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产业布局是产业形态和产业空间组织的统一

产业布局既有别于产业分布,也不仅指空间布局。县域产业布局不仅研究产业的区位(空间)问题,更重视产业形态的选择问题。一个区域要有一些发展势头良好的产业,同时这些产业在空间组织上要合理和协调,形成凝聚的力量。

一、产业分布与产业布局

在本文中,产业分布与产业布局是既相关也相区别的概念。

产业分布是某一时间某个区域的产业所有者各自进行相关的产业形态和区位选择后在此区域中形成的产业及其空间组织形态,它是产业在历史中不断演变后在某一时间呈现的产物,具有静态性质。在区域研究和规划的实践中一般表现为产业现状,这是传统经济地理学一般所要描述的现象——地理学本身就是一门侧重于现象空间分布的科学。 例如,某县某一时间的农业主要有……,主要分布在……,纺织服装业主要有……,主要分布在……,等等。

产业布局则是分析研究某个区域的产业现状后对产业形态及其空间组织进行的调整,它具有动态性质。显然,由于现状中的产业分布是历史长期演变的结果,因此,要在某一时间内对其进行大幅度的布局调整是不现实的,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作为政府行为的产业布局更多的应该是对产业分布现状进行战略性、宏观性、引导性的调整和规划,它所考虑的是在现有的产业格局里如何协调产业之间在形态和空间上的关系,追求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和全局利益。

例如,通过对土地利用现状类型、结构、分布等调查分析,可以了解土地利用现状是否合理,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如何,是否较好地发挥了土地潜力等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果土地利用现状不合理,则需要调整各类土地比重,改善用地结构,使之趋于合理或更能发挥地力。 这种调整,就是一种类型的产业布局。

又比如,土地利用战略布局是在摸清土地资源潜力和土地利用现状特点与问题的基础上,根据我国人多地少的尖锐矛盾所做出的土地主要利用方向,包括具有战略意义的重点项目用地安排、区域土地利用战略方向和战略区位的重点转移,即指明区域土地利用、开发、整治和保护的重点问题。 这种产业布局是从宏观上加强土地利用的调控和管理,以协调好农业用地与非农业建设用地等矛盾,因此是一种战略性的产业布局。

产业分布与产业布局是相互联系的,地域空间上的产业以及种种自然、人文现象的分布和组合规律是产业布局的基础,产业分布是各个历史时段产业布局的累积结果。对产业形态及其空间组织进行调整后会形成新的产业分布形态,新的产业分布形态在发展中会遇到新的矛盾,从而推动产业分布形态的进一步调整,如此循环不断。在没有政府干预下,产业布局是自组织的,如果政府对产业分布进行干预,那么,产业布局就是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进行。例如,政府颁布法律、法规限制某些产业的发展及其空间组织或者创造条件引导产业分布格局的变化。

产业分布与产业布局的根本区别在于产业分布是指在某一时间上产业的既定分布格局,而产业布局是指根据产业分布现状对产业未来的调整和设计,它是一种解决办法和思路,强调的是产业应该怎么样?我们将要采取什么行动。

产业布局有调整性、引导性、补缺性、重生性四种。

产业在县域中的布局应包括三个方面:1.布局什么产业?2.布局在什么地方?3.布局多少企业(数量)?在实际的布局策略中,首先考虑的应是在什么地方布局什么样的人(知识为要),通过人的布局来引导产业的布局,这些人包括企业家、研究人员、金融家等。因为县域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的落后。

二、产业布局是产业形态和产业空间组织的统一

人们对产业布局的理解一般来说大都局限在空间区位,但笔者认为,产业布局仅着眼于空间是不够的,要有效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把产业形态和产业空间组织紧密联系起来。

(一)产业形态和产业空间组织的相互依存关系

首先,产业形态和产业的空间组织是形影相伴的。空间是产业形态的载体,产业的发展最终总会落实在空间上,形成一定的空间组织。

其次,产业形态的选择会影响产业的空间组织。韦伯认为,聚集经济效益,一方面取决于聚集的产业或企业的种类与结构(产业形态),另一方面取决于聚集的规模。 根据艾萨尔德等人的区域科学理论,只有把那些因为相互间存在着密切的生产上与非生产上联系的多个经济部门,以主导专业化部门为核心,按一定的比例关系,结合布局在特定地区才能取得聚集经济效益,最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所以在制订一个项目的布局方案时,不能仅考虑到降低自己本身的生产成本,而更重要的是应该考虑到把这个项目配置在特定地区后,将会有利于地区经济结构的完善,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因此,一个区域如果重点发展特色支柱产业,会吸引相关产业,并易形成空间上的集中——由于路径依赖形成专业生产区域,这是物以类聚的道理。但如果产业之间相关程度低,则不易集中,因为集中的外部经济不明显。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百业俱兴,但由于行业联系少,集中意义不大——这正是乡镇企业灿若繁星、分散布局的原因之一。

再次,区域竞争优势产业有赖于产业形态及与空间组合。

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率领 30 多个国家的研究人员以四年时间调查了英、美等十个重要贸易国的一百个行业,研究为何某些特定行业会在某个国家获得国际性的成功并取得垄断地位,以揭示国家在国际经济贸易竞争中成败的原因。其研究成果集中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该书建立了著名的“钻石结构”(National Diamond)模型(如下图),认为国家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支撑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四因素,这四个方面条件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波特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

资料来源:From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Porter M.E.1990.

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不一定在于整个国民经济,而主要是看该国有无一些独特的产业或产业群(产业形态——笔者注),即所谓的竞争优势产业,对一个区域亦如此。

他说,一个产业获得国家竞争优势,是由于本国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支撑产业的存在。当有集群存在,而非单个产业时,生产率高而且增长快。相关产业发展水平对国家竟争优势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性。国际竞争不是个别企业和产业的孤立竞争,相关产业间的紧密合作对形成本国竞争优势尤为重要。二是“互补产品”需求拉动作用。它会形成“互补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形成一国的优势产业群。三是相关产业企业密集程度和信息环境质量。它们决定着企业和整个产业的创新能力及市场开拓能力。

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的一个重要发展,就是将竞争优势理论与区位理论(经济地理)结合起来,提出了集群(Cluster)的概念(空间组织——笔者注),并称之为“新竞争经济学”。集群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结构在空间上集聚,从而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集群能够提高生产率;促使企业持续不断地创新;促进新企业的诞生和企业的衍生,加强竞争。集群是国际竞争优势产业的一个共同特征,它通常集中在特定的地理区域。企业集群通过地理集中和产业组织优化。通过群体协同效应获得经济要素的竞争优势。

企业集群具有产业属性和地理集中特性。根据产业性质,企业集群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高科技企业集群,如美国的高技术产业集群:硅谷、波士顿 128公路、德州的奥斯汀;印度的班加罗尔地区;以色列的特拉维夫;英国的剑桥工业园;法国的索菲亚等。第二类是传统产业集群,如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格纳地区、中国浙江的一些地区;第三类是一般资本与技术结合型的产业集群,如日本的大田、德国南部的巴登—符腾堡等。

最后,从某种意义上说,产业形态选择实际上也就是产业空间组织,亦即从小区域角度看,产业形态选择没有空间概念,但就大区域而言产业形态选择则又是产业空间组织问题。且从更大区域来看此区域所应发展之产业,实质上也是产业的布局问题。例如,某县应该发展纺织业,从县这一区域而言,似乎不是产业布局学研究的问题,但从省或国家的层面看,纺织业为什么要布局在该县呢?这又是产业布局学研究的问题。所以,研究县域产业布局问题,不仅应该研究县域产业的布局,也要研究县域产业的发展方向,研究县域的产业形态。

(二)重形态轻空间的情形

为了把问题说得更明了,这里做出些简化,即把县域比作农民的一块耕地,县域经济发展就是如何把耕地种好,县域产业布局就是在耕地上种什么以及种在哪里。种什么是产业形态,种在哪里是产业空间组织。如果只重形态而不顾空间,就好比过去计划经济时期某些地方在耕地上密植水稻一样,结果粒米无收。或者根本不考虑该空间的地理特点,想种什么就种什么,结果同样令人失望。这表明合适的空间组织对于产业形态是重要的。

(三)重空间轻形态的问题

仍用上面的简化例子。假设农民已经把握好了种作物时的空间组织,但轻视产业形态。例如,长期只种水稻,不种其他经济作物(好比计划经济时期的以粮为纲),耕地上没有轮作(好比缺乏多变的柔性产业形态),或者种的水稻是低产稻,还大量使用农药。结果会怎么样呢?显而易见,农民收获不丰,土质下降(因没有轮作),产品食用不利于人的健康等等。这说明,只重空间而不考虑产业形态也是不行的。

可见,产业形态和产业空间组织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产业布局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在实际的县域发展规划中,应当把传统意义上的布局调整和产业调整结合起来,如此才能有效地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优化产业活动也就是优化产业布局,它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县域经济发展关注的核心问题。 SvhjNBI4i5uuF7GNtRvYiqcsMW1Lk4/+JYwOBM9GOCKLRzSoYTXi/F2pLonW5OD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