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书的研究目的分为三大部分,一是从理论层面构建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的分析框架;二是从实践层面探讨高校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的历程及影响机制;三是从政策层面构建博士生学术社会化培养体系与培养模式。本书基于理论、实践与政策三个层面的研究目的,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展开研究。

1.2.1.1 理论层面的研究目的

本书的首要研究目的是构建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的分析框架,具体而言:①博士生学术社会化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②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的内涵及形成路径是什么?③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的表现形式及特征有哪些?④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该部分在大量文献、理论与事实分析的基础上,从学理层面解释与分析上述问题。在此基础上,本书构建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的分析框架,为实践层面研究目标实现奠定理论基础。

1.2.1.2 实践层面的研究目的

在理论层面研究目的达成的基础上,本书从实践层面考察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的历程及影响机制。具体而言:①博士生学术社会化历程分为哪几个阶段?②博士生学术社会化历程中有哪些困境?③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以及各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与作用机理是什么?总之,应对上述问题的根本目的在于探讨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的历程及影响机制。

1.2.1.3 政策层面的研究目的

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的目的依次实现后,本书最为关键的研究目的即为构建博士生学术社会化培养体系与培养模式。该层面在考察现阶段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重点关注以下三个问题:①现阶段博士生培养中存在哪些不足?②如何构建符合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需求的博士生培养体系与培养模式?③如何更好地促进博士生学术社会化,推动博士生高质量培养工作?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层面

(1)构建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的分析框架。本书结合社会化、博士生社会化相关文献,分析当前博士生社会化研究的现状,了解博士生社会化历程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以新发展理念、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等相关理论为基础构建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的分析框架。

(2)拓展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的研究模式。目前关于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的研究,以理论思辨、比较借鉴为主,实证研究较少。由于博士生学术社会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历程,且不同群体的博士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学术社会化的进程与程度也千差万别,单纯的理论思辨与借鉴比较并不能够很好地探寻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的历程。鉴于此,本书从社会学视角出发,采用质化与量化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进一步拓展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的研究模式。

(3)为博士生培养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已有关于博士生培养的研究,多从在读博士层面关注博士生的成长,鲜有研究关注其职业发展,造成培养的博士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鉴于此,本书从博士生职业发展的视角关注其在博士培养阶段的成长历程及影响因素,为调适博士生培养模式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1.2.2.2 实践层面

(1)政策层面:本书立足“双一流”高校发展,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从学术社会化视角出发,探寻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的历程及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与之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方案,从人才培养层面关注高校建设与发展。

(2)高校组织层面:本书从博士生学术社会化实践出发,分析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的情况,探讨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及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式、作用路径,并据此提出相关改进措施,为构建符合高校发展的博士生培养模式提供实证依据。

(3)高校博士生层面:本书对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的历程及影响机制进行研究,为博士生勾勒出博士生由学术自由者向学术职业者转化的图景与路径,为博士生更好地实现学术社会化提供借鉴与参考。 UN7EOXDA0iP+eJPu/p1RH/LKSxQTszc9s8fYJV5pEb3Yq/93j3EtKANX9OeZBJ/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