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发挥高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文化传播作用

秦淑娟

2013 年 9 月和 10 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是拓展中国发展新空间、促进区域繁荣稳定发展、建构“命运共同体”的新举措,是中国成长为世界大国的战略性选择。“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个方面,其中,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关键基础。民心相通在于文化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只有以文化先行带动民心相通,才能夯实各国“互联互通”的心理基础,才能实现“互联互通”的最终目标。高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传播阵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践行基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汇聚地,在对外文化传播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理应承担起“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的重任,为中华文化走向“一带一路”、走进“一带一路”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文化传播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带一路”建设文化先行。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条通道。只有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在交流中传播中华文化,传播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理念,才能得到沿线更多国家的认同和支持,才能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与可持续发展。

1.文化传播有利于凝聚“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共识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量众多,涵盖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中东欧、北非等地区的60 多个国家,地域广、人口多、文化差异大,多民族、多宗教集聚,各国政治立场、利益诉求、行为模式都存在着很大差别,对“一带一路”的倡议存在不同的理解。截至 2016 年 6 月,有 100 多国家积极响应,30 多个国家签订了合作备忘录,但个别国家仍然疑虑重重。比如俄罗斯,对我国“一带一路”倡议虽然由不接受到接受再到积极参与,但疑虑没有完全消除,他们将“一带一路”视为是可取代俄罗斯倡导的欧亚一体化项目——欧亚经济联盟的竞争方案,认为这是中国的“西进”政策,与欧盟以东部伙伴关系计划进行“东扩”异曲同工。再比如印度,自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态度一直不明朗,并于2014 年颁布了“季风:海上航线与文化景观”计划,简称“季风计划”,该计划宣称未来将加强印度与印度洋地区国家的人文交流与合作、加深相互了解、增进相互关系。“季风计划”是印度反制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政策。要消除这些疑虑,首要而有效的手段就是通过文化传播与交流合作,发挥中华文化的魅力,发挥文化的涵化、聚化、内化和转化功能,进而达成消除偏见、化解歧见、汇聚力量、形成共建“一带一路”的发展共识。

2.文化传播有利于促进“一带一路”各领域的相互合作

“一带一路”共建的内容相当广泛,涵盖了经济、科技、金融、文化等各个方面,而在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科技、文化与金融、文化与各领域交融共进,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愈加凸显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文化已经渗透到民族和国家的各个细胞,国家和地区间的任何领域的交流合作无一例外地包含着文化的因素,为此,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文化先行。通过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互鉴共荣”的原则对待人类文化,通过跨文化传播与交流把文化的差异性当作互鉴共荣的资源,并使之成为政治、经贸、军事、社会等各领域交流与合作的“润滑剂”“催化剂”。“一带一路”文化先行,不仅是对古丝绸之路精神的继承与发扬,更重要的是通过中华文化交流传播增强“一带一路”倡议的吸引力,从而促进各领域的合作共赢、互利共荣。

3.文化传播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塑造良好国家形象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就国家文化软实力阐发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体系中,提高国家软实力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传播中华文化、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重要举措。“丝绸之路上的驼队,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带出去的不仅有精美的丝绸和瓷器,更有灿烂的中华文化。”“一带一路”本身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唤醒和延续,让世界感受到更加立体、鲜活、充满历史底蕴又与时代同步的中国传统文化。为此,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把“中国梦”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的前景对接起来,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二、高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文化传播优势和面临的挑战

1.高校对外文化传播的优势

高校的教育、科研资源丰富,担负着知识传播、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的重任,同时也是先进知识和文化的生产者和创新者,高校在知识与文化传播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一是引领优势。高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传播阵地,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中国先进文化的精神高地。高校积聚和创造的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辐射到社会,在对外文化传播中发挥引领作用。同时,高校在长期的建设和发展中形成的大学精神也具有价值导向作用,在传播中国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中具有引领作用。二是人才优势。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造就了一批批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的高素质人才,他们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人才资源,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高校是青年人聚集的地方,高校的青年教师、青年学者处于事业上升期,工作积极热情,语言畅通,新媒体驾驭能力强,更善于跨文化沟通与协作,他们是文化创新的生力军,也是高校与“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高校的青年学生,处于学习能力最强的人生阶段,他们运用互联网,与外部世界保持密切的信息交换,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他们热情开放,活力无限,喜欢交朋友,在与外国青年交往中传播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三是智库优势。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占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 80%以上,而且国别与区域研究的主要力量也在高校,高校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智囊团。截至 2016 年,高校智库达到255 家,占中国高校总数的27%。 智库在文化传播中承担了重要角色。例如,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和俄罗斯乌拉尔国立经济大学、韩国釜庆大学等 46 所中外高校联合成立了“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共同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学之间在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全面交流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等高校纷纷成立“一带一路”的相关研究院或研究中心,智库的专家学者在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政策咨询的同时,还可以与“一带一路”国家及城市智库开展交流,实地调研提供帮助,研究成果向社会各界进行传播,增进民心相通。四是学科优势。高校是重大科研项目的承接者,是创新型成果的生产者,高校拥有自由包容的学术环境、专业齐全的学科及科研机构、推陈出新的学术氛围,在文化科研创新上具有优越条件,广大师生在学习、教学、科研的过程中取得的创新成果,可以直接对外传播。五是平台优势。高校有许多对外文化传播的平台。例如合作办学、互派留学生、合作开展项目研究、教师互访、校领导互访、学生交流等等。仅就留学生而言,据教育部统计,2015 年已有来自 202 个国家和地区的 397,635 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我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 811 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 国家计划到 2020 年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地国家,全年在内地高校及中小学校就读的外国留学人员达到 50 万人次,其中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达到 15 万人。在此情形下,许多高校都成了“微型国际社会”。留学生数量的增多和生源地国别的多样化,带来的是多种文化“同在一个屋檐下”。中国学生和国际生分享同一个课堂、同一处食堂甚至同一间宿舍,在课程学习、学术研讨、社会实践、文体艺术、毕业就业、生活起居等诸多平台上时刻演绎着文化碰撞、交流和融合。因此,拥有众多来华留学生的高校,在“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方面已经架构了足够的交汇平台。六是校友优势。高校培养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这些校友作为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外交资源,在“一带一路”的文化传播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学校有 183 个国家和地区的校友,这些校友在国家建设、国际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高校对外文化传播面临的挑战

“一带一路”倡议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主旨是互惠互利,是建立各国人民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截至2016 年 8 月,中国同 30 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同 20多个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但也要冷静地思考和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风险、挑战及困难。高校在对外传播中华文化过程中也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不利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宗教文化、社会习俗差异的影响。宗教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着非常完整的分布格局,宗教本身不是风险,但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与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相互交织,成为各种矛盾冲突的爆发点。然而,目前关于宗教风险的关注还很不够,相关研究也比较滞后。对于不同宗教文化形成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和性格的差异化研究不够深入,这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二是西方文化的强势传播。由于历史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意识不同,发达国家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美国目前已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 60%以上广播节目的生产和制作。每年向别的国家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达 30 万小时,有的“一带一路”国家的电视节目中,美国节目高达 60%-80%,成了美国电视的转播站。美国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获得在这些国家的文化霸权地位,这对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三是语言障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民族众多,据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一则调查报告显示,“一带一路”覆盖的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等 5 个地区的主要语言 200 余种,官方语言超过 40 种,其中只有中国和新加坡把汉语作为官方语言,而目前我国高校能够教授的仅有 20 种。复杂的语言环境也是中华文化传播的制约因素。四是文化产品贸易中的文化内涵偏低。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数据统计,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产品贸易中物质类的文化产品占比较高,精神类的文化产品占比很低。例如,在 2015 年,中国出口到中东欧的文化产品中物质类的文化产品 74.16%,出口到俄罗斯的文化产品中物质类的文化产品 87.37%,文化产品中的物质类文化产品占比高表明中华文化在“一带一路”国家认可度偏低。五是文化传播人才缺乏。做好文化传播需要一支既懂英语又懂小语种,且了解他国国情和文化的高端复合型人才队伍。但就目前而言,主要缺乏懂小语种的人才,缺乏了解文化传播方式、文化传播规律的人才,缺乏了解“一带一路”国家国情和文化的人才,这就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三、高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文化传播的对策

“一带一路”倡议赋予高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高校要认真研究“一带一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的特点,积极与“一带一路”国家高校开展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国际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和取长补短,承担起高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文化传播的历史责任和光荣使命。主要做法是:

1.选择文化传播的核心区域和重点对象

“一带一路”沿线有 60 多个国家,每个国家拥有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同的国家、不同类型的高校的特点不同,我国高校在对外文化传播时不可能全部铺开,要对核心区域的重点高校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目标国的文化底蕴、文化习俗、宗教信仰,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度等,调研目标高校的办学历史、学校发展现状、办学特色、国际办学情况等,必要时要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指导性建议的调研报告,为高校的对外文化传播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比如,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确定重点区域是中东欧国家,重点高校是斯洛文尼亚的卢布尔雅那大学、克罗地亚的萨格勒布大学,斯洛伐克的考门斯基大学。

2.加强人才培养,为文化传播提供人力支撑

人力资源是最大的资源,推动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需要各类人才。高校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人才战略。加快培育一批既熟悉“一带一路”国家语言,又了解其国情和文化的高端复合型人才。要建立与文化传播相关的院系和专业,在开设专业课的同时要开设相关语言专业,针对不同语种培养语言类人才。加强对现有文化人才的培训和教育,可根据实际需要举办各类有针对性的讲座、培训,在实践中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要加强与人才交流与合作,创造条件互派留学生,让“一带一路”国家更多年轻人来中国留学,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和中国国情,感受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绩,学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同时让中国的年轻人前往“一带一路”国家学习他国语言,了解“一带一路”国家的情况,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语言支持。组织高校校长、专家学者之间的互访,也可以组织高校学生之间的“夏令营”、“冬令营”,为文化传播努力打造一支有特色、高水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传播人才队伍,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3.打造校园文化特色品牌,推动高校校园文化走出去

品牌是通过文化因素凝结而成的独具特色的产品形象、学校形象,甚至是国家和民族形象,也是一个学校的灵魂、风格和气质的文化外观,要以现代的眼光来审视和认知我国高校文化的独特价值,要根据当代青年大学生对文化的需求,精心打造适合当代大学生的特色文化品牌,例如,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中华医药文化、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中华商务礼仪文化等;同时,举办“一带一路”高校校园文化交流展示会,把各具特色的高校文化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展示交流,增加各国高校之间的了解、加强文化交流、互通互融,为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建设发展奠定民心基础。

4.加强学科建设,提供文化传播的决策咨询。

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需要各方面的政策咨询。高校要密切关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聚焦“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发挥学校学科优势,加强多学科交叉研究,发挥智库的作用,组织专家学者对经贸问题、人文交流问题、金融合作问题进行可能性论证,突出问题导向,积极回应“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要统筹协调校内外各方资源,加强与政府部门及其他政策研究机构的合作,为政府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咨询建议,推动“一带一路”文化传播。

5.构建文化+互联网的立体网络,打造新型文化传播平台

随着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依托互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进一步拓展文化的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扩大传播范围,积极打造“文化传播+互联网”的立体传播空间。把诸如课堂教学内容、学术讲座、课堂讨论文学作品、学生各类大赛等在互联网上进行推送,将互联网融入传统对外文化传播方式中,不仅拓展了文化传播空间,同时也易于青年大学生的接受。

6.办好孔子学院,提升文化传播能力

2004 年 11 月,在韩国首都首尔设立了中国的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截至 2016 年底,中国在海外的孔子学院已经达到 510 家,遍布 140 个国家。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文化的影响正在日益扩大,目前传播内容主要涉及中国的语言文化、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行为思维、道德修养等等,孔子学院应继续拓展传播内容和空间,把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绩、中国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传播出去,把孔子学院办成“一带一路”高校乃至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认同中国文化的园地,使孔子学院成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沟通的桥梁。

7.以宗教信仰为纽带,开启文化传播新空间

“一带一路”是个宗教汇聚带,世界三大宗教汇聚此地,除此之外还存在着多种宗教,不同宗教之间的宗教制度和规范大不相同,彼此之间的宗教差异或矛盾也十分显著。例如,印巴分治和巴以冲突等问题都由来已久,中亚地区的宗教型恐怖主义也比较猖獗。因此,要充分发挥各高校宗教研究所的作用,比如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四川大学的道教与宗教研究所、兰州大学的民族宗教研究所,对宗教产生的根源和发展、宗教的本质和功能、宗教信仰及其特征进行深入研究,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参考,同时可以与“一带一路”高校进行宗教文化交流和合作,传播先进的、不低俗的、不庸俗的、高尚的、有修养的宗教文化,改变外界在宗教领域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消解和化解“一带一路”民众的误解和疑虑,树立正面的宗教形象,拓展“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空间,让宗教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起到‘和平大使’的作用。 ShXGbtrMFBPQo69UoAiI8z5uSAAZ0Fb1JFCME/nK58gA5qFwyhEfsHoWKBWySIr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