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国际物流与商务的全球化背景

一、全球化的形成与发展

全球化是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间关系和依赖的加强。本书中的全球化主要指经济全球化,是全球范围内经济的融合。通过全球化,生产要素得以合理配置,改善国家间的劳动分工,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全球化的明显标志是生产全球化、市场全球化。商品和服务的跨国贸易增加,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各国、各地区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在经济上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扩张、相互竞争、相互制约,从资源配置、生产、流通到消费的多层次和多形式的交织和融合,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回顾历史,经济全球化最初开始于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15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新航路的开辟具备了客观条件;造船业高速发展,地圆学说使人们深信环球航海的可行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随着新大陆的发现,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也引起了殖民侵略。16世纪到19世纪这个阶段是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西欧国家的世界贸易逐渐增强,世界性贸易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工业资本家逐渐取代商业资本家,资本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并扩展至美法德俄等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促使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国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来源地,亚、非、拉许多殖民地与半殖民地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垄断组织跨出国界,形成国际垄断集团,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英为首的发达国家陆续签订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协定,通过了一系列稳定汇率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措施,促进了世界朝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和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实力雄厚、垄断全球的跨国公司。20世纪80年代,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的认可和接受,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制度性基础。随着世界军事和政治局势日趋缓和,国际竞争的重点逐渐转向了经济和科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让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失时机地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打破国界限制、消除贸易和投资障碍,形成了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三大经济板块,经济全球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从上述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因素如下:

(1)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和物质基础,首先是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形成全球的贸易与投资格局;其次是新交通和通信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

(2)国际贸易组织与国际条约,消除了贸易和投资的障碍和壁垒,为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全球流通提供了便利,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制度保证。

(3)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成为全球化的活动主体,推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

二、全球供应链的形成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跨国企业要想争取竞争优势,就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分配和利用资源,通过采购、生产、营销等方面的全球化,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和规模效益最大化,全球供应链由此而生,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不断改变着全球供应链的层次结构。

大量的信息要快速地传递,企业和供应商的物流运作及商务流程需要集成,以利于企业降低采购成本,增加效益。另外,在此供应链中,企业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客户,又是供应商。企业在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的同时努力降低营运成本,必须在提高市场回应速度的同时给予客户更多的选择,特别是要满足客户的个性化定制需要,巩固与客户的关系。企业的形态与边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链上企业实现交互式、透明的协同工作。在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的社会里,供应链管理也必须是全球化的,趋向于无国界。

企业必须对全球供应链管理的复杂性做出评估,并把注意力集中于国内作业与国际作业的区别上。一是,全球市场的异质性或多样性,决定了企业需要在充分了解不同国家市场需求差异性的基础上,通过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不同群体的顾客需求;二是当企业服务于全球市场时,物流系统会变得更复杂,导致前置时间延长和库存水平上升。因此企业在开展国际物流活动时必须处理好集中化与分散化物流的关系,否则将很难获得全球化的竞争优势。

面对日益加剧的全球市场竞争,企业需要整合全球供应链中的物流与商务运作,充分发挥全球供应链系统化组织、专业化分工、协同化合作和敏捷化调整的优势,企业需要合理安排国际物流与商务运作的各个环节,使之成为全球供应链中有效率的一环。 lBXPswurEVZ57ebFWuvICwDCRlvuVfyyTjah76e6hApkznj2dTIjfbJdI1qu1W5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