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协同创新“政”“用”不可缺

2011 年,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为了落实胡锦涛同志的指示,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这也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2011 计划”。

提到“2011 计划”和协同创新,就离不开高校与社会机构的合作。然而这样的合作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对此,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宋维明有着他的思考。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宋维明表示,“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提出要大力推进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高等教育也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因此,“拓展产学研结合成效,多方面共同推进深度的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有效会聚校内外创新资源和要素,已经成为高校协同创新的重要突破点。多年来,行业高校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从产学研到政产学研用

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针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国内很多农林类院校已经在产学研结合方面,探索出了一些比较成功的合作模式。比如河北农业大学的太行山道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科教合作模式以及北京林业大学的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等成功模式。然而在宋维明看来,这些模式虽然颇具启发意义,但依然存在可以改进之处。

“在开放办学方面,我们需要改革传统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创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宋维明说。而他口中的“新办学模式”指的便是“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办学模式。

相对“产学研结合”,“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增加了“政”、“用”二字。在宋维明看来,这两个字的加入,是对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拓展。

“要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监管作用,以国家战略和行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政府、行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用户等的优质创新要素,从而实现教育与科技、经济和社会的深度融合,充分释放协同创新的效应,以满足国家的急需和走向世界一流。”宋维明说。

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是协同创新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宋维明表示,协同创新的目标就是打破创新主体间壁垒,统筹、协调、整合各类创新要素,实现优势积聚效应。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正是在适应这一要求。

高校协同创新的主要载体

2011 年教师节这一天,对于位于河北省沧州市的沧县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这一天,北京林业大学在该县建设的林木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沧州基地正式揭牌。如今,这一基地运行已经将近一年的时间,在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这便是‘学’与‘产’之间的一次很好结合。”宋维明说,但这样的结合显然不是“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的全部。

宋维明表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是高校协同创新的主要载体。而高校协同创新要求高校从对内对外两个维度探索资源整合,是推进深度合作的新途径。

“一方面,高校与高校间,以及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金融机构间,乃至高校与社会中介和地方政府之间,都要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宋维明说,但同时,在高校内部的各学科教师之间,高校与教师之间,高校教师与科研院所、产业企业的研究者、生产者、管理者之间,也要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发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创新能力。

“我们需要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整合资源,优势互补,从而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生效益上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宋维明说。

在采访中,宋维明强调,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强调政府发挥宏观引导规范作用,推动高校以国家需求和行业发展为导向,以特定的创新领域为对象,建立集合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其他力量等相关优势要素,借助新型的融合与运行机制,推进学研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协同创新着力点须作适当调整

作为一所行业类院校,北京林业大学在制定方针政策的过程中,不可能脱离其农林特色。与此同时,近几年国际高等教育理念与模式的革命性变化,对高教资源跨部门、跨区域、跨国界的开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国家对农林教育科技发展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这一内一外的双重压力,导致学校必须对协同创新过程中的着力点作适当调整。

“在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建设体系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核心,突出学科特色优势是关键,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根本。”宋维明表示,要加强学科会聚,推进多元协同创新,强化创新主体矩阵管理,提升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实效。而在这方面,行业院校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但要将其充分发挥出来,还需要在一些具体政策上作出更明确的规定。

“比如,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林高校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的管理运行机制。”宋维明说,而目前农林高校与其他行业高校相比,在体制机制上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协同重点和突破点难以聚焦,原有的管理体制、从属行业和发展历程各不相同,导致自我封闭、分散重复、效率不高。

“在此背景下,农林高校对内要改革校内基层学术组织结构,整合校内创新资源,建设一批科研创新团队,并对那些能够跨学科、跨领域进行科研与教学的团队加大培养力度;对外则要聚集外部协作力量,通过新机制促进‘政产学研用’结合的集成化、组织化,形成深度融合的衔接关系,为农林高校办学功能不断提高,提供制度和机制保障。”宋维明说。

与此同时,由于农林高校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功能的实现有着更大的公益性和社会性,因此,在宋维明看来,政府在一体化进程的早期投入中要扮演主要角色。

事实上,在此之前,中央已经明确提出,农林教育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并要求发挥政府在投入中的主导作用。近些年,国家也在不断加大对农林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但是与现代农林业发展的需求相比,农林高校普遍存在着历史欠账多,办学基础条件差,办学条件与发展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等问题。

对此,宋维明建议,国家需要根据农林高校的现实需求,根据分层次突出重点的原则,进行政策指导、资源配置和资金投入上的倾斜,破解影响高等农林教育、农林科研与成果推广相结合的体制性障碍,形成公共财政稳定增加投入的保障机制,提高农林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条件。

在采访中,宋维明还强调了“模式”的重要性。

“农林高校要围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科技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等需求,探索建立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创新的相互融合。”他说,同时农林高校还应科学处理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集中投入与分散部署、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关系,坚持适应需求和引导变革的统一,推进学科群与产业链、产业群的协同,最大化地实现集成创新,产生协同的倍增效应。

目前农林高校与其他行业高校相比,在体制机制上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协同重点和突破点难以聚焦,原有的管理体制、从属行业和发展历程各不相同,导致自我封闭、分散重复、效率不高。

拓展产学研结合成效,多方面共同推进深度的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有效会聚校内外创新资源和要素,已经成为高校协同创新的重要突破点。

《中国科学报》2012 年 8 月 15 日 gPlMUZVStv+jeksH4YJ1YOSQc/ll4jpdCzDGxixYGhni9zo1XY5nMlXNSztLDPO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