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城市的文化身份

尽管各种所谓“地标性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但中国城市总体上呈现出文化饥渴症和营养不良症。

“十二五”期间中国城市化率将突破 50%。到 2015 年,中国将从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国家转型为以城市人口为主的国家。而到 2020 年,中国城市化率可达 60%左右。麦肯锡全球研究所最近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到 2025年,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十个城市中,中国可能将占有九个。

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社会运行模式、生产和生活消费模式以及人们的价值和观念系统。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呈现的许多问题,已越出传统人文社会科学既有框架。这当中,如何凸显城市的文化身份,促进文化个性的成长,是今天中国城市普遍面临的问题。

城市,是文化和文明的结晶,本质上是人类的一种人文艺术。一个没有“文化身份”的城市,是没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今天,在喧嚣的“文化建设”的背后,许多城市呈现的是文化上的苍白和浅陋。全国大大小小的城市雷同化、齐一化,城市形貌高度同构,城市角落无处没有“刻意”的影子,很少看到真正有文化个性的东西。

一些地方以经济标尺衡量文化发展,急功近利地把文化当作消遣工具,认为“城市文化”只是个时间问题,迟早可建成“文化大都市”。狂飙式的体量扩展、“大跃进”式的短平快“文化工程”,导致对文化资源的深度破坏。尽管各种所谓“地标性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但中国城市总体上呈现出文化饥渴症和营养不良症。

城市的文化身份来源于一地历史文化的DNA,它是城市个性的文化标志。世界上几乎所有著名的城市,无论巴黎、维也纳、苏黎世,还是罗马、佛罗伦萨、柏林,无不是有着鲜明“文化身份”的城市。欧洲哪怕一个极小的街镇,都有着浓郁的历史感和文化个性,你见不到掀动历史文脉的“大手笔”,见不到人的意志的过度张扬,在缕缕炊烟、堆堆干草和晚风中飘荡的悠然钟声里,人们感受到的是历史之河、人文之脉的静静流淌。

一个没有文化个性的城市,一个缺乏文化信仰的城市,是缺乏综合竞争力的。这里,缺失的一个关键性文化理念是,城市发展演绎的是“天道”而非“人道”。作为文明文化积淀之物的城市,本质上是“自然秩序”作用的结果,是历史风雨打磨、雕塑的作品,人的意志不可能完全操纵城市文化生命的运行。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谈到“城邦”的特点时说:“一切城邦既然都是这一生长过程的完成,也该是自然的产物。”

今天中国,已形成了京津唐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和辽中南城市群,由于城乡的二元结构,中国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意味有 1500 多万农村人口导入城市。如何实现大量农业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化,是各大城市下一步面临的挑战。而如何凸显城市的文化身份,实现从“经济城市”向“文化城市”转变,更是“十二五”期间中国城市提升质量、最终全面实现现代化更为深刻、重大的事情。

由此“十二五”期间无疑是中国实现城市化和城市文化提升的双重战略转型阶段。尊重城市生态的自然哲学,尊重和体认城市的文化特征和内在生命律动,不包办城市文化发展的自身逻辑,尤其不把“计划偏好”转弯抹角地弄到城市发展中来,是今天城市发展必须认真解决好的问题。

我们不要总是嫌弃城市发展太慢,不要过于自信自己的“打造”能力。今天我们引以“自豪”的许多东西,到后来或许只是成为见证我们“愚蠢”的某些证据。

(《决策》2012 年第 1 期) F2CSDgeMkjbEgM13qIjxsqqMUjDCbmJkZlblCCM0/gSTQ1RbiojwVJ/3bSKMDOB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