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旧石器时期的远古文明

远古以来,太湖地区曾经历过多次沧海桑田的变迁。距今10万—1万年是地球第四纪冰期的最后一个亚冰期——大理冰期。在大理冰期阶段,由于大量的水被冻结为巨厚海冰和大陆冰川,当时的海平面大概比现在要低100—200米,中国的边缘海发生了海退,长江下游的水下三角洲露出海面而成为了陆地。这一时期因为水位下降,气候干燥,从北方广袤的黄河三角洲吹来的细土沉积在了长江三角洲的原野上,形成了厚厚的黄土层,最上面的一层(即最年轻的黄土)称“下蜀系黄土”。下蜀黄土的年龄距今约2万—1.2万年。太湖湖底淤泥之下的黄土就是下蜀黄土,由此可知,一万年前太湖尚未形成,当时太湖地区还是一块西高东低的古陆。

大理冰期结束后,气候开始变暖变湿,长江下游地区逐渐转呈亚热带气候,植被也由以前的草原为主变为针阔叶林混交的森林草原类型。大地解冻,坚冰消融,海平面开始回升,但直至距今一万年左右时,海平面仍比现在要低40米左右。所以,当时的长江三角洲是一个气候宜人、植被茂盛、动物出没的地区。这一时期,一批以狩猎为生的先民来到这里,他们在今太湖中的三山岛卜居渔猎,留下许多包括石器在内的大批遗物,他们所创造的文化被称之为“三山文化”

三山岛是太湖中的一个小岛,面积仅2平方公里,因为岛上有大山、行山和小姑山三座山而得名。1985年,在岛西北端的清风岭下一个溶洞前的湖滩沙砾层中发现了一处面积约500平方米的旧石器遗址,仅在36平方米的范围内就出土了石制品5263件,其中石核250件、石片4557件、使用石片218件、石器238件,这些石器的被发现成为太湖流域最早人类活动的佐证。

三山石制品的原料主要为燧石、石髓和玛瑙。出土的石制品中石核的数量较少,只占4.8%,且大部分为锤击石核,很少保留砾石的自然面,表明当时的打片技术和石核利用率都很高。出土的石片数量占了86.6%,大部分为打片和打制石器的残次品、废料和碎片,留有清晰的锤击砸击痕迹。三山岛出土的石器数量仅占8.6%,种类有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锥、钻和砍砸器等,其中削刮器最多,占全部石器的一半以上,端侧凹刃刮削器、深凹刃刮削器、陡刃刮削器、龟背形双尖尖状器、菱角形小三棱双尖尖状器、双凹刃尖状器等都很有特色;其次为尖状器,砍砸器。三山岛出土的砍砸器数量少、个体小、重量轻,显然不是用来砍树或挖掘块根的工具,而更像用于敲砸的工具。刮削器和小型尖状器是用来切割剥剔兽肉兽皮的,凹刃刮削器的形状很适合加工木质或骨质的鱼钩鱼叉。从石器组合状况分析,三山岛先民的生活应以渔猎为主,采集对他们的生活无足轻重。因为缺少石镞、石矛、石球等杀伤力较大的狩猎工具,所以在三山岛先民的渔猎经济中显然渔业比狩猎更重要,这与太湖地区的自然环境正相适应。石锥和石钻,表明三山先民已能用兽皮缝制衣服。有的石钻形状很适合加工穿孔的装饰品,但考古学家未能发现与之对应的实物。

在岛上的大山和小姑山的岩石裂隙中,还发现了丰富的动物化石,经鉴定有猕猴、兔、黑鼠、豪猪、貉、棕熊、黑熊、鼬、狗獾、猪獾、鬣狗、猞猁、虎、野猪、似水鹿、斑鹿、鹿、牛等18种之多。考古学家认为,如此多种类的动物决非一座2平方公里小岛的生态所能容纳,至少说明当时太湖尚未形成。三山动物群中既有狗獾、水鹿等南方种类,也有棕熊、猞猁等北方种类,说明其时气候比今天寒冷;三山动物群中有生活在山地森林的猕猴、熊、虎、野猪,也有生活在草地和近水灌木丛中的豪猪、鹿,说明当时自然环境呈疏林草原地貌。

含动物化石的岩缝裂隙充填物的岩性,与含旧石器的文化层下部的棕红色亚粘土的岩性完全一致,这层棕红色亚粘土一直延伸至太湖底部与湖底第三层黄土质沉积物接续,该黄土层年代为距今2.15—1.23万年,故三山旧石器文化的年代距今约为1万年。

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无锡北郊黄巷乡南街村曾发现过一件类似三山文化时期的刮削器,专家认为很可能是无锡先民最早的遗物。 三山文化先民究竟来自何处,又消逝于何时何处,迄今并无考古发掘能提供明晰答案。因邻近地区旧石器遗存十分罕见,三山文化先民与其他地区先民的联系也不甚明了。也许他们并非吴地最早的来客,但三山旧石器文化却是我们所能得知的无锡最早的原始文明。 KWq9cWj3k32n6hrltBHlCefMoxnHFs5lpTpgdGAg1SmOXmgZf7qygNHsVLCQmU/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