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明代永平府境内的军事建置

明代永平府位于京师之东,北倚燕山,东临渤海,经蓟辽走廊与辽东相通,为畿辅重地。《明史·地理志》载:“永平府,元永平路,直隶中书省。洪武二年(1369年)改为平滦府。四年三月为永平府。领州一,县五。西距京师五百五十里。” 《四镇三关志》载:“永乐元年(1403年)革北平布政司为顺天府,以永平府直隶京师。”明永平府领一州五县,为滦州、卢龙县、昌黎县、抚宁县、迁安县,滦州自领一县为乐亭县。

元末“兵荒之后,民无定居,耕稼尽废,粮饷匮乏” ,元大都所在的中书省即明初的北平布政使司,兵祸尤甚,灾情尤重。其中元永平路接壤大都,受战乱影响,人丁多死伤,或被元军掳掠北去或迁徙他乡,以致人烟稀少,田野荒芜,本是贫瘠之地更添困苦。明初此地积极实施屯田制,并且通过召集流亡、迁徙民众、劝农垦辟等多种措施补充人口,恢复当地生产,巩固社会稳定。《明史》卷七十七载明太祖迁徙“沙漠遗民三万二千八百余户屯田北平,置屯二百五十四,开地千三百四十三顷”,“迁山西泽、潞民于河北”,“又徙直隶、浙江民二万户于京师,充仓脚夫”, 成祖时也曾迁徙人丁以充实京师。

同时,明初在北平边境地区设置了北平都司、大宁都司、万全都司及众多卫所,并派官军防守边关,实施“寓兵于农” 的政策。

(一)明初永平府境内七卫的建立

洪武八年(1375年),设北平都指挥使司,永乐元年(1403年)罢,以所领卫所直隶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永乐十九年(1421年)改北京为京师,罢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其卫所直隶后军都督府。 洪武二十年(1387年),置大宁都指挥使司 ,治大宁卫,领卫十,二十一年(1388年)更名北平行都指挥使司。永乐元年(1403年),北平行都指挥使司恢复故名大宁都司,徙治保定府,所属旧卫内徙于顺天府、保定府、永平府,领卫所一十二,各置屯田,拱卫京师。

大宁都司徙治保定后,大宁地被兀良哈占据。《春明梦余录》卷四十三载:“明初,于古会州之地设大宁都司,为外藩篱,又收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黄花镇、潮河川一带为内藩篱。永乐中,迁都北平,掣回大宁,以其地委朵颜、福余、泰宁三卫,而以内藩篱为界。” 洪武时以大宁都司为外藩篱,以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一带边墙关营为内藩篱。永乐时朵颜三卫 驻牧大宁地后,不仅使外藩篱丧失,而且使宣府镇与辽东镇之间的联络阻绝,所以边墙以内诸卫的军事力量成为保障京师安全的重要防御力量。

弘治《永平府志》载:“本府僻在东北一方,所属滦州并迁安等五县。境内又有永平等七卫及沿边关营寨堡,东至山海、北至边墙,西至中润县,南至大海,地方广阔,军民杂处。” 明朝在永平府境内先后设置七卫,分别为永平卫、山海卫、东胜左卫、开平中屯卫、兴州右屯卫、抚宁卫、卢龙卫,并在北部山地之间增筑边墙及关营堡寨,驻兵防守,初俱用北军,随后选江淮军士参加戍守

建立于洪武时期的卫

永平卫,洪武四年(1371年)建,领八千户所,治在永平府城。 据《明史》卷九十载:“后军都督府,直隶旧为北平都司,其不系北平旧卫者,俱永乐以后添设。蓟州卫、真定卫、永平卫、山海卫、遵化卫,已上北平旧卫。” 永平卫旧属北平都司,永乐元年(1403年)北平都司撤销后,直隶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永乐十九年(1421年)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撤销,永平卫直隶后军都督府。

山海卫,洪武十四年(1381年)建,领十千户所,宣德五年(1430年)调拨左、中二千户所于辽东,止领八千户所,治在山海关城,即山海卫城。山海卫旧属北平都司,永乐元年(1403年)北平都司撤销后,直隶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永乐十九年(1421年)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撤销,直隶后军都督府。

以上二卫俱洪武时期建立于永平府境内的卫,是境内建立最早期的卫所,所领千户所的数量多于其他卫。因此,洪武时期永平府境内只有永平卫、山海卫。

东胜左卫,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由东胜卫分置,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筑城屯守于大同之东。《明史》卷四十载:“东胜卫,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州废,置卫。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分置东胜左右中前后五卫,属(山西)行都司。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罢中、前、后三卫。永乐元年(1403年)二月徙左卫于北直卢龙县,右卫于北直遵化县,直隶后军都督府。” 《明太祖实录》卷225载:“置大同后卫及东胜左右……十卫于大同之东,……皆筑城,置兵屯守。” 由上可知,永乐元年(1403年)调东胜左卫于永平府城,领五千户所,旧属山西行都司,永乐元年(1403年)后直隶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永乐十九年(1421年)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撤销,直隶后军都督府。

开平中屯卫,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建于大宁地,永乐元年(1403年)徙治滦州西石城废县,领五千户所,旧属大宁都司,永乐元年(1403年)后直隶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永乐十九年(1421年)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撤销,直隶后军都督府。

兴州右屯卫,洪武中建,永乐三年(1405年)移建于迁安县城,领五千户所,旧属大宁都司,永乐以后直隶后军都督府。

以上三卫俱洪武时期建立于永平府境外,永乐初移于永平府境内。

建立于永乐时期的卫

抚宁卫,永乐三年(1405年)建,领六千户所,永乐初直隶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永乐十九年(1421年)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撤销,直隶后军都督府。 弘治《永平府志》卷一载:“洪武十一年(1378年),知县娄大方因山寇扰掠,率吏民避兵兔耳山。寇平,请于朝,即山之东南以为县治。永乐三年(1405年),建抚宁卫于东土城内。成化初,都御史李秉以卫、县异处应务不便彼此,(抚宁县治)土城仓卒不备,遂相地制宜,廓东南而大之,增筑土城包以砖石。” 《抚宁县新城记》载:“洪武十一年(1378年),知县娄大方以避寇,故请迁治于兔耳山之阳。永乐中,复即旧治置抚宁卫,而卫与县相去十里许,皆未有城。……乃具疏请城卫并,……曰:可。” 由此可知,抚宁卫初建于抚宁县治北十里东土城内,卫治与县治分别两地,成化初,移入抚宁县城,县治与卫治并于一城。

卢龙卫,永乐四年 建,治于永平府城内,领六千户所,永乐初直隶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永乐十九年(1421年)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撤销,直隶后军都督府。

综上所述,永平府境内先后设有七卫,其中永平卫、山海卫建于洪武时期;卢龙卫、抚宁卫建于永乐时期;东胜左卫、开平中屯卫、兴州右屯卫为永乐初期徙治永平府境。七卫均直隶后军都督府。其中永平卫、山海卫原是北平都司旧卫,永乐以后直隶后军都督府;东胜左卫原隶属山西行都司,永乐以后直隶后军都督府;开平中屯卫、兴州右屯卫原隶属大宁都司,永乐以后直隶后军都督府;抚宁卫、卢龙卫二卫为永乐时设置,直隶后军都督府。(以上参见表1-1)开平中屯卫的兵马、钱粮、屯田等事物属蓟州兵备管理,其余六卫属永平兵备管理。 据《明史》卷四十载:“卫所有实土者附见,无实土都不载。” 东胜左卫,开平中屯卫、兴州右屯卫见载于《明史·地理志》中,可见三卫在设置之初为实土卫,永乐元年徙治于永平府后,已非实土卫。

表1-1 永平府境内诸卫建置表

③弘治《永平府志》卷五,第63—66页。

④万历《永平府志》卷三,第74页。

续表

(二)明代永平府境内营路的建立

明初朝廷派遣都督、大将等镇守永平、山海一带。永乐之后设置总兵官镇守,下设参将、游击、提调等官统领卫所之兵,抵御北方入犯。设立之初总兵为战时派遣,战事结束后归朝,宣德后成为定制,常驻地方。参将、游击、提调、把总等官一般由都指挥使、卫指挥使、指挥佥事、千户等充任,听总兵调遣。“总兵官、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守备、把总,无品级,无定员” ,随战事需要而增设改调。

七营路的建立时间

《明史》卷七十六载:“总镇一方者为镇守,独镇一路者为分守,各守一城一堡者为守备,与主将同守一城者为协守” ,明代中后期在永平府境内分区设路,设置各级将领,如参将、守备、提调等,将领上下等级严密,职权分明,逐渐形成了一套区别于卫所制的军事防御体制。

根据《大明会典·镇戍一·将领上·蓟州镇》、《卢龙塞略·谱部·沿革谱》、《四镇三关志·蓟镇职官·武阶》、万历《永平府志》,梳理永平府境内七大营路的建立过程,整理如下:

正统元年(1436年),永平府境内设立燕河路分守参将,驻燕河营,分守冷口、桃林、青山、界岭口四提调地方,为府境内第一次设立参将。

正德八年(1513年),山海关设守备一员。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增设游击一员。

正德十年(1515年),设太平路分守参将,辖喜峰一守备,擦崖、榆木、董家口三提调,此时府境内设有二参将。

嘉靖三十年(1551年),分蓟镇为石塘、古北、曹家、墙子、马兰、太平、徐流、燕河八区,三十一年(1552年),咸宁侯仇鸾议革曹家、徐流二区,分蓟镇为六区,永平府境内仍分为二区,设有燕河路参将、太平路参将。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设石门路分守参将,分守一片石、大毛山、义院口三提调地方,三十七年(1558年),总督侍郎王忬请改置石门路,分蓟镇为七区,永平府境内分三区,即燕河路参将、太平路参将、石门路参将。

隆庆二年(1568年),增设松棚路,设松棚路游击一员,分守龙井、洪山、罗文谷三提调地方。

隆庆三年(1569年),增置台头路,将永平游击改设参将,移驻台头营,将燕河路参将下青山、界岭口二提调划归台头路参将管辖。

隆庆三年(1569年),设置山海路参将分守山海地方。设东路协守副总兵,驻建昌营。至隆庆三年(1569年),永平府境内划分六路,即燕河路、太平路、石门路、松棚路、台头路、山海路。

万历三年(1575年),增设喜峰路,设参将,分守董家口、李家谷二提调地方,此时永平府境内七营路已形成。万历四年(1576年),增中路协守副总兵,驻三屯营,此时蓟镇分为十二路(图1-1)。

图1-1 永平府境内七营路图

图1-2 永平府边境总图(取自万历《卢龙塞略》)

万历三年(1575年)之后,七大营路(图1-2)的设置基本稳定,只是提调下的关堡城、营城的分属间或有调整。蓟镇分为三协,分别为永平道东协四路、蓟州道中协四路、密云道西协四路。其中东协四路与中协三路位于永平府境内,具体包括永平道东协之山海路、石门路、台头路(万历二十四年改称建昌路)、燕河路四路与蓟州道中协之太平路、喜峰路、松棚路三路。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台头路参将改驻建昌营,台头营由东协副总兵驻守,原台头路因之改称建昌路。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设置山海镇,将原蓟镇永平道东协四路划归山海镇。

营路管辖范围及所统城堡

据《卢龙塞略》 所载,永平府境内七大营路的管辖范围及所统城堡分述如下(图1-3):

图1-3 永平府境内七大营路辖区图

山海路,边墙东自南海口关靖虏台,西至寺儿谷化皮山墩,约52里。台,23座;烽,14座;墩,12座;偏坡,1614.9丈。领6座城堡:山海关、东罗城、南海口关、角山关、三道关堡、寺儿谷堡。本路无提调。

石门路,边墙东自一片石关南山崖号台,西至甘泉堡套马岭烽墩,约100里。台,95座;烽75座;墩,26座;偏坡,9597丈。领24座城堡:黄土岭营、黄土岭关、一片石关、大青山口关、庙山口堡、西阳口堡、炕儿峪堡,属黄土岭提调;大毛山口关、城子峪关、董家口堡、水门寺堡、平顶峪堡、长峪驻操营、娃娃谷堡,属大毛山提调;义院口关、板场峪堡、拿子峪堡、花场峪堡、苇子峪堡、孤石峪堡、甘泉堡、平山营、长谷口堡、石门寨营,属义院口提调。

台头路,边墙东自星星谷马思岭台,西至乾涧儿关防秋墩,约124里。台,131座;烽,46座;墩,18座;偏坡,5623丈。领11座城堡:界岭口关、箭杆岭关、星星峪堡、中桑峪堡、罗汉洞堡、驸马寨营、台头营,属界岭口提调;青山口关、乾涧儿口关、东胜寨、驻操营,属青山口提调。

燕河路,边墙东自桃林星峪口大石门西山墩,西至冷口白道子白草洼号台,约64里。台,146座;烽,46座;墩,36座;偏坡,13329.7丈。领18座城堡:桃林营、桃林口关上、桃林口关下、刘家营、刘家口关、重谷口关、梧桐峪堡、正水峪寨、孤窑儿寨、佛儿峪寨、燕河营,属桃林口提调;冷口关、石门子关、白道子关、河流口关、徐流口关、徐流营、建昌营,属冷口关提调。

太平路,边墙东自白羊谷水眼寺台,西至大青山岭,约113里。台,120座;烽,49座;墩,11座;偏坡,7569丈。领11座城堡:擦崖子关、城子岭关、白羊谷关、新开岭关、五重安关、五重安营、太平寨营,属擦崖子提调;榆木岭关、大岭寨、烂柴沟寨、青山营,属榆木岭提调。

喜峰路,边墙东自寺儿谷,西至团亭独石台,约130里。台,46座;烽,34座;墩,20座;偏坡,5144丈。领10座城堡:董家口关、游乡口关、青山口关、青山驻操营,属董家口提调;李家谷关、铁门关、喜峰口关、团亭寨、滦阳营、三屯营,属李家谷提调。

松棚路,边墙东自潘家口垂纶台,西至小岭,约116里。台,172座;烽,55座;墩,32座;偏坡,12642.9丈。领10座城堡:潘家口关、西常峪关、三台山关、龙井儿关、椽八峪寨、汉儿庄营,属潘家口提调;洪山口关、白枣峪塞、西安峪寨、松棚营,属洪山口提调。

综上所述,七营路中,喜峰路边墙最长,130里,山海路边墙最短,52里;松棚路台最多,172座,山海路台最少,23座;石门路烽最多,75座,山海路烽最少,14座;燕河路墩最多,32座,太平路墩最少,11座;燕河路偏坡最长,13329.7丈,山海路偏坡最短,1614.9丈;石门路领城堡最多,22座,山海路领城堡最少,6座。永平府境内七大营路边墙共长约699里,台,共733座,烽,共319座,墩,共155座,偏坡,共55520.5丈,城堡,共90座。

依据城堡驻守将领等级,相应的将永平府境内的军事聚落(关城、堡城、营城)分成四个层次,其层级结构为镇城—路城—提调城—一般关城、堡城、营城(图1-4)。

图1-4 永平府境内军事聚落层级分布图

镇城,蓟镇总兵驻守,治所在三屯营。

路城,参将或游击驻守,有山海关、石门寨营、台头营、燕河营、太平寨营、喜峰口关、松棚营。为路城者,通常选择营城,但这七个路城中,山海关城、喜峰口关城属例外。山海关城位于京师通往辽东的咽喉地段;喜峰口关城是京师通向口外大宁的关键隘口,扼守朵颜三卫之贡路,这两个关城都处于重要的交通线上,战略意义非同一般,因此选这两座关城作为路城。

提调城,设提调官驻守,有一片石关、城子谷关、义院口关、界岭口关、青山口关、桃林口关、冷口关、擦崖子关、榆木岭关、董家口关、李家谷关、潘家口关、洪山口关。

其余则为大量的一般的关城、堡城、营城。

不同层级军事聚落的选址各有其特点,空间分布规律明显,共同构建了永平府境内军事层级防御的基础。军事层级防御中,镇城为防御核心,路城为主干,提调城为枝干,一般关城、堡城、营城为旁枝侧叶。因此,军事聚落层级防御具有上下统属、层次清晰、职权分明、结构稳定的特点。 Udv5QSw4AHAiZGLFNU+wGQ2C0WaPDILCnKlXtDGwnPBDgqLUm8oLFLaF2PFpHPh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