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研究目的

一、探求经验,服务当今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根本问题,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最大难题和困惑。十八大以来提倡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其本质就在于不断增强农民的生产能力和致富能力。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科教兴农的战略,充分利用农村人力资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高效和优化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但现阶段我国多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并不是很乐观,普遍存在着劳动力资源虽然丰富,但整体素质较低,地方政府官员思想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开发策略和制度,没有注重培养农村建设需要的专门人才等问题。

此外,一些落后地区的农村受封建文化的影响依然严重,对客观自然现象不能正确理解,农村中不是兴办学校,开展科技宣传,而是大修庙宇、拜仙敬神、看病不找医生找巫婆等,浪费了大量钱财,在婚丧嫁娶时大摆酒席,铺张浪费现象严重。特别是农闲季节,部分农民整天无所事事,在村里四处游荡,或聚众闹事,或酗酒赌博等。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源于农民没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所造成的,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生产观念落后,不懂珍惜资源,靠粗放的生产方式经营农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

抗日战争时期,晋西北根据地经济文化落后,交通闭塞,山岳纵横,加之经常遭到日军的军事“扫荡”和经济封锁、非人道的烧杀抢掠、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无法估量的损失和摧残,晋西北地区的农业遭到严重破坏,根据地的劳动力、畜力及农具极度缺乏,土地大量荒芜,农业生产水平急剧下降。在人力、物力、财力十分匮乏的情况下,党面临着如何动员和领导农民,建立和稳固自己领导的政权,有力地支援抗战。正是出于争取抗战胜利、彻底改善人民生活状况的需要,晋西北根据地抗日民主政府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互助合作、奖励生产、贷款扶助等政策;政治上奉行男女平等、保障人权等措施;文化上开展教育与战争、生产相结合的学校教育和成人教育等。这些政策的实施,解决了广大农民生活和生产中的困难,调动了他们参与劳动的积极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清除了旧社会的邪风陋习,把许多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二流子”,奇迹般地改造为劳动模范。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革命和战争年代,占人口最多数的农民是战斗和生产的主力军。在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农民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主力,只有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才能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和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前进。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是主体,但单单依靠农民自身的力量还是无法完成的,各级政府必须担当起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的重任,使农民、政府与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当然,这一切还要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落脚点。正如抗战时期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某次高级干部会议上所说:“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农民看得见的物质利益。”

二、丰富晋西北地方史研究

晋西北根据地是一个独具特色的红色区域,它集战争与革命为一体。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晋西北的一些地方就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革命斗争。1936年初,中国人民工农红军抗日先锋军,在南到晋南新绛县,北到晋西北保德县的广大区域内,转战50余县,对阻拦红军抗日的阎锡山军队和国民党中央军以沉重的打击。红军东进抗日,在山西境内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带领群众打土豪、斗恶霸,使老百姓深深地感到红军是抗日的队伍,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救星。红军东征,在晋西北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推动了当地的抗日救国运动,为后来开辟晋西北根据地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在华北沿着平汉路和平绥路南下进攻,山西成为抗战前沿。根据中共中央开辟敌后战场、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具体行动方针,八路军120师于9月底奉命到达岚县、岢岚一带,开创晋西北抗日根据地。1938年3月,八路军120师及山西新军决死第四纵队、工卫旅、暂1师等晋西北抗日武装,粉碎了日军万余人对晋西北的进攻,连续收复岢岚、五寨、神池等七座县城,为巩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1939年12月“晋西事变”后,晋西北成为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西北抗日民主政权,从民族最根本利益出发,实行新土地政策,修养民力,大力发展生产,促进人口增殖;实施移民政策,调整人口分布,积极开展抗灾、救灾工作,注重医疗卫生、妇幼保健事业,改造“二流子”,动员妇女、儿童参加生产劳动,充分开发利用根据地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晋西北根据地的经济繁荣,人口增殖,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建立新中国提供了充分的物力和人力资源。回顾和研究晋西北根据地在日军疯狂侵略,人力、物力、财力极度贫乏的状况下,能以人为本,开发与利用人力资源,发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过去“十年九旱”、“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的晋西北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振兴革命老区经济,丰富晋西北地方史研究内容,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LCCR9jrhgc7ecSFOHFS/5aIy/NawXRwjDyhm7nXVJRdwqV00CAkWoxAcLHreLp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