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民族工商业的发轫

无锡风光秀丽,物华天宝,唐宋以来一直是宜居之地。因为自然环境得天独厚,交通条件便利通达,民性灵活开放而务实,很早就积淀了发展商品经济的肥厚沃土,为近代工商经济的崛起奠定了重要基础。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对商业贸易表现出极大蔑视,工商之业被视为不入流之“末技”,“士农工商”的阶层排列也将“工商”排在后位。白居易《琵琶行》为歌姬“老大嫁作商人妇”而喟叹,冯梦龙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的自沉主要源于对李甲的绝望,捎带的还有对孙富的不屑,这些古代文学作品折射出商人遭人鄙薄的社会现实。这种排斥工商的极端观念,长期以来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直至外辱频繁的近代,受到外国列强深深伤害的国人才开始意识到自身文化的缺陷,实业兴邦、工商强国的愿望得到激发。在新旧思想碰撞和观念转变中,无锡却显示出了迥然相异的群体开放性与灵活性,在“工商强国”“实业救国”思想影响下,无锡人务实创业,开拓进取,走出了一条不同的实业兴邦的辉煌之路。

第一节 巧做能工,蕴藉千载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太湖流域就在印纹硬陶、釉陶的基础上出现了原始瓷器,器型、纹饰也繁复多变。从春秋墓葬出土的纺织工具看,也有了早期的“绣衣锦裳”。鼓风炉的改进,使吴地冶炼技术,尤其是铸剑技艺名闻天下,《越绝书》等历史文献中,都记载了铸剑大师干将、莫邪夫妇为吴王阖闾铸剑、以“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装炭”,火焰白炽,“金铁乃濡,遂以成剑”的故事,他们铸剑的大山也因此得名“莫干山”。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吴钩越剑,天下名重”,可见其时吴钩越剑受到重视的程度。

春秋晚期,吴地先民已能锻铁为器,青铜和铁制工具开始用于水利、造船、运输业。吴越战争结束之后,范蠡先后在无锡养鱼,宜兴经商,又辗转于齐鲁,成为富可敌国之巨贾。 可以说,范蠡的货殖经验、经商之术和致富之道,深刻影响了无锡。荣德生就说:“尝思陶朱公,亿则屡中,非偶然也”,并潜心研习“陶公商学”,且“颇有会通”,自认创业成功乃深受范蠡影响。

西汉无锡置县。这一时期,吴地经济有所发展,铸铁技术也得到改进,“脱碳成钢”和“炒铁成钢”技术的发明,以及锻打、淬火、脱碳等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百炼钢”(一种优质韧性铸铁)的问世,陶瓷业、丝织业、砖瓦业等也在不断扩大的需求中增加了产能供给。

西晋末期的八王之乱,导致“晋室南渡”,90万北方士族的移民江南,为吴地带来了资金、技术、人才和发展机遇,江南地区开始成为经济文化的中心,无锡全面受到带动。唐代,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再次造成中原大批移民南下,为江南输送了大量人才和资源。及至汴梁陷落,宋廷南迁,再次造成大量北方士族和物资货币向南流动。在数度大规模动乱中,北方一再遭受重创,人才、资源严重流失,而江南却因此而快速繁兴,无锡也在得益之列。

南宋时期,偏安一隅的朝廷对民间悄悄兴起的农商活动采取宽松政策,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形成了朝廷“辇越而衣,漕吴而食”的格局。宋元时期,宜兴陶瓷手工业迅速崛起,江阴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无锡养蚕缫丝业遍布乡野,缫丝织造工艺不断改进。制茶工艺日趋成熟,茶叶贸易日渐兴盛,阳羡、雪浪等无锡名茶声名远播。同时,造纸业的发展,为明代无锡刻书印书业“大盛于世”提供了物质条件。明代中期,无锡文人刻书逐渐向商业性书坊发展,铜活字印书、装帧技艺不断提高,成为全国刻书印书业高地。

明清时期,无锡工商经济走向繁盛。市镇建设的兴起,推动砖瓦业成为无锡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向自吴门而外,惟锡有砖窑,故大江南北不远数百里取给于此”。明代洪武时期起,无锡连年为南京墙提供大批城墙用砖,称盛于正德时期。清代时,砖瓦生产规模继续扩大,南门一带砖窑多达150多座,并出现了专为大窑提供瓦坯的专业户。无锡“砖瓦盛行于数百里内外”,质量数量皆属一流,“大江南北,以无锡之砖为贵”

漕运的繁荣有力带动了吴地造船业的发展,唐宋时期,吴船已遍行天下。明代时,江南造船形成专业化生产规模,无锡有“五姓十三家”获得朝廷批准的造船特权,所造船只类型包括航船、货船、渔船、游船(灯船)、渡船、营船(“沙唬”战船)等,尤以大棚宽舱、雕梁画栋的灯船驰名于江南。有一种“西漳船”乃无锡人独创,它改良多种船型的产物,舱容大、吃水浅、航速快、易装卸,成为清中后期内河木船的主要船型。

无锡的冶铸业,明清时期也有长足发展,形成了王源吉等多家专业冶坊,所产“无锡锅”不仅供应江南,还远销辽东、宣府、大同等地;钟鼎磬炉等寺庙专用法器,则以曹三房为代表冶坊,泥型、砂型、拨蜡等工艺被用于铸造,器物造型稳重美观,钟磬声音洪亮,余音绕梁,产品遍销国内古刹名寺。

明清时期,无锡酿造业十分繁盛,黄酒、酱油、酱菜是无锡重要的特色商品,其中,尤以惠泉黄酒享誉全国。惠泉黄酒由南宋时居于惠山的蒋氏所首创,采用上等糯米、粳米为原料,以二泉之水酿造而成,口味醇厚、风味浓郁,行销全国,是当时民间最受青睐的馈赠佳礼,名列“四大南酒”之首。清代惠泉酒风靡京城,久盛不衰。康熙帝南巡时曾品尝此酒,并留下《无锡小民以羔羊惠酒争献御舟笑而遗之》一诗。酿造业全盛时期,无锡全城酒坊多达200余家,年产酒“数十万斛不止”,清诗人杜汉阶有诗“惠山泉酒久驰名,酒店齐开遍四城。最是江尖风景好,红栏绿柳远山横”,可领略其时盛况。

无锡的棉纺织业最早形成规模,明末时,民间纺织已经超越官办企业形成了庞大的规模。无锡的怀仁、宅仁、胶山、上福等乡,家家户户大都以纺纱织布为副业。因为出产的土布数量多质量好,被誉为“泰伯乡”的许家桥出产的窄幅“高丽布”和荡口等地用黄麻和蚕丝混纺用来制作夏衣的缣布,在市场上最受欢迎。

因为纺织业的繁兴和社会分工的细化,无锡出现了许多专门销售、加工、贩运棉麻纺织品的商铺、作坊和运输商,又因获利丰厚而刺激了民间商贸业的发展。无锡北门外的莲蓉桥堍,就是当时纺织品的交易之地。运河上客商往来,舟楫不绝,沿河一溜排的商铺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布市。布商们坐地收购,再销往其他地区,仅与淮阴、扬州、高邮、宝应地区的交易“一岁之交易不下数十百万两”。至清初时,无锡已是远近闻名的布码头。

鸦片战争前,花行、布行和丝茧交易与北门外的粮食交易一起,形成了运河沿岸的繁荣景象,仅棉布一项,年销售量就达近1000万匹。当时城乡交易量较大的布行有十多家,四大著名商号有“唐时长”“李茂记”“王隆茂”“张全泰”。正是民间纺织品生产交易的刺激,纺织业才最终成为近代无锡重要的支柱产业。

鸦片战争以后,蚕桑缫丝业成为乡村主要富业,家家养蚕,户户机杼。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无锡蚕丝开始销往欧洲,1878年,已成为江苏最大的产丝县。1880年丝产量高达3220担,其中40%出口海外,60%销往上海、南京等地。无锡乡间茧灶、茧行蔚起,19世纪后期薛南溟等官宦商贾的加入,推动无锡步入机器缫丝时代。小城无锡很快成为国内丝绸生产重要基地,绸缎庄遍布街头,县城内就有数十家。20世纪30年代,无锡丝厂总数、蚕丝产量、品质和出口吨位,均高居全国榜首。

除了米市、布码头、丝茧市场及其背后的碾米、磨粉、榨油、棉纺织、缫丝等手工业,无锡还以大宗商品长途运销为基础,形成了一定的市场组织和交易方式,成为近代工商经济和工商文化发展的直接前导。

第二节 厚积薄发 实干兴邦

无锡民间的务实传统并非无源之水,而有士族学人的理念作为支撑。从明代东林党人的“经世致用”思想,到晚清薛福成“工商强国”“导民生财”“殖财养民”“藏富于民”的建议,工商思想早已根植人心,实业兴邦、科教济世成为无锡民间共识。当时的东林学人目睹江南民间手工业的蓬勃发展,一反重农抑商、崇本抑末的传统观念,大胆提出工商为“生人之本业”(赵南星语),“农商同利”、“士商异术而同志”(王献芝语)、“良贾何负宏儒”(戴震语)等观点,并要求朝廷应“为商为国”、“曲体商人”(高攀龙语)、“爱商恤民”(李应升语)。这些务实主张,连同现实中的工商实践,最终沉淀为无锡社会独特的主流价值观念。知识分子“黜浮靡,崇实学”的主张,成为了近代以降无锡民族工商业迅猛发展、经济日趋繁荣的重要思想根源。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20世纪前叶,是中华历史上最忧患深重、多灾多难的时期,李鸿章称之“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但民族灾难也激发了国人的兴邦之梦。无锡的有识之士积极投身社会变革大潮,闯出了一条实业救国的振兴之路。自杨宗濂、杨宗瀚兄弟1895年开办第一家民企业勤纱厂后,1902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古运河畔西水墩创办了无锡第一家面粉厂——保兴面粉厂(后更名茂新);1904年,在上海创下雄厚基业的周舜卿,在家乡东 开设了无锡第一家缫丝企业——裕昌丝厂;1905年,从事面粉加工获利的荣氏兄弟,又与族人合办了振新纱厂;1909年,石塘湾人孙鹤卿在投资地产获得巨利后转向实业,建办了乾甡丝厂(1911年正式开工);同年,孙鹤卿又与薛南溟等集资6万两纹银,在锡创办耀明电灯公司,开启了无锡地区用电历史。1903年和1909年,实业家祝大椿先后在锡创办了源康、乾元两家丝厂;1910年,常州人许稻荪和杜凤标、丁汝霖三人集资10万两,在古运河畔的南下塘213号创办了振艺丝厂,盈余甚巨。1922年该厂由许稻荪独自经营,增资扩厂,缫丝车规模达828部,成为全县缫丝车数量之冠,也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丝厂之一。1910年,从事碾米和绸布经营的唐保谦、蔡缄三合作创办九丰面粉厂;1910年,邹海周创办邹成泰碾米厂,为日益繁荣的米市提供现代加工技术手段。1908年,投资上海永泰丝厂的薛南溟,回锡租赁西门外的锡金丝厂,并从上海聘请徐锦荣任厂长,改厂名为锦记丝厂。1910—1911年,无锡还先后出现了润丰、俭丰、恒丰三家机器榨油厂。至1912年,无锡已有20余家民办企业,基本奠定了纺织、缫丝、面粉加工三大城市工业主体,也形成了一个“锡商”群体。这个群体在后来的岁月中,日渐庞大,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一股力量。

在实业家们的积极创业和拼搏下,无锡在江南诸城中最早完成了城市的近代化转型,工商业发展推动经济实力上升,城市快速崛起,地位不断提高,为小县跃入现代工商强市奠定了基础,也加快了整个苏南的近代化进程。

实业家群体的创业,不仅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崛起、小城地位的提高,实业家们对城市基础设施的积极投入,很大程度改变了小城旧貌。北门杨氏斥资建设了城北地区的路桥设施,城西荣氏修建了开元路和宝界桥、大公桥等七十余座桥梁;杨氏、荣氏、王氏、周氏还开发建设了鼋头渚、梅园、蠡园、周新镇等园林城镇,极大改变了城市面貌,也为未来城市山水园林开发打下了基础。无锡实业家还广泛涉足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兴办教育、设立医院、建设图书馆、修缮古建筑、整治河道以及各种慈善救助等,提升了城市管理、公共文化和百姓生活水平,为日后崛起蕴藉了力量。他们的积极创业和精神追求,也深刻影响了城市人文风气和百姓群体性格,务实勤勉、注重实效、顺应潮流、敢于竞争,成为这座城市共有的民性。 sktxrYN98hi0458W9CoqC4GwSTYGbg7eu/F/CNKHFnrNfZaqwYslybg4FCPL+fA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