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建筑,是对城市品性的解说

好的建筑,不仅有合理的技术设计,更有一种公共精神和人文理念的注入。比如市政楼宇,最好的“风格”是平衡中正,而不是“高耸入云”。

每次经过沪上一所女子中学时,对它那充满肌肉感的大石头垒成的校门一直抱有好奇。那是用粗糙、沉重的大石头垒成的校门和围墙——一个女子中学,何须如此夸张地表达这种阳刚和强烈的肌肉感呢?

建筑是流动的音乐,是一门艺术,这不用我说。我想说的是,城市的建设,艺术品质是其次,先得有点“角色感”和“身份意识”。比如医院,不必追求高大威猛、冷峻和华贵感,而应当亲切平和,色彩以暖色为上,这样才会给就医者有一种亲近可亲的质感和心理暗示,而不会对病人产生压抑感。人家是来看病的,不是来体验建筑“畏惧感”和受寒光刺激的。

好的建筑,不仅要有合理的技术设计,更要有一种公共精神和人文理念的注入。比如市政楼宇,最好的“风格”是平衡中正,而不是“高耸入云”。可以粗犷一些,给人一种稳定感和“可依靠”感,不能太花哨、轻飘飘的。发达国家的市政厅,都有简洁、阳光、亲和的风格。维也纳的市政厅是中间高、两边低、对称式的开阔欧式建筑,没有高高的围墙,也没有威武的门岗。有一种稳定感和开朗平整的结构美。

今天走在大街上,时常能看到很多豪华的浮世型建筑。如上海中山公园附近有幢硕大的“香蕉楼”商业中心,到底表达了怎样的“艺术”意韵,人们不得而知。更有大量建筑,不仅玩华贵,更玩“恫吓”,恨不得把建筑都搞成大盖帽式或盾牌式,正如时下各式安保,都是一身威武的警察服一样。徐家汇“港汇广场”,本是沪上一个休闲购物的地方,却有过于宏大叙事的气势。高高的漫长的殿堂式台阶,让你在拾级而上时,体验到“步入人民大会堂”式的那种崇高感。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新建建筑工程量最大的国家,每年消费世界总量40%的水泥和钢材。中国每年产出高达 4 亿多吨的建筑垃圾,为全球最多。2010 年 10 月牛津大学发布“2020 年全球建筑市场展望”研究报告称:2009 年至 2020 年,中国建筑业将增长 130%。2018 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建筑市场,占全球建筑业总产值的 19.1%。但是近年中国的建筑却呈现“短命”态势。英国建筑平均寿命是 132 年,美国为 74年,中国建筑平均寿命则只有 25 至 30 年。

与其说人“生存”在世界上,不如说“生存”在建筑中。今天中国,千城一面,百城同风,客观地说,时下建筑空间构成的“硬环境”相当枯燥和贫乏,这不必多说。在风格和角色上,光“肌肉式”的女子中学门楣、“威武式”的医院主楼、“罗马式”的法院、“古堡式”的政府楼、“商务中心式”的教学楼……,种种“角色反串”,似乎就已相当的趣味横生。

而无广场的“广场”,少花树的“花园”,无山影的“山庄”,楼宇光照不足的“太阳岛”,死水微澜的“月亮河”,“香榭丽舍”公寓、“伊丽莎白”小区,林林总总的名不副实,数不胜数。至于临汾版的“天安门”、各地山寨版的“白宫”等,更是一种充满了幽默感的砖瓦堆砌。

建筑是物质之物,也是精神之物。人类的建筑有其特定的社会学蕴义。当我们在都市里竖起一幢建筑时,其实也树起了人文、哲学、心理、精神——即对城市品性的一种解说。

(《决策》2011 年第 11 期) /htVv/Das+ZGAYY+R9SssE9cE9qjN0QyOhDJdSmqxTqIzEzKMX5cZjqnRhqzOvK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