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杂宝藏经》的作者、成书及版本源流

1.2.1 作者概况

今本《杂宝藏经》,由吉迦夜和昙曜共译,刘孝标笔受,计 77400 字。

吉迦夜的生平事迹,现存资料较少,我们只能从历代佛典目录对他的描述略知一二。梁释僧佑《出三藏记集》卷二曰:“右三部(《杂宝藏经》等三部经书),凡二十一卷。宋明帝时,西域三藏吉迦夜,于北国以伪延兴二年,共僧正释昙曜译出,刘孝标笔受。” 隋释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卷九曰:“(《杂宝藏经》等)右五部合二十五卷,宋明帝世,西域沙门吉迦夜,魏云何事,延兴二年,为沙门统释昙曜于北台重译,刘孝标笔受。” 唐释智昇《开元释教录》卷六曰:“沙门吉迦夜,魏云何事,西域人也。游化在虑,导物为心,以孝文帝延兴二年壬子,为昭玄统沙门昙曜译《大方广十地》等经五部,刘孝标笔受。” 唐释靖迈《古今译经图记》卷三曰:“沙门吉迦夜,此云何事,西域人。游化戒虑,导物在心,以魏孝文帝延兴二年岁次壬子,为僧统昙曜译《杂宝藏经》等五部合二十五卷,刘孝标笔受,谓《杂宝藏经》十三卷、《付法藏因缘经传》六卷、《称扬诸佛功德经》三卷、《大方广菩萨十地经》一卷、《方便心论》二卷。” 明复《中国佛学人名辞典》曰:“(元魏)吉迦夜,比丘,似为天竺人。文成帝时(452-?)巡行至平城,众服其博通,礼敬之。时方太武难后,经籍零散,乃共昙曜等译出《付法藏传》,并《净土经》多种,北地大法得以重兴。”

由此可知,吉迦夜是西域僧人,不仅熟悉梵文经典,而且立志宣扬佛法,游化众生。北魏时期,他翻译了众多佛经,《杂宝藏经》就是其中之一。梁丽玲认为:“由于吉迦夜为印度人,对于梵文原典的掌握较昙曜熟悉,所以在翻译经典的工作与贡献方面,地位自然较昙曜来得重要。”

昙曜经历了太武灭佛运动,但他反对灭佛的意志坚定,德行高尚,为时人敬重。《魏书·释老志》曰:“沙门昙曜有操尚,又为恭宗所知礼。佛法之灭,沙门多以余能自效,还俗求见。曜誓欲守死,恭宗亲加劝喻,至于再三,不得已,乃止。密持法服器物,不暂离身。闻者叹重之。” 太武帝死后,孝文帝即位,“昙曜继师贤之后任第二代沙门统,成为佛教复兴运动的领袖,奠定了北魏佛教全盛期的基础。” 梁释慧皎《高僧传》卷十一记载曰:“至伪太平七年,拓跋焘果毁灭佛法,悉如高言。时河西国沮渠茂虔,时有沙门昙曜,亦以阐业见称,伪太傅张潭伏膺师礼。” 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卷一曰:“释昙曜,末详何许人也。少出家,操行坚贞,风鉴闲约。以元魏和平年,住北台昭玄统。绥縎僧众,妙得其心。住恒安石窟通乐寺,即魏帝之所造也。” “此昙曜当即魏世复兴大法之沙门,道宣作传,谓未知为何许人,实则来自凉州也。《释老志》谓昙曜以复佛法之明年,自中山奉命赴京。是昙曜受知于文成帝之证。”

除了译经,昙曜还主持开凿了京西武州塞石窟。《魏书·释老志》曰:“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 此即云冈石窟营造之始。云冈石窟的开凿,为北魏佛教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2.2 成书时代

从《杂宝藏经》结集成本的时间看,当在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公元472 年)。梁释僧佑《出三藏记集》卷二曰:“右三部(《杂宝藏经》十三卷等三部经书),凡二十一卷。宋明帝时西域三藏吉迦夜,于北国以伪延兴二年,共僧正释昙曜译出,刘孝标笔受,此三经并未至京都。” 陈引驰据《杂宝藏经》内容推断,“如果《杂宝藏经》有一撰集者,那么他是在公元二至三世纪从事这项工作的。” 我们认为,《杂宝藏经》于北魏延兴二年译出后,就在西北边陲广为流传,到唐朝初年,已经相当流行。

1.2.3 版本源流

在《大正藏》中,《杂宝藏经》属本缘部,共十卷,一百二十一缘。梳理相关记载,卷数却不尽相同。

梁释僧佑《出三藏记集》卷二曰:“《杂宝藏经》十三卷(阙)。” 隋释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卷九曰:“《杂宝藏经》十三卷……见道慧《宋齐录》。” 又卷十四曰:“《小乘录入藏目》:《杂宝藏经》一十卷。” 唐道宣《大唐内典录》卷四曰:“《杂宝藏经》十三卷,宋明帝时,西域沙门吉迦夜,魏言何事,延兴二年,为沙门统释昙曜于北台重译,刘孝标笔受。” 又卷七《小乘经单重翻本》曰:“《杂宝藏经》,八卷或十卷,一百五十纸,后魏延兴年,吉迦夜共昙曜于北台译。” 又卷八《历代众经见入藏录》曰:“《杂宝藏经》,八卷一帙。” 唐释靖迈《古今译经图纪》卷三曰:“沙门吉迦夜,此云何事,西域人。游化戒虑,导物在心,以魏孝文帝延兴二年岁次壬子,为僧统昙曜译《杂宝藏经》等五部合二十五卷,刘孝标笔受,谓《杂宝藏经》(十三卷)。” 唐明俭《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七曰:“《杂宝藏经》一部八卷,或十卷,或十三卷,一百六十六纸,右后魏延兴年,吉迦夜共昙曜于北台译,出《长房录》。” 唐智昇《开元释教录》卷六曰:“《杂宝藏经》八卷。《录》云十三卷,未详,今只有八卷,见道慧《宋齐录》及《僧佑录》。” 又卷二十《入藏录下》曰:“《杂宝藏经》八卷,或十三卷,一百五十三纸。” 唐圆照《贞元新定释数目录》卷九曰:“《杂宝藏经》八卷,《录》云十三卷,未详,今只有八卷,或即分此为十三也。见道慧《宋齐录》及《僧佑录》。”

据此可知,《杂宝藏经》有十三卷、十卷和八卷三种版本。梁释僧佑《出三藏记集》作十三卷,应为较早版本,六朝已经流传,今已阙失。隋代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已记有十卷本,《大唐内典录》又有八卷本入藏,唐圆照《贞元新定释教目录》认为十三卷本可能是对八卷本的拆分。从唐代《大唐内典录》《大周刊定众经目录》都同时记有八卷、十卷、十三卷版本的情况看,我们可以推断,隋唐时期三种卷本都有流传,而目前所见各种藏经中,只有八卷本(敦煌写卷)和十卷本这两种版本。

本文以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以下简称《大正藏》)十卷本为底本,同时参照《中华大藏经》进行校勘。 fPNSVkIeuRBs9laSYbIP6Ui14EMyWTGmwndNx7epEdCF32epG9Hcs0EWptDpjQD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