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明代永平府境内军事聚落的选址与空间分布

(一)军事聚落的选址

永平府境内地势北高南低,从北向南大致分三类地形,依次为纵横的山脉、低缓的丘陵、广阔的平原。军事聚落的选址首要考察地形地貌的特征,然后考虑水源远近、交通道路、城堡间距等因素。《读史方舆纪要》中说:“其边墙皆依山凑筑,大道为关,小道为口。屯军曰营,列守曰寨。” 关城选址在重要关口要道,地势平漫且内外有水路相通,又可据险防守的地方,通常与边墙相接,或就边墙近旁适中之地建立关城。例如正统三年(1438年),“革直隶永平卫涞河桥关,以其附郭不当冲要也” ,因关城位置不切要害,故革除。堡城选址于“山川要害处”,并“相其高下之宜”而修建 ,作为辅助支援的力量,大量存在于关城、营城周边。例如成化八年(1472年),由于“永平府界岭口关西八里,其处山势坦漫,地连松林、站大冲谷,无险可恃”,所以“设罗汉洞关寨,调抚宁、卢龙、东胜左三卫官军六十余人守之” ,增设堡城以补充界岭口关防御上的不足。营城通常建在山前平原、水源便利之处,有利于屯田和军事训练,与边墙的距离稍远。下面按照永平府境内关城、堡城、营城所分列的四个层级,逐层分析其选址特点。

镇城的选址

总兵官总镇一方,驻守镇城,是全区域的指挥中心,各路将领听其调遣。镇城为全区域的核心城堡,战守攻伐命令由此城出,各方军情递入此城,镇城的安全无虞,是全体官军全心应战、沉着对敌的精神依托,是各路官军协调统一的基础,因此镇城的城址位置非常重要,既要区位适中,往来便捷,利于总兵指挥调度,又要地形安全可靠,攻防兼得,正如戚继光所言“尊统驭而急御侮” 。下面以三屯营(今迁西县三屯营镇,如图2-1、2-2所示)为例加以说明。

蓟镇总兵官原驻守寺子谷,后因寺子谷“地狭兵微,虏则柬入,势莫能支” ,天顺年间总兵治所从寺子谷迁至三屯营。三屯营原为忠义中卫三百户屯地,其地“左山海,右居庸,而绾毂其中,以要贡路示重” ,其区位优势远胜于寺子谷。

三屯营东南至迁安县城120里,西北至喜峰口60里,西至遵化60里。坐落于景忠山 之北,横河 之南,东南河曲众多,地势平阔,西北关山险峻,西面、西南丘陵起伏。地处水陆交通要道,是通往喜峰口、迁安、遵化等地的必经驿站,又临近滦河水道。三屯营城所处的地理形势,从整体上看,西北山环水抱为屏障,东南沃区平壤为腹地,交通便捷,地理环境非常优越。由上可知,三屯营满足蓟镇军事防御需要,更适合作蓟镇指挥中心。

图2-1 迁西县三屯营镇

图2-2 三屯营地形图

路城的选址

万历三年(1575年),永平府境内划分七个防御小区域,每个小区域即为一路,路城为每个小区域的指挥中心。下面以三座路城为例来说明路城选址的特点。

1. 滨海蓟辽走廊的咽喉——山海关

山海关城,洪武十四年(1381年)创建,内设山海卫,隆庆三年(1569年)设置山海路,因此山海关城,又称为卫城、路城。山海关城,东至辽广宁前屯卫中前所30里,南至海10里,北至义院口关80里,西至抚宁县城90里。

燕山山脉横亘京师之北,山脉自居庸关经古北口、喜峰口、冷口延至角山戛然而止,地势低平与海相接,并由此而东北向为一条带状滨海滩地,直通辽东,这一条通往辽东的孔道,被称作“蓟辽走廊”,而山海关正是“蓟辽走廊”的南大门,在明代“为朝鲜女直诸夷国入贡及通辽商贾所有关法稽文,凭验年貌出入,禁辽卒逋逃并商货非法者” 的检验口,是中原通往辽东最重要的关口。《显功庙记》言山海关:“其地大山北峙,巨海南浸,高岭东环,石河西绕,形势险要,诚天造地设。” 郭造卿称山海关“阻险设防,实为中夏之门阀”,顾祖禹也言:“国家都燕,永平尤为门庭重地。乃大宁撤防于前,辽东多虞于后,所恃以隔碍边腹者,惟在山海一关。” 山海关为永平府境内最形险之地,最具军事战略价值。正德八年(1513年)设守备一员,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增设游击一员,隆庆三年(1569年)革守备,改游击将军为参将,分守山海地方。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置山海镇设总兵。由此可见,有明二百余年,随着山海关所面临的军事压力加重,防御山海关的军事将领级别也逐渐升高。

2. 朵颜三卫入贡谷道——喜峰口

喜峰口 关,西北至迁安县城150里,西南去遵化70里,西临潘家口关,东临李家谷关。《道里记》云:“由喜峰口东北六十里,曰椴木峪关。又六十里,曰松亭关。自松亭关至大宁废卫,凡三百六十里,为控御之要。” 喜峰口关左右两边高山拱对,余山依次而低,关外通大川贡道。朵颜三卫由喜峰口关入贡。 喜峰口原设把总一员,嘉靖二十年(1541年)改为守备,归太平路参将所管,稽考进贡夷人,嘉靖后益增兵戍守,为蓟边重地。

3. 山前小平原——燕河营

燕河营,西南至卢龙县城50里,东至台头营30里,西北至桃林营20里。处于山前小平原上,近郊地势平坦,城西、北、东面十余里外为燕山余脉,城东南方也有山丘,但东南面山与西面山并不合扰,存在西南向带状缺口,此缺口正是通往西南方向交通线的必经之路,桃林口关经燕河营,再经此缺口,可通往永平府,同时台头营、燕河营、建昌营处在一条东西向的交通主线上。正统元年(1436年)设参将一员,分守冷口、桃林、青山、界岭口四提调地方,隆庆二年(1568年)革青山、界岭,止辖冷口、桃林二提调地方。清顺治六年(1649年)改设守备,后改都司。

由上可知,路城选址主要在山前小平原,有山海关、石门寨营、台头营、燕河营城,或选址在山间谷地,有喜峰口关、太平寨营、松棚营。路城中,喜峰口关、山海关紧接边墙,正当南北交通要道,首当其冲,其余路城均处边墙以内,不切要害,但有利于屯种。

提调城的选址

参将、游击下设提调,主要承担关城及边墙的防御。永平府境内有13座提调城,均为沿边要害关城,有山谷或河流连通关内外,是敌人入犯的主要路径。除山海路无提调城,其他六路一般有2个或3个提调城。下面以三座提调城为例说明提调城的选址特点。

1. 山前台地与河漫滩地交错地带——桃林口

桃林口关,在卢龙县北70里,东至重峪口15里,西至刘家口25里,南至桃林营10里。关在桃林山口,青龙河从关口流入,为天然险阻。关南有二路:大路涉青龙河,循涯北行半里,抵水关;小路西北行,过栗树岭梁,抵北关,可通马。

提调城中,城址选在山前台地与河漫滩地交错地带的还有一片石关、义院口关、界岭口关、冷口关、潘家口关、城子峪关。此类提调城,通常位于河流一侧,有水关横跨河流,连接两侧边墙。

2. 山脉之间的狭长谷地——擦崖子

擦崖子关,西北至迁安县城70里,西至城子岭关20里,南至五重安营20里。边墙沿东、西山势而下,于山谷底置关。

城堡建在南北向狭长山谷间,沿山谷有小路通关内外,关口处两山夹峙,东、西向山脉高耸,东北、西南山势稍卑。谷底空间狭窄,城墙沿两侧山势而走,建筑沿谷底纵向排列。

提调城中,城址选在山脉之间狭长谷地的还有榆木岭关、董家口关、青山口关、洪山口关。此类提调城所在谷底相对平坦,没有较大河流,两侧山势陡峭,缺少缓坡台地,边墙横越谷地。

3. 山前洪积扇——李家谷

李家谷关,东至铁门关3里,西至喜峰口关9里,位于山麓南面缓坡上,为铁门关内小口,不当冲要。关城北面山脉环锁,关城建在三条山谷出口的洪积扇上,从铁门关处有小河西南流经李家谷,又西流至喜峰口关城南,迤北出口至潘家口,东北汇入滦河。

提调城中,建于山前洪积扇上的只有李家谷关。

由上可知,提调城选址分为三类。其一,选址在山前台地与河漫滩地交错地带,有一片石关、义院口关、界岭口关、桃林口关、冷口关、潘家口关、城子峪关;其二选址在山脉之间狭长谷地,有榆木岭关、擦崖子关、董家口关、青山口关、洪山口关;其三选址在山前洪积扇上,有李家谷关。

镇城、路城、提调城选址详见表2-1。

表2-1 军事聚落选址统计表

续表

永平府境内的军事聚落中,除镇城、路城、提调城外,还有一般关城、堡城、营城。这类城堡数量众多,选址不出上述几种类型,广泛分布于镇城、路城、提调城之间的地区,设千总、把总等官军据点固守、相互支援,在军事防御中起到了战略缓冲的作用。

总之,军事聚落的选址是在满足军事防御需要的前提下,结合地形地貌特点而修建。蓟镇总兵戚继光指出:“兵形象水,水因地而制流,兵因地而制胜。蓟之地有三:平易交冲,内地百里以南之形也;半险半易,近边之形也;山谷仄隘,林薄蓊翳,边外地人之形也。虏入平原,利于车战;虏在近边,利于骑战;虏在边外,利于步战。三者迭用,乃可制胜。” 蓟镇之地由南向北划分三种地形,“平易交冲”、“半险半易”、“山谷仄隘”,永平府境内的军事聚落便是依托这三种不同地形而分类修筑。根据地形特点,城堡的选址及规模因地制宜,并赋予其相应的军事职能。内地百里以南平易交冲,卫城 或州县城分布于此;近边半险半易,镇城及路城分布于此;边地山谷仄隘,提调城分布于此;一般的关城、堡城、营城多分布于边地诸关口或近边之地。

另外,城堡建成之后,受关营相须原则或战争影响,会发生城址迁徙的情况。例如弘治十二年(1499年),整饬蓟州边备都御史洪钟奏:“洪山口关原设于松棚谷境,与营相去不远。成化间关移今所,而营堡仍旧。今营去关三十余里,且山岭道狭,人马不得并行,遇警卒难策应。请移营于附近李家谷口。” 由于关与营距离远,道路难行,不便策应支援,便将营移到关口近处。再如嘉靖十五年(1536年),“罗汉洞、星星谷、桑岔谷、韦子谷、花场谷、水门寺、城子谷、董家口、大毛山、小河口、鲇鱼石、猫儿谷、青山岭等关塞,始皆据沿边险厄,有万夫莫敌之势,后因虏警辄移入腹里平漫之地,以致虏骑长驱出入无禁” 。城堡因蒙古军队的入犯暂时内移腹地,事后整饬蓟州边备都督史周期雍上言请求修复故地,迁回原址。总体来说,明代永平府境内城堡城址迁移发生较少。

(二)军事聚落的空间分布与链式层级防御系统的建立

明朝边疆不张,永乐时大宁都司内徙保定,京师左辅的防御压力落到蓟永一带。永乐末始设总兵驻守,正统以后分路设将,至万历三年(1575年),永平府境内分为七路,每路又设提调官。明中后期,永平府境内的层级防御分为四层:总兵(镇城)—参将、游击(路城)—提调官(提调城)—千总、把总(一般的关城、堡城、营城),这与军事聚落的层级结构是对应的。

在地理平面上,将同一层级的城堡连接起来,永平府境内呈现出三条链式防御线,其构成:各段边墙以提调城为衔接作为防御第一链,诸路城组成防御第二链,其余关城、堡城、营城广泛分布于第一链与第二链之间,主要起缓冲作用。敌人在从第一链条向第二链条行进途中,这些城堡可以持续阻击敌人,延缓敌人的进攻速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敌人的攻击强度。卫城或州县城为第三链,可联络各城军兵、组织民兵乡勇、动员社会可利用资源,是第一链、第二链的后备力量。三条链式防御线体现了军事聚落的层级防御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

三条链式防御线的指挥中心在镇城,将防御结构抽象化,在永平府境内就形成了中心点被三层防御线半包围的结构。敌人要想消灭蓟镇的指挥中心,就必须突破三条防御线,敌人无法绕过三层防御线,直接攻占蓟镇指挥中心——镇城。这种结构保证了蓟镇指挥中心的安全性,进而可以指挥各路官军统一协调应战,使层级防御结构发挥出最大功用。

图2-3 三条链式防御线

将三条链在地图上分别画出,并将其延长,会发现这三条链的东端交汇于同一个结点,这个结点就是“山海关”(图2-3)。由此推知,从层级防御角度来讲,山海关就是最关键的地方,同时也是整个防线中最脆弱的地方,因为敌人一旦突破这个结点,全部的三条防御线就等于被攻破了,反之,如果敌人没有占领这个结点,即使从其他关口攻进来,并占据众多城堡,同样无法久据,山海关会像尖刀一样顶在敌人的腹部,敌人到最后不得不退兵。如“(崇祯)二年(1629年)冬十月,大清兵入龙井关,破遵化。……(三年五月)壬寅,大清兵自冷口东还”;“(崇祯)九年(1636年)秋七月,大清兵入墙子岭,九月,出冷口”;“(崇祯)十一年(1638年),大清兵入曹家寨,十二年(1639年)春三月,出青山口”;“(崇祯)十五年(1642年)冬十一月,大清兵入界岭口”, 不久退兵。明崇祯时期,清兵先后四次攻入永平府境,但最终都退兵收场,主要原因就是山海关仍然掌握在朱明朝庭手中,使得清兵无法立足。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占京师,宁远总兵吴三桂投靠大清,山海关易手,永平府境内三条链式防御线不攻自破,随后清军战胜李自成起义军,京师易主。“大清顺治元年即崇祯十七年(1644年)夏四月,摄政王帅师山海,平西伯出迎于欢喜岭。庚寅,师入关,分三路。平西为前锋,力战连破七营,师乘之歼贼于花店。五月,摄政王入京师”, 山海关被清兵占据后,京师以东无险可守。山海关的关键性就在于此,保住山海关,永平府境内的三条防御线仍然可以发挥作用;丢失山海关,三条防御线就形同虚设,京师左翼也就失去了安全保障。

这种链式防御优点突出,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永平府境内每段边墙及相对应的区域都需要官兵把守,关设于外以防守,营立于内以应援,关营之间相互配合,三条链分层次阻击,可以最大限度保障地区安全。如遇小股敌人入犯,可以有效抵御敌人的侵扰,每段边墙及相对区域的防御都不疏漏。但链式防御“力分势弱”,难以对抗大股敌人入犯,平时又需要大量的兵员做支撑,随之又引起兵饷的消耗量增加。明主事陈绾《蓟镇守边论》云:“今则不择要害,不分奇正,而徙议把守。把守未必能全,而策应只见其寡,力分势弱其何以支,就使加兵,亦岂能遍实二千余里之边乎?常考蓟镇原额兵止四万有余。自二十九年多事之后,抽拔召募已增至六七万矣。加以防秋客兵,往往不下十余万。去年寇自流河口入,把守既无如之何,经二昼夜而参游所统之兵星散瓦解,竟无一枝一队为之应援。” 敌方兵力集中,我方兵力分散,十余万官军驻守蓟镇二千余里防线,以致每段边墙、每一处关口的军事力量实际上非常薄弱,驻守一处之兵无力对抗大股敌人集中攻击。如果第一防御链被敌人突破,就丧失了最有利的地形,那么第二防御链就成为抗击敌人的重要防线,使我方军事形势更加被动。因此链式防御稳定有余,机动灵活性不足。明中后期,永平府境内增置车营游兵、边兵入卫及征调南兵,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链式防御中出现的“机动灵活性不足”的问题。三条链式防御线一直存至明朝灭亡,防线走向未发生变动。 HuUGYE7dh9j8pKCz7hkPKxmVa0NjOmxTv16VOEDkMRBtFZw3F+PVBAPolhbXgdC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