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永平府衙署与知府事略

杨爱民

卢龙为商周孤竹国地,已有3600年的历史。独特的人文、地理优势使卢龙成为在中国古代史上北方仅次于幽州的重要城镇,成为历代郡、州、路、府的治所所在。据永平府志载:明洪武初年(1368年)沿袭元代旧称,卢龙仍属中书省永平路。洪武二年(1369年)改路为府,时称平滦府,四年(1371年)又改为永平府,卢龙古城为府、县治所。永乐九年(1411年)直辖于京师。因卢龙东临碣石、西界滦河,北靠燕山为京城与辽东的襟喉锁钥之地,故洪武四年(1371年)在卢龙古城设立永平卫,永乐元年(1403年)迁东胜卫于古城,四年又设卢龙卫于此。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设立永平兵备道于古城,四十五年(1566年)在古城设立户部分司。由此卢龙古城逐步成为京东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永平府故有“京东第一府”的美称。清顺治初年(1644年)清朝定鼎京师,因旧制仍设永平府,属直隶省顺天巡抚,十六年(1659年)属直隶巡抚。雍正二年改属直隶总督管辖。民国初年(1912年)裁县留府,二年裁府为永平县,后改为卢龙县。至此跨经明、清两代,历时542年的永平府建置宣告废止。

“府”作为明、清时期省、县之间的一级行政单位具有重要的地位。明洪武六年(1373年),分天下府为三等;粮二十万石以上为上府,十万以下为下府。据永平府志载,弘治年间永平府每年贡赋为二万七千四百三十三石,万历年间为三万二千四百零九石。由此推断永平府的行政规格应该在下府之列。不过这种划分仅仅局限于知府品次,实行不久也就失效,划分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到宣德三年(1428年),全国之府共有一百五十九个,有州二百三十四,有县一千一百七十一个。清代地方机构方面,分省、道、府、县四级,全国共有二百一十五府,有一千三百五十八县。横贯明清两代五百多年,永平府的机构不变,设置始终保留,足见其地位重要。

永平府的府衙按明制建立,位于旧城(古平州城)平山山顶。整个建筑庄严肃穆,气势恢宏。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正统中知府李文定、张茂,成化中周晟,嘉靖中曹怀,万历中刘泽深有过修葺。包括府堂、经历司、茶水库、架阁库、东八房、西八房、军器库、大润库、土神祠、寅宾馆、司狱司、府狱、司狱门、传堂、知府宅、理刑厅、司政厅、检校宅、清军厅、粮饷厅、知事衙、照磨衙、经历衙、旌善亭、申明亭、保厘坊、文属厅、武官厅等建筑物。大门前临街设建衢,树有古北平牌坊,题有“古北平”横匾。匾旁立东西二牌坊,题匾东为“东通辽海”,西为“西拱神京”。并建有东榜房、西榜房。(附明万历年间永平府衙示意图)

清代永平衙署在原来基础上几经修葺、翻建、扩建,规模略有扩大和变更。乾隆年间永平府志载:永平府载城中平山上。明洪武二年建堂东经历司(今在经历宅办事),次库西照磨所(今裁),次架阁库,两翼东署门,次八房,次銮驾库,西署门,次八房,次大润库中甬道,戒石牌亭。前仪门外东土地祠,寅宾馆(今废),西司狱司(今废),堂后为穿堂(今改为宅门),入为二堂,左为花厅,北为内宅,东为理刑厅(今裁废)、马政厅(今裁废),又前为检校宅(今裁废),堂西为清军廷、粮捕厅(今裁,归并清军厅,又改为理事厅),又前为知事(今裁废)、照磨(今裁废)、经历宅,次列吏舍(废)。大门前治东申明亭(废),西旌善亭(废),中有坊,曰保厘,东为文官厅,西为武官厅(俱废),前有坊,曰古北平,国朝康熙间梁公世勋、张公朝琮,皆经增修。乾隆十三年卢公见曾,三十六年刘公峨详请重修。到光绪年间府衙规模日臻完善(附光绪年间永平府衙示意图)。至民国撤府设县遂为县府办公场所,日军侵华期间沦为驻军所在地,至新中国成立后辟为卢龙中学大操场。

知府是永平府最高文职官员,其职级规格为四品。在明初,京府府尹为正三品、上府知府从三品,中府知府正四品,下府知府从四品,后来一律定为正四品。到了清乾隆二十八年改知府品制为从四品其职责是:“掌教养郡民之事,宾兴科贡,均平赋役,崇慎祀典,禁诘奸顽,表异良善,讯听刑狱,审达冤滞,存恤困穷,纠察吏治,而上下其考,以告于抚按臬司,达于吏部,务知民之疾苦。若籍账、军匠、驿传、马牧、仓库、盗贼、河渠、沟防、边路之事,虽有专官,皆知府领之而综督焉。凡诏赦、例令、勘扎至谨文以下于属。凡属之政,皆受约束于府,府剂量轻重为之。出令大者白于按抚及臬司,议允而行之。凡朝度贺吊祭得直达同知、通判,推官,为府之贰。”概言之即掌以府之政,宣风化,平狱讼,均赋役,以教养百姓。由于知府是地方行政主官,职责重要,朝廷对知府的选拔任用十分重视。一般由省级布政使或督抚奏请朝廷,署理知府职务一年,再由朝廷具体任命。知府人选的选拔主要从京官平行下派或从政绩突出的同知、知县等基层提拔使用。选拔过程注重知识结构,大多要求达到进士、举人标准。尤其是在明代除了早期任命的永平知府没有学历出身记载外,所任命的66任知府中进士出身的为48人,占知府总数的72.72%;举人出身9人,占总数的13.64%,无学历记载的仅9人,占总数的13.64%。在清代,朝廷对知府的选拔任用对知识结构方面有了很大放开。所任命的119人次知府中进士出身的有17任,占总数的14.28%;举人8任,占总数的6.73%;其余诸如监生、贡生、岁贡、附贡生、拔贡、官生、荫生、荐举以及无学历记载人员94任,占总数的78.99%。同时朝廷加强对知府的政绩考核:每三岁,察属吏之贤否,上下其考,以达于省,上吏部。永平府知府的月俸不是很高。明代实行月薪制,知府月俸十六石,知县月俸七石五斗。仅仅靠这些微薄的俸禄是无法维持官员生活需求,因而地方官们有火耗,淋尖踢斛等,京官靠地方官们冰敬,炭敬等,这些还是朝廷默认的,算合法灰色收入。清朝立国之初,对官员实行年薪制。永平知府四品每年俸银105两,知县七品45两。另按俸银每两给俸米斛。雍正皇帝实行了一项新的措施,把地方州县私自征收的“火耗”银提解到省里,进行规范化管理,再从中取出一部分回拨给地方官,作为他们的生活和办公补助费,这就是著名的“提火耗、设养廉”。养廉银的数目大大超过各级官员的俸银。雍正六年(1728年)推行过“恩俸”制,即皇帝特诏的加俸,一般为正俸的一倍。后来也发给养廉银。

五百年岁月流逝,人事沧桑,多少永平知府都化作过眼云烟,在历史的长河中匆匆而过。而那些勤政廉政,惠爱百姓,心系民生,真正为永平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官员的政绩依旧留在民众的心中,也因之载入史册。明清永平府知府列入名宦录的有:

马负图 山西临汾人,永乐十年任永平知府,牧御有方修举废坠,百姓待之如父母,升山西布政。

李文定 浙江临海人,进士。正统五年任永平知府。遇事立辨,刚果有位,修郡学殿堂、斋舍及鸣远楼,皆极壮丽,升福建布政使。

王玺 山西周至人,进士,成化四年任永平知府,洁已爱人,尝辟郡学基址,奏复夷齐庙,请赐额及祀典祭文,时论伟之,入祀名宦。

吴杰 南直隶江都人,进士。弘治七年任永平知府。首崇祀典缮治坛壝,修葺圣宫。滦、漆二河船夫岁用千余人,百姓苦之,公悉力裁减如制。郡旧有志,永乐初年失之,公下车首访,得一编。残缺舛讹乃属致仕行人张廷刚,教官吴祺率诸生修之。

何诏 浙江山阴人,进士。正德二年任永平知府。时中贵王宏镇边,踞视郡邑长吏,公独不往其所,诬盗成狱者十有四人,竟出不坐。郡有叔杀人而略见知者,移罪于侄,狱成且二年,公一讯立辨。厘宿弊,均粮役,修学校,勤考课,闻母艰去,百姓皆追送泣别,立去思碑入祀名宦。历官工部尚书。

张玭 山西石州人,进士。(嘉靖)二十五年任永平知府。下车即厘剔宿弊,凡有不便于民者,悉力除之。置脂膏簿,颁示属吏,无敢扰民。立孤竹书院,以风励士类,集文行优者,肄业于中。拓夷齐故城,修举如制,祠成编志,畀守祠者世守之。升酒泉兵备,寻转蓟门巡抚,入祀名宦。

廖逢节 河南固始人,进士。嘉靖四十三年任永平知府。设立木铎,自府冶达闾巷,晨昏以六谕号沼之,有崇古化民之意。时左道山盛行,结众酿乱,公罪其倡首者,众始解散。其自奉衣不罗绮,食不兼味。设义仓,编保甲,立乡约,勤蒙养,息讼,缓征,与民休息。莅任三年,芝产后庭,升山西副使。

顾褒 浙江余姚人,进士。万历二年任永平知府。历事精明,公文不假胥吏,听断狱讼,一见即决,庭无留系,尽革赎锾等弊,时各衙门雇差驿递,雇役为时大累,公严禁止之,一时吏治肃然。

任铠 山西平定州人,举人。万历六年人永平知府。时料丈田地,公以小民无知,十只报九,当罪者众,乃新制步弓比旧暗增五寸,俾执以度地,视钱丈分数相合,众俱免辜。存心宽厚,御下不尚鞭笞,时论称为仁厚长者。建南门楼凭虚阁。

陈维城 山东邱县人,进士。万历二十年任永平知府。操守廉清,衣履若寒士。卫余佥大户征收立致罄产,公决议以收纳事尽责各卫首领,著为令甲,舍余得苏,升山西赤城道副使。

徐准 山东新城人,进士。万历二十四年任永平知府。才干精明,临事爽决,时倭警方炽,海防单薄,公请兵二千防海,一时恃以无恐,倭平,仍申文撤之,又奉调征倭兵十万,由永渡辽,供需飞挽,增派地丁银若干,倭平,悉飞告减复如旧六属欢呼。至条议河工厉害,曲折详尽,遇事敢为,屹然莫夺,朝议以公长才加以河南按察司副使。二十七年升为辽东海盖道,山西参政。

高邦佐 号衷白,山西襄陵人,进士。万历间任永平知府。初履任即谢绝填宅供应,所需日用薪米悉与平值,文移朝进暮发无停搁者,输纳尽去赢羡,官衙如水,胥侩如绁;有书手朋匿粮地稽得其状,绳之以法;大狱久不决者,一经平反,人心皆服;榷税六府分任岁额为累,改以公用抵补折;税珰高淮诬抢驿卒及士元,毒噬良善,公皆全力挽救之;朝觐不用邮递夫马,禁加派,苏凋敝,惠政累累,永人立石颂德。升天津道副使。

陈所立 字如有,福建长乐人,举人。天启二年任永平知府。行嗜经术,甫下车即于府治后建书院,以清圣主于中,政暇集诸生讲论文义终日不倦,其文行俱优者格外礼遇之,每岁暮各给膏火炭赀以砺其学,诸生益奋。北郭外淝、漆二水潆汇,夏秋涨辄啮城趾,公设法自拱晨门至菊花台横筑砖堤里许障之,今遗址尚在,著有北平诗赋诸集。

张凤奇 山西阳曲人,举人。崇祯元年任永平知府。莅任初值羽檄交驰,军需旁午,公修补废垒。设备刍粮,为固圉计。二年己巳冬,永平戒严,公悉心捐募,鼓励军士,又出库银以饷乡勇。三年庚午,永城不守,公尽出所有,散诸行市及舆隶,乃仰药而死,夫人阖门雉经。事平,赠光禄寺卿,从祀眀宦,并武庙表忠祠。

彭份 字洗存,江西南昌人,举人。崇祯十三年任永平知府。下车约法三章,悬锣中门,有冤抑者任其不时申诉,筑敌台以固东圉,修泊岸以障西河;前官遗逋累公镌级者六矣,终不遣一骑以督各属,岁祲蝗不入境,永人有秋,尽数年逋欠争相效输,得尽复所镌级;修葺府县学宫,不扰民间;庚辰大饥,流民万计趋永,僵仆载道,公措施衣粥,为暖舍以居之,所全活甚众,车骑营兵乘夜鼓噪,公戒守栅扼巷始开门击之,噪兵以无内应宵遁,城中得免屠掠,时服其才大而高云。升贵州道副使。

李日芃 字培原,满洲人,生员。顺治二年任永平知府。惩投充。革滥派,吏不能为奸,寻升霸州道副使,历官操江都御史卒于官,敕赐祭葬谥。

李中梧 号灿宇,满洲人,顺治三年任永平知府。厚重少文,不轻颦笑,居官廉明有威,不避豪右,有以锄刃毙人久未成狱,公命以谷草灸锄,血迹俨然,乃脱无辜于狱,坐实杀人者。升蓟州道,士民攀辕泣松,自永至蓟凡三百余里络绎不绝,历湖广按察司。

陈丹 字自修,江南山阳人,举人,康熙七年任永平知府。公文武兼长,以武科起家,仕淮安总戎从事,凡天文舆图靡不精晓。值我朝定鼎率众归诚,世祖章皇帝赐以宫媛罗氏,公询其家世,知为仕妻,遂养为己女,逾年访其夫归之,长安士大夫争为诗歌以颂其事,寻弃武职入太学,应辛卯乡试与子同登贤书,士论荣之。出筮河南邓州牧,及广西浔州俱称循良,臬宪三楚,好持矜恕,以失出左迁永平,下车尽撤地方供应。治事精勤,严绝馈送,日用蔬水与寒士无异,未几,卒于官,合郡哀之,祀眀宦。

蔡兴周 字姬桢,镶黄旗人,贡生。康熙八年任永平知府。初令完县,治政有声,行取御史,历参政,左迁永平,恤念民艰,未入境即禁止填设,以清科派之原,敬士爱民,斥强抑悍,凡事止署限期不轻差役,而案牍从无沉搁,明敏剔弊,一时积蠹尽消。

唐敬一 字耕留,四川成都人,康熙十年任永平知府。禁革铺垫陋习,劝民休息,词讼,严饬吏胥,不轻差役,尤雅爱士子多所启迪,壬子夏,旱十旬不雨,禾渐焦。公斋戒虔祷,三致告文于守土之神,凡五日,霖雨大至,是年有秋;癸丑,郡城西北隅被水冲塌,公捐俸修筑以固城墉。前任太平司理衔命招抚安南,以军功擢长安郡丞,继补临洮,所在颂声丕作,乙卯升洮岷道副使。

常文魁 字月生,正蓝旗人,康熙十五年任永平知府。治政精勤,历事敏练,折狱不费繁言,两造俱服,向者旗丁与投充肆横,公至咸知守法,修理文庙,添设石坊、石棚,悉心经画,于学前购隙地创建书院,为生儒会文之所,其诸祠庙亦次第修葺。又尝补郡乘,冀续宋公琬之后,足征留心文献之雅意云。

梁世勋 号鹤汀,陕西安塞人,康熙二十九年任永平知府。立心宽厚,冰蘖自矢。丁丑,郡西北城堤被水冲塌,经营修筑。尤拳拳爱民,煮粥赈饥,必亲尝寒热,捕蝗祈雨,则不殚先劳,然秋霜凛若毫无宽假,以故土乐民安,豪强敛迹,升两淮盐法道寻转直隶巡道,升山东藩臬,广西、安徽巡抚。

蔡维寅 字典三,号赓庵,浙江德清人,康熙四十年任永平知府。公早失怙,事母至孝,为政首崇学校,朔望聚诸生于明伦堂,讲论经书分别奖励,郡旧有义学名存课荒,公加意作兴,慎择塾师,清查旧存义学田亩,兵设法添置膳田,义学生童今怀之。

华黄 号中湄,江南无锡人,进士。康熙四十三年任永平知府。介节自持,惠爱百姓,其理讼片言平反,人心悦服,凡久稽部件,到案立剖,同城官以事干渎,公端坐假寐唯唯以应,及审不为稍假彼,复来语曰:“因在梦中醒则忘耳”。其不恶而严类如此。乙酉,岁值宾兴,公加意振兴,是岁获隽者多人,自此永属弦咏之风较昔浸盛,以老乞休去,士民为立去思碑。

白为玑 字子仪,镶白旗任,监生,初筮东光令,贤绩懋著。巡抚李公以大城西堤紧要,提授河间府丞,保饬河防克见成效,迁永平守。四十五年迁通永道副使,存心仁恕,周恤民瘼,凡遇地方水旱蝗蝝,沐雨披星;不惮寒暑,竭力经营。数年来畿东无灾祲之苦,实公子之力也。公事调委属员温词慰劳,往往捐奉资给,下属皆感德而其劳。所属吏治民生咸向化抱蒙休,祀名宦。

卢见曾 字抱孙,号雅雨,山东德州人,工诗文,性度高廓,不拘小节,形貌矮瘦,时人谓之矮卢。康熙辛丑进士。初任洪邑历官至两淮转运使,罣吏议戍台再起,任邯郸补滦州牧,创造海洋书院,寻迁永平守。时永平文风不振,公于明武学旧基创修敬胜书院,命名之意盖取丹书敬胜怠语,以东临太公庙也,设立学规,增置膏火,至今书院尚设主祠。之后鹾长芦再调阳州以年老休致归里,著有雅雨集、平山堂集、出塞集、北平集、海门集、平山堂后集、里门集、感旧集。

阮常生 号小云,扬州仪征人,大学士阮元子由荫生供职部曹,道光十年授永平知府,清慎廉勤以除暴安良,振兴文教为首务。时郡城敬胜书院废弛已久,下车即亲临其地相度经营,损廉倡修增置膏火,立规条十八则,刊石垂远,每月官课一斋课五俱自备奖赏。官课之期赴院点名收卷蒇事方出,口讲指画训诲淳淳,永郡文风以此中兴。武庙有义学二所,一律整顿,每月察其勤惰,奖以笔墨。城西旧有滦漆官渡,行人每为黄头所苦,甚有暮不得渡而露宿河干者。公闻之严加申饬,给新瓦一片上面画押印俾置船头,牌示舟子如蹈前弊,许行人碎瓦日,加侦探见瓦破即械项以示罚;又恐侦者积久怠玩,乃仿东坡调水符法,每渡分置二筹,朝暮更易以为往来之信,舟人悚惕,行人称便。永平旗民杂处讼狱繁多,案有数十年不结者,公亲自剖决,不数月积牍以清,放告之期日坐堂皇随到随讯,民无稽留亦无拖案。至于严盗贼、惩健讼、恤黎皆有实惠及人。十三年擢清河道旋署按察使。

游智开 字子代,湖南新化人,宋儒游定夫之后裔也。辛亥膺乡荐,同治四年以知州筮仕皖省权篆历阳有政声。直督曾文正以其治行为江南第一,奏调畿辅旋摄深州。十年补滦州牧未期年,政成民和,擢守永平。去滦之日吏民遮道攀辕以万计,甫抵永即驰诣书院,相度基址,鸠工庇材废款钜万,延师课读成就诸生。而又躬亲案牍,重修志书,旌表节孝,缮修城垣,整饬桥梁,严禁游博,济孤贫,施牛痘,举坠兴废,引为己责。蔽车羸马微服出行而疑案立破;狡黠潜踪吏畏其威,民怀其德。光绪六年升永定河道,郡任为之勒碑以记实政。

综上,永平府历贯明、清两代542年,历史悠久,闪烁着厚重永平文化元素;永平府衙建筑风格庄严肃穆,气势恢宏,极具开发潜质;永平知府历任186任留下许多优秀品质动人故事。这些都应纳入卢龙古城开发建设规划,让永平文化发扬光大,以此促进地域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的协调发展。

明代(1368—1644)永平知府情况一览表

续表

续表

注释: 建文四年时成祖废除建文年号,改为洪武三十五年。

清代(1616—1912)永平府知府情况一览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作者系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E7/rOApTIIEJYSWxR7AqMJ2Extdiapi5ajMXLgy7mGAj6CJ3xNL7cyWOQcMxEAp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