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九宗书院的崇文兴学

九宗书院,为唐代遂州刺史张九宗所创办,位于今遂宁市城区南郊。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分官私两类。官办书院主要功能为官方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或偶尔作为皇帝讲经的场所;私立书院主要功能是供人读书治学之所,传播文化并培养学生参加科举考试。

遂宁九宗书院

最早的官办书院,为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兴办的丽正修书院,开元十三年又改为集贤殿书院。

而私立书院则比官办书院整整早了83年。唐太宗贞观九年(635),遂宁民间已有书院问世,但无详考,而后又时兴时废,终为废墟。直到后来,遂州刺史张九宗主政遂州,遂宁民间所废书院,才重整旗鼓,时名“九宗书院”。

一、兴学:私立书院首开先河

张九宗,生卒年不详,四川遂宁人。九宗自幼聪颖好学,唐德宗元贞元年(785),遂州刺史乔琳在遂宁民间书院的废墟上建立学宫,张九宗入学读书,成绩优异,深得乔琳赏识。贞元十年(795)张九宗进京考试,一考就中了进士,接着被任命为戎州(现在的宜宾)刺史。张九宗在宜宾任上注意研究民风,主张以教育的手段来改变民风,在任数年治理有方,政绩显著,深得百姓喜爱。以后他又担任过同州(现在的陕西大荔县等地)、华州(现在的陕西华县)、普州(现在的安岳县)、遂州(现在的遂宁)、邛州(现在的邛崃)等五州刺史,并兼御史大夫。后来持节封侯归典乡郡。

张九宗在任遂州刺史的时候,深深感到文化教育的重要,同时又看到当年自己学习过的学宫已经废败,便筹资重建,致力恢复学宫,并且亲自讲课,大力提倡教育,这就是全国有名的“九宗书院”。九宗书院为振兴遂宁的文化教育乃至经济社会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使得遂宁文风日盛,奠定了遂宁文化发展的基础。《通志》称赞说:“遂宁文学,自九宗倡焉”,这里的文学,便是文化教育的意思。

二、创举:营造治学育人环境氛围

遂宁市城南三里许,有一座自古就非常有名的山,过去一直被人们称之为梵云山(今市物流港内)。唐初遂宁第一位进士张九宗的住宅“九思山房”就在这里。

张九宗家居梵云山的时候,不仅在山上遍植佳木奇草异花,畜养鸟兽,营造良好生存环境,而且谨遵《论语·季氏》中“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之古训,将山庄命名为“九思山房”,意在追求一种勤于思考,时时思考,事事思考的勤学、苦读、深思、熟虑的至高境界。再加之“九”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最多”“最大”的含义,因此,“九思”也含有多次、反复、深入思考,思考到成熟、“思考到极致”的深刻意蕴,是一种皓首穷经、百折不挠、追求真理、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品质精神,它所彰显的正好是九宗书院、中国书院聚徒讲学治学、皓首穷经、追求真理、传承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书育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使命和品质精神。九宗书院与九思山房毗邻而建,张九宗非常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对书院的环境布局、氛围营造要求很高。书院有正厅两座各3间,东西楼阁共16间。书院主要建筑有宜园、斋舍、厢房、廊楼及园林建筑,亭下两旁为书楼,左右为义门,南边数十步为大门。为了美化环境,张九宗不仅亲自撰书有“欲藉水山来养性,更凭花鸟去偷春”的楹联悬挂于书院大门,在《荣禄诗》中有“牛羊衔草窥环佩,鸟雀离花听管弦”“梵云春晓画图间”的美好愿景描绘,而且还以身示范、躬身实践,在办学期间带领弟子亲自动手在书院周围种植翠柏、香樟等,在梵云山周围植养花鸟虫鱼,追求并营造“岚光翠柏、蔚然深秀”的美好境界,以此激发学生读书求学、修身养性的强烈愿望。使得不少学生在他的感召下爱上校园环境,自觉加入了校园环境建设与保护的行列。由于张九宗开创并践行了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的先进办学思想理念,使九宗书院“优美育人”的美誉度很高,人们纷至沓来,把这儿当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在遂宁历史上造就了“梵云春晓”的著名景点,使之成了延续至今的遂宁十二大名胜风景之一。

三、功绩:千秋书院薪火相传

唐朝末年,群雄并起,中国历史进入有名的“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天成四年(929),东川节度使董璋、西川节度使孟知祥于蜀中叛乱,起精兵三万围攻遂州。名将夏鲁奇率军民守城奋战,直到“二年(931)正月,援兵不到,城中断粮,城陷。”最后时刻,夏鲁奇将妻、子沉于衙署后井,后自刎殉城,时年49岁。九宗书院也毁于这场惨烈的兵燹。

此后,“九宗书院”随沧海桑田而变迁:

——宋庆历四年(1044),太守廖询复建九宗书院于郡城东,后被江水冲毁。

——南宋嘉泰二年(1202),转运史王勋、知州赵善宣迁建九宗书院于城南书台山麓,易名“书台”。嘉定年间,书台山附近有二雁塔,刻录唐、宋以来出自九宗书院的科甲名士。殿廊有石刻《考经》,传为宋徽宗亲书。在整个宋代,九宗书院培养弟子约800余名。唐、宋迄元,登榜擢第者为蜀中书院之冠。

——明洪武四年(1371),松江儒士钱恕出任遂宁知州,与州同(官职)陈善授捐俸重修九宗书院。“新绘七十二贤及历代道学宗儒”奉祀其中。

——明嘉靖九年(1530),遂州降格为县。知县郑重威重建九宗书院,二十一年扩大规模。崇祯末毁于兵燹。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举人席有源,李晋阳集资呈准知府汪世椿,仍于书台山旧址重建九宗书院。讲堂名“撷秀”,厅堂匾“学生”,书斋7间,东名“明志”,西为“致远”。

——嘉庆十八年(1813),邑人捐资重修。二十一年知县赵曲忠补修,新建讲堂3间,书斋2间。继任知县余承俸,再于当年补建崇圣祠、亭、阁及书斋,规模与前代无异。

——道光二十八年(1848),知县鸣谦再次补修,院内“岚光翠柏,蔚然深秀”,“历代鸿儒各臣,蝉联辈出”。清末改为天台寺初级小学。

四、地位:开创历史独步世界

中国古代书院,是聚徒讲学、研习传承传统文化的教学研究型机构,为后来大学兴起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模式,所以有一学术观点认为,中国古代书院是世界早期大学的雏形。

九宗书院是中国历史上有史可考的第一家私立书院,比名震华夏的岳麓书院早创办了341年,比世界最早的大学——埃及的爱资哈尔大学早创办了348年,比欧洲最早的大学——意大利的波伦亚大学早创办了453年!因此,有学者提出了九宗书院是世界上最早大学的学术见解。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和《人民日报》2002年9月25日报道认为:九宗书院的创建,标志着中国教育体制中一种新的办学形式的诞生。在学术泰斗季羡林先生作序的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工程——《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以及《中国教育简史》中,对九宗书院首开中国古代教育体制之先河的历史贡献,均有毋庸置疑的定论。其实在我们看来,九宗书院的贡献远不止这些,更重大的还在于其崇尚并践行“九思”、知行合一、研习学理、严谨治学、追求至善、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书育人、环境育人、服务社会等办学思想、育人理念方面的创新,使之成了中国、世界高等教育的鼻祖和滥觞。由此可见遂宁人的开拓创新精神和九宗其人、九宗书院在中国、在世界高等教育中的特殊贡献和特定历史地位,值得特别珍视和很好发掘。九宗书院,是遂宁、也是中华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中光辉灿烂的一页,是遂宁人、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文化遂宁、人文遂宁的又一光彩夺目的亮点!

(周光宁 撰写) NwJOm7IRpQkkGl3Qn4JaVXcUaiXrj7zMfL+egGzH+4/iLMuK3pAQPqNQD5U1RSH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