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密迩京师永平府

宋海斌

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奉铁木真为大汗,尊号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大蒙古国)建立。1211年,成吉思汗聚众誓师,发动了大规模的南侵金朝的战争。

1215年4月,成吉思汗派遣脱忽阑彻里必率领的南侵军,到达平州城下。金平州守将合达拒战失败,率金军投降。成吉思汗下诏改金朝的平州兴平军为兴平府。

1234年,昌黎人李仙、赵小哥起义反抗蒙古汗国,转战平州,被蒙古将领塔本镇压。1260年,蒙古汗国升兴平府为平滦路,置总管府,由塔本世袭平滦路总管。

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称帝,正式建国号大元。1272年,元朝建都于金国中原的大都(今北京市)。1303年,元成宗铁穆耳(忽必烈之孙)改平滦路为永平路。元武宗海山把永平路作为皇妹鲁国长公主祥哥剌吉的分地,将租赋及土产赐予皇妹。元顺帝妥懽帖睦尔于1268年追封湖广平章雅奇为永平王,1274年特授贾惟贞为永平路总管,1291年封太师巴咱尔为永平王。

1360年,元永平路被朱元璋军攻陷。1368年初,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正式称帝,改年号为洪武,建立了明朝。同年十月,以征虏大将军率军北伐元军,乘胜攻克元大都(今北京),改名北平。迫元顺帝北走大漠,元亡。

《明史·地理志》载,“永平府 元永平路,直隶中书省。洪武二年(1370年)改为平滦府。四年(1372年)三月为永平府。领州一,县五。西距京师五百五十里。”永平府领滦州及卢龙、迁安、抚宁、昌黎、乐亭五县。

永平府“密迩京师,控带边徼”,“为京畿巨府,其山川秀伟,物产丰盛,蔚然为畿内诸府最”,“为畿甸重地”、“畿辅望郡”,“外限戎狄,内属畿辅,乃天下第一重镇”,被称为“京东第一府”。

永平府密迩京师,不仅在于距离京师北平之近,仅有五百五十里,还在于永平与北平的密切渊源。永平府在明朝改元大都为北平府之前1100年,在明朝迁都北平,改北平为北京,称为京师之前1400年前,便称北平郡,一直延续了360年。永平府曾与京师北平同名,且永平与北平同为平安之意。

永平府密迩京师,还在于永平府与京师北平的密切关系。

永平府位于长城以南,“东表碣石,西界滦河,大河在其南,群山限其北”,“实东北之藩篱,华夷之界限,其所系尤非系故”,“为首天下之阻,所以分别内外,负山带河,为形胜之地”。永平与北平可谓唇齿相依、休戚与共。

明洪武元年(1368年)秋天明军攻陷大都,元顺帝北逃沙漠之后,依然时刻梦想恢复在中原的统治。洪武二年(1369年)春天,元朝大将也速乘明军不备,率领蒙古骑兵突袭平滦府(永平府)辖境,到处抢掠、破坏,至入夏时节方被明将常遇春率兵驱逐,常遇春病卒军中。

洪武二年(1369年)秋天,明太祖朱元璋钦命大将军、信国公徐达镇守北边,“自永平迤西二千余里关隘皆置戍守”。

洪武四年(1371年),元顺帝妥懽贴睦尔死于应昌(今内蒙古自治区达里诺尔西南),皇太子爱猷识里达腊即位,改号“宣光”,史称“北元”。元朝残余势力经过几年休养生息,国力又渐恢复,不断出兵南犯,北元的卷土重来成为明朝的主要威胁。

洪武四年(1371年)3月改平滦府为永平府。徐达上奏朝廷,要求迁移北平军马百姓,移师到永平府。永平府一带背处燕山地带,境内人烟稀少,燕山以南是一片旷野平原,需要高山险隘,边墙排布方可拒御元军残部及一切外族势力,移民永平,建设重镇不失为长远之策。这一建议得到朱元璋采纳。明代第一次大型移民活动开始,迁徙“山后(指燕山和军都山以北)六州”沿边之民入北平州县屯戍,计户万七千二百七十四,口九万三千八百七十八。六月,又“徙北平山后之民三万五千八百户,一十九万七千二十七人”,散处卫所,多安置在永平一带州县。永平府治所卢龙城进行了最大规模的一次扩建。

在大规模迁徙移民的同时,徐达被改封“魏国公”,再赴北平,操练军马,修筑城池。明军在这一带的防备已大大加强,但对蒙古骑兵神出鬼没的突然奔袭仍防不胜防。洪武六年(1373年)冬天,爱猷识里达腊旄下的骑兵从塞外冲入永平府抚宁县境,将抚宁城洗劫一空,随即向东席卷,洗劫了与抚宁县境紧邻的迁民镇及迁民镇隶属的瑞州(故址在今辽宁省绥中县前卫镇)。被元军蹂躏过的抚宁县域满目疮痍,瑞州被夷为平地,迁民镇几乎断了人烟。明朝政府只好下诏罢瑞州,迁包括迁民镇在内的瑞州民于滦州,并将近边者皆徙内地,徙抚宁县治于洋河西岸。

导致明朝政府下决心在这一地区“高筑墙”的,是洪武十三年(1380年)冬天,元顺帝之孙脱古思帖木儿在继任元主、改号“天元”之后,命平章完者不花、乃尔不花率领数千蒙古骑兵从卢龙县北部的桃林口冲入永平府境内侵扰。驻守在永平府防区的明军永平卫指挥刘广因战马被射中,坠地被杀;幸而千户王辂受伤后临危不惧,指挥镇定,待与后续部队会合后,先分兵截击元军归路,又分兵出燕河夹击元军,至迁民镇,擒完者不花,乃尔不花遁去。这是明朝连年来与元军残余势力争战中取得的一次大胜利。

洪武十三年在永平府境内发生的这场战事,促使明太祖朱元璋下决心在永平府境内“高筑墙”,重修长城,增设关口驻防。洪武十四年(1381年)初,徐达受命发15000多名卫屯兵,在永平府靠近塞外的崇山峻岭修筑长城,设立界岭口等32个关防,完成了明长城东端的最初一段。12月,在迁民镇筑山海卫城,闻名遐迩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从此诞生。明洪武十八年二月,徐达卒,追封中山王,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今北京)。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朱元璋之孙)实行削藩,矛头直指燕王朱棣。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靖难之役。朱棣采取内线作战,在迅速攻取北平以北的居庸关、怀来、密云和以东的蓟州、遵化之后,七月丙戌抵达永平,指挥赵彝、千户郭亮、百户吴买驴以城降。九月,建文帝采取两面夹击之策,一路由李景隆从山东德州挥师进攻北平,一路由耿瓛、吴高、杨文等率领听命于建文帝的辽东兵由山海关出发,围困永平府。朱棣接到永平守将郭亮来报,辽东兵临近永平府,焚烧了永平府西门。陷入夹击之中的朱棣,正处于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朱棣在两面受敌、势如危卵的困境之中,异常冷静地意识到:永平府是北平的东门户,一旦永平被攻下,辽东兵就可以随时攻打北平。便力排众议,做出出人意料的决定,将把守北平的任务交给长子朱高炽,亲率精锐带次子朱高煦救援永平。朱棣在打败辽东军,解除永平之围后,得知北平防守严密,又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带着军队往北奔袭关外的大宁。朱棣与众将带兵从永平向大宁迸发,十月初二日(戊戌)来到刘家口,命郭亮带领军卒数百人伪装偷渡到山后,切断守军的归路,从后面破关,守军全部被俘,燕军顺利通过。初六(壬寅)燕军抵达大宁,智取宁王朱权(朱元璋第十七子),与之结成联盟,回师北平。朱棣欲图南先扫北的战略和救永平保北平的策略得以成功,完全解除了建文帝在北部的武装,北平以北不再有朝廷的一兵一卒。朱棣带精兵强将于十一月回师至北平郊外,进逼李景隆军营,内外夹攻,南军不敌,李景隆乘夜率先逃跑,退至德州。随后乘胜南下,立时四年,于1402年,攻破明朝京城南京,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即位,就是明成祖。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称北京为京师。

燕王朱棣称帝之后,设立北京行部,并在原北平都司的基础上改设蓟州镇,统辖自山海关到蓟州等地的军事防务。山海关长城和整个永平府境内的长城,与北京附近的长城一起成为拱卫京师的屏障。永乐年间,明成祖多次北征鞑靼、瓦剌等蒙古各部,平定兀良哈三卫的反叛,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初秋在北征归来途中病死于榆木川(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西北)。

1425年,明宣宗朱瞻基即位之初,兀良哈三卫“掠永平、山海间”,明宣宗“将亲讨之,三卫头目皆谢罪入贡”。

1444年春天,兀良哈三卫与瓦剌遥相呼应,大举“寇边”。明英宗朱祁镇当机立断,由山海关附近的界岭口(今抚宁县境)、刘家口(今卢龙县境)和喜峰口(今迁西县境,当时为永平府辖境又一主要关隘)、古北口(今北京市密云县境,为北京东北的重要关隘)等关发兵20万,将其各卫分别击败。1449年秋天,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胁迫蒙古各部分道大举进攻明朝内地。明英宗亲自出征迎击,在土木堡(今河北省怀来县东)被瓦剌军队俘获,史称“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以后,瓦剌、鞑靼不断兴兵犯边掳掠,迫使明王朝把修筑北方长城,增建墩堡作为当务之急。明景帝朱祁钰景泰元年(1450年)提督京东军务右佥都御史邹来学奉命修永平府境内喜峰迤东至一片石各关城池。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五年(1469年)夏天,兀良哈部的一些蒙古骑兵“入永平境”烧杀抢掠,永平府一带边境形势再度趋紧。明宪宗于成化七年(1471年)下诏修筑延绥以西的西部边境长城,又于成化八年(1472年)“命蓟辽总兵修城堡、边垣、台堑”。明孝宗朱祐樘弘治九年(1496年),兀良哈部两度闯入永平府卢龙县北部的燕河营一带;弘治十二年(1499年)春、夏,兀良哈的朵颜部先后进攻桃林口和苇子峪等卢龙和抚宁县境内的关隘;弘治十七年(1504年)夏末,兀良哈部竟直逼迁安县境的潘家口,给京师地区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明孝宗特调在江西、福建、四川等地颇有政绩的洪钟任右副都御史,巡抚顺天,整饬蓟州边备。洪钟主持“自山海关西北至密云古北口黄花镇,直抵居庸,延亘千余里,缮复城堡二百七十所”。明世宗朱厚璁嘉靖年间,兀良哈和图们汗,还有俺答汗部,或单独,或联合,依然屡屡侵犯永平府及山海关地区各关口。明世宗朱厚璁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十月土蛮十万骑进犯界岭口,在建昌副总兵马芳力战抵御下退却。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元年(1567年)秋末时节,图们汗的10万人马拆毁河岭等处明军疏于或无人防守的长城29处,冲破界岭口关守,一举攻占台头营。分兵到抚宁、卢龙、昌黎、乐亭等县到处烧杀抢掠,并欲攻占和捣毁昌黎县城。昌黎县城被围攻达4天之久,昌黎军民拼命死守,才未失陷。短短数日间,昌黎、抚宁、卢龙、乐亭等县被杀害的百姓多达12500余人。明朝政府急调辽东总兵王治道领兵入山海关,与蓟镇总兵李世忠统帅的部队从东、西两面截杀犯境的蒙军,并派辽东巡抚魏学曾入驻山海关镇守。几天后,蒙军向义院口方向突围,在义院口拆毁长城16处,夺路而逃。九月,土蛮寇蓟镇。十月,土蛮东出义院口,延绥游击张臣等追奔至傍水崖,大败土蛮。

明隆庆三年(1570年)正月,戚继光于危难之中受任蓟镇总兵官,镇守蓟州、永平、山海。戚继光到蓟镇后,将全部防区划分为十二路,上面设东、西协守,分管东西各路军队,集中主要精力修筑防御工事,将沿途长城加高加厚,修起1017座敌台,修筑大量空心敌台。戚继光镇守蓟州不久,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放弃了骚扰政策,与明政府达成协议。明朝封俺答汗为顺义王,设立互市于大同、宣府等地。面对辽东图们札萨克图汗(或称土蛮)经常攻掠边境以及朵颜部董狐狸不时与明军发生冲突,戚继光积极防御,多次击退进攻,保证了边塞的安宁。

明代末期,密迩京师的永平府成为明清关内关外争夺的重要战场。明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率军避开山海关—宁锦一线,绕道内蒙古,从喜峰口突入塞内,相继攻陷遵化、迁安、滦州、永平,虎眈北京,史称“己巳虏变”。明兵部尚书、大学士孙承宗再任辽东经略,协调各路军队,联合行动,经数月艰苦作战,取得“遵永大捷”,于崇祯三年(1630年)五月将后金军驱逐出关,暂时解除了后金以遵永四城为进攻立足点,对明京师地区的威胁。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王,三月进犯京师。崇祯皇帝封辽东总兵官吴三桂为平西伯。吴三桂向西进京勤王,三月二十日,吴三桂率部队行进到永平府时得知北京被破、崇祯帝自缢身亡的消息,便驻扎永平府。三月二十二日,吴三桂和所部将士宣布归顺李自成,在永平府张贴告示:“本镇率所部朝见新主,所过秋毫无犯,尔民不必惊恐。”吴三桂将山海关交由归降李自成的唐通接管,率领部下兵马继续西行前往北京准备接受李自成的新命。三月二十六日,吴军行至河北玉田县,吴三桂得知李自成大顺军抄其家产、囚禁父亲吴襄、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手下将领刘宗敏抢占,便掉头急行军,两天疾驰三百里,击败唐通的八千守军,夺回山海关。四月四日,吴三桂把防御战线向西推进到山海关前的石河西和永平府一带。李自成得知吴三桂降而复判后,从监狱中释放吴襄,并要其写第二封招降信,四月十三日晨,李自成、刘宗敏率20万大军向山海关杀奔而来,亲自统率大军向山海关进发。随行的有明朝太子朱慈烺、永王、定王、晋王、秦王和吴襄等人,李自成仍希望通过君、亲之义招降吴三桂。四月十七日,李自成兵至永平,半日内连拔永平十三座大营,永平府又成为李自成大顺军队的驻守之地。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亲自挥师从山海关东、西、北三面发起攻击。四月二十二日,满族摄政王多尔衮在吴三桂的再三恳求救援之下,率15万满洲铁骑奔至山海关。史上著名的、决定中国历史方向的甲申之战在山海关打响。李自成在吴三桂与清军的夹击下兵败溃散,当晚退到永平府。溃兵败将逐渐向这里靠拢,慢慢又聚集起了两万余人。李自成向吴三桂提出投降,吴三桂以归还太子和二王为条件与李自成达成永平盟约。“大顺朝与大明平西伯吴三桂达成合议:自誓以后,各守本有疆土,不相侵越;大顺朝已得北京,准于五月一日交还大明世守;京师财货归大顺朝;人民备从其便;如清兵侵掠,合力攻击,人戚相共,甲申年四月二十四日。”吴三桂在清军的威胁下又违盟追杀李自成。李自成愤怒之下,在永平府范家店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处斩。四月二十六日,回到北京,又杀吴三桂家属三十四口。1644年5月摄政王多尔衮入京师。9月清世祖福临入山海关,经永平府驻跸城外入京。

清代,永平府成为清朝皇帝从北京到盛京(沈阳)谒陵祭祖的必经之路。康熙、乾隆、嘉庆帝都曾驻跸永平府。

1905年,16岁的李大钊考入永平府中学堂。李大钊1915年在日本留学时用英文写的《我的自传》中说:“第二年我到了永平府,在中学校里学习启蒙科学。这是我学英语的开端。在那儿我度过两载光阴。”李大钊在“在永读书二载”,仅“度过两载光阴”,但这“两载光阴”,却对他最终走上寻求革命的道路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1913年(民国二年)裁永平府设永平县,翌年复置卢龙县。永平府存在542年。

(作者系秦皇岛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主任 中国孤竹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m2xJYOcxvqcOS7iqqxfWozAgCEkvcBpplPZ1EDjAG1NhTIYceNZb9WZFvUHBjQA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