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 相关理论基础

1.3.1 国际贸易经典理论

总体上看,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四个阶段。

古典贸易理论的代表是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的比较优势理论,这两个理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基石,其从根本上证明了两国开展自由贸易能够为各自带来更大的利益。比较优势理论的问世标志着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的建立。

新古典贸易理论的代表是要素禀赋理论,即H-O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该理论认为,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各国的资源条件和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的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各国应出口充分使用本国丰富要素的商品,进口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商品,这样可以提高各国的福利水平。上述古典经济学理论都证明了:各国之间进行自由贸易,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并获得最大的利益。Krugman(1981)、Dixit和Norman(1980)、Helpman(1981)等学者提出了“新新贸易理论”,用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产品差异化来分析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原因,解释了发达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占比较大的事实

瑞典经济学家林达提出了“需求偏好理论”或“需求相似理论”,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人均收入决定了一国的消费结构,收入水平越高,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就越大。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彼此需求的重叠部分就越大,互相间的贸易关系就越密切。他由此认为,在人均收入相似的各国之间建立FTA,其水平型贸易程度会更高。

德纽(J.F.Deniau)和西托夫斯基(T.Scitovsky)提出了“大市场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各国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之前,由于存在贸易保护政策,各国生产企业只能面对狭小的国内市场,无法实现大批量生产和出口。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共同市场将各成员市场统一起来,产生了规模经济效应。另外,共同市场的形成将使成员厂商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导致那些规模较小的、实力弱的企业逐渐被淘汰,各成员将进入以规模经济为主导的发展状态。 kkZV87St1iJ/uVX9d63oaw7z6qYhJmZjz3C2ISnJgtw3ikUckJRmf+f30ZEZ0NG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