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
红色信仰 精神瑰宝

沂蒙精神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经过中国共产党的精心培育而形成的一种崭新的革命精神。它是在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革命战争的洗礼、升华而形成的,而这种传承一经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沂蒙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则很快上升为一种先进的民族精神,使它与其他革命精神一样,成为我们党的精神瑰宝,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信仰的力量

信仰本质上是人类的一种自我超越的精神活动。在战火硝烟中铸造出的沂蒙精神,它的历史永远闪耀着理想的光芒。

在沂蒙革命根据地时期,面对日寇的疯狂“扫荡”蚕食,面对国民党的重兵“围剿”,根据地军民始终坚信革命必然胜利。共产主义信仰像长明的灯塔,为黑暗里前行的沂蒙人民照亮了前进的道路。革命先辈对信仰的呐喊,至今仍回荡在那段风雨苍茫的历史长空。共产党早期活动家、党的一大代表王尽美,从一大会场带回崭新的希望,播种在自己的家乡。他坚信,这点火种必定会在沂蒙大地上生根开花。从1923年到1937年,沂蒙地方党组织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沂蒙人民的革命意识不断觉醒,革命活动风起云涌,并先后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鲁南游击纵队”、“中国工农红军鲁南游击总队”,显示了沂蒙人民的大无畏的革命斗争精神、英勇献身精神。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地区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是鲁南特委、山东省委、省政府、省军区的创建地,是当时华东和山东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刘少奇、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经在这里工作、战斗过。当时沂蒙山根据地人口420万人,有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0多万人拥军支前。从沂蒙山区出发,罗荣桓率雄师挺进东北,陈毅率大军直下江南。特别是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全歼国民党精锐部队七十四师,对山东和全国的战局,都有重要的转折意义。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沂蒙人民把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有十万多革命烈士在这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涌现出了闻名全国的“抗日楷模村”渊子崖、用乳汁救伤员的“红嫂”、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女子火线架桥队”等一大批英雄典型。在沂蒙这块土地上,“村村有烈士,乡乡有红嫂”。沂蒙军民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党的领导下,不屈不挠,英勇斗争,创立、巩固、发展了沂蒙根据地,创造了光辉的革命业绩,铸造了伟大的沂蒙精神。

在当年的沂蒙根据地,有许许多多的共产党人不为官、不为钱,不怕艰苦、不怕坐牢,慷慨赴死、从容就义,真正做到了为共产主义信仰而奋斗、而献身。年仅35岁的鲁南区党委书记、鲁南军区政委赵镈,为了保护党的机密文件,放弃逃生的希望,被捕后经受种种酷刑,反复只有一句话:“我代表鲁南共产党,共产党员就是我,怎么处置都可以。” 在行刑的土坑前,赵镈没有哀伤生命的消逝,而是向周围的国民党士兵做了生命中最后一次演讲:“现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只要我们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度过暂时的困难,最后的胜利一定是中国人民的……日寇还占领着我们的国土,蹂躏着我们的同胞,我没有死在抗日的战场上,却死在反共卖国的中国人手里,这使我终身遗恨、死不瞑目。请记住:中国人民是杀不绝的,死了我一个,会有千千万万人站起来。抗战一定能胜利,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 曾经的鲁南“山大王”万春圃,半生地主,半生革命,最终抛弃殷实富裕的生活,把一支人枪四百、武器精良的正规队伍交给了党。这支部队很快成为鲁南抗日的中坚力量,后来发展为威震鲁南的山东野战军第八师“老五团”、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23团。万春圃也成长为一名我党的高级将领。罗荣桓曾这样评价他:“一个从旧营垒中走出来的人,坚持站到了革命人民的这一边,这是一个根本的转变,这个转变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赵镈

历史证明,由坚定的政治信仰产生的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是沂蒙党政军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力量源泉。

(二)捍卫人民利益

革命战争年代,在战火纷飞的沂蒙地区,党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在根据地正确执行群众路线,党与人民共同铸就了感天动地的沂蒙精神。

党在根据地解放群众。自由民主是共产党人首要的价值追求。共产党八路军在根据地首先解放群众,唤起民众。共产党到沂蒙地区之前,沂蒙女性处于封建礼教的禁锢之中,没有丝毫的权利,地位极低。党通过成立妇救会等专门机构和颁布系列政策法令来维护妇女的权益,包括放脚自由、受教育自由、结婚自由、抗日自由等。从此,沂蒙女性获得了和男人一样的权利,第一次拥有做人的尊严,身心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从而爆发出巨大的革命热情。“沂蒙母亲”王换于当时连名字都没有,跟着丈夫姓,叫于王氏。女人没有名字,更谈不上社会地位。王换于这个名字就是开辟根据地的党员干部给起的,那个时候她已经年过半百。共产党八路军让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堂堂正正地做人,有尊严地活着,使在封建黑暗势力压迫下的沂蒙人民看到了光明的前景。

党在根据地教育群众。共产党八路军来到沂蒙根据地之后,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宣讲救国救民的真理,领导群众学文化。群众喜闻乐见的歌谣、快板、地方戏曲等成了教育宣传的好形式;墙头、路边、房屋、树木成了教育宣传的阵地。抗大一分校驻沂南期间发起了各种形式的教育宣传活动。学员一有空就到大街上或者附近村庄刷大字标语,到人多的地方唱抗战歌曲,演出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或者进行激情演讲。在党的教育宣传下,用知识武装起来的群众懂得了革命的道理,沂蒙地区的妇女们首先喊出了“要识字、要救国、要解放”的口号。沂南九区刘氏大地主燕翼堂的刘曾蔼四姐妹,走出了富裕的家庭,背离了自己的阶级,加入了革命队伍。

党在根据地爱护群众。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时时刻刻关心爱护群众,在关键时刻把安全交给群众,把危险留给自己。在1940年徐向前指挥的九子峰战斗中,八路军已经把敌人压缩包围,但是为了保护群众的财产安全没有发起攻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军在突围撤退时却把群众的20多间房屋纵火烧毁,沿途大肆抢劫。

根据地的官兵亲民爱民。1941年到1944年,八路军一一五师四团先后三次驻扎在临沭县朱村,严谨的作风和亲民爱民的形象深深印在百姓的心中。曾参加过淮海战役的老支前、现年86岁的朱村王克昌说:“老四团俺熟,他们住谁家,那家人就不用挑水了,也不用扫地了,战士们都干了。还有村口的土路,他们在两边开沟,用于排水,而之前一下雨就泥泞不堪。他们不嫌脏,不怕累,连村民在家垒粪坑都来帮忙。平日里八路军把老乡当成自己的亲人,让农民翻身大解放,朱村人都愿意跟党走。” 谈到当年为什么支前,他说:“这都是感情啊。共产党对我们朱村人好得不得了,我们也要对共产党好。没有好感情,怎能惊动百姓们的心?”在领导干部身上,亲民爱民的形象同样体现得淋漓尽致。徐向前在沂南麻其家住时,他有空就帮麻其干活,还将自己的大衣给麻其披上,对麻其说:“俺住在你家,你就是我的父亲,一家人可不能见外啊。”陈毅在兰陵时发高烧,警卫员小于去田地抱了个西瓜,看着四周没人便放了一张借条。陈毅批评他:“小于啊,瓜小影响大。国民党兵抢瓜,我们趁人家不在摘瓜,一个抢,一个摘,又有什么两样呢?我们不能干违反纪律的事。”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在战争中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参军参战,拥军支前,在伟大的人民战争中催生了沂蒙精神。沂蒙精神之所以产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沂蒙地区得到很好的落实,从而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力量。

(三)永远跟党走

爱党、信党,坚定信念跟党走,是沂蒙地区人民最宝贵的品质。在血与火的革命战争时期,在废墟上建设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沂蒙地区人民以对党的无比信赖和忠诚,投身到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产生和丰富了沂蒙精神,爱党、信党也因此成了沂蒙精神的鲜明特征。

“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你就是核心,你就是方向。我们永远跟着你走,中国一定解放!我们永远跟着你走,人类一定解放!”

这首诞生于山东沂蒙抗日根据地的经典歌曲《跟着共产党走》,表达了老区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衷心拥护和无限热爱之情,是沂蒙地区人民对党忠诚和信赖的最好诠释。

这首歌的诞生是偶然的,但偶然中包含着必然。

1940年是山东抗日根据地最艰苦的岁月。此时抗大一分校从晋东南转战到沂蒙地区,为了迎接建党十九周年和抗战三周年,学校要在这一年“七一”举行党代会开幕式。开幕式筹备期间,校政治部请校文工团创作一首新歌,向党的生日和党代会献礼。

当时,作曲家王久鸣任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副主席,他接受任务时说:“如果有人在10分钟内能写出歌词,那么我10分钟也能把它谱成歌曲。”政治部干事沙洪听到后说:“他能在10分钟内谱成曲,我也一定能在10分钟内作完词。”说完他就在树荫里席地而坐,竟然真的只用10分钟就把歌词写好了。拿到歌词后,王久鸣一边看一边哼唱着,谱完曲子后一看时间,也正好是10分钟。随后,这首歌就由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在校党代会和建党19周年纪念会上正式演出。从此,这首歌便唱遍全国各地。许多进步青年与老区人民一起唱着这首歌走向了抗日的战场。

歌曲《跟着共产党走》诞生地

根据沙洪回忆,当时他们在沂蒙革命根据地,每到一处,无不被沂蒙地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同仇敌忾、团结抗日的豪迈热情所感染,正是感受到山东军民对党的爱戴和信赖,才有了把党比作“灯塔”“舵手”,歌颂党是“领导”“核心”的真情表达。

沙洪说:“要写一下子就出来了,不需要多少在文字上的作,不是作出来的,那是山东军民的一种声音迸发出来的。”

党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也把党放在心上;党把群众当亲人,群众也把党当亲人。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沂蒙根据地加强了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并发展文化教育,建立了代表老百姓利益的全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秩序。党的建设上,沂蒙地区是山东较早建立党组织的地区之一,到1943年,沂蒙地区基本实现了山东省党的一元化领导。政权建设上,按照“三三制”原则,沂蒙地区陆续建立起各级抗日民主政权,领导和组织人民当家做主。经济建设上,通过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精兵简政等措施发展生产,减轻了农民负担。文化教育上,陆续开展了以冬学、识字班、常年民校等为主要形式的民众教育,把沂蒙抗日根据地的民众教育推向了高潮。这个全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秩序的重建,代表了劳苦民众的利益,沂蒙人民从实践中切身感受到,只有共产党才是真正为人民谋利益的,只有跟共产党走才能翻身得解放,从而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革命斗争中去。据不完全统计,从1945年9月至1949年10月,山东动员近百万名青壮年参军入伍,保证了人民解放军充足的兵源补充;先后动员1106万人次支前,随军民工北上东北、渡黄河、进中原、战淮海、下江南,转战17个省市。沂蒙党政军民戮力同心,血肉相连,用鲜血和生命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沂蒙精神,它向世人揭示了赢得战争胜利的最深厚的根源,在于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共产党八路军在根据地坚决执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从而得到群众的普遍追随,坚定了人民群众跟党走的信念。 v3vA5+SJ/Rihy0dqzg6plL4iVv3ciNiBbMFG8zGvGk8oVoP9Pkvi3/liHMoQdCy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