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互联网时代中国文化在西班牙语国家传播的路径与方式
——以安自在中西文化交流发展中心为例

陈 芷

2016 年的夏天,一款名为Pokemon Go的手机游戏席卷了全球,男女老幼都拿着手机上街“抓精灵”。马德里的丽池公园在一个周末下午便聚集了五千余人,政府不得不派出大量警力维持秩序,并宣布民众不得在此集结。

这款游戏彻底破除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本就已不甚清晰的界限。通过这款游戏,人们得以同时在虚拟和现实世界间游走。虽然这款游戏受到不少人的诟病,也造成了一些事故,有的玩家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我们应该停下来思索的是,这个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而这些变化将如何影响新时代信息传播的途径和方式。

一、新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的剧变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认为,人是符号的动物,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符号。在 21 世纪的今天,这个世界的符号无论从形式还是内涵上都在发生着重大变化。

(一)社会变革对信息传播方式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而言,人类发展史是一部从“动物变成植物”的历史(闵惠泉,2015:1)。在原始社会,人类不知疲倦的到处奔波,寻找食物和家园。直到一万年前,农业生产活动出现,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和游猎者变成了生产者。人类社会由此开始第一次大分工,人从动物变成了“植物”,根植于大地。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类在某种程度上正在重新“动物化”(同上),开启着一场伟大的“迁徙”——从有限的物理世界涌向无垠的数字星球。

今天,人类的生活与互联网息息相关,生活质量的好坏某种程度上是网络通讯质量决定的。起床时用手机查看天气预报、听新闻,上班前用网络查看交通情况,选择最佳路线;中午休息时在网上购物、用外卖应用订餐。人们用即时通讯工具与他人沟通,甚至与同事一桌之隔,也会用聊天工具确定下班之后的活动安排;此外,在网络上还有海量的书籍、音乐、视频、游戏……

人类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征途:通往比特世界——一个全新的符号世界。

(二)比特世界里人类的新特征

在比特世界里,人类拥有了数字动物的全新特征。

1.移动

古时中国人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可直到今天,人类与互联网的亲密友谊才算真正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线。在比特世界,人们在家中可以和大洋彼岸的朋友视频通话;可以通过众多慕课网站学习新知识;可以浏览大英图书馆网页里希腊诗人在三千年前写的诗歌;可以在自家的客厅里向全世界出售网店里几千件商品。如果想知道世界某个角落正在发生的事,只需打开谷歌地图,从平面地图到三维立体实景展现应有尽有。如此广泛的移动性在几年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2.即时

人类从未如此关心过“现在”。谷歌网站上每两秒钟便会发布一个博客,每月提问数高达 900 亿次;Youtube网站上每年会出现 6.5 万个新视频。(K.Kelly,2015:19)。对互联网一代而言,“即时”是如此重要和迫切。人类无时无刻不在更新数据、信息以及我们手里的一切。

照片一是腾讯公司 2013 年为宣传QQ浏览器而推出的广告之一,广告词“我要的现在就要”喊出了一代年轻人的心声。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人是被速度喂养大的,“速食”“动车”“闪婚”这些热词伴随着他们的成长。他们不愿等待,追求快节奏的生活。“Live for now”正体现了腾讯公司对年轻一代消费者的深刻洞察。

3.敏感

互联网时代有太多的现象是理性所无法解释的。正如法国哲学家帕斯卡所说,“心灵自有理性所不知的理由”。我们知道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脑主要负责逻辑、文字、语言、分析、数字、次序等,右脑则主要负责颜色、音乐、想象、空间感觉、直觉、图形等。自从电视机发明以后,以电视为代表的视频技术正把人类从理性思维引向感性思维。电视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运用了丰富的色彩、闪烁的效果、精美的画面。其中逼真的视觉形象是文本时代无法企及的,它们日积月累刺激着观众的视听神经,持续强化着右脑的发育。80、90 后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因此他们会表现出更为感性的一面。

另一方面,电视节目每个镜头的平均时间是 3.5 秒,而人的大脑至少需要5 到 10 秒的时间来处理信息。因此现代人更多的是被动接收信息,而没有时间进行深入而持久的思考(徐昊,马斌,2015:124)。

4.娱乐

传媒大亨默多克在与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的一次对话中曾说:“没有人会拒绝有趣和刺激的东西,连上帝也不会!”(默多克,刘长乐,2006:第九章)人类社会在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之后,大部分人都解决了温饱问题,享有或多或少的物质财富,于是开始更多关注精神世界的需求。

娱乐成为时代的必需品是大势所趋,企业也越来越娱乐化。在腾讯和谷歌等顶级互联网公司,员工上班无需打卡;IBM公司更是允许某些员工在家上班;谷歌公司的员工可以带宠物上班……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娱乐精神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比特世界里的西班牙语

既然人类社会开始了向比特世界的伟大迁徙,西班牙语作为世界第二大语言、全球 23 个国家的官方语言,它在互联网中的地位如何,西班牙语民众的民族秉性和信息传播特点又有哪些,我们将在本章讨论这些问题。

(一)西班牙语及其在国际互联网中的地位

根据塞万提斯学院 2015 年的年报《世界上的西班牙语》,截至 2015 年,全球使用西语的人口为 5.59 亿,占全球人口的 6.7%,仅次于汉语。根据《互联网世界的统计数据》,截至 2016 年 6 月 30 日,西班牙语是位列第三位的互联网语言,2.77 亿互联网用户说西班牙语,占全球网民的7.9%。从2000 年到2016年,西班牙语网络用户的增量为 1424%。在世界最主要的两大社交媒体Facebook和Twitter上,西班牙语是继英语之后被使用最多的语言。

(二)西班牙语民众的特点

正如前文提到,西班牙语是 23 个国家的官方语言,其语言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多样性。本节仅列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普遍特征。

1.快乐

讲西班牙语的人可能是世界上最会享受生活的人。他们拥有阳光、美食、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近年来,西班牙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尽管如此,饭店酒吧还是人头攒动。每到周末,马德里太阳门广场盛况堪比上海外滩,熙熙攘攘,到处都是喝酒唱歌和开怀大笑的人群。

2016 年里约奥运会酣战之际,西班牙人也再次发挥了他们的幽默特性,在Twitter上调侃应开辟一些如吃披萨、吃甜甜圈、酒杯举重等奇葩项目。

2.注重家庭

西班牙语国家由于笃信天主教,大都有极强的家庭观念,对于朋友关系也非常重视。有报道称,西班牙在 25%的失业率前提下社会治安还相当稳定,与他们良好的家庭支撑有很大关系。在西班牙语国家街头,经常可以看到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接孙儿们放学回家。周末时三代甚至四代同堂一起聚餐的情形也很普遍。

图1 全球十大互联网语言

这样的社会结构十分有助于社交媒体的推动,促使熟人圈经济在西班牙语国家拥有良好的发展空间。我们以WhatsApp和Google在西班牙的发展为例。WhatsApp于 2010 年进入西班牙,仅仅 5 年之后,西班牙就成为欧洲使用WhatsApp人数最多的国家。Google进入西班牙的时间要晚于其他国家,但是迅速占据了西班牙 90%的搜索引擎市场。西班牙IE商学院教授Enrique Dans认为,“虽然没有社会学研究对这些现象进行科学分析,但是有一点必须承认,西班牙人非常相信家人或朋友的推荐,并且会在熟人圈炫耀自己使用某款应用或者平台。”(国家报El País,2015 年 2 月 14 日)

3.激情

相比中国人的中庸平和之道,西班牙人喜欢“非黑即白”,不走中间道路。从曾经的“日不落”帝国的辉煌,到如今深陷经济危机的泥潭,西班牙的历史始终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西班牙语国家的艺术表现形式也让人血脉偾张,西班牙的弗拉门戈舞、阿根廷的探戈、古巴的萨尔萨、墨西哥的马里亚奇,每一种都激情四射,极具感染力。

4.创造力

西班牙语国家是超现实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孕育发展的沃土。其中不乏达利、毕加索、米罗等艺术大师,以及马尔克斯、博尔赫斯、阿连德等文学巨匠。秩序和规则或许不是其擅长的领域,但是在创造和即兴发挥方面,他们在世界范围都堪称无敌。

三、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的主要问题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决定未来格局的,不是经济的规模,而是文明的力量。

不可否认,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所追寻的理念、价值观、行为准则具有普世价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倡导人类不断追寻并超越自我;“天人合一”则表达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理念;孔子所提出的“仁、爱、礼、智、信”也是帮助现代人重塑自我、从而构建和谐社会的经典准则。

季羡林先生曾指出,20 世纪是“西学东进”,21 世纪则是“东学西进”。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和技术触手可及的时代,不同的文明在未来又将如何交融以实现价值共享,人类文明又如何在多元背景下实现持续扬升,都是当代极具探讨价值的课题。

中国文化需要“走出去”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在现今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中国人不会讲、讲不好中国故事。西方世界信息库里关于中国的认识是欠缺和片面的,对中国的政治立场以及中国人民的情感价值缺乏深层的了解,我们的话语体系与西方世界格格不入。此处我们将列举几个问题。

(一)价值观冲突

中国社会某些根深蒂固的传统和社会价值观难以为西方所接受。比如“孝亲”是人类最基本和原始的情感之一,但是这种价值观在中国的具体表现与西方思维大相径庭。在中国,“孝子”仿佛必须放弃甚至摧残个人生活,以全心全意照顾父母。西方人认为这种类似于“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做法完全是反人性、反自然的。好莱坞电影《花木兰》虽借用了“木兰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但是叙述切入点并不是女儿如何孝顺父亲、为父亲上战场,而是讲述了一个女性自我发现和成长的过程,这样的角度显然更容易为西方所接受。

(二)话语风格差异

中国对外宣传的语汇往往喜欢辞藻华丽、结构严整,多用比喻、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口号式、三点论、排比式、说教式随处可见,大话、空话、套话也层出不穷。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这样毫无新意又空洞无味的话语显然不能抓住受众的心。2008 年 2 月,《中国青年报》联合新浪网做过一项民意调查,在2166 名受访者中,超过 60%的人希望官员能“少打官腔,说话直奔主题”(叶皓,2015:153)。如果连中国人自己都无法容忍自己的媒体宣传,那又指望西方民众有何反应呢?

(三)翻译错误

熊光楷将军曾于 2010 年撰文,讲述了“韬光养晦”这一成语由于翻译失当导致中国负面外交影响的故事。这个概念由邓小平同志于 1992 年首次提出,其核心意义是强调我们应保持低调,谦虚谨慎,不称霸,不搞对抗,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建设,一心一意谋求和平发展。但是美国政府在2003 至2007 年和2009年等六个年度的《中国军力报告》中都采用这样的英文表述“hide our capabilities and bide our time”,意即“掩盖自己的能力,等待时机东山再起”。此外,国外某些英文书籍和文章将“韬光养晦”译为“hide one′s ability and pretend to be weak”,意即“隐藏能力、假装弱小”;“conceal one′s true intention”,意即“隐藏真实目的”;“hide one′s ambitions and disguise its claws”,意即“隐藏野心、收起爪子”。以上等等,不一而足,其中的潜台词无外乎:“韬光养晦”是中国在特定的内外形势下所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是在“隐蔽自己的真实意图”,“等待时机成熟再出手”。

这样的翻译偏差一方面是出于西方国家部分人士对华固有的政治偏见;但另一方面,国内专家在翻译和解释这个成语时也存在不少纰漏之处。例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年出版的《新世纪汉英大辞典》,就将“韬光养晦”翻译为“hide one′s capabilities and bide one′s time”,这与美国《中国军力报告》中的译法几乎如出一辙;外文出版社 2007 年出版的中英对照《生活中的中国智慧》一书,将“韬光养晦”解释为“一种为人的策略”,“在时机尚未成熟时,最好先隐藏自己的才能,等待合适的机会”,其对应的英文表述是“to conceal one′s fame and ability”;“temporary retirement to bide one′s time before going on the offensive”。

在对外宣传工作中,翻译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深入研究,深切了解语言表层和深层的含义,才能准确地将意思表述出来。

(四)表达方式欠缺

在上节中我们阐述了人类作为数字动物的特征:移动、即时、敏感和娱乐。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决定了中国人内敛含蓄、端庄厚重的性格特点。中国人在公开演讲的时候很少开玩笑,擅长逻辑推演,以理服人。毫无疑问,讲道理是必不可缺的,但是面对爱闹爱笑的西班牙语民众,则需要适当加入一些感情因素,多打“感情牌”,少打“道理牌”,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传播中国文化的方式:以安自在Programa SOL为例

安自在Programa SOL中西文化交流发展中心(下文简称“中心”)是上海外国语大学西方语系西班牙语专业师生共同组建的自媒体,是世界上首个以汉西双语进行双向文化交流的公益多媒体交流平台。中心利用团队自身的多语种优势促进中国与西班牙语世界的文化对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双边文化交流及经济合作领域的研究与引导。

2014 年 3 月,中心建立西班牙语官网(www.programasol.com),并于两年后正式进军国际国内的主流社交媒体,涵盖微信、微博、Facebook和Twitter等多个平台。目前安自在已经引起全球中国文化爱好者们的关注,官网拥有来自 104 个国家的注册用户 6000 余人。除了西班牙语国家,还有来自日本、法国、加拿大、俄罗斯、德国、巴西、韩国、荷兰、英国、印度等国家的访问。

微信公众平台上线5 个月,粉丝近3000 人,2016 年7 月至8 月近一个月时间文章阅读总数为 12146 次。在微信用户方面,近 80%的用户使用简体中文,近 20%的用户使用英语或西班牙语等。

(一)独具匠心的传播模式

习近平主席曾经说过:“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安自在Programa SOL单周用西班牙语推送有关中国的故事,双周用汉语推送有关西班牙与拉美的故事,这样双语双向交流的模式真正做到了文化交流中的“互惠互利”原则。

在保证传播内容的权威、有效性方面,安自在存在两大优势:第一,建立了阵容强大的学术委员会,包括墨西哥学院资深汉学家、墨西哥总统府首席翻译Liljana Arsovska、西班牙阿尔卡拉大学驻亚太地区代表Rafael Martín Rodríguez、前任中国驻哥斯达黎加大使馆教育组负责人杨明、前任马德里孔子学院中方院长陈芷(笔者)等。安自在所有的西班牙语文章都需经由至少两位专家修改、审核后发出。第二,与众多权威机构合作,囊括几乎所有西班牙语国家的驻华使领馆以及塞万提斯学院、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拉美中国政治经济研究中心等。

安自在合作方给予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内容素材支持。委内瑞拉驻沪副总领事Francisco Zaragoza先生、拉美中国政治经济研究中心的执行主席Diego Mazzoccone先生都曾为安自在供稿,哥伦比亚、墨西哥、智利等国家驻沪总领馆也都引荐了各自国家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其二,合作举办活动。北京塞万提斯学院院长易玛女士对安自在倡导的理念非常赞同,并表示塞院将为安自在活动免费提供场地。目前安自在与上海塞万提斯图书馆联合举办的读书会活动已举办 6 次,吸引了上海及周边地区的西班牙语文学爱好者近千人。此外,安自在还将与墨西哥领馆共同推出虚拟旅游等活动,让更多中国人了解西班牙语世界。

(二)以小见大的传播内容

有效传播需要依靠真情实感。安自在的文章力求以小见大,抑或讲述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和日常点滴,抑或讲述语言学习中某个细节或易混淆点,不主张宏大叙事,也不倡导精英主义,而是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语系讲好精彩故事。

安自在的所有内容分成“语言”、“文化”与“活动”三大板块。“语言”板块分为“趣言趣语”和“微问答”。“趣言趣语”的主旨在于让中国人学习有趣的西班牙语,让西班牙语人士学习有趣的汉语;而“微问答”是回答网友提问的板块。

在文化板块中,“万卷书”着重于知识普及;“万里路”提供旅游贴士;“在异乡”讲述中西文化碰撞、交流的小故事,以及离乡背井生活在异乡的酸甜苦辣。

安自在传播的内容包罗万象。所有的文章均从生活本身出发,让西班牙语人士一方面了解中国真实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也能从中国文化里汲取养料。

团队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十分注重文化对比。2016 年夏季,安自在推出“家乡的早餐”系列,针对中国各地以及西班牙、拉美各地的早餐进行比较,反响热烈。

(三)开发协作的互联网精神

安自在自建立之初,就十分注重贯彻互联网精神。平台推出的文章可以即时在中外主流社交媒体上搜索到,对于网友的提问或不同意见,团队以平等的态度展开交流和讨论。在 2016 年里约奥运会期间,平台推出专题文章探讨网络热词“洪荒之力”的西班牙语表达方式,并采用了安自在学术委员LiljanaArsovska教授的译法。上线数小时便有众多网友在后台留言,对此安自在都耐心回复,逐一解答。

2016 年 5 月,安自在开始向社会征稿,并收到了许多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以及国内相关人士的稿件,真正做到了协作与共享。安自在的关注者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制造者和传播者。按长尾理论来解释,其充分发挥了“民间”的力量,切实关注到老百姓这一潜移默化推动文化交流的天然使者。

(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器物有魂,匠人自恭。在这样一个浮躁功利的时代,安自在团队 23 名成员完全自发组织,没有分厘报酬,努力打造最好的中西交流平台。成员里有 10名教师(大部分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部分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10 名本科生(包括在校生和毕业生)及 3 名研究生。团队以模块化运作,成员有效分工、各司其职。随着安自在影响力的日渐扩大,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表达了加入团队的意愿。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没有信仰,就没有真正的美德。”信仰和信念支撑着团队的每一位成员,他们致力于链接 13 亿中国人民与 5.59 亿西语世界,架起沟通两个语言国度的双向桥梁,让中国梦的彩蝶起舞于拉美,也让西班牙语国家的缤纷飘荡在华夏。这些新时代的青年身处一个伟大时代的转折点,成为中西两种文化的传播者和推动者。这是他们的使命和担当,也是互联网时代传播中华文明的杰出表率。 WrG1EvcXUQ5g8Lmrw2dBE3P2XHlxxiFdn9YjwbrC24uljZUdDD5wr86Op53zUB7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