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本书内容与结构

本书由六个部分组成。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研究对象与意义,介绍主要研究对象为20世纪早期印象派绘画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进程与效应(1905—1937年),由此分析外来艺术传播与中国艺术现代发展的深层关联,一方面推进印象派传播专题研究,另一方面也为中西艺术跨文化交流、中国艺术现代转型研究提供新的思考路径。第二节文献综述与问题意识,将相关印象派传播的近现代中国美术史研究分为三类加以梳理,肯定现有研究的重要价值并就其可能存在的问题展开相关分析。第三节研究视角与路径,阐明本书主要立足于中国中心历史观,联系清末民初中国社会、文化、艺术语境,运用多元、立体的媒介研究视角,澄清印象派跨文化传播进程与效应,梳理印象派与中国艺术语境的互动形态,透视中国艺术现代转型的实际需求,辨析外来艺术传播与中国艺术发展的深层关联。第四节简介本书内容与结构,第五节概述本书的创新价值。

第二章印象派传播溯源。第一节印象派意涵阐释,介绍本书关注的印象派,涵盖19世纪中后期诞生在法国的印象派、后印象派、新印象派等多种绘画流派。它们是西方现代艺术的早期代表,在东西艺术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对中国艺术现代转型构成一定影响。第二节源于日本的间接传播,回顾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最初10年,名为“外光派”的印象派变体及后印象派等现代艺术潮流先后抵达日本,先是对日本艺术语境产生重要影响,然后通过日本艺术院校、社团展览及出版等渠道,对留日的中国画人造成一定影响,并由后者将相关信息传播至中国。第三节源于法国的直接传播,概述20世纪早期西方艺坛由现代艺术、学院派绘画分庭抗礼的局面,留欧的中国画人大多既在艺术院校接受传统写实绘画训练,又通过美术馆、展览、出版等多元途径,接受后印象派、表现主义等现代艺术影响,进而将相关艺术信息传回中国。

第三章印象派传播缘起。第一节期刊传播信息初现,阐明20世纪初少数几位拥有留学经历的传统书画人,先后在《醒狮》《真相画报》《南通师范校友会杂志》等近现代文艺期刊上发表源自日本的美术译述,由此开启印象派在中国的传播进程。受不同的传统艺术观及主流的社会文化氛围影响,各位传播者对印象派的评价褒贬不一,各自所采取的传播策略也不尽相同。第二节语境构成与传播开启,介绍清末民初中国艺术环境主要在主干性的传统书画、分支性的写实西画及新式美术教育等复杂结构的共同作用下,持续推进其自身的现代发展趋向。在此背景下,印象派在中国跨文化传播的开启,既得到崇尚西学的文化氛围的助推,又因崇尚实利的社会舆论的限制而在推广过程中遇阻。第三节传播效应萌芽状态,论述清末民初中国艺术发展状况与印象派原生地之间实际存在巨大落差,导致这一阶段印象派在中国的传播显得过于超前,传播效应相应比较微弱。

第四章印象派传播变异。第一节专业圈内话题效应,阐明接近20年代上海美专凭借院刊《美术》杂志集中传播后印象派等西方现代绘画信息,引发《美育》《晨光》等专业美术期刊积极呼应,由此推进印象派传播进程,但相关传播也一定程度上存在失真问题。第二节语境氛围与传播扩张,介绍部分拥有旅日经历的中国西画家,在专业美术院校任教的同时积极从事带有印象派风格的艺术实验,并且通过社团、展览等渠道扩大印象派传播的影响。相关艺术活动也折射出私立美术教育机构意欲借助印象派传播彰显自身专业实力据此应对办学经营竞争压力的现实动机。与此同时,部分传统书画精英就印象派传播做出积极回应,并将中西艺术共通的价值诉求、发展趋势援引为艺术界新传统主义的有力论据。第三节传播效应艰难推进,陈述本阶段印象派传播通过专业美术期刊、艺术创作、社团、展览等多元渠道获得显著推进,但据相关画风被中国西画家采纳的程度、与专业艺术教学的契合程度,以及艺术市场销售情况观之,传播效应仍然不容乐观。

第五章印象派传播演进。第一节认知推进热度减退,阐明30年代前后专业美术期刊层面的印象派传播主要通过国立杭州艺专院刊《亚波罗》杂志,以及由上海美专资助的《艺术旬刊》得以延续。然而,上述期刊都没有将印象派传播作为各自的议程重点,反映出当中国艺术界对西方艺术的认知获得显著推进之时,印象派传播的话题效应反而减弱了。第二节语境动势与传播变迁,介绍本阶段中国艺术现代发展趋向显著增强,传统书画精英与西画界、艺术教育界新精英通力协作,探索艺术传统现代转型路径,积极搭建中西艺术交流平台,同时加深了印象派传播与中国艺术语境的契合程度。美术展览勃兴也对本土艺术现代发展、外来艺术民族化进程大有裨益。3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社会局势动荡加剧,民族生存危机日渐深重,艺术发展动向与家国存亡的关联性显著上升,那些对社会现实问题反应敏锐的写实艺术得到较快发展,而偏重个人主义价值诉求的印象派传播则逐渐趋于边缘化。第三节传播效应浮沉变化,论述本阶段印象派传播向多元化模式扩张的趋势逐步增强,在艺术专业领域、社会普及层面的传播效应也有所提升。然而,相关传播仍然不能与主流相称。自30年代中期,传播效应受社会剧变影响而显现出弱化态势。

最后部分为结语。首先,概述印象派传播进程与效应,阐明20世纪早期印象派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受部分传统书画精英与西画界新生代合力推动,逐步与中国艺术语境相融合,传播方式由最初的线性模式向多元化方向扩散,传播效应在前、中期显示出广度与深度的推进,30年代中后期则受中国社会环境剧烈动荡之影响逐步呈现出弱化趋势,但相关传播仍然潜移默化地对中国艺术现代发展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其次,阐明印象派传播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在于,澄清中国艺术现代转型主要受艺术传统内生的现代发展趋向驱动,同时接受外来艺术的多元影响,以及社会发展趋势的强力牵引。由此,不仅为阐释中西艺术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近现代中国美术史研究提供了一部分有价值的参考文献。 d/hPrw5XYgJmruNC7FSjU2N6Pw5726l2cft4icX3psiKM16WAMayRxFy4su16gO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