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大庆精神产生的思想渊源

大庆精神作为大庆石油职工共同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其产生的重要思想渊源是为国分忧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和不甘落后勇于探索的进取意识。

(一)为国分忧的爱国主义精神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石油工业处于十分落后的境地。1949年全国石油产量(不包括中国台湾地区)只有12万吨,其中天然油7万吨,人造油5万吨,根本无法适应国防、交通、工业与民生的需要。毛泽东说:“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 在这种形势下,全国石油行业的广大职工以国家利益为重,想国家所想,急国家所急,决心在现有各种条件都十分落后的情况下,为国分忧,为民争气,打一场石油工业的翻身仗。

玉门油矿是我们国家的老油矿,玉门油矿的广大职工有着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玉门护矿斗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石油工业发展,玉门油矿的广大职工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掀起了生产高潮。钻井工人打破惯例,坚持冬季钻井,全矿生产建设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从1950年到1952年,三年完成钻井进尺1.7万米,相当于该矿新中国成立前十年钻井进尺的3/4;三年内全油矿增加了30口生产井。1952年全矿生产原油14.3万吨,为新中国成立前全矿最高年产量7.8万吨的1.8倍。

新疆独山子油田的恢复生产是同苏联合作进行的。当时,该矿只有两口井出油,日产原油2 ~3吨。油田职工把翻身解放的喜悦化作高涨的劳动热情,把国家需要作为自己的责任,克服各种困难,努力发展生产。到1952年又完成并投产生产井12口,全年生产原油5.2万吨,相当于该矿新中国成立前累计产量的4.5倍。经过广大石油工人的艰苦努力,到1952年,中国天然原油年产量已达19.54万吨,为旧中国天然原油最高年产量8.2万吨的2.3倍。

在天然石油生产发展的同时,人造石油工业的广大职工也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开始了艰苦创业。中国各人造石油厂在接管初期,设备、材料和技术人员极端缺乏,有的工厂连资料和图纸都被烧毁或运走,恢复生产十分困难。但这些工厂的广大职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老工人的经验,发挥技术人员的作用,一面收集散失器材,一面以挖、修、改、代等方法,克服技术和设备不足的困难。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一些主要企业都恢复了生产。到1952年,全国人造原油产量达24万吨,占当时全国原油总产量的55%,有力地支援了国家建设。

回顾中国石油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如果没有新中国成立初期体现在石油行业强烈的为国分忧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就不会有中国石油工业的今天,更不会有大庆石油会战的巨大胜利。

(二)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

石油工业是开拓者的事业,石油工作者的工作场所是不能选择的,不论是东西南北,也不管是戈壁沙漠还是荒原草滩,哪里有油就到哪里去,哪里拿下油气田就在哪里安家。客观条件要求石油工作者必须承受各种艰苦的自然条件和困难的考验,要能吃大苦、耐大劳,具有坚强的毅力。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石油工业的基础十分薄弱。当时,天然石油的生产集中于西北。全国的石油资源情况不明,亟待进一步勘探。一些原有的油田也都支离破碎,条件较差,生产难以维继。面临着“茫茫大地,何处找油”的严重困难,广大石油职工和科技人员以一股革命加拼命的精神,不怕艰险,不怕困难,以苦为乐,以累为乐,常年奋战在荒原野外,在戈壁滩、大沙漠、草原、海滩,开始了探寻石油宝藏的战斗历程和开发建设油田的艰苦创业。经过近十年的艰苦努力,中国石油工业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石油资源勘探取得重要成果。从1953年到1959年,共发现了包括克拉玛依在内的31个油田、12个气田。石油勘探由西部扩展到东部,探明了更多的石油、天然气储量。这一时期原油生产能力大幅度增长,1959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373.3万吨,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234.9万吨,全国主要石油产品自给率达到40.6%。

解放初期的中国,可以说是一穷二白。限于国家的财力、物力,当时能够用于石油工业的资金十分有限。而石油工业又是一个资金密集、具有风险性的行业。为了实现较快的发展速度,广大石油工作者以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要求自己,时时、处处精打细算,厉行节约。搞安装缺少设备,就靠人的革命干劲;搞技术缺少仪器,就靠算盘、拉计算尺。在石油工业的各项工作、各个环节中,千方百计地做到人尽其才,财尽其力,物尽其用,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为了找到油、气,开发好油、气田,广大石油工作者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刻苦的钻研精神和艰苦的辛勤劳动,几十年如一日地工作着。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体现在石油行业的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对以后的大庆石油会战精神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不甘落后、勇于探索的进取意识

石油工业是探索地下奥秘的事业。油、气深埋地下,看不见,摸不着,要找到它,并把它开采出来,就得认识和掌握油、气生成、储集和运动的规律。油、气勘探和开发过程,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认识地下客观规律,用以指导勘探开发工作,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检验、丰富和发展地下规律的认识过程。因此,发展石油工业,必须具有不甘落后、勇于探索的进取意识。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指出,“石油工业在我国特别落后,不仅产量很低、设备能力很小,而且资源情况不明。因此,要求我们大力地勘察天然石油的资源,同时发展人造石油,长期地积极地努力发展石油工业。” 为了贯彻落实这个指导方针,广大石油工作者以力争上游的精神和赶超一流的勇气,在实践中学习并吸收国外先进的勘探、开发技术,坚持技术人员、工人、领导干部的三结合,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使石油工业的科学技术很快提高到一个新水平。50年代初期,我国天然石油的勘探和开发虽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效果并不理想。面临这种情况,广大石油工作者不灰心,不气馁,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则,勇于探索地下石油“王国”的秘密。1956年4月,按照石油工业部的部署,首先在新疆地区采取“撒大网,捕大鱼”的做法,当年就在克拉玛依——乌尔禾地区控制了55平方公里的含油面积,实现了新中国石油勘探史上第一个突破。

中国石油工作者不甘落后、勇于进取的意识还表现在对地质理论的探求上。如果按照西方颇具影响的海相生油理论,中国的陆相地层只能得出贫油的结论。但是,新中国的石油工作者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理论挑战,以赶超世界一流的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终于得出了“陆相生油”的认识,并以此指导工作,使中国的石油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石油工作者的这种不为旧理论、老框框所束缚,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对后来的石油工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以及渤海湾地区多种类型油藏的勘探开发,就是充分的体现。 3eG1KZIkBE08irqflX56QBHEMcIrSdtk79RGz2K+qoJsHeGGc8nYa88jTRSrL8A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