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中古是汉语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而词汇最能反映出汉语的发展演变,因此中古汉语词汇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一方面,这段时间是历史上大动荡、大裂变时期,朝代嬗替,战争频仍,民众迁徙不定。社会历史环境的剧烈变化对汉语、特别是汉语诸要素中变化最快的词汇产生了重大影响,口语词涌现,并快速进入书面语;新词新语大量产生的同时,许多旧有词语的意义也发生类型各异的演变,产生了许多新的义位。另一方面,汉魏之际,佛法东渐,传播渐广,域外及中土僧侣合作译介了数量众多的汉译佛典,随之而来,佛源词语不断渗透到中土语言文献中,并对汉语书面语产生了极大影响。但是,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却一直比较滞后,国内外汉语学者的关注程度与中古汉语词汇的重要性难成比例。蒋绍愚先生《古汉语词汇纲要·前言》回顾汉语词汇史的研究现状时一语中的,他说:“至于东汉以下,就以往的研究来说,几乎可以说是空白。近年来有不少学者致力于六朝到明清的词语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总的来说,还处于初始阶段。” 实际上,学者对汉译佛典的词汇研究数量同样不多,而汉译佛典的专书词汇研究更是凤毛麟角。

朱庆之先生在《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前言》明确指出:“汉文佛典,包括翻译佛典与本土佛教撰述,对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来说甚至具有比同期中土(世俗)文献更高的史料价值,特别是中古时期。”“不研究汉文佛典,就无法写出真正的中古汉语史,特别是中古词汇史。” 王云路先生在《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综述》一文中说得更加清楚:“近年来,经过不少前辈专家的提倡,汉语史研究越来越重视佛学典籍,并且已经初具规模。”“但比起众多的汉魏六朝典籍来说,我们研究的范围还是太窄了,还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精力。” 我们选择《杂宝藏经》专书词汇作为研究课题,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作者及年代可考,流传过程中又基本保持了原作的历史面貌。《杂宝藏经》全文 77400 字,真实反映了中古汉语词汇的实际情况,具有不可替代的汉语史料价值。周祖谟先生特别指出:“词汇是构成语言的材料,要研究词汇的发展,避免纷乱,宜从断代开始,而又要以研究专书作为出发点。”

第二,内容较为丰富,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杂宝藏经》采撮众经,荟萃 121 缘佛教寓言故事。陈寅恪先生说过:“《杂宝藏经》虽为北魏时所译,然其书乃杂采诸经而成,故其所载诸国缘,多见于支那先后译出之佛典中。如卷八之《难陀王与那伽斯那共论缘》与《那先比丘问经》之关系,即其一例。” 此外,《杂宝藏经》还涉及民间喜剧、民俗风情,展现了中古社会的生活百态。

第三,口语色彩浓厚,堪称中古汉语研究的宝藏。佛教传播以普通民众为对象,为了实现通俗易懂的目的,汉译佛典往往语言趋俗,翻译者会尽可能使用当时的口语,因此,汉译佛经自然就会包含较多的口语成分。《杂宝藏经》采取口诵方式,由吉迦夜凭记忆讲述佛教故事、昙曜翻译、刘孝标笔受而成。因此,《杂宝藏经》语言通俗易懂,口语化程度很高,作为中古汉语研究的宝贵材料,已经得到学者的广泛认同。蔡镜浩先生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书面语与口语的差距越来越大,而且出现了一批十分接近当时口语的作品。因而,这一时期应该是我国古白话的萌芽时期,值得我们重视。”

希望借助本项课题实现我们的研究初衷。

斯为序。

张忠堂
2016 年 12 月 12 日作于山西大同大学文德楼 +fVFsEraHw2DnXBv4/+cZdA/Wlbk53qvficIZiIGS15I76kG9IqApuT0Foexi11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