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财务管理概述
——创造价值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本章导读

本章主要介绍了企业财务与财务管理的含义,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环节;分析了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公司价值最大化等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讨论了股东与管理者、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矛盾与利益冲突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介绍了财务管理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重点介绍了金融市场的构成、类型、作用,以及利率的含义和构成;讨论了资本市场中反映资产的信息与资本市场效率的关系;分析了不同信息对市场价格的不同影响程度;阐述了资本市场形成的弱式效率、半强式效率和强式效率三种不同程度的市场效率。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

●企业财务与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的目标与协调

●财务管理的环境

重点专业词语——中英文对照

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

财务学(finance)

有限责任公司(limited company)

个人理财学(personal finance)

跨国公司财务学(multination finance)

公司财务学(corporate finance)

股份有限公司(corporation)

宏观财务学(macro-finance)

资本市场(capital market)

货币市场(money market)

财务目标(financial objectives)

利润最大化(profit maximization)

每股收益最大化(earnings per share maximization)

股东财富最大化(shareholder wealth maximization)

企业价值/公司价值最大化(enterprise value/ business value maximization)

开章案例

有人说,财务管理是研究“以钱生钱”之术。“以钱生钱”,这是一个古老而简单的概念,也是一种全新而繁杂的技术。从一个公司的角度来看,“以钱生钱”就是将公司获得的资本投放到能够创造、增长价值的活动中。这里的“资本”通常是“他人的钱”,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他人的钱”主要是由股东和债权人提供的。公司作为资本的使用者,必须为资本的提供者提供报酬,这个报酬通常是公司用“他人的钱”,“以钱生钱”(投资)创造的。公司只有不断地为“他人”“生钱聚钱”才能持续不断地得到“他人的钱”(外部融资)。因此,我们在研究“以钱生钱”之术时,必须正确权衡资本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在为“他人”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为公司创造价值。

资料来源:刘淑莲.公司理财[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第一节
企业财务与财务管理

一、企业财务

(一)什么是财务?

财务(Finance)是有关货币或资金的事务。当今社会无时无处不存在货币或资金,个人、社会团体、经济组织、国家政府的各项事务和活动无不涉及货币或资金,个人工作生活和学习社交的货币收支、个人财富管理的资金投资,企业经营过程的货币收付、企业价值管理的投融资,政府财政的收入与投资、政府社会管理的资金收支等充满着各式各样的货币或资金事务。放眼世界,为了生存我们要支出货币购买食物,为了发展企业要投入资金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国家要投入数百亿资金建设交通设施——高铁、公路等,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有效地促进个人、企业、国家的发展,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对相关财务进行管理。

有关财务如何管理的学科即财务学。按研究的财务对象的不同,个人财务、企业财务、国家或政府财务可分别形成个人理财学,企业财务管理学和财政学。企业作为社会经济中最基本的、最主要的经济组织,包含丰富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要素,因此,我们在研究财务学原理时应以企业财务为对象,聚焦企业财务管理来展开阐述。

(二)创办或经营一个企业的过程及其财务内容

假设你决定创办一家生产运动鞋的公司,你要如何做?首先你要投入一笔资金以成立公司、购建厂房及购买生产设备;其次要雇用管理、技术、生产方面的人员,购买原材料等生产物资,组织产品生产;再次要雇用销售人员销售产品,取得现金收入;最后要支付各种税费,重复购买原材料等生产物资,继续生产、销售产品,考虑结余资金是用于扩大投资还是用于直接分配。这一过程及一系列活动,用财务的语言来说,就是你要筹集一笔资金,投资于存货、机器、土地和劳动力,然后组织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使公司获得现金收入,进而持续经营下去,同时实现结余,或扩大经营,或直接分配到个人。这就是公司创造价值的过程。经营公司的目标就是为你这个所有者创造价值。

(三)什么是企业财务?表现为什么?

企业经营过程涉及的各种活动广泛地运用各种资源,如人力、物资、信息、资金,形成企业的人员流、实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资金流即企业在筹措资金、投资拓展项目、组织购产销、研发技术、支撑经营服务等运营环节通过资金收付形成的资金循环和周转,也就是资金运动,图 1-1 展示了企业资金的运动过程。这种资金运动即企业财务(Enterprise Finance),表现为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财务活动及其体现的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务关系。

图 1-1 企业资金的运动过程

(1)企业财务活动(Financial Activity)。

企业财务活动是与企业资金运动相关的各种行为活动,即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所涉及的筹集、运用和分配资金的企业资金收支活动,主要有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本营运活动、收益分配活动。

①筹资活动。所谓筹资,即资金筹措,是指企业为了满足投资和用资的需要,筹措和集中所需资金的过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想从事经营活动,首先必须筹集一定数量的资金。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吸收直接投资、银行借款等方式筹集资金,表现为企业资金的收入;企业偿还借款,支付利息、股利以及付出各种筹资费用等,表现为企业资金的支出。这种因为资金筹集而产生的资金收支,便是由企业筹资而引起的财务活动,即筹资活动。在筹资过程中,企业一方面要确定筹资的总规模,以保证投资所需要的资金;另一方面要通过筹资渠道、筹资方式或筹资工具的选择,合理确定筹资结构,以降低筹资成本和风险,提高企业价值。

②投资活动。企业投资可以分为广义的投资和狭义的投资两种。广义的投资是指企业将筹集的资金投入使用的过程,包括投资于企业内部,用于购置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等的对内投资,以及购买其他企业的股票、债券或与其他企业联营进行投资而形成的对外投资。狭义的投资仅指对外投资。企业无论是购买内部所需各种资产,还是购买各种证券,都需要支出资金。企业变卖其对内投资的各种资产或收回其对外投资时,会产生资金的收入,这种因企业投资而形成的资金收支活动即企业投资活动。

③资本运营活动。因企业日常生产经营而引起的财务活动,称为资金营运活动。企业的营运资金主要是指为满足企业日常营业活动的需要而垫支的资金。在一定时期内,营运资金周转越快,资金的利用效率就越高,企业就可能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获得更多的收入。

④收益分配活动。企业通过投资或资金营运活动可以取得相应的收入,并实现资金的增值。从广义上说,分配是指对企业各种收入进行分割和分派的过程;而狭义的分配仅指对企业净利润的分配。

企业财务活动是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企业财务活动与企业经济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企业财务活动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各方面的集中体现。只有产品对路、质量有保证、营销工作得力,资金才能及时收回并顺利周转;只有合理组织生产经营、严格管理、责任明确,成本才能降低,利润目标才能实现。另一方面,企业财务活动是企业经济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证,主要表现在,只有筹集一定的经营资金,生产经营活动才能得以进行;只有资金周转顺畅,生产经营活动才能顺畅。除此之外,企业还有并购、破产清算、业绩评价与激励等特殊项目的财务活动。

(2)企业财务关系(Financial Relations)。

企业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利润及其分配活动与企业各方面有着广泛的联系。企业财务关系是指企业在组织财务活动的过程中与有关方面发生的经济利益关系。企业的财务活动表面上看是钱和物的增减变动,其实,钱和物的增减变动离不开经济组织或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具体表现为企业与所有者、债权人、债务人、供应商、客户、企业内部单位、职工、社会、政府机构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财务关系体现着财务活动的本质特征,并影响着财务活动的规模、效率与发展。企业财务关系具体包涵以下几个方面:

①企业与所有者之间的财务关系,是指所有者向企业投入资金,企业向其支付投资报酬所形成的经济利益关系。企业所有者主要有国家、法人单位、个人。企业的所有者要按照投资合同、协议、章程的约定履行出资义务,以便及时形成企业的自有资本,同时拥有参与或监督企业经营管理、参与企业剩余收益分配的权利,并承担一定的风险;接受出资的企业利用这些资本进行营运,对出资的所有者有承担资本保值、增值的责任,获得利润后,应该按照出资比例或合同、章程的规定,通过利润分配向其所有者支付投资报酬。一般而言,所有者的出资不同,他们各自对企业承担的责任也不同,相应地,享有的权利和利益也不相同。因此,企业与所有者之间的关系是风险共担和以资本保值、增值为核心的剩余收益分配关系,体现着一种经营权与所有权关系。

②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利益关系,是指企业向债权人借入资金,并按借款合同的规定按时支付利息和归还本金所形成的经济关系。企业的债权人主要有企业债券持有人、银行及其他金融贷款机构、商业信用提供者、其他出借资金给企业的单位或个人。企业除利用自有资本进行经营活动外,还要借入一定数量的资金,以便降低企业资金成本,扩大企业经营规模。企业主要通过发行债券、借款项、赊购等方式借入资金。企业利用债权人的资金,要按约定的利息率,及时向债权人支付利息,债务到期时,要合理调度资金,按时向债权人归还本金。因此,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契约之上的债务与债权关系。

③企业与被投资者间的财务关系,是指企业将其闲余资金以购买股票或直接投入的形式向其他单位投资所形成的经济利益关系。企业向其他单位投资,应按约定履行出资义务,参与被投资单位的利润分配。企业与被投资单位的关系是体现所有权性质的投资与受资关系。

④企业与债务人间的财务关系,是指企业将其资金以购买债券、提供借款或赊销等形式出借给其他单位所形成的经济利益关系。企业将资金借出后,有权要求其债务人按约定的条件支付利息和归还本金。企业与债务人之间的关系体现为债权与债务关系。

⑤企业与内部各级经营单位间的财务关系,是指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在生产经营各环节中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所形成的经济利益关系。企业在实行内部经济核算制和内部经营责任制的条件下,企业供、产、销各个部门以及各个生产单位之间,相互提供劳务和产品要计价结算。这种在企业内部资金使用中的权责关系、利益分配关系与财务计价、内部资金结算关系,体现了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⑥企业与职工间的财务关系,是指企业在向职工支付劳动报酬的过程中与内部职工所形成的经济利益关系。职工是企业的劳动者,他们以自身提供的劳动作为参加企业分配的依据。企业根据经营者的职务和经营能力高低,根据一般职工业务能力和劳动业绩大小,用其自身经营收入向职工支付工薪、津贴和奖金,并按规定提取公益金等。企业与职工之间的这种财务关系,体现了企业与职工在劳动成果上的分配关系。

⑦企业与国家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的财务关系,是指企业要按税法和相关行政管理条例的规定依法纳税而与国家税务机关所形成的经济利益关系。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者,担负着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保卫国家安全、组织和管理社会活动等任务,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和公共设施等,为此所产生的“社会管理费用”,须由所有受益企业承担,从而形成对企业强制性的征税收费。因此,国家以收缴各种税费的形式与企业产生经济关系。企业要按照国家税法的规定缴纳各种税款,以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实现,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及时、足额地纳税是企业对国家的贡献,也是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因此,企业与国家之间形成一种强制性的依法纳税和依法征税的分配关系。

⑧企业与董事会、监事会之间的财务关系。董事会决定企业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制定企业年度财务预决算、利润分配、弥补亏损和增减注册资本等方案,企业要为董事会支付董事会经费,因此,企业与董事会之间也会发生经济利益关系。监事会负责检查企业财务,企业执行董事会决议的一切财务收支并接受监事会的检查监督,同时企业还要支付一部分监事会经费,因此,监事会也与企业发生相关服务与支取费用的经济利益关系。

有效地协调企业内外部经济利益关系是企业经营的关键,是财务部门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因此,企业应正确处理和协调与各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关系,建立与国家、投资者和其他相关利益主体的良好关系,努力实现企业与其他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均衡,以合理地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开展,实现企业财务目标和持续健康高速发展。

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财务活动的效率高低、财务关系的协调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益,是企业价值创造实现的前提与保障,因此如何组织好企业财务活动、处理好各方面的财务关系成为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二、财务管理

(一)财务管理的含义

财务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对财务的管理,企业的财务即企业的资金运动,具体体现为企业财务活动和企业财务关系。因此,财务管理是企业依据财务信息及相关业务信息,运用一定的方法和程序,以货币价值形态为主要手段,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综合性经济管理活动。

财务管理的对象是企业财务,即企业资金运动。企业资金运动表现为从资金投入、资金运用到资金收回的全过程。从货币形态的资金投入开始,经过投资,到收回货币形态资金,再到生产经营耗费的补偿和剩余收益的分配的流转过程即企业的资金周转。企业生产经营的持续发展所形成的周而复始的资金周转即企业的资金循环。企业的资金周转根据企业经营周期的时间特征分为短期资金周转和长期资金周转。企业资金在一个经营周期内完成从货币资金形态流转回到货币资金形态的过程即短期资金周转,如采购原材料、垫支于应收账款的资金,通常可以在一个营业周期内收回;企业资金要经过若干个经营周期才能完成从货币资金形态流转回到货币资金形态的过程即长期资金周转,如投资于生产设备的资金,需经过若干年的折旧才能全部收回。企业资金的周转与循环构成企业资金运动,形成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企业资金运动涉及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耗费与回收活动、收益分配活动及其他特殊项目收支活动,因此,财务管理的内容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本管理、收益分配管理及其他特殊项目的管理,如并购管理、国际财务管理等。

(二)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体现在对企业资金运动全过程的主要财务活动的管理,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本管理、收益分配管理。财务管理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企业财务报表上,相关人员可以通过对财务报表的分析认识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状况及结果。

(1)筹资管理。

筹资管理是指企业根据发展战略和投资、经营活动的需要对资金需求进行预测、规划并筹措资金。筹资管理过程如图 1-2 所示。

图 1-2 企业筹资管理过程

筹资管理的具体内容涉及筹资总额的预测和规划、筹资渠道与方式的分析与选择、资本结构的预测与分析、债务性资金的归还能力和方案分析、筹资风险的预测和规避、筹资所引起的资本成本与企业价值的分析与权衡、筹资方案执行中的控制与评价等,实现在满足发展投资、生产经营资金需要的情况下不断降低资本成本和处理筹资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控制财务风险的目的。

(2)投资管理。

投资,是指特定经济主体(包括国家、企业和个人)为了在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获得收益或使资金增值,在一定时期向一定领域的标的物投放足够数额的资金或实物等经济资源的经济行为,或是指为了在将来获得更多现金流入而在现在付出现金的经济行为。从特定企业角度看,投资就是企业为获取收益而向一定对象投放资金的经济行为,可分为金融资产投资和实体资产投资。金融资产投资管理主要通过对金融资产的价值评估和预期投资报酬率的分析,确定合理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资产投资组合,控制投资风险、实现投资收益。实体资产投资主要通过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选择投资项目,构筑合理的实体投资资产结构,建立和运行项目投资方案实施的监督控制体系,处理投资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控制投资项目风险,实现项目投资收益。

(3)营运资本管理。

从广义角度看,营运资本是指一个企业投放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从狭义角度看,营运资本是指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差额,即企业在经营中可供运用、周转的流动资金净额。因此,营运资本管理包括流动资产管理和流动负债管理两个方面,具体涉及各项资产运行管理、各项负债筹措使用过程中的资金收回管理如经营收入的预算与执行和应收账款的监控等,资金耗费管理如资金支出和成本费用的预算与日常控制等。营运资金管理的目标是合理安排和使用营运资金,处理资金营运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加速资金周转,不断提高资金的利用效果。

(4)收益分配管理。

收益分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收益分配是指对企业的收入和净利润进行分配,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对企业收入的分配(对成本费用的补偿),属于收益的初次分配;二是对企业净利润的分配,是收益的再分配。其内容通常包括收入管理如销售预测与定价管理、成本费用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等。狭义的收益分配仅仅指对企业净利润的分配,通常按弥补以前年度亏损、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向股东(投资者)分配股利(利润)的内容和程序进行分配。

收益分配管理的目标是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处理利润分配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合理分配利润,确保投资者的当前收益和满足企业积累发展资金的需要,努力实现公司价值增长目标。

(三)财务管理的特点

企业财务管理具有价值性、综合性、快速反映性的特点。

(1)财务管理是一种价值管理。

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资金运动过程的管理,是以货币资金的形式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实施管理,以实现企业价值或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的一种价值管理。在企业中,一切涉及资金的收支活动,都与财务管理有关。企业内部各部门都与资金发生各种联系,因此,财务管理的触角伸向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财务部门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指导各部门合理使用资金、节约资金支出等方面的工作,并实施有效地管理与控制,以此来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及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2)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

财务管理活动涉及企业生产、供应、销售等各个环节,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几乎不存在与资金不发生联系的现象。财务管理部门对每个部门是否合理使用资金、节约资金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实施管理、监督和控制;同时,也为企业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质量管理、人力物资管理等活动提供及时、准确、完整、连续的基础资料。财务管理还涉及企业内外部的各种关系。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在进行融资、投资、生产经营以及收益分配的过程中与各种利益主体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企业与股东、债权人、政府、金融机构、供应商、客户及内部职工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经济利益关系。作为一种价值管理,财务管理通过资金的收付及流动的价值形态,可以及时全面地反映企业经济资源运行状况,并以价值形态实施管理。也就是说,财务管理渗透在全部经营活动之中,涉及生产、供应、销售每个环节和人、财、物各个要素,以价值形态综合反映企业经济资源的规模、运用、耗费及成果,通过价值管理来协调、促进、控制企业整体生产经营活动,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经济管理工作。

(3)财务管理能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

财务管理的过程及其结果会体现在企业会计核算及财务报表上,因此,决策是否得当,经营是否合理,技术是否先进,产销是否顺畅,都可迅速地在企业财务指标中得到反映。例如,如果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正确,产品适销对路,品质优良可靠,则可带动企业生产经营快速发展,实现产销高涨,资金周转加快,盈利能力增强,这一切都可以通过各种财务指标迅速地反映出来。因此,财务部门可以通过自己的工作,向企业领导及时通报有关财务指标的变化情况,以便把各部门的工作都纳入到提高经济效益的轨道,努力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

(四)财务管理的环节

财务管理的环节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过程的各阶段或各项内容,主要包括财务规划与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与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分析、业绩评价与激励等五个环节。这些环节的工作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周而复始,形成企业财务管理循环。

(1)财务规划与预测。

财务规划是要以全局观念,根据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和规划,结合对未来宏观形势、微观形势的预测,来建立企业财务的战略目标和规划。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确定与之相匹配的企业财务战略目标,因此财务战略目标是企业战略目标的具体体现。财务战略规划也是企业整体战略规划的具体化。

财务预测是在财务战略的指导下,企业财务人员根据企业财务活动的历史资料,考虑现实的要求和条件,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运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业未来的财务活动和财务成果做出科学的预计和推测。具体地说,财务预测环节主要是测算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各项财务收支状况、财务成果等,以取得一定的财务数据,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因此,财务预测是财务决策的依据。财务预测主要包括明确预测目标、搜集相关资料、建立预测模型、进行财务预测等步骤。财务预测方法可分为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两种,财务定量预测常见的模型包括因果关系预测模型、时间序列预测模型以及回归分析预测模型等。

(2)财务决策。

财务决策是指财务人员根据财务战略目标的总体要求,依据财务预测资料及其他相关信息,采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业财务活动的各种备选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并从中择优选定最佳方案的过程。财务预测为财务决策提供资料和依据,财务决策是财务管理的核心环节,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财务决策按具体对象不同,可分为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和股利分配决策。

财务决策环节主要有以下三个步骤:

①企业确定财务决策的目标。从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出发,以预测数据为基础,确定决策期内企业需要实现的财务目标。

②制订备选方案。根据财务决策目标,考虑相关因素的变化情况,结合企业内外有关财务和其他经济活动的资料以及调查材料,设计出实现财务目标的各种实施方案。

③评价并选择最佳方案。对各种可行实施方案进行详细分析和论证,重点对各方案的经济效益进行具体的分析,运用恰当的决策方法,做出最优财务决策,选择最佳财务方案。

财务决策的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经验判断法,是根据决策者的经验来判断选择,常用的方法有淘汰法、排队法、归类法等;另一类是定量分析法,是应用决策论的定量方法进行方案的确定、评价和选择,常用的方法有数学分析法、数学规划法、概率决策法、效用决策法、优选对比法等。

(3)财务计划与财务预算。

财务计划是以货币形式协调安排计划期内投资、筹资及财务成果的文件。制订财务计划是为财务管理确定具体量化的目标。财务计划包括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长期计划是指 1年以上的计划,如 5 年的长期计划,作为实现公司战略的规划。短期计划是指 1 年或年度内的财务计划,往往需要编制出相应的财务预算。

财务预算是以财务决策确立的方案和财务预测提供的信息为基础,运用财务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未来财务活动的内容及指标进行详细具体的规划。财务预算是财务决策的具体化,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将企业组织决策目标所涉及的经济资源的配置,以计划的形式具体地、系统地反映出来;是将决策方案按步骤、按程序在各单位、部门间对财务指标进行详细分解的过程;是企业财务战略规划的具体计划,是企业财务计划详细的收支安排,是财务控制的依据。它是企业全面预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务预算按内容可分为现金预算和预计财务报表。财务预算的编制方法有固定预算法与弹性预算法、增量预算法与零基预算法、定期预算法与滚动预算法。

企业编制具体财务预算时,应根据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要求,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状况,按照总体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在各部门、各单位之间将各主要预算指标的类别及数量进行科学的分解和细分,制定好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指标。财务预算的编制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①分析财务环境,确定财务预算指标。

分析企业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按照企业自身的能力和具体情况,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决策提供的目标进行因素分析,确定对其有影响的各种因素,按照效益原则,制定出一系列主要预算指标。

②协调财务工作,组织综合平衡。

组织协调企业各项财务工作,合理安排企业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提出可行的保障措施,使之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要求一致。

③选择预算方法,编制具体财务预算。

以企业经营目标为中心,以平均先进水平形成的定额标准为基础,计算出企业预算期内经营业务、财务成果、现金收支的各项指标,并检查各项指标是否相互衔接、协调和平衡,形成资本预算、业务预算到财务预算的企业预算体系。

(4)财务控制。

财务控制是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利用有关信息和专门方法,对财务计划和财务预算的执行进行追踪监督,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和修正,以保证财务预算实现的管理过程。财务控制的重要内容是对财务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风险控制和管理,实行有效的协调控制,以保证目标和预算的达成。

企业的财务控制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①确定责任目标,分解落实责任。

企业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将预算任务以标准和指标的形式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单位乃至个人,形成自上而下、纵横交错的财务控制目标体系,使每个部门、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工作和任务目标,以落实经济责任制。

②实施追踪控制,分析调整差异。

企业通过双向流动的信息系统,自下而上地反馈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企业应对预算执行的实际结果与预算目标的差异及时进行分析、调整,以使财务预算得以顺利执行。在执行过程中,企业要详细记录预算的执行情况,将实际数与预算数或其他标准数进行对比,考察可能出现的变动趋势,确定差异的程度和性质,分析造成差异的责任归属,随时调节实际执行过程,以消除差异,顺利落实财务预算指标。

③分析预算执行情况,落实责任考核制度。

企业在一定时期结束时,对各责任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价,考核各项财务指标的执行结果,检查各部门的财务预算执行情况,运用激励机制,实行奖优罚劣,以落实经济责任制。

(5)财务分析、业绩评价与激励。

财务分析是根据财务报表等有关信息资料,运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业财务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项工作。通过财务分析,企业可以掌握各项财务计划的完成情况,评价财务状况,研究和掌握企业财务活动的规律,改善财务预测、决策、预算和控制水平,改善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财务分析的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有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等。财务分析的步骤通常分为以下几步:①占有资料,掌握信息;②对比指标,揭露矛盾;③分析原因,明确责任;④提出措施,改进工作。

在财务分析的基础上,企业通过建立经营业绩评价体系形成激励机制,发挥激励作用。经营业绩评价体系通常应该是一个以财务指标为主体,包括非财务指标的完整体系。非财务指标主要包括企业的战略驱动因素,如客户关系、学习与成长能力、内部经营流程等。

【链接】

从远古物品交换中的结绳计数到现代商品经济中的投融资交易,财务管理思想经历几千年的发展,实现了从萌芽到成熟的变迁。但是,财务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仅有百余年的历史。财务管理理论成型于美国财务学者格林所著的《公司理财》一书,其间经过以筹集资本、降低资本成本为目标的“筹资财务管理阶段”;以保护投资者利益,解决企业破产、清偿、合并等问题为目标的“法规财务管理阶段”;以提高资产管理效率、提升公司整体价值为目标的“资产财务管理阶段”;以注重投资效益、规避投资风险为目标的“投资财务管理阶段”。

资料来源:何瑛.财务管理学学科前沿研究报告 2013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7.

第二节
财务管理的目标与协调

一、财务管理的目标

财务管理目标又称理财目标,是指企业进行财务活动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它决定着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向。财务管理目标是一切财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总目标在财务上的具体体现。现代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就是提高经济效益,确保投资者所投入资金的保值、增值。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设定应围绕着如何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财务管理目标不仅取决于特定的社会经济模式,取决于企业总目标,而且受财务管理自身特点的制约。对于企业应选择什么样的财务管理目标,目前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其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理由。最具代表性的财务管理目标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利润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目标认为,利润代表了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利润越多则说明企业的财富增加得越多,越接近企业的目标。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就必须讲求经济核算,加强管理,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这些措施都有利于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主要是因为:①利润是衡量企业剩余价值的重要指标。人类进行任何生产经营活动,都是为了创造更多的剩余产品,而剩余产品的多少可以用利润的多少来综合衡量。②在自由竞争的资本市场中,资本的使用权最终属于获利最多的企业。③企业通过追求利润最大化,可以使整个社会财富实现最大化。

但利润最大化目标存在以下缺点,①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它没有考虑利润的取得时间,不符合现代企业“时间就是价值”的理财理念。②没有考虑风险因素。根据风险与收益对等原则,一般来说,高收益项目必然伴随着高风险,即使两个利润相同的项目,其所包含的风险大小也是不同的。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会使财务管理人员盲目追求利润而忽视其存在的风险,从而可能给企业带来财务危机,不符合风险-报酬均衡的理财原则。它没有考虑利润和所承担风险的关系,增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③没有考虑利润取得与投入资本额的关系。这里的利润是绝对指标,利润是企业投入一定量的资金后所形成的,投资额不同,利润也不同,因而不利于不同资本规模的企业或同一个企业在不同时期的比较。④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导致企业短期行为。企业可能会忽视人才培养、产品开发、生产安全、技术进步及社会责任等,忽视长期投资,从而影响可持续发展。

资本利润率最大化或每股收益最大化是利润最大化的改进版观点。资本利润率是税后利润额与投入资本额的比率,每股收益是税后利润额与普通股股数的比值。这两个指标都是衡量效率的相对值指标,与利润指标相比较,弥补了利润最大化不能将实现的税后利润与其投入资本相比较的缺陷,使不同资本规模的企业或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之间可以进行比较,以揭示其盈利效率的差异。但该指标仍然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也不能避免企业的短期行为。

(二)股东财富最大化

股东财富最大化是指企业通过合理经营,为股东创造最多的财富。股东财富表现为股东拥有的股票数量与每股市价的乘积,因此,当股票数量一定时,股东财富是由其股票价格决定的,股东财富最大化表现为股票价格最大化。与利润最大化相比,它考虑了风险因素,因为通常股价会对风险作出较敏感的反映;它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企业追求短期行为,因为预计未来的利润同样会对股价产生重要影响。该目标主要适用于上市公司,因为上市公司的股票有市场价格,便于衡量。

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其优点主要有:

(1)考虑了风险因素的存在,因为风险会影响到股票的价格。

(2)要使股票价格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就要求上市公司在持续经营的有效期限内每年都较好地实现利润,稳重经营,从而克服企业追求利润的短期行为。

(3)其为一个可以量化的财务指标,便于企业进行业绩考核与奖惩。当然,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很多,但好的经营业绩肯定有利于股票价格的提高,并为股东带来利益。

(4)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因素。股票价格的高低除了受到现在及预期未来的每股收益,企业的股利政策、风险及其他因素影响外,还受到一个重要的因素,即收益产生的时间、收益的期间的影响。因此,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能够体现资金的时间价值观念的要求。

但是,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也有其缺陷,主要表现在:

(1)适用范围存在限制。其通常只适用于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难于应用,因其股价无法向上市公司股价一样随时准确获得。

(2)股票价格的高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国家政策的调整、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股民的心理等,但有些因素是企业可控的,而有些因素是企业不可控的,股价的变动并不能完全准确反映企业财务管理状况。

(3)它强调得更多的是股东利益,而对其他利益相关者,如企业的债权人、经营者、职工的利益重视不够。

(三)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采用最优的财务结构,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以及风险与报酬的关系,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企业价值不是账面资产的总价值,而是企业全部财产的市场价值,它反映了企业潜在或预期的获利能力。企业价值是企业未来一定期限内实现的税后利润按照一定标准贴现的现行价值。该目标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全面地考虑到了企业利益相关者和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其优点主要表现在:

(1)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投资的风险价值,有利于统筹安排长短期资金规划,合理选择投资方案,有效筹措资金,合理制定股利政策等。

(2)反映了对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价值越大,企业市场价值就越大,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结果可促使企业资产保值或增值。

(3)将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和持续的获利能力放在首位,有利于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

(4)有利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社会资金通常流向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或行业,有利于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但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也存在以下问题:

(1)对于上市公司,企业的价值过于理论化,不易操作。尽管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企业价值,但是,股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资本市场效率低下的情况下,很难反映企业的价值。

(2)对于非上市公司,只有对企业进行专门的评估才能确定其价值,而在评估企业的资产时,由于受评估标准和评估方式的影响,很难做到客观和准确。

(四)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

此观点认为:现代企业是一个由多个利益相关者组成的集合体,财务管理是正确组织财务活动、妥善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企业确定财务管理目标应从更广泛、更长远的角度来考虑,从而找到一个更为合适的理财目标,这就是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但此观点也有明显的缺点:

(1)企业在特定的经营时期,几乎不可能使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只能做到协调发展。

(2)企业所设计的计量指标中销售收入、产品市场占有率是企业的经营指标,已超出了财务管理自身的范畴。

财务管理的总目标从“利润最大化”到“股东财富最大化”到“企业价值最大化”再到“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无疑是财务管理认识上的一大飞跃,但它们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点:只考虑了财务资本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而忽略了知识资本对企业经营活动的作用。

对于财务管理的具体内容,其具体的财务管理目标有不同的内容。筹资管理的工作目标表现为在满足生产经营资金需要的情况下不断降低资本成本和处理筹资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避免财务风险。投资管理的工作目标表现为认真进行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处理投资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效益。营运资金管理的工作目标表现为合理安排和使用营运资金,处理资金营运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加速资金周转,不断提高资金的利用效果。收益分配管理的工作目标表现为采取各种措施处理利润分配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努力实现公司的利润目标,合理分配利润。

【案例 1】

假设你决定创办一家生产网球的公司,为此你雇用经理购买原材料,招募一批生产和销售网球的工人。用财务管理的语言来说,你投资于存货、机器、土地和劳动力。你对这些资产的投资额必须和你等集到的现金相匹配。当你开始销售网球的时候,你的公司将获得现金,这是创造价值的基础。你认为公司的目标应该是什么?

资料来源:斯蒂芬·A.罗斯.公司理财:核心原理与应用[M].3 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二、财务管理目标实现中的利益冲突与协调

根据现代契约理论,企业是由一系列委托代理关系构成的契约体。依据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形成企业资源提供者(所有者、债权人)与资源使用者(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关系,由此产生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诸多利益相关者,他们在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过程中由于各自的利益诉求不同,必然产生利益冲突。在所有的利益冲突中,所有者和经营者、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冲突又至关重要。为确保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企业必须对冲突进行协调。协调的原则是力求企业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分配均衡,即减少各相关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所导致的企业总体收益和价值的下降,使利益分配在数量上和时间上达到动态的协调平衡。

(一)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冲突与协调

现代企业所有权(股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企业的所有者一般不再直接参与企业的具体经营活动,而委托企业的经营者代为经营管理。所有者与经营者形成一种委托代理关系,所有者支付给企业经营者一定的劳动报酬,希望实现更多的企业价值。这一过程中所有者希望以较小的代价(支付较少报酬)实现更多的企业价值或股东财富,而经营者则希望在提高企业价值或股东财富的同时,能够获得更高的报酬和更多的享受,甚至损害所有者的利益,追求物质报酬和非物质的待遇,尽可能地减少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回避风险而不愿付出较多的代价来为企业争取更多的收益等,由此产生双方的利益冲突,影响股东财富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实现。为此,企业要协调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代理关系,使经营者的决策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一致。解决方式主要包括解聘、接收、激励。

(1)解聘。这是一种通过所有者约束经营者的办法。所有者对经营者予以监督,如果经营者未能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就解聘经营者,经营者因解聘的压力,就会更加尽心尽责地努力工作,从而被动地实现财务管理目标。

(2)接收。这是一种通过市场约束经营者的办法。如果经营者的经营决策失误、经营不力,未能采取有效措施使企业价值提高,企业就可能被其他企业强行接收或吞并,相应地,经营者也会被解聘。为此,经营者为了避免这种接收,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增加企业价值,从而提高股票价格。

(3)激励。这是一种通过激励机制尽量使经营者的目标和股东的目标趋于一致的方法。对此,企业通常可采用的激励办法有:①高额年薪制度。给企业的高级经理人提供高额的薪酬,并将其薪酬待遇与企业的业绩挂钩,使其努力提高企业业绩,实现股东财富增值的行为与提高自身的收益相统一。②绩效股。如果经营者也成为股东,两者的目标就统一了,正是基于这一思路,许多企业根据管理者绩效指标的完成情况发给其股票。③股票期权。此即给予企业不同等级的经理人以不同数量的认股权,允许他们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以约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企业股票的权利。如果企业的经营业绩良好,企业价值不断增值,从而推动企业的股票价格不断上涨并超过股票期权所约定的购买价格时,经理人通过行使认股权就可以获利。这样就直接将股东财富的增长与企业经营者收益的增长联结在一起。

(二)所有者与债权人的利益冲突与协调

当企业向债权人借入资金后,两者也形成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债权人的目标是到期收回本金,并获得约定的利息收入,强调的是借款的安全性。企业借款的目的是扩大经营,强调的是借入资金的收益性。因此,所有者的财务目标与债权人期望实现的目标存在一定的矛盾,所有者往往为了自身的利益而通过经营者侵害债权人的利益,由此产生的利益冲突表现在:①所有者要求经营者改变原定资金的用途,并将其用于风险更高的投资项目。如果高风险项目获得成功,超额利润就为所有者所独享;高风险项目一旦失败,企业无力偿还债务,债权人将要与所有者共同承担由此而造成的损失,这对债权人来说风险与收益是不对等的。②所有者可能在未征得现有债权人同意的情况下,要求经营者举借新债。企业负债比例的增大,增加了企业产生财务危机甚至破产的可能性,降低了旧债的偿还保障程度,致使债权人债权的价值下降。

债权人为防止其利益受到侵害,通常可采取以下措施:①设置限制性条款。即在借款合同中加入某些限制性条款,如规定借款的用途、借款的担保条款和借款的信用条件,或限制增发新债的数额等。②收回借款或拒绝重新借款。即当债权人发现企业有侵蚀其债权利益的意图时,采取收回借款或不给予企业重新借款的方式,从而保障自身的权益。

(三)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冲突与协调

企业追求企业价值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过程中,可能侵害职工的利益、损害自然环境、侵蚀客户利益、危害社会公众利益,以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由此产生的利益冲突可以通过国家制定相应的法律和规章来强制企业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如制定、实施反垄断法、反暴利法、环境保护法、保护消费者权益法、产品质量法等;通过社会舆论导向、商业道德规范等方式引导企业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不断加强,使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冲突得到缓解。社会与市场的要求使企业在实现其财务管理目标的过程中要考虑对社会责任的履行等问题。因为企业只有生产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实现了企业产品的价值;企业要不断引进与开发新技术,拓展企业经营空间,实现发展与增值,这也会产生新的就业需求,增加就业机会;企业只有提供高效率和周到的服务,把产品销售给顾客,不断扩大销售才能取得更大的收益,才能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三、影响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因素——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

(一)企业价值及其衡量模型与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因素

财务管理是企业价值管理和价值创造的过程,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的价值或股东财富的最大化。企业的价值或股东财富是一种内在价值、经济价值,是企业未来实现的现金流量的现值总和。根据财务估价理论中的折现现金流量模型,企业价值的影响因素有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两者共同决定着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而这两个因素受企业的环境条件和管理决策的共同影响。

企业的环境条件主要包括对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外部环境,如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技术环境和金融环境等,以及内部环境,如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等,下一节将具体论述。

管理决策是企业经营管理层可以控制的因素,从企业经营管理层可控制的因素看,决定企业价值高低的是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而构成企业投融资决策主要内容及结果的企业投资项目及其资产结构、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决定着企业的投资报酬率和风险。因此,投资项目、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及投资报酬率、风险五个因素影响企业价值的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层正是通过有效的投资决策选择有利的投资项目,形成高效率、高盈利的资产结构;通过正确的筹资决策和股利决策,控制适当的资金规模,形成合理的资本结构,获取低成本、低风险的资本,从而提高投资报酬率、降低风险,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二)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基于企业经营管理层的管理决策形成的投资决策与融资决策决定了企业投资项目、资本结构、股利政策、投资报酬率、风险等关键要素,是企业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主要路径。

(1)提高投资报酬率,实现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增长。

在风险相同的情况下,提高投资报酬率、获得未来现金流量才可以增加企业价值、股东财富。企业实现的利润总额并不能反映企业价值、股东财富。例如,某公司实现税后净利 20 万元,拥有 100 万股普通股,每股盈余为 0.2 元,投资收益率 20%。假设你投资持有该公司股票 10 000 股,因而分享到 2 000 元利润。如果企业为增加利润拟扩大规模,增发100 万股普通股,预计增加盈利 12 万元。对此项财务决策如何评价?企业价值、股东财富增长了吗?你的财富会增加吗?由于总股数增加到 200 万股,虽然利润增加到 32 万元,但投资收益率降为 16%,每股盈余降低到 1.6 元,因此企业价值、股东财富相对减少。你分享的利润将减少到 1 600 元。由此可见,股东财富的大小要看投资报酬率,而不是利润总额。

(2)优化财务决策,控制企业风险。

企业的任何决策都是面向未来的,存在不确定性,会有或多或少的风险。因此,企业在进行决策时需要权衡风险和报酬,才能获得较好的结果。企业不仅要考虑未来的收益,还要考虑可能的风险大小。例如,某公司有两个投资规模相同的项目,项目A可实现税后净利 50 万元,其风险极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项目B可实现税后净利 100 万元,但是有一定风险,若投资失败则没有税后净利。你应该选择哪一个项目?正确的选择就是要看项目B的风险。如果投资成功的概率大于 50%,则项目B可选择,反之则不可选择。由此可见,财务决策不能不考虑风险,只有风险和冒风险可望得到的额外报酬相当时,项目才具有可选择性。

(3)合理投资决策,有效实施投资项目。

投资决策形成的投资项目是决定企业报酬率和风险的首要因素。一般说来,被企业采纳的投资项目,都会增加企业的报酬,实现现金流量的增长,否则企业就没有必要为它投资。与此同时,任何项目都是面向未来的,都存在风险,区别只在于风险的大小。因此,企业实施的投资项目会改变其报酬率和风险,并影响企业价值、股东财富的增长。

(4)完善融资策略,优化资本结构。

融资的渠道和方式决定企业的资本结构,资本结构会影响企业的报酬率和风险。资本结构是指企业资本项目的构成和比例关系,其中核心的是所有者权益与负债的比例关系。通常,企业借债的利息率低于其投资的预期报酬率时,企业可以通过借债提高企业的预期资本收益率,但这同时也会增大企业的风险。因为一旦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如销售萎缩、技术被替代等,实际的投资报酬率低于借债利率,则负债不但没有提高企业的资本收益率,反而会使其下降,甚至可能带来严重的亏损,造成不能按期支付本息而被迫破产。因此,企业要采取完善的融资策略,不断优化资本结构,趋利避害,确保企业价值、股东财富的增长。

(5)制定、实施合理的股利政策。

股利政策实质上是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是影响企业报酬率和风险的重要因素。股利政策是有关如何规划在公司赚取的收益中,安排多少作为股利发放给股东,保留多少用于企业的发展与再投资,以使未来的收益源源不断的方针、政策。通常,股东既希望分红多些,又希望企业收益在未来不断增长,获得资本增值收益。但两者是有矛盾的,前者是当前利益,后者是长远利益。增加留存收益,可能会提高企业未来的报酬率,但再投资的风险较大。因此,股利政策的选择会影响公司价值、股东财富的增长。

【案例 2】财务管理目标演进——MT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选择

MT企业成立于 1960 年,属国营单位,当初设矿时,全部职工不过 200 人,拥有固定资产 40 万元,流动资金 10 万元,矿长王宏志等一班人均享受处级待遇,并全部由上级主管部门——某地区煤炭管理局任命。企业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国家下达的煤炭生产任务。

由于MT企业年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生产任务,因此MT企业多次被评为红旗单位,矿长王宏志也多次成为地区劳动模范。MT企业生产的煤炭属优质煤,由国家无偿调配,企业所需的生产资料和资金每年均由某地区煤炭管理局按预算下拨。曾有参观团问过王矿长:你们的材料充足吗?车辆够用吗?王矿长没有直接回答,却领着他们参观了一下仓库。参观团所见:仓库堆满了尖镐、铁锹等备用工具,足可以放心地使用 3 年,车库停放着 5 辆布满灰尘的解放牌汽车。有人用手一擦,惊叹道:呵,全是新车,你们企业真富有!

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计划经济时代结束,商品经济时代开始。国家对企业拨款实行有偿制,流动资金实行贷款制,产品取消调配制,这也导致MT企业昼夜之间产生了危机感。好在王宏志矿长能够解放思想,大胆改革,首先成立了销售部,健全了会计机构,引入一批刚刚毕业的大学毕业生,在社会上又招聘一批专业人才,使企业人员素质大幅度提高,队伍壮大到 400 人。人员管理方面改变了吃“大锅饭”的现象,引入竞争机制,工效挂钩;物资管理方面实行限额领料、定额储备、定额消耗制度;成本管理方面推行全员负责制;生产管理方面实行以销定产、三班工作制;销售管理方面实行优质优价、送货上门制度;等等。按王矿长的话讲:我们所做的一切管理工作都是为了实现自负盈亏,多创造利润,为国家多做贡献,为企业员工多发奖金,多搞福利。

MT企业在规模上毕竟属于中小企业,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随着国家抓大放小政策的实施,MT企业不得已走上了股份制改造之路,1994年 10 月,国家将MT企业的净资产 2 000 万元转化为 2 000 万股,向社会发售,每股面值 1元,售价 2 元,民营企业家石开购得 1 000 万股,其余股份被 50 位小股东分割,石开成为董事长,经董事会选举、董事长任命,杨记担任MT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辛苦工作几十年,卓有贡献的矿长王宏志就此离休。

MT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之后,决策层开始考虑负债融资问题与目标资本结构:自有资本与借入资本之比为 1 ∶ 1。其次要考虑的是更新设备、引进先进生产线等重大投资问题。董事会决议:利用 5 年左右时间使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赶上一流,企业产品在本地区市场占有率达到 20%,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 3%,资本(自有资金)报酬率达到 26%,公司争取上市并力争使股票价格突破 15 元/股。

分析:(1)MT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演进过程;(2)各种财务管理目标的优点及其局限性。

第三节
财务管理的环境

财务管理的环境是指对企业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产生影响作用的各种内部和外部条件,即理财环境。财务管理环境对财务管理活动的影响,一方面表现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要在国家的法律法规等大环境下进行的,依法开展财务管理活动。如企业筹资有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商业信用等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可以通过这些方式融资,例如发行股票和债券筹集资金,企业就必须符合股票、债券的发行条件和发行资格。另一方面表现为财务管理人员通过合理的预测,准确地把握财务管理环境的发展变动趋势,合理规划企业未来的财务活动并做出科学的决策和有效的实施。企业财务管理环境涉及的范围很广,其中对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技术环境和金融环境等,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等。

一、外部环境

财务管理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技术环境和金融环境等。

(一)经济环境

影响财务管理的经济环境是指企业进行财务活动所处的宏观和微观经济条件,主要包括经济运行周期、经济发展水平、宏观经济政策及通货膨胀水平等因素。

(1)经济运行周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发展呈现出由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再到繁荣的经济周期性的变化。经济周期作为宏观经济运行的经济规律客观存在,对经济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准确地判断宏观经济运行周期及其影响,并采取相应的经营和管理策略,是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根本要求。

经济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对企业经营和财务的管理策略选择的影响有很大的不同。在经济萧条阶段,由于整个宏观经济不景气,企业可能处于经济紧缩状态中,产品产销量下降,投资锐减,效益明显萎缩,企业财务状况不佳甚至恶化,企业股票市场价格徘徊不前甚至下降,投资者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信心受挫。此时,企业可采取的管理对策有削减管理费用、削减存货、裁减雇员、采取稳健财务政策等,尽力维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能力以及财务管理能力,以生存作为企业管理的主要目标。在经济复苏阶段,经济逐步回升,企业经营状况开始好转,经营业绩逐步提高,企业财务状况趋于好转,资信能力有所提高,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逐渐增强。此时,企业可采取的管理对策有增加存货、增加设备投资、扩充员工等,以发展作为企业管理的主要目标。在经济繁荣阶段,市场需求旺盛,产品销售大幅度上升,企业扩张需要加大投资,大量增添机器设备、存货和劳动力,经济迅速增长达到周期的高峰,企业的经营业绩不断上升,财务状况良好,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大为增强,证券市场价格大幅上扬。此时,企业可采取的相应对策有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效率,扩大产品生产、提高商品销售价格,财务管理人员应迅速筹集所需资本,进行积极的投资决策和资本运作,抓住经济增长的良好时机,促进企业规模和效益的快速提升。在经济衰退阶段,经济的发展逐步回落,此时,企业可采取相应措施有停止扩张、出售多余设备、停产非盈利产品、停止长期采购、削减存货、停止增加雇员等,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经济紧缩。

面对经济周期的变化,企业应通过财务活动适时地调整资本结构和资产结构以应对不同的经营状况和财务风险。这就要求企业在经济萧条时期,由于企业的债务承受能力相对较差,这时企业采取的策略应该是削减债务规模,同时适当减少流动负债,相应增加长期债务,以减少企业负债风险;收缩生产规模,调整低效经营资产,防止企业因现金流量减小、资产的流动性降低而导致财务危机。企业在经济复苏阶段,市场借贷的利率较低时,应不失时机地提高负债比率,有效发挥负债的财务杠杆作用,扩大企业规模。而在经济繁荣时期,企业积极扩张,资产投资规模急速扩大,这就要求企业采用不同的筹资方式,通过负债和权益融资扩大企业资金规模,以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需要。

(2)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是指不同的国家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其市场的成熟度也存在差距,这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有着重要影响。通常,我们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将不同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三大群体。发达国家由于市场机制已经比较成熟,企业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财务管理理论和经验,因此财务管理水平已经比较高,财务管理活动的创新也很活跃。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大多还处在学习和探索阶段,而且相关国家政策和法律仍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完善中,这也给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而不发达国家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还较低,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和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很快,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这给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调整生产结构、拓展市场渠道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模式,应对不断增长的经济发展水平所提出的新的要求,是每一个财务管理工作者所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

(3)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国家的产业政策、金融政策、财税政策对企业的投融资和收益分配活动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如金融政策中的货币发行量、信贷规模会影响企业的投资规模和资本结构的选择,产业政策、价格政策会影响资本的投向,投资回收期及预期收益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政府对经济方面的调控较多,国家制定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国家的产业政策、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政府的行政法规等,都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具有很大的影响。财务管理人员应当对经济政策的调整及其影响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判断,以应对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

(4)通货膨胀水平。

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引起资金占用的大量增加,从而增加企业的资金需求;引起企业利润虚增,造成企业资金由于利润分配而流失;引起利润上升,加大企业的权益资金成本;引起有价证券价格下降,增加企业的筹资难度;引起资金供应紧张,增加企业的筹资难度。

为了减轻通货膨胀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企业应当采取措施予以防范。在通货膨胀初期,货币面临着贬值的风险,这时企业进行投资可以避免风险,实现资本保值;与客户应签订长期购货合同,以减少物价上涨造成的损失;取得长期负债,保持资本成本的稳定。在通货膨胀持续期,企业可以采用比较严格的信用条件,减少企业债权;调整财务政策,防止和减少企业资本流失等。

(二)法律环境

财务管理的法律环境是指影响企业财务活动的各种法律因素,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企业的财务活动必须在法律、法规和制度的框架内开展,企业的财务关系也要通过法律、法规和制度进行规范。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法律环境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组织法律规范。

投资者组建不同形式的企业组织,需要依照相适应的企业组织法律。企业组织形式主要包括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制企业三种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为建立业主制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提供了企业组织法律规范和企业行为法则。除此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也适应了传统国有工业厂家和吸引外资直接投资组建相应类型企业的需要。

(2)税务法律规范。

税法是由国家机关制定的调整税收征纳关系及其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税收法律包括:①所得税法;②流转税法;③其他税法等。我国税法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征税人、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税目、税率、纳税环节、计税依据、纳税期限、纳税地点、减税免税、法律责任等。我国现行税法规定的税种主要有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行为税和资源税五类,具体包括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车辆购置税、烟叶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环境保护税、船舶吨税、关税共十八个税种。

税负直接减少了企业的经济利益,是企业财务的重要影响因素。企业财务人员必须精通所在企业所涉及的各项税法条款,避免工作失误所造成的损失。

(3)财务法律规范。

财务法律规范主要有 2007 年 1 月 1 日正式实施的《企业财务通则》。《企业财务通则》对企业财务管理体制、资金筹集、资产运营、成本控制、收益分配、重组清算、信息管理、财务监督做出了指导性规定。企业应当根据财政部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的规定,设计适合本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合理合规地开展财务管理活动。

(4)其他法律规范。

能够约束企业财务行为的其他法律规范还包括证券法律规范、结算法律规范、合同法律规范、环境保护法律规范等,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银行结算办法》等。

(三)技术环境

技术环境包括国家科技体制、科技政策、科技水平和科技发展趋势等。技术环境对企业所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基本技术的进步使企业能对市场及客户进行更有效的分析。

(2)新技术的出现使社会和新兴行业对本行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从而可以使企业扩大经营范围或开辟新的市场。

(3)技术进步可创造竞争优势。

(4)技术进步可导致现有产品被淘汰,或大大缩短产品的生命周期。

(5)新技术的发展使企业可以更多地关注环境保护、企业的社会责任及可持续成长等问题。

(四)金融环境

金融环境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的金融体制和制度下,影响经济主体活动的各种要素的集合。金融环境是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参与者是企业、投资者和金融市场。企业是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任何经营性经济组织单位,投资者是将资金通过金融市场投入企业以获取财务回报的个人或单位,市场代表着使这一切成为可能的金融市场。金融环境主要由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和利率四个方面的构成。

(1)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是金融市场的专业参加者。金融机构向资金需求方提供资金,同时又广泛吸收存款,并发行有价证券进行筹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银行金融机构是指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专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等从事银行政策制定与实施、商业性金融业务和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银行系统金融机构。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开展的业务主要有制定货币政策、开展监督稽核、维护支付体系正常运行、制定和实施信贷政策、经理国库、实施征信管理,是管理银行的银行,起着制定和执行金融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作用。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交通银行等是我国的商业银行,是通过存款、贷款、汇兑、储蓄等业务,起信用中介作用的金融机构,主要从事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以及办理票据贴现等业务。一般的商业银行没有货币的发行权,传统业务主要集中在经营存款和贷款业务。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等是我国的政策性银行,政策性银行不以营利为目的,专门为贯彻、配合政府社会经济政策或意图,在特定的业务领域内,直接或间接地从事政策性融资活动,充当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工具。2015 年 3 月,国务院明确国家开发银行定位为开发性金融机构,从政策银行序列中剥离。政策性银行不同于政府的中央银行,也不同于其他商业银行,它的重要作用在于弥补商业银行在资金配置上的缺陷,从而健全与优化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

非银行金融机构是指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财务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投资基金、养老基金、信托投资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等银行系统之外的从事金融业务的机构。证券公司作为证券市场的媒介,可以接受证券发行者的委托,办理有价证券的发行业务,还可以接受投资者的订购和出售要求,并代理投资者在证券二级市场上买卖已经发行的证券。保险公司是契约性中介机构,保险公司在吸收保险费的同时,还需要将所吸收的大量资金投放到安全的金融资产上。财务公司又称金融公司,是为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及产品销售提供金融服务,以中长期金融业务为主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国际上,财务公司一般可分为企业附属财务公司和非企业附属财务公司。企业附属财务公司由企业(主要是大型制造业)设立,为本企业服务,但服务范围可能不完全局限于本企业。非企业附属财务公司包括银行附属财务公司、银企合资财务公司和独立财务公司。银行附属财务公司是由银行控股,因规避监管、实现金融创新和弥补银行的不足而设立,同时也为企业和个人提供金融服务。银企合资财务公司是银行和企业出于金融创新、规避监管或促进产融合作的考虑而设立,为企业和个人提供金融服务。独立财务公司一般是没有母公司的财务公司,规模较小,比较灵活,在某一方面提供融资服务。中国的财务公司主要是由企业集团内部集资组建的,其宗旨和任务是为本企业集团内部各企业筹资和融通资金,促进其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

(2)金融工具。

金融工具是在信用活动中产生的、能够证明债权债务关系或所有权关系并据以进行货币资金交易的合法凭证,是为金融市场参加者进行资金交易而设计的金融资产。

金融工具可以按照金融市场参加者的目的分为以下两类:一是为筹资、投资而设计的金融资产(包括股票、债券、借款合同等);二是为保值、投机而设计的金融资产(包括期货合同、期权合同等)。金融工具具有以下特征:

①期限性:指债务人全部归还本金前所经历的时间。

②流动性:指金融工具在必要时迅速转变为现金而不致遭受损失的能力。

③风险性:指金融工具的本金和预定收益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④收益性:指持有金融工具所能带来的收益。

(3)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是指资金的供应者与资金的需求者通过金融工具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的场所。其可以是融通资金的交易场所,也可以是资金的供应者与资金的需求者融通资金形成的供求关系或运行机制。

①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

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交易对象、金融市场参加者、交易场所等。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是资金市场供需双方交易的资金或资金使用权,具体表现为以货币为载体的金融工具,如股票、债券、借款合同、期货合同、期权合同等;金融市场参加者是金融交易的主体,包括居民、企事业单位、政府、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五大类;交易场所(或组织方式)有有形市场的交易场所,如证券交易所和店头交易场所,也有无形市场的交易场所,如各种电子交易系统或交易平台。不同的交易场所进行资金交易的法律手续不同、交易条件不同、交易成本不同,交易的数量和完成交易的时间也有差别。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参加交易的企业需要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交易场所,以相对地节约交易费用,加快交易进程。

②金融市场的类型。

按不同的分类标准,金融市场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金融工具种类划分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可转让票据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合同市场、期权市场等;按照金融工具期限划分为长期金融市场(即资本市场)和短期金融市场(即货币市场);按照金融市场交割的时间划分为即期市场和远期市场;按照金融市场的交易阶段划分为初级市场(即发行市场)和二级市场(即流通市场)。

③金融市场的作用。

在金融市场中,企业等市场参与者利用金融工具在各种交易场所进行资金交易会形成金融市场的各种参数,包括市场利率、汇率、证券价格和证券指数等,这些参数与企业财务管理密切相关,是企业进行财务决策的重要依据。金融市场的作用主要表现为资本的筹措与投放,分散风险,降低交易成本,确定金融资产价格,形成各种参数,支持财务决策。

(4)利率。

利率即资本市场中资金的交易价格,也称利息率,是利息占本金的百分比指标。从资金的借贷关系看,利率是一定时期运用资金资源的交易价格,即资金使用权的价格。在金融市场上,金融资产的收益率被称为市场利率,它体现了金融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金融市场实际利率的理论构成可以表述以下:

实际利率=纯利率+通货膨胀溢酬+违约风险溢酬+变现力溢酬+到期风险溢

①纯利率。

纯利率是指没有风险和通货膨胀情况下的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其高低受平均利润率、资金供求关系和国家政策的影响。我们通常可以将无通货膨胀情况下的国库券利率视为纯利率。

②通货膨胀溢酬。

通货膨胀溢酬是指为了弥补通货膨胀造成的购买力损失而做出的通货膨胀补偿。在通货膨胀存在的条件下,政府发行的国库券利率就是纯利率与预期通货膨胀补偿率的合计。

③违约风险溢酬。

违约风险溢酬是指为了降低金融资产发行者的违约风险而做出的收益率补偿。政府发行的国库券可以视为无违约风险证券,公司发行的债券的违约风险可以根据债券的信用等级确定。从方便计算的角度,公司债券的违约风险溢酬可以按照以下计算公式确定:

违约风险溢酬=公司债券利率-政府债券利率

④变现力溢酬。

由于各种金融资产的市场变现能力不同,那些变现力较差的金融资产发行者,就有必要对这种金融资产的购买者做出补偿,因此形成变现力溢酬。一般而言,在违约风险与到期风险相同的情况下,最具有变现力的金融资产与最不具有变现力的金融资产之间存在着1%~ 2%的利率差距。这种利率差距可以比较清晰地揭示变现力溢酬的存在。

⑤到期风险溢酬。

到期风险溢酬是对债券投资者负担持有债券期间市场利率变动风险的一种补偿。例如,在变现力风险与违约风险相同的情况下,五年期国库券利率要比三年期国库券利率高,差别就在于到期时间不同。

(5)资本市场效率。

资本市场效率是指资本市场有效配置资金的能力,或指资本市场调节和分配资金的效率。根据有效资本市场假说(the efficient-market hypothesis),有效资本市场是指资产的现有市场价格能够充分反映资产的所有有关、可用信息的资本市场,市场价格体现了资产的内在价值。

有效市场假说是现代经济学中理性预期理论在金融学中的发展。理性预期的思想表明,如果资本市场是有效的,那么市场预期就是基于所有可能信息的最优预测。在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中,大量相互竞争的投资机构(如银行、投资基金、保险公司等)可以通过高薪聘请专家、收集大量的市场信息(如社会、政治、经济、行业、公司的现状及发展情况等)、采取各种各样的专业方法迅速有效地处理信息,从而比较准确地判断有关证券的价格、收益和风险。不同的投资机构对有关证券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处理的能力各不相同,对证券未来价格的预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那些收集信息越完整、做出判断越准确的投资机构就能吸收越多的资本,其投资行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就越大。因此,资本市场中形成的均衡价格所包含的信息和对未来预期的准确性就越高。这样,由于投资机构的高度竞争,资本市场就具备了均衡价格的高效形成机制。从财务的角度理解,这里的均衡价格就是能正确地反映资产价值的市场价格,也是在所有可能获得信息的基础上做出的最优预测价格。因此,若有效市场假说成立,资本市场形成的均衡价格本身就已经包含了所有可能的信息,那么根据资本市场上公开得到的信息来预测价格的走势和规律进行证券投资,并不能产生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投资业绩。

在资本市场上,依据不同信息对市场价格影响程度的不同,资本市场形成三种不同程度的市场效率。

①弱式效率(weak-form efficiency)。

在具有弱式效率的资本市场中,所有包含过去证券价格变动的相关资料和信息(如相关公司财务信息、市场价格、交易量等历史资料)都已完全反映在证券的现行市场价格中。由于有关证券的历史信息已经充分揭露、均匀分布和完全使用,因此,任何投资者均不能通过任何方法来分析这些历史信息以获取超额收益。若投资者能通过有效地运用有关证券的历史资料投资证券获得超额收益,则说明证券的现行市场价格没有充分反映证券的历史信息,资本市场尚未达到弱式效率。

②半强式效率(semi-strong form efficiency)。

在具有半强式效率的资本市场中,证券价格中不仅包含了所有过去的历史信息,而且包含了所有已公开的其他信息,如当前经济和政治形势的变化、收入情况、股票分割以及其他有关公司经营情况等重大信息。因此在半强式效率的资本市场,投资者无法利用已公开的信息获得超额收益。因为在没有新的资料公布之前,证券价格基本上处于均衡状态。当然一旦新的信息出现,价格将根据新的信息变化。公开信息传递的速度越快、扩散越均匀,证券价格调整就越迅速;反之,就越慢。这时,如果每个投资者都同时掌握和使用公开信息进行投资决策,则任何投资者都不可能通过使用任何方法来分析这些公开信息以获取超额收益。然而,公司的内部人员(如董事长、总经理或关键岗位人员等)却可能取得投资者所无法得到的内部信息,了解公司股票的价值及股票价格未来的走势,去买卖自己公司的股票,从而获得超额收益。

③强式效率(strong-for efficiency)。

在具有强式效率的资本市场中,证券的现行市场价格充分反映了所有已公开的或未公开的信息,即全部信息。因此,任何人甚至公司的内部人员,都无法在资本市场中获得超额收益。如果有人利用内部信息买卖证券获利,则说明资本市场尚未达到强式效率。

(6)金融市场环境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

①对筹资工作的影响。如果市场利率上升,证券价格下跌,则会使企业筹资产生困难。

②对投资工作的影响。如果市场利率上升,那么股权投资者和债权投资者都会对所投资的企业有较高的投资收益期望,从而使企业投资难度加大。

③对利润分配的影响。市场利率上升,证券价格下跌,在企业对外筹资遇到困难的情况下,就需要减少现金股利分配,增加保留盈余,从而形成与投资者分配现金股利要求的矛盾。

二、内部环境

财务管理的内部环境主要包括财务管理体制和财务管理制度等。

(一)财务管理体制

财务管理体制是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环境的主导因素。由于管理体制的核心在于财权(议决权、支配权、控制权)的“集中”与“下放”,因此形成了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和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的区别。

(1)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

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是财务议决权、支配权、控制权高度集中的财务管理体制。由于企业的各项财务权限都集中于企业最高管理当局,企业的中层、下层管理者没有任何财务决策权和支配权,只有被授予的具体事项的执行权限,因此有利于企业整合资源,调配财力,提高企业整体效益。

在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下,董事会是财务控制权的主体,在董事会的强力控制下,形成董事会、总经理、财务副总经理、财务经理(财务部门)四个不同的财务管理层次。

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照顾了企业的整体利益,但可能伤害了不同部门、不同利益关系人的局部利益,挫伤了中下层管理者的积极性。

(2)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

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是将财务控制权分散到不同的下属单位和经营部门的管理体制。由于财务控制权的分散程度不同,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也存在着差异。有的分权式管理体制授予管理者产品定价权和成本费用管理权,有的分权式管理体制授予管理者投融资决策权和资产处置权,有的分权式管理体制授予管理者利润分配权。

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虽然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从而挖掘出企业的盈利潜能,但是,由于在涉及全局决策时难以协调,不利于企业统一处理对外关系,因此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不利于企业的战略规划。

(二)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财务工作的“内部法规”,它是在《企业财务通则》的基础上,针对企业自身特点和管理要求所做出的财务管理的遵循依据。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必须建立严肃的财务管理制度,以作为企业开展各项涉及财务工作的规范依据。

一般情况下,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需要做出以下规范:

①明确管理主体的权责分工(董事会、监事会、经理、财务负责人、财务部门各岗位人员、其他职能部门及人员);

②明确企业的各项财务关系;

③明确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基础工作的各项要求;

④明确资金筹集的管理制度;

⑤明确各类资产管理制度;

⑥明确对外投资管理制度;

⑦明确成本、费用的管理制度;

⑧明确销售收入的管理制度;

⑨明确企业利润及其分配管理制度;

⑩明确财务报告与财务评价制度。

不同企业由于自身的资源、文化、业务情况不同,制定的财务管理制度内容及其关注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可参见【附录】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范例《HG公司财务管理实施细则(节选)》。

本章综述

1.财务管理是企业依据财务信息及相关业务信息,运用一定的方法和程序,以货币价值形态为主要手段,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综合性经济管理活动。

2.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体现在对企业资金运动全过程的主要财务活动的管理,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本管理、收益分配管理。

3.财务管理的环节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过程的各阶段或各项内容,主要包括财务规划与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与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业绩评价与激励五个环节。

4.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进行财务活动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最具代表性的有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公司价值最大化、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等。

5.在财务管理目标实现过程中产生的利益冲突主要表现在股东与管理者、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6.影响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因素主要有投资项目、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及投资报酬率、风险五个因素。企业经营管理层通过有效的投资决策选择有利的投资项目,形成高效率、高盈利的资产结构;通过正确的筹资决策和股利决策,控制适当的资金规模,形成合理的资本结构,获取低成本、低风险的资本,从而提高投资报酬率、降低风险,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7.财务管理的环境是指对企业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产生影响的各种内部和外部环境,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技术环境和金融环境等,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等。

参考文献

[1]陈玉菁,宋良荣.财务管理[M].3 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21. 4bpfED92Bsot5ulGyGR0qOfKFaWP5VO0sJQMwp0tJR0ILdq6hhbiB2+bZYwjMlRG

习题
附录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