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福建红色旅游文化的精神价值

红色旅游本质上是建立在红色旅游资源基础之上的精神文化产品,红色旅游文化是红色文化与旅游文化有机结合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它表现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三种形态,其中以革命历史、革命事迹、革命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化形态是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核心内容和贯穿始终的灵魂。福建省丰富的红色文化遗存,为红色旅游的发展提供必备的资源条件。中国共产党领导福建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反对外来侵略、学习先进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古田会议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民族团结精神和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等,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在革命斗争中的传承和升华,是优良革命传统的集中体现。它与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遵义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乃至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航天精神等,相互补充,一脉相承。深入发掘和探讨福建红色旅游文化的精神价值,不仅对于福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更对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全民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进而全面推动海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反对列强侵略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相结合的爱国主义精神。

福建地处沿海地区,近代以来先后受到列强的骚扰和侵略,福建人民英勇抵抗,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福建也是最先接触到西方先进技术的地区之一,因而成为产生中国最早一批“睁眼看世界”群体,进而产生“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启蒙思想的地方。将反抗外来侵略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相结合,在当时难能可贵。

第二,古田会议确立的建党建军纲领,是我党我军建设史上的巍峨丰碑。它不仅是党的先进性教育的活教材,更重要的是它所培育的求实创新精神,是我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

20世纪2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人民,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开辟了一条独特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中国南方掀起了继北伐战争之后的又一次革命高潮。然而,如何在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绝大多数、现代产业工人很少的国度中,在远离工人聚居的农村环境和游击战争的条件下,保持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是中国共产党、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没有遇到过一个严峻课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本着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中国实际出发,而不是盲从于共产国际关于从乡村转入城市、吸收产业工人入党,并使党的机关工人化的要求,于1929年12月在福建上杭古田召开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即著名的古田会议,通过决议提出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伟大纲领,提出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紧紧围绕政治任务建党、努力改造党的组织,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确保党的先进性。古田会议确立的建党建军原则,在以后的革命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深化,从而成功地解决了始终保持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和人民军队性质的重大难题。更为重要的是会议培育的求实创新的精神,后来概括为“实事求是”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成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无往不胜的法宝。党的先进性是党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关键。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新历史条件下,始终保证党的先进性和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关系党和国家命运前途的大问题。只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古田会议精神,坚持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注重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始终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并以求实创新的精神去研究和解决前进中遇到的一切新问题和新情况,党的事业就一定能够兴旺发达,就一定能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由闽赣诸省组成的中央苏区培育的苏区精神,不仅是党在新民主主义阶段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更是我们今天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的重要精神财富。

中央苏区是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创的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福建上杭、长汀、泰宁、建宁、明溪、宁化、清流、武平等县辖区是当时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苏区鼎盛时拥有面积8.4万平方千米,人口35万,4个省级和60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这里不仅集中了当时全国最强大的红军军队,坚持革命战争达4年之久,成为抗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中心区域和主要阵地,而且进行了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初步实践,历练出一大批治党、治政、治军的骨干力量,并为后来的红军战略转移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特别是在4年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培育和磨练出的苏区精神,是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苏区精神基本点主要有:一是“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开拓精神;二是“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即后来称之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廉洁自律的奉献精神;三是一切为前线,战胜一切困难,反对贪污和浪费的艰苦奋斗精神;四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军事、政治、经济三大民主的民主法治精神;五是反对“本本主义”,深入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的求实精神;六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必胜信念等。尽管目前认识尚未完全统一,但苏区精神无疑是对井冈山精神的延续和发展,它不仅为以后的革命根据地建设从正反两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而且是今天开展党的先进性教育,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的重要精神财富。苏区精神的基本点与“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特别是廉洁奉公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对于今天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第四,三万八闽子弟在长征途中所展现的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革命英雄主义,是我们今天战胜前进道路的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力量。

由于“左倾”错误的严重危害,致使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进行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的一部分约4万人分别集结于福建长汀、宁化,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86800名主力红军中,八闽儿女约占三分之一,达3万人左右。红军长征队伍历经千辛万苦,冲破百万敌人的围追堵截,从被动退却到积极主动的战略大转移,最终到达抗日前线,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壮举。千百万红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一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二是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三是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勇气和胆略;四是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今天我们弘扬长征精神,对于人们正确认识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不畏艰险开拓美好明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五,在我党的领导下,活跃在八闽大地上的六支红军和游击队与国民党军队从血海深仇走到共御外侮,这种民族团结精神是我们今天推动海峡和平统一、共举民族复兴大业的精神动力。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福建及周边省份的6支红军和游击队,面对反动势力的疯狂反扑和重兵“围剿”,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克服重重困难,独立地坚持了长达3年之久、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福建是三年游击战争的主要活动地区,这6支红军游击队分别为:活跃于福建上杭、永定、平和、连城、漳平等县的闽西游击队;活跃于福建漳浦、云霄、诏安、南靖、平和及广东饶平等地的闽粤边游击队;活跃于福建崇安、浦城、邵武、松溪及江西广丰、上饶等地的闽北游击队;活跃于福建福安、福鼎、柘荣、罗源、古田、寿宁等县的闽东游击队和活跃于福建福清、仙游、永泰、闽侯等县市的闽中游击队,这6支红军和游击队占当时南方8省14支红军和游击队的近一半。这些红色火种和据点的坚持和斗争,对牵制敌人,掩护主力红军转移,巩固和发展土地革命成果,坚定人民革命胜利信心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九·一八”事变到卢沟桥事变,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从十年血海深仇走向国共再度合作,将包括福建的6支红军游击队在内的南方14支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开赴华中抗日前线,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集中整编的任务。活动于福建及周边的6支红军游击队共约5000人,走出深山密林,分别编入新四军第二、第三支队,约占新四军组建之初10300人的一半,从而汇成抗日铁流,成为活跃在大江南北抗击日寇的主力军,并同八路军和其他抗日武装一道,取得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抵御外侮的民族战争的完全胜利。这种以民族利益为重,捐弃前嫌、共御外侮的民族团结精神,是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在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弘扬民族团结精神,积极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维护海峡两岸的和平、繁荣,是实现海峡两岸和平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第六,闽西革命老区人民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伟大精神向后人昭示: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取得一切胜利的力量源泉。

八闽大地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更是一块英雄的土地。在革命战争年代,福建曾是中央苏区、闽赣边、闽粤边、闽浙赣等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闽西、闽北、闽中、闽东等革命根据地所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陈毅、方志敏以及叶飞、肖劲光、陈丕显、张鼎丞、杨成武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红色印记,这里不仅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发祥地,古田会议确立的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纲领使之成为人民心中的圣地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魂所在;而且这里也是万里长征的出发地之一,三年游击战争的主要活动区域,福建人民对土地革命战争以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作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当时苏区人民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红军长征,倾其所有,竭尽全力,献出白米、粮草、布匹、草鞋、斗篷、军衣和后勤人员,如长汀县斗笠厂赶制20万顶斗笠,红军军服厂赶制军衣、军帽、绑腿、被单、夹被、子弹袋、干粮袋等,为出征的红九军团每人发一件新薄棉衣,新夹被,三双新草鞋,几斤口粮;兵工厂为每位战士生产2—4个手榴弹。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时,共计86800余人,其中福建子弟兵近三万人,占红军总数的三分之一。他们来自福建30余县,其中闽西最多,享有“红军之乡”的美誉。福建苏区参红人数占青壮年的比例达70%—80%,“中央苏区第一模范乡”才溪乡达88%,长汀河田中坊乡100%。宁化县当时只有17万人,就有1300多人在长征前夕参加了红军,在参军热潮中,出现了兄弟同入伍、夫妻争报名、父子齐参军的动人场景。3万福建籍红军加入长征队伍,90%在长征途中英勇献身,到达陕北仅存2000人,谱写了一曲极其悲壮的史诗。主力红军长征后,闽西党组织长期坚持斗争,是全国仅有两个赢得“二十年红旗不倒”赞誉的地区。活跃在八闽大地的6支红军和游击队,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后来成为组建新四军的主要力量。皖南事变后,闽北又爆发了著名的“赤石暴动”。福建人民尤其是闽西人民为新中国建立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仅龙岩市在册的革命烈士就达2.36万人之多,占福建省烈士人数的一半以上。1955—1965年,仅闽西就有68人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占福建籍将军总数82%,成为全国著名的“将军之乡”。福建老区人民这种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正是伟大民族精神的体现,它是取得一切胜利的力量源泉,它连同古田会议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民族团结精神一起,永远激励着人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奋勇前进。福建红色旅游文化的精神内涵,不仅是福建人民、更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

第七,对敌斗争与改革开放前沿,先行先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相当一段时期,福建人民地处对敌斗争与统一台湾的前沿。在海峡两岸关系剑拔弩张之时,福建人民敢于斗争,积极支持前线;在和平统一时期,福建人民又积极发挥排头兵的作用。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时期,福建人民先行先试,积极进取,开拓前进,敢为天下先,取得突出成就。2011年11月17日,时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代表福建省委,在福建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上用十六个字概括了“福建精神”,这十六字是: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这种福建精神的提炼,是源于闽商精神,但又更高于闽商精神。海洋性是福建文化的最突出特征,海洋人群富于流动性、冒险性,生命的价值往往在于拼搏。同时,福建地处陆海交界地带,历史上融入了多种文化成分,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就形成了海纳百川,地处西岸的特殊地理位置,也使得“爱国爱乡”被赋予了更高的精神内涵。历史上福建无论是先富起来的闽商大腕,还是生活仅能自给的普通百姓,他们都把“乐善好施”精神付诸实际行动中,若干公共设施都是经由“乐善好施”这一途径而建成的,这是福建人的特点。在16字精神中,尤以“敢拼会赢”最深入人心,“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更是成为中国知名度最高的闽南习语。正是在这一精神的引领下,福建人杀出了一条又一条的成功之路,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个新的特殊历史时期,这十六字的意义更加深远。要在未来五年实现福建省委提出的全省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实现翻番,力争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倍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赶超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等目标,要靠福建全省人民发扬和光大这十六个字概括的“福建精神”。

参考文献:

[1]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委托徐仁立著). 红色旅游发展概论[M]. 中国旅游出版社,2017.

[2]黄阵仙,郑耀星. 浅议福建省红色旅游开发对策[J]. 东南传播,2007(2).

[3]刘文彬. 苏区精神研究述评[J].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4]徐仁立等. 新四军通史(内部刊印).

[5]杨学军. 红色之旅(二)[M].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6]徐仁立. 论福建红色旅游的精神价值[J]. 武夷学院学报,2010(1). XhF8XpYBP0QLLloCe4/CSeu+W6B7tPyZuVD8U/pyUSWcItCMHH8B8vqUgSXf9T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