而言,验证性因子分析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建立初始的理论模型;第二阶段确定模型能否得出参数估计的唯一解;第三阶段估计模型参数;第四阶段根据拟合指标对模型进行评价;第五阶段根据修正指数修改初始模型。本书利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来检验博士生学术社会化影响因素是否合理。

(2)主成分分析法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回收的博士生学术社会化影响因素的问卷进行处理,从客观数据层面确定博士生学术社会化评价指标权重。其具体实施过程为:①对博士生学术社会化影响因素的调研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与相关矩阵计算;②计算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根与特征向量;③计算方差贡献率并确定主成分;④对成分系数矩阵及主成分因子进行分析;⑤确定因子权重,利用公式计算出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的指标权重。

(3)结构方程模型(SEM)

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EM)作为一种验证性方法,将一些无法直接观测而又欲探讨的问题作为潜变量,通过其他一些可直接观测的变量来反映潜变量的关系模型。采用AMOS 25.0 构建博士生学术社会化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以此分析教育背景、学习投入度、导师指导等各要素对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的影响性质、作用程度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机理。

(4)回归分析法

回归分析法指利用数据统计原理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并确定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回归分析法常用来探寻因变量的影响因素。本书关注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的影响因素,根据研究需要本书选择回归分析法对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1.5.1.5 比较分析法

在研究过程中,选取国外著名高校推进博士生成功实现学术社会化的案例作为研究对象,从中探寻其成功的经验与做法,再将这些经验与做法上升到理论的层面,总结出其成功的科学理论与方法。结合我国高校博士生培养的特点,进行理论验证与推广。从国外高校成功经验中推导出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行事例、理论、实践三者相结合的研究模式,保障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可行性。

1.5.2 技术路线

第一,提出研究问题。对已有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厘清现今博士生学术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阐释进行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研究对博士生培养的作用与意义。

第二,构建理论框架。从社会化理论及学生发展理论层面对博士生学术社会化进行阐释,结合国内外关于博士生学术社会化过程、影响因素的研究,构建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理论框架。

第三,进行质化研究。根据构建的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理论框架以及提出的研究问题,编制访谈提纲,确定访谈对象并进行访谈,获得访谈资料。结合已有文献资料,厘清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的过程、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等相关问题。

第四,开展实证研究。根据质化研究的结果编制问卷,选取研究对象进行调研,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第五,提出对策建议。基于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结果,探究博士生培养改进策略。从博士生学术社会化各个阶段及影响因素出发,适时调整博士生专业结构以及博士生培养质量管理理念、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建立健全培养单位内部的质量保证体系,为博士生学术社会化提供政策建议。 YW5XoNTE5siVA0WuPmEnHSHJVPosSs1QgoeBoNmIKPWw32Z7rFU1YV7WzBF93r1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