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高校内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交织下的新形势

高校是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冲突和融合最激烈的地方之一,高校大学生有学校之外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又有课堂上的课程教学,对传统文化非常熟悉。大学生们了解很多唐诗宋词、人文地理、建筑水利等方方面面的物质文化遗产,有的甚至在大学里面专门研究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进入大学脱离开题山卷海之后,大学生们首先接触到了网络文化,如微博、微信、网络文学、网络阅读、网络新词等,新颖的用词、新鲜的交流方式和虚拟的自由感深深地吸引着他们。从网络文化里面大学生们首次接触到了大量不一样的声音,其中就有对之前受到的传统文化教育不一样的说法,类似民族虚无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言论在网络上比比皆是,有的言论甚至属于偏激、捏造和信口开河。这些都不影响大学生们对网络文化的热爱,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和毕业后的大学生开始拥有网络思维,遇到问题第一件事不是问老师、问同学,而是在网络上寻找答案。高校里面,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交织下产生了新的教育形势,以下简称为新形势,其主要特点如下。

1.所有的传统教育方式都有了网络教育的部分

传统的课堂搬到了网上,有了慕课、网络授课、网上选课等形式;传统的评教有了网络评教,有的地方甚至已经取代了传统评教模式;传统的德育有了网络德育的阵地,如辅导员博客、青年之声平台、中国大学生在线等;传统的考试有了网考的模式,学生们在网上提交作业和考试答卷;传统的阅卷有了答题纸,有了网上录入成绩和试卷分析;学生们去图书馆能够非常熟练地使用电子阅览室,借阅图书、买水买饭都有了一卡通。传统的教育模式如果没有网络的部分甚至有了缺点什么的感觉,网络文化提升了高校教育的效率和空间。

2.网络文化让传统校园开放化

网络文化让大学生们的眼光看到了校园之外甚至国门之外,信息的流通速度和流通范围惊人。学生们可以在餐厅一边吃饭一边看美国篮球直播,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对英国脱欧的想法,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中国人莫言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学校和老师有什么样的教育内容都可以第一时间传达到每一名同学,如果需要可以在五分钟内把一两百家企业的招聘信息发给所有的在校毕业生,可以把放假通知在一个群发中就告知全校每一名学生,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但是,信息迅捷的同时也造成了信息的不易筛选和发布信息的不易控制。真实发生的事情如果不了解前因背景都有可能曲解,更不要说有的信息本身就是虚假的,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在真假变化的信息和文化中畅游,增加了高校教育的难度,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

3.新的教育空间不断拓展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虚拟空间不断拓展,年轻人每占领一块虚拟空间,教育就不能失位。对于教育,尤其是教育的实施者而言,这是项艰巨的任务。既要和大学生一样与时俱进,走在时代的最前沿,又要想办法把传统的教育重装上阵,保证效率的同时兼顾质量,压力和责任愈显沉重。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交织产生的新形势发展趋势分析:一是网络文化的主旋律将是传统文化传承及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结合现阶段国情产生的。红色文化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实践形成的。五千年的文明史,不同的地域文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客家文化、三峡文化、岭南文化等,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需要用创新的方式唤醒。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理念和文化需要成为网络阵地的主旋律,庸俗化和快餐化不会成为网络文化永久的属性,网络文化也不能只成为满足人们低级趣味的工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荣辱观引领的高尚、正能量网络文化才是真正的良性发展模式。二是网络文化必将成为传统文化又一次融合、摒弃的筛选过程。网络文化强调个性和“自我”,对尊卑情结严重的森严社会秩序有天然的对抗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有内在相通性,传统文化中这一类严苛的清规戒律很难在网络文化中传承下去。农耕经济和大陆型环境造就的保守封闭因子同样不受网络文化的欢迎,全球化背景下诞生的网络文化天然具有动态性,信息的传播和链接方式开放、兼容、具有活力,封闭而保守的理念显得与网络文化格格不入。科技属性的网络文化同时扬弃了传统文化中重农思想的各种变体,重视科技、重视变革和创新将成为传统文化的新常态。三是网络信息监管和管理将会更加规范有力。网络文化与信息的监控与分析是一项繁复艰巨的任务,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进步,网络引导和导向工作将更加规范有序,政策、组织和法律的保障体系将更加完备,管理队伍、舆论引导队伍、技术研发队伍将不断壮大,网络文化的科学化管理水平将不断提高。

高校德育管理和学生工作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变得节奏越来越快,很多时候在制度设计上需要考虑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因子。网络文化让我们看到了更广阔和更远的世界,应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论面对这样的世界,这是个不得不提升理念的问题。可以从学生工作的基础制度和应用制度来看看这个问题。网上看“罗辑思维”这档节目,里面提到了基础制度和应用制度。应用制度好比360、迅雷,基础制度好比windows。基础制度决定了应用制度的走向,映射着人们的道德水平。基础制度里面有一个重要的信息制度或者说是信用制度,如财产公开、公民信息等问题都是这里面的内容。节目最后讲,得到多少自由,就要付出多少隐私。那么我们学生工作的基础制度和应用制度是什么?应用制度显而易见,是思想方面的教育、管理方面的服务、学风方面的引领、资助方面的扶持、心理方面的疏导和自身的进步等。那么基础制度呢?《资本论》里面马克思讲了许多,认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不是精细化分工等,体现了人对个人自由发展的需要。我想基础制度实际是人深层次需要的体现。心理学上说,人的需要有五种,生理、安全、归属、爱和尊重。可见基础制度是这些需要的体现。当然就像事情往往有两面一样,信息制度的实行也出现了政府和公众间的矛盾,一个想汇总又怕公开时麻烦,一个不想被别人看又想着看别人。我们身边的基础制度也在这样的拉锯中酝酿而生,至于这些基础制度的效果如何,带来的生理、安全、归属、爱和尊重的体验和感觉又如何,只能是冷暖自知。就像那个节目中最后讲的,得到多少,就要付出多少。我们想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就要站在一个高点的平台,爬的过程是不是因为撅着屁股而羞涩那只能是个人体验。有时会纠结于日常工作,现在想来这些纠结都是无用功,基础制度的形成和产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偶然性的因素也并非像“醉汉喝酒”理论中讲的一定会是好事,醉汉会摔进水沟里,也能掉进井盖失踪的井里被冲走。而基础制度的形成也不是在一时一地形成的,更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部门形成的,基础制度之所以成为基础制度,就像烧杯里面的化学反应,我们身边的基础制度只是大制度里面的一滴水滴。写这些用意其实简单,请把目光也适当审视一下基础制度,别在那儿和应用制度不停地较劲。有些东西不一定非要经过市场经济才能被大浪淘沙,就像一台电脑也不需要那么多杀毒软件,哪怕这个杀毒软件不那么全面和好用,装上10款杀毒软件,该怎么样还怎么样,可是电脑还能运行吗?何况是人。好的应用制度确实很多、很好,我们什么都想要,看看这个感觉好就拿过来,看看那个感觉好也拿过来,放在手里就不想放下,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因为拿过来就感觉舍不得放弃,头脑只管着决定,反正拿着的是手。怎么不想想那些好东西是多少年经验和磨砺的产物,如果不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不仅无益反而有害的可能性很大。执行的手接过来这个接过来那个,什么都是掌握个皮毛,深不下去更谈不上与自己相融合,不是自己身上的东西多一点都是负担,头脑和眼睛还天天关注着,这样的学生工作模式还能进行多久?那双手还能拿多久? Uo9gEo721qq5sz+7FF/eOpJfgKHnrH4rCWgELx8d5LyKRxuMe8WNzHU9WiGsJ7M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