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皇驻跸永平府,六帝题诗清节祠

杨爱民

伯夷叔齐因其高节与品行而斐名古今中外,受到了历代帝王、文人雅士以及民众的尊崇与敬仰。各地纷纷立碑建庙,祭祀夷齐。在明代,全国范围内的夷齐庙就有十来处。甘肃巩昌府、山西平阳府蒲州、山东青州府昌乐县、莱州府潍县、河南府偃师县、台州府天台县、河北永平府、河间府献县乃至朝鲜海州都有夷齐庙。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永平府夷齐庙。特别是到了清代,夷齐庙作为行宫,先后有四名皇帝驻跸永平府,六位皇帝题写有关夷齐庙的匾额诗词,使之名声大振,享誉神州。

夷齐庙,又称夷齐祠、清节祠、清节庙、清圣庙、清德庙,是祭祀伯夷、叔齐的庙宇。永平府夷齐庙,始建于汉,唐始祭祀,宋元因之。到了明代,修庙建祠,拜谒祭祀达到高峰。据《永平府志》记载,清康熙永平知府彭士圣《重修清节祠碑记》云:“……自汉熹平五年已有祠。唐天宝七载祀义士八人于郡县。崇祭则自此始。宋大中祥符四年曾访庙遣官致祭。清惠、仁惠谥号则封于政和三年。进侯加公则更于元至元十有八年。至顺元年颁庙额曰‘清圣古庙’,久废。曾移于郡城内东北隅为明洪武九年,郡丞梅珪所建,未几复废。景泰五年,郡守张茂乃重建于孤竹故城。成化九年郡守王玺请于朝,赐今额御定祭文……弘治十年,郡守吴杰重修……嘉靖二十六年,郡守张玭重修……隆庆六年郡守辛应乾,万历十一年兵备雷以仁郡守任凯,二十七年郡守徐准、曹代萧等,皆经重修……”

几经兴衰,几经修葺,到了清朝,夷齐庙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对夷齐庙记载较为详细的,当属清朝鲜使臣崔德中的《燕行录日记》:“永平城内外,自此河泝河滨而西北行十五里,至孤竹城有清节祠。大门外砖屛,书曰‘百代清风’。左右立碑:一曰‘到今称圣’,一曰‘孝子忠臣’。此乃皇明人陈泰来大书也。大门上书曰‘敕赐清节祠’,中门上书曰‘上古逸民’,其下书‘伯夷叔齐’。中门外左右构碑楼,书曰‘天地纲常’。右曰‘古今师范’。三门有三立碑:一则孔子与子贡称贤之辞,正南而立。右碑孟子之辞,左碑曾子之辞也。三门内庭左右,又有立碑:一则乃张玭知府时重修之碑——堂前书板曰‘万古标准’,‘伦常师范’。堂后有‘揖逊堂’,此乃张朝琮之笔也,康煕所揭也。此堂左右,又有砖楼。左曰‘盥荐’,右曰‘斋明’。此堂之后,又有清风台,一名采薇亭。”由此可见永平府夷齐庙的规模恢宏。

清王朝推崇伯夷叔齐,崇尚儒家文化,倡导孔孟道义,有利于消除统治者入主关内,汉族不满异族统治的尖锐民族矛盾,有利于治理国家,巩固社稷。独特政治地位和地理位置使夷齐庙逐步演变成清朝的“行宫”。不少帝王都将永平府作为回盛京祭祖(或“过皇影”)或东巡的驻跸之地,从京城走大御路经通州、三河、玉田、丰润到永平府,这条道便是帝王銮驾东行和返程必经之路。有史记载的驻跸永平府,拜谒夷齐庙的皇帝就有三位。

顺治元年(1644年),6岁的顺治帝入关途中驻跸永平府。永平府志卷首。巡幸恩赉篇载:顺治元年世祖章皇帝入关。经永平,驻跸城外,抚平各州县赏赉文武官有差。

康熙帝是驻跸永平府、拜谒夷齐庙次数最多的皇帝。四年(1665年),夷齐庙翻建落成后,圣祖康熙皇帝亲临夷齐庙,为“揖逊堂”揭帖。据中央第一档案馆《康熙起居注》载:初七日乙卯。驻跸范家店。地方文武官员来朝。初八日丙辰。驻跸榆关。地方文武官员来朝。初九日丁巳。出山海关,驻跸姜女寺。……康熙十年(1671年)十月……二十八日丙午。驻跸永平府(即今卢龙县)。据(清)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载,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癸巳辰时上率皇太子亲辞两宫毕戊戌年驻跸卢龙县范家庄,北地皆沙碛,微风骤起,则惊尘扑面。上泛舟滦河至孤竹城,城方广无几,中有夷齐庙,殿庭廊庑毕备。康熙年间《永平府志》记载,康熙皇帝在执政的六十多年中先后二十多次驻跸永平府境内。康熙六年秋九月丁巳皇上幸迁安驻跸(帝王出行时沿途停留暂住)城南谢留庄。戊午,由清节祠驻跸滦河西,巳末驻跸滦河南岩山,庚申驻跸钱家营辛酉回銮。康熙九年冬十月,皇上幸三屯(现属于迁西县三屯营镇)驻跸东寨,文武官朝见。康熙命武臣自副将以下击射赐宴。赐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之也》面试知府蔡舆周,命大学士哲那库评阅其文(此时康熙仅为16岁)。次日,驾幸永平府。皇上自北门入城,西门出城至御营(行宫)驻跸于滦河之西。十年秋九月,皇上东幸谒陵,驻跸于滦河之西,登舟观渔。召见卢龙知县魏师段面询以爱民之宝实(实)及其乡贯奏对称。冬十月乙巳,皇上谒陵回由北门入永平府,由西门出仍驻跸滦河之西,次日回銮。冬十一月,下诏免滦(县)迁(安县)抚(宁县)地丁钱粮。二十八年冬十月,皇上送皇后梓宫至陵,幸米峪口猎于九山。三十年冬十二月,皇上驾幸永平府迁安县米峪口,猎于九山,驻跸七日,获虎五只。诏改九山为五虎山。此后又先后十余次狩猎五虎山。三十七年冬十一月,皇上东幸谒陵回,进山海关道,经永平府北门驻跸于滦河之西。次日,幸米峪口,猎于五虎山。三十八年冬十一月,皇上谒陵,幸米峪口,猎于五虎山。皇太子奉天谒陵回,进山海关道,经永平观渔于偏凉汀。康熙五十一年十一月,冬巡二十四日,永平府知府张朝琮、迁安县知县乔于瀛在三屯营西接驾。当日,皇驾出喜峰口驻跸(帝王出行时沿途停留暂住)梦子岭。

清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在位期间,五次踏上永平府地。《永平府志·巡幸恩赉》中记载,乾隆八年(1743年)十月二日,乾隆皇帝自盛京(今沈阳)回銮。十六日,入山海关,登澄海楼,与侍从诸大臣张照、梁诗正联句赋诗。是日,驻石河西文殊庵大营。十八日,驻范家店。随后,道经永平城,到清节庙。所经过御道州县,免除钱粮十分之三。十九年(1754年)秋,由吉林至盛京谒陵。九月十八日,自盛京回跸。十月二日,入山海关,登澄海楼,命侍从大臣汪由敦、刘纶联句赋诗。三日,驻文殊庵大营。四日,驻永平城东。随后,经永平城到夷齐庙及偏凉汀。所经过御道州县,免除钱粮十分之三。四十三年(1778年)七月二十日,乾隆帝出京去盛京谒陵。二十七日,驻深河西。二十八日,驻石河西文殊庵行宫。二十九日,出山海关,驻中前所。九月,乾隆帝谒陵毕回銮。十九日,入关驻文殊庵行宫。二十日,登澄海楼,命侍臣于敏中、梁国治再叠前韵联句。二十一日,驻深河西。四十八年(1783年)八月,乾隆皇帝自热河取道边外,祭祖陵。九月,从盛京回跸。十月五日,入山海关,驻文殊庵行宫。次日,登澄海楼,命梁国治、董诰仍以原体和前吟。谒北海神庙。仍驻文殊庵行宫。七日,驻抚宁韩家林。也就是说,他到盛京拜谒祖陵的四次东巡中,五次在永平府地驻跸,其中两次拜谒了夷齐庙。

清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顒琰三次途径永平府,驻跸夷齐庙。虽然史志上没有确切记载,但从《清史稿·本纪》可弄清楚嘉庆驻跸永平府地的时间。一次嘉庆十年嘉庆皇帝于是年七月二十二日,由北京起驾路经永平府、山海关。八月六日到达辽宁北镇。八月二十八日由盛京依旧经山海关、永平府返程回驾。九月二十日,皇帝谒遵化东陵。另一次是在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嘉庆帝于七月二十八日,东巡起驾出京。走的是经承德的路线。先后谒永陵、福陵、昭陵。九月十日,回驾。这次回程途经山海关,永平府。此外,从嘉庆皇帝留下的关于永平府、夷齐庙的诗作上也可得到印证。

自康熙皇帝起,先后有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六位皇帝为夷齐庙题匾额、题楹联、题诗匾。

夷齐庙正殿殿门匾额“百世之师”,殿前廊柱四根,嵌有两副楹联:“采薇蕨食铭千古贞志,扣马而谏濡天地高风。”“吁兮圣之清者天泉源源仁至颂,嗟乎君之义者黔首代代故里风。”大殿无后门。后墙居中位置横悬一匾,上书:“古贤人殿”,均为康熙御笔;

偏右略下也有一匾,上书:“伦常师范”,为雍正御笔。

偏左略下对称位置还有一匾,上书:“万世可风”,为乾隆御笔。

大殿东侧山墙上镶嵌嘉庆皇帝诗匾:“葆祠几度六飞临,二老孤忠感睿吟。知命难以龄锡主,爱君共守岁寒心。晨风古殿松杉老,夜月空阶猿鹤寻。大节独标千万世,昭然遗绩兆民钦。”

西侧山墙为道光、咸丰二帝御制诗匾,其中道光帝诗匾曰:“巍然庙貌仰前贤,昆弟同心结义宣。叩马精英贯天地,千秋信史美贞坚。”;咸丰帝诗匾曰:“崇祠展貌慕高风,懦立顽廉济世功。乐道得仁又何怨,浮云富贵总空空。”大殿有八根撑梁立柱,上有四幅楹联,两两相对。一联曰:求仁得仁万古清风孤竹国,以暴易暴千秋孤节首阳山。二联曰:两逃兄弟彝伦重,一谏君臣大义明。三联曰:兄让弟弟让兄父命天伦千古重,圣称贤贤称圣顽廉懦吏百世师。四联曰:桑梓千秋揖圣迹,衣冠万国拜孤竹。

清康熙四年1665,夷齐庙翻建落成后,圣祖康熙皇帝亲临夷齐庙,并留下御制夷齐庙诗并序。至此先后有乾隆、嘉庆三位皇帝赋诗夷齐庙,现抄录如下:

康熙御制《夷齐庙诗序》云:“永平府治西,夷齐庙在焉。滦水经其前,清风台峙其后,倚严俯流,足以登眺。夫夷齐,孤竹君之二子也。能让侯封,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独行其志。孟子以‘圣之清’称之。盖人惟能立节,自可垂名。夷齐之去国洁身,不求人知,而庙貌千古,迄今犹存。吁,造诣其可忽乎哉?”

康熙御制《夷齐庙》诗云:

滦河水清驶,荒山屹然峙。

上有孤竹城,乱石半倾圮。

堂庑既具观,庙貌亦俨尔。

缅怀商代末,天下渐披靡。

兹地实藩封,人民差可恃。

兄弟以义让,富贵如敝屣。

扣马谏武王,数语昭青史。

循迹首阳山,薇蕨何其美。

万载挹高风,顽懦闻之起。

苍苍台下松,荡荡台前水。

劲节与澄流,不愧相比拟。

停銮碧山阿,怀古未能已。

乾隆御制《夷齐庙诗序》云:卢龙孤竹城,夷齐庙在焉。史称夷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诗》云:采苓采苓,首阳之巅。《疏》谓在河南蒲阪,而《庄子》则曰首阳山在岐山西北,曹大家云在陇西,《元和郡国志》谓首阳山在河南偃师,《说文》又谓在辽西。则是首阳凡五,各有证据,而其为夷、齐饿死之处则一也。将孰之从,唯《辽史》所载,营州临海军下刺史,本商孤竹国,今之卢龙,即辽营州地也。《尔雅》所举孤竹,北户,注谓孤竹在北。周时幅员不广,其以此处为极北,故宜。然则《说文》所谓首阳山在辽西者,此为近之。殆以诗在《唐风》,而扣马而谏当武王伐纣之时,由是岐、陇、蒲、偃,皆附会其说耳。夷、齐清风在,天下何处非首阳,岂争疆域乎?冕旒而墨胎而以祀者,尤非其志。因系此诗而考其说如此。

《夷齐庙》诗云:

轩冕泥涂是本肠,

肯容儒雅污冠裳。

薇苓依旧西山岵,

顽懦羞登夫子堂。

只为心惭踪异武,

敢将口实罪归汤。

岂争陇右还蒲左,

天下清风尽首阳。

又《夷齐庙》诗云:

得圣之清孰与齐,

首山途便此凭跻。

为传公信及公达,

底觉辽西复陇西。

何事宋朝锡圭冕,

可知夫子视涂泥。

史迁慨羡青云士,

未识浮名本稗稊。

《夷齐庙四景·孤竹城》诗云:

令支让国先延陵,

孤竹谁知中子名?

太白一篇真卓识,

淮南尺布独何情。

《揖逊堂》诗云:

堂名揖逊是谁题,

回跖评量语不稽。

迁也亦知天道否,

千秋尸祝属夷齐。

《屈蟠松》诗云:

清风台畔屈蟠松,

偃折盘盘翠樾浓。

高咏西来采薇句,

果然无礙后凋逢。

《清风台》诗云:

滦水延环曲抱州,

崇台百尺枕清流。

乔松古籁佛衣落,

快与前贤共唱酬。

《夷齐庙》诗云:

墨胎可比伯夷贤,

戌戊曾经此泐篇。

应劭又云国君姓,

千秋究史轨真传。

清代仁宗嘉庆御制

《夷齐庙》诗云:

葆祠几度六飞临,

二老孤忠感睿吟。

知命难从龄锡主,

爱君共守岁寒心。

秋风古殿松杉老,

夜月空阶猿鹤寻。

大节独标千万世,

昭然遗迹兆民钦。

《恭和御制夷齐庙元韵》诗云:

弟兄清节标孤竹,

逊让原根天性然。

心愿求仁不求位,

名里先圣与先贤。

封齐大业虽能建,

扣马片言孰并传。

回首磻溪尘迹泯,

崇祠终古立青天。

《恭和御制题夷齐庙四景,再叠甲戌旧作韵元韵·孤竹城》诗云:

扣马登山往迹陵,

岩城犹著二难名。

千秋清节传青简,

终古依依兄弟情。

《揖逊堂》诗云:

永怀胜迹孰留题,

圣许求仁语可稽。

揖逊标名名实副,

居人世代仰夷齐。

《屈蟠松》诗云:

本性坚于万古松,

贞姿不谢绿常浓。

停銮静对蚪螭干,

二老应欣盛世逢。

《清风台》诗云:

百尺崇台俯绿州,

滦河几曲绕栏流。

图成四景重摛藻,

天籁泠然空外酬。

御制《夷齐庙·即事》诗云:

孤竹遗蹤古籍传,

至今庙祀尚依然。

顽廉懦立清风着,

扣马批鳞大节宣。

二老昭垂名总正,

独夫直斥论终偏。

得仁何怨甘恬澹,

展拜抒吟钦哲贤。

清代仁宗御制诗云:

巍然庙貌景前贤,

昆弟同心节义宣。

扣马精诚贯天地,

千秋信史美贞坚。

崇祠展谒慕高风,

懦立顽廉济世功。

乐道得仁又何怨,

浮云富贵总空空。

俱往矣,明清时期建于永平府西北十五里的夷齐庙,经历了民国直至解放后还完整存在,对夷齐庙的建筑格局,许多上了年纪的当地人都有深刻印象。1958年“大跃进”时期,夷齐庙开始出现损毁,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夷齐庙就彻底毁灭。有人寻访过夷齐庙遗址,那时尚能发现夷齐庙的瓦砾、砖石以及建筑构件残品,如今,夷齐庙遗址成了铁选场,夯土层依稀可见,夷齐庙的气息已荡然无存了。好在卢龙县委、县政府把夷齐庙的复建作为传承孤竹文化,弘扬卢龙精神的重要载体,列入了发展建设规划,目前正在谋划夷齐庙复建的前期准备工作。相信古老的夷齐庙一定会承载起孤竹文化内涵,在卢龙大地重放异彩。 RHfeEE+ZHQf7YcacP90fSPM6VKvu0IfpGUsZHKJMtVJHiwxEmT/puB2WznD5+dw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