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定义新媒介

抛去世俗的时间观念,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给“新媒介”找找定义。或许我们可以这么说:

新媒介是为业已开展的、试图把本就分割开来的世界,加以最有效地结合的尝试所提供行动的空间。

这是对新媒介的界定,是从其哲学本质上切入的。其中“业已开展的”标明了新媒介始终是一种“进行式”,只有在过程中才能被赋予媒介的光环,只存留于设想的“行动”不算媒介;“本就分割开来的世界”实质上被圈定在人类的“文化巴别塔”之后的世界,这个世界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分割”开来的程度也不同;定语“最有效地”是对世俗时间意义的回应,同时排斥了相对主义的嫌疑;“空间”特指当人类使用媒体作用于自然世界之后所形成的生活世界,后者分享了媒介的本质特性,因此也誉为媒介空间,如果说电话与电报缩小了世界,那么当今的虚拟数字技术则创造了另一个世界。因此,无论在这个定义的哪个层面上,似乎再讨论新媒介事实上都是在讨论媒介本身,新媒介的“新”也只有在传统时间先后的层面上保有一点点意义。因此这部分对新媒介这个概念的论述,更多的是在谈新媒介的媒介本质而非特指如数字媒体技术或虚拟计算机技术等形成的“新”媒体。

为了理解一种技术的社会观念或定义,“人们需要一门关于技术客体的解释学” 。麦克卢汉曾说:“媒介即信息是意味着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都是由新尺度引起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新媒介作为一种奠基于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媒介形态,其塑造和控制着人的群落组合和行为模式的尺度及形态是以往所有媒介所无法比拟的。它为不同的媒介内容提供最便捷的“信息转换”的途径,为受众的使用提供最为便捷的“身份转换”的通道,降低了门槛,以至于使得人们对其他媒介都显得熟视无睹。

事实上,不只是新媒介,历史上任何媒介都具有“转换”的特性。一切媒介都具有把人类经验转换为新形式的能力,转换的过程是机械化的过程,是将自然加以转换,同时转换了人类自己,增加了人与世界增殖的方式和专门化的形式。哲学的产生是最好的例证之一,是将自身与世界环境加以联系并思考孰先孰后时产生的。这本身就是媒介“转换”行为。言语是人类最早的媒介之一,也是人类发明的一项技术,是人与世界交流方式的延伸,书面语词是信息的存储与回收系统,人类的经验与世界的意义逐渐地凝结于语言之中,人类逐渐地将直接的感觉经验转换为有声乃至有形的语言符号系统中,期待将整个世界随时召唤。媒介的转换特性,颇似古代社会的“炼金术”,后者的基本思想是认为金属都是活的有机体,能够通过锻炼而逐渐发展成为完美黄金。当年炼金术士们变出黄金的手法与当今数字媒体技术的模拟手法是相似的,由于数字技术拥有无限转换的能力,因而建立在数字媒体技术上的创作者的灵魂终究会被释放。借助媒介炼金术般的转换能力,人体不再仅仅是“延伸”了某一方面的能力,而是它本身构建起了一套信息系统与思维方式。数字技术的“前辈”电磁技术要求人绝对恭顺、顺水推舟在已形成的媒体世界(广播、电视)中把握方向,而当今新媒介,尤以数字技术、远程通信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及算法等科技手段甚至在颅腔之外另建一个大脑,在皮肤之外重生一套神经,然而却不独立为王,依旧与人类“本尊”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媒介的这种存在已经在诸多门类的艺术作品中显现出来,如《睡眠经销商》 [1] 《真人游戏》 [2] 和《阿凡达》 [3] 等影片直接将新媒介技术所变革后的世界作为展示的对象,所有惊心动魄的故事都发生在这里。如果说麦克卢汉所认为的柳条船、印刷术和其他一切人体器官的延伸以及电子媒体兴盛时代体现的无所不包是“一种外在的交感和良心,和个人意识一样,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以往支离破碎、各自不完整的媒体“战国”时代终将在新媒介技术之后,变得统一、可储存,可转换,这才是实现媒介完整“交感和良心”的平台。

人类谋求将自然转换为人工的思维几乎占据了整个人类史,因此无论知识还是技术都在“运用”的层面上发挥意义,“运用”是将材料占据的过程,是将材料本身转换为另一种材料的过程,也是媒介运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经验存储于媒介之中,产生于“运用”中,由此经验可以传承、传递。因为整个世界的情境可以完整地迁移到计算机的数字技术之中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世界终将“终止”于媒介之内,而我们现在正处于这出戏的“第一幕”。


[1] 美国科幻电影,原名 Sleep Dealer ,导演Alex Rivera于 2008 年推出。该片讲述了当电脑与先进的远程通信手段接管了人体,意识与肉体完全分离,大脑所接受的一切讯息及情境都来自媒体,尽管自然世界随着人类活动也发生着改变,是脑电波与媒体合作的结果;从肉身的感知维度来看,所有一切都是虚幻。

[2] 美国科幻电影,原名 Gamer ,导演Mark Neveldine和Brian Taylor于 2009 年推出。该片设计的游戏世界与真实世界重合,而游戏参与者却使用了玩家远程控制与宿主真实参与双重介入的方式,同样体现了新媒介时代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电子化以及感知被转换为讯号的新媒介特性。

[3] 美国科幻电影,原名 Avatar ,导演James Cameron于 2009 年推出。片名含义即有转换的意义,而且该片的制作技术本身就诠释了影片名字,在剧情设计中也贯彻了意识与肉身分离而改变现实世界的理念。 Hikes31eTgYokgM3a8FuPACg5SKjSahu2MI0A9Co/E+9bk4ados2y0e4tPU9aHJ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