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永平府城考略

宋坤

永平府,自明洪武四年建立到民国二年撤销,历经明清两个朝代。永平府城,背负历史的风雨沧桑,屹然挺立了六百多年。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素称“京东第一府”的文化古城,有许多的神秘与奥妙,许多的拍案惊奇,许多的鲜为人知。

据《水经注》记载:“濡水又东南经卢龙故城。东汉建安十二年,魏武征蹋顿所筑也。”建安十二年,曹操率军北征乌桓,败乌桓斩蹋顿而南归。是年九月,曹操屯兵于此,并修筑了此城。曹操所建之城为土城,空间结构简单,规模也不大。隋开皇十八年,正式命名为卢龙城。《隋书·地理志》记载:“北平郡旧置平州。统县一:卢龙,旧置北平郡,领新昌、朝鲜二县。后齐省朝鲜入新昌,又省辽西郡并所领海阳县入肥如。开皇六年又省肥如入新昌,十八年改名卢龙。”隋文帝创业,卢龙更名为平州,盖顺古北平之号。唐乘玉辇只号平州,后唐五代,皆从平州之名。唐代仪凤年间,在平州城内修建了一座陀罗尼经幢,金正隆四年,遭风雷暴至仆之于地,金大定十一年修复。《平州石幢记》记载,“平州古城今之北城是也。南城辽人筑之”。辽太宗大同元年,在旧城以南拓建新城,新城旧城连成一体,呈月牙状,故有“月牙城”之称。明洪武三年,在卢龙置永平府。洪武四年,由指挥费愚主持重修府城,“廓其东而大之”。从这些演变中可以看出,永平府城的建城时间是明洪武四年。

洪武四年新建的永平府城是在原卢龙故城的基础上阔而大之的,并将土城改为砖石结构,四周修筑了城墙。墙周长九里十三步,高三丈六尺,底宽三丈,顶宽两丈。城设四门和水门,门上设城楼。万历二十七年《永平府志》记载:“府城高三丈有奇,厚二丈,雉堞九里十三步。重门曲而尽制。旧惟土城。洪武四年奏准,指挥费愚等廓其东而大之,易土以砖。城四门,各有楼,旧制颓弊。”永平府城内原有平山、永丰山、阻山三座小山,互不相连。府城把三座小山揽于城内。由于山高不过城墙,且房屋楼舍杂居周边,山与城浑然一体,从城外看不见城内的三座小山。故永平府城有“三山不显”之说。永平府城历经辽太宗大同元年南拓与明洪武四年东阔,且有三山之势,城门依山而建,故西门紧靠南门,东西南北四门并不对称,故有“四门不对”之谣。

关于永平府城的四门,历来有“东门金鸡叫”、“北门铁棒槌”、“西门牛(龙)虎斗”、“南门推车换伞”的美丽传说。东门外东南部原是一片洼地,形成一片“莲花池”,四季不涸。东门洞较高较长,墙体坚固如磐,敲击门洞城砖,声音与“莲花池”形成共振,产生“叽儿、叽儿”的回音,如同小鸡的叫声。

据传,明朝初年蒙古兵入侵,攻到永平府北城门下。守城官兵将蒙古兵拒于城北土门一带。正交战时,忽然天光异样,啸声乍起,满天的陨石带着串串火光呼啸落地。战场顿时大乱。交战双方多有伤亡。入侵的蒙古兵将,被砸死许多,其中敌军主将被一块大陨石砸入地里,剩余残兵败将狼狈回窜,惊诧之余以为有天神相助,好多年不敢入侵。后来维修永平府城时,就将北门外较大的陨石置于府城北门第一道瓮城内南墙下,借用陨石伤敌退兵的神威,威镇伏城门。该陨石三尺多长、一头粗一头细,外形像棒槌,颜色黑黝,质如生铁,故称“铁棒锤”。关于西门的传说,有两个版本。一是龙虎斗说。西门紧靠青龙河,是为龙。城南三公里有汉飞将军李广射虎的“虎头石”,是为虎。夏季夜晚,青龙河河水上涨,冲击河岸,咆哮如雷,龙吟虎啸,犹如龙争虎斗。二是牛虎斗说。传说永平府城南葛家园葛全福老汉家,养一母牛,一胎生黑、黄二公牛,数日后母牛死去。越明年,二牛均已强健如虎。每天天亮二牛跑至蚂蚁山上吃草,日落归家。某日傍晚,二牛大汗淋漓,疲惫归来。连续三天皆如是。葛老汉诧异,不明其故。次日,老汉尾随二牛将至蚂蚁山沟时,只见二牛瞪圆二目,竖尾乍毛,直向沟南坡冲去。只见一猛虎冲将过来。二牛毫不畏惧,抖擞精神,与虎轮番决斗,双方均难取胜。次日,葛老汉将二牛四角绑缚两刃尖刀,约村中壮勇十数人,各操枪棒,尾随二牛之后。等二牛奔至山沟,见猛虎汹汹而来,此刻只见黄牛如箭离弦直向猛虎冲去,黄牛角上两把尖刀深深豁入虎肚,顿时鲜血喷洒满地,老虎挣扎片刻,趴地身亡。众人抬死虎回村。到家后,葛老汉将剥下之虎皮晾晒在后院碾台上。次日二牛又跑至南山寻虎格斗,不见虎之踪影,傍晚归至院中。黑牛见老虎趴在后院碾台上,急冲上前,竭尽全力猛顶老虎。岂知虎皮下面竟是石碾轱辘,由于用力过猛,顿时两角折断,头破血流,惨死于地。从此,黄牛无伴,终日水草不进,惨叫不止,夜深人静,声传四野,不日瘦饿而死。南门“推车换伞”也有两个版本。其一,相传有一天,一神仙推着小车,一神仙手持雨伞在南门外相遇。车仙说:“此地久旱无雨,你拿伞何用?”伞仙说:“我的伞一打开,会立刻下雨。”伞仙又问车仙:“城内道路崎岖,无法推车,你推车干啥?”车仙说:“我的车轮一转,道路立刻变平。”二仙互不相信对方之言,于是推车换伞。果然,立刻大雨倾盆,道路也变得平坦了。其二,相传,明代洪武初年,第一任永平府知府崔文耀某日带领府吏乔装平民去山南诸村访民饥苦,归来路经达仁巷村东山坡处,遇一龙钟老汉推木轮车停于山坡。车上坐高龄老母,言其去城里为老母就医,因山路难行,寸步维艰,阻隔在此。崔知府见此情景,深为怜悯,即刻令诸随从替老汉推拉困车,亲送至城里就医,临别崔知府自送纹银二两,助其贫弱。母子二人感激涕零,拜而再拜,恳问恩人何方义士,姓字名谁,以图后报。事后,方知此人乃崔知府。消息不胫而走,霎时誉满城乡。次年,崔知府另有高任,绅民感其德泽,众议赠“万民伞”与崔公,以表民怀。伞大径丈余,均以上品苏杭绸缎为料,上绣八仙过海、竹林七贤等人物故事,栩栩如生,另绣福、禄、寿三星,锦鸡、寿带、魏紫、姚黄等百花百鸟,争奇斗艳。万民推举之代表人物亲笔签名其上,并书景仰颂德之词。崔公赴任临行之日,由壮士二人执“万民伞”头前引路,众绅民人等扶老携幼,远送十里,劝而不归,依依难舍之情,难于言表。

永平府四门的名称,随着府城的历次修缮而不断变更。明弘治十四年《永平府志》记载:“城四门:东曰高明,西曰镇平,南曰得胜,北曰拱宸。”万历二十七年《永平府志》记载:“嘉靖四十二年,改东之高明曰通辽,南之德胜曰望海,西之镇平曰护蓟,北之拱宸曰威胡。”万历二十七年《永平府志》记载:“二十七年,管府事徐准重修北城上武备楼,扁西门楼曰望京。南门楼曰观海。”清康熙十八年、五十年《永平府志》记载:“府城:门四,东曰通辽,南曰观海,西曰望京,北曰镇平。”民国二十年《卢龙县志》记载:“今之治城,即昔之永平府城也。乾隆三十一年奉帑重修,额东门为迎旭。”

永平府城内,建有许多亭台楼阁,蔚为壮观。初建的永平府城有七座城楼,除四座城门楼外,城东部高处尚有三座楼。万历二十七年《永平府志》记载:“府城:城四门,各有楼,旧制颓弊。景泰二年,巡抚都御史邹来学、总兵官宗胜奏准重修,参将胡镛、知府张茂经营,又于东墉高处置三楼,中座最高,以望烽火,名曰望高。”万历二十七年《永平府志》记载:“嘉靖四十二年,兵备温景葵睹七楼大坏,一切重修。万历八年,知府任铠增内女墙一周,门之楼阁四,南内楼曰北平雄镇,南水关曰凭虚,西水门曰观澜,西北隅曰武备。”清康熙十八年、五十年《永平府志》记载:“府城:西北别有一门曰小水门。门各有台有楼,其重门曲而尽制。其南门之东二百步当学宫前有奎星阁。又东数十步下水关上有凭虚阁,东门之北有台最高,上有望高阁,又北上水关上有玄览楼。西北隅有武备楼。”此外,永平府城建城之初,还修建了钟楼和鼓楼,为报时和定更之物。清光绪五年《永平府志》记载,钟楼,在郡治东古城址,上有玄帝阁。鼓楼,在郡属大门东。

永平府城自建城以来,历经多次修缮与完善。万历二十七年《永平府志》记载,景泰二年,巡抚都御史邹来学、总兵官宗胜奏准重修。弘治十年,知府吴杰重修。嘉靖四十二年,兵备温景葵睹七楼大坏,一切重修。万历八年,知府任铠增内女墙一周,门之楼阁四处。十五年秋,兵备叶梦熊属府推官沈之吟修葺完固,增修下水关及明漆门、泊岸、排墙、罗城、瓮城、台铺、马道,补葺无算。二十一年,知府马崇谦建玄览楼于上水关旧址。二十七年,管府事徐准重修。乾隆三十九年《永平府志》记载:“永平府城:乾隆十八年知县劳宗发,二十三年知县方立经截请帑修补。池:深二丈,广五尺。有东西二堤,元大德中吏部马员外同都水监官修明。明弘治中知府吴杰,万历中副使叶梦熊,国朝顺治中副使宋琬重修。雍正五年郡人蔡总督珽捐修。乾隆二十六年知县顾光重补。三十八年郡守李公奉翰修浚下水关一带城濠,加筑土坝二座。”光绪五年《永平府志》记载:“永平府城:光绪元年,各门谯楼俱已倾溃,而西北城垣坍毁尤甚,知府游智开捐资重修,一律坚整。”民国二十年《卢龙县志》记载:“乾隆三十一年奉帑重修,额东门为迎旭。光绪二十六年东城楼为洋兵轰毁。民国十五年之战,以滦河为焦点,城垣被炮轰击,致多损坏。十九年城东北上水关城墙被雨灌塌外皮八丈,现经修补齐整。其余内外城墙及南西北各城楼,各火药楼,俱已残破,无款兴修。”民国以后,永平府城未经修缮。如今,南门内门楼残存,西门瓮城和内城以及西城墙体基本完好,北城墙尚有一段墙体完好。东门、北门以及东南城墙已经那个荡然无存。现存的永平府城墙,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按照修旧入初的原则组织修缮。

(作者系中国孤竹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卢龙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PSdXXjy5JrA5uGo76PfedfKfV5VABX/aCgeH9H/xbuF/n05STU55P7HBF+D3YLx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