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官治

虽然说封建社会以人治为主,随意性较大,除了《大明律》、《大清律》等法律之外,还有一些地方性法规等约束。从行政管理层次上看,永平府整个社会划分为社屯、里甲制度。府以下设州、县,州县以下设社、屯。社屯以下设村,村设里甲。一层管控一层,使整个社会保持稳定。从地方政府的作用看,地方官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勤政廉政的官员就能得到老百姓拥护,社会就稳定,贪官污吏就会造成民怨沸腾。地方官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有着极端重要的作用,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保境安民。此乃地方官第一要务。明朝时期永平府属于边关重镇,蓟镇长城边外即是蒙古朵颜卫的驻牧地,由于逼近“虏穴”,时常遭受蒙古铁骑的骚扰,老百姓终日在惶恐之中,度日如年。明朝洪武初年,明朝政权刚刚建立,北元蒙古兵和土匪时常入境抢劫,扰害地方。抚宁知县娄大方率领吏民避兵于兔耳山南,奏迁县治,建立城池,百姓得以安定。天顺五年《大明一统志》将娄大方列入洪武年间永平府唯一的一位名宦。康熙《畿辅通志》称“时值草昧,城邑荒破。寇至,大方率吏民避兵于洋河西兔耳山南,遂建县治,经营区画,秩然有法,寇不为患,士民德之。”永乐年间,永平府知府马负图“牧御有方,修举废坠,百姓戴之如父母。”(《畿辅通志》)。万历四十二年春,山东临清举人王台刚任抚宁县令,蒙古兵入境抢劫平市庄一带,掳走人畜无数。王台加强边境防御,“复修山石边墙二千六百余丈,建台三十座,烽墩一十有四”,边境安稳,百姓安于农桑。崇祯三年正月,皇太极率后金及蒙古兵攻打昌黎县城,“尽焚城外庐舍,恣掠子女、金币”,刚上任的知县左应选“登城周望,闭城治火药。清兵至,燃火散下,须臾如火星飞坠,击毙甚众”(清计六奇《明季北略》),坚守七昼夜,清兵久攻不下,遂退回永平府城。崇祯十二年,“畿辅告警,督师孙传庭休兵永平,欲入城,郡民骇甚”,卢龙知县马孔建“设馆城外,请督师禁兵无入,民赖以安”。清光绪二十六年闰八月,八国联军攻占老龙头,横行霸道,临榆县知县俞良臣“办理交涉事宜又极妥恰,关城内外受惠实多焉”;“口外土匪乘机,遂指名索财,肆行抢掠”,俞良臣“派各乡团练遇匪即击,为出格杀勿论告示,地面稍安”。

二是劝农耕桑。由于战乱破坏,许多老百姓流离失所,大片土地荒芜,无人耕种。地方官员就要千方百计招抚流亡百姓,回乡开垦耕种。康熙十九年,钱塘岁贡赵端知抚宁县,“招流亡,劝开垦,务农重本,树果木为恒产。捐谷石,劝绅士,广积储,以备凶年,生民安矣”。康熙二十三春,赵端巡行到榆关,捐俸为穷人买种子、耕牛,随行的抚宁县衙属吏姚世翼《立山使君劝农郊外以俸给穷民之无牛种者邑人德之因赋其事》诗称赞赵端“村庄农务商量急,要点寒衣去买犁”,“无多七品全支俸,都为穷黎一解衣”。

三是均衡赋税。老百姓都清楚“皇粮国税,不交有罪”的道理,但是由于税赋制度设计上的天生缺陷,或者贪官污吏层层加码,肆意盘剥,导致税赋苦乐不均,百姓不堪重负,逃离家园,流离失所,逃荒要饭。比如,明崇祯十七年初,侯一匡出任抚宁知县,“甫下车,即均徭减役,一方赖以安静”,深受百姓拥护。清兵入关后“绅衿耆老,遮道保留”,清摄政王多尔衮令其继续履职。清顺治元年十一月,山西阳城张毓中继任抚宁县令,“延访耆老,洞悉明季差繁赋重,久之人逃地荒,而额税杂需有加无已,甚则卖产鬻儿以代偿。公乃疾呼当道,将数十年逃亡荒芜之逋,力请蠲贳”,抚宁民众“始知有有生之乐”。康熙九年王曰翼任昌黎知县后,“清慎有为,殚心抚字,敬上爱下,吏畏民怀。向有粮羡陋规,张示永除,以苏民困,时称其廉。”

四是赈济灾民。永平府十年九旱,风雹虫涝等灾害屡作,百姓艰难度日。嘉靖年间,永平府发生“大荒”,滦州、乐亭县“尤甚”,“人将相食,聚谋行劫”,永平府知府刘隅“躬诣赈抚而变弭”,使民众度过灾荒。

五是教化民众。永平府历来为用武之区,不遵法律,民间时常因小事而发生械斗。为教化民众,万历四十三年抚宁县令王台创办云从书院,纳士子读书,知书达理,风气丕变。乾隆十二年,永平太守卢见曾在永平府城创办敬胜书院,聘请知名学者讲学,士子安心孔孟之学,民风大变。

六是奉公执法。古时候,地方官负责刑事案件审理。有些官员徇私舞弊,包庇罪犯,扰乱地方。正德年间,永平府“诬盗成狱者十有四人”,知府何诏微服私访,查明案情,平反冤案,将其释放;“郡有叔杀人,而赂见之者,移罪于侄,狱成且二年”,何诏“一讯立辩,诸所讯鞫心服”。

七是博采众议。永平府及所属州县,聘请德高望重者为乡饮大宾,每年举行乡饮酒礼,地方官亲自到会,倾听乡绅陈述时政利弊,不断改进治政之法,民心悦服。此外,明清时期还设有省祭官,充当民意代表,表达民众诉求。

八是表彰激劝。其形式多样:(1)建祠祭祀。卢龙县城为御史韩应庚建怀德祠,纪念其仗义疏财,清顺治年间永平兵备副使宋琬为之撰记,载入《卢龙县志》。万历四十四年,为纪念知县王台修复边墙之功,抚宁百姓在平市庄道旁建碑,卢龙人、兵科都给事中白瑜为之撰《王明府复边碑记》;万历四十七年,王台升任扬州府同知,抚宁百姓“如赤子之失母也,攀缘二百余里,至丰润,涕泣而回”,为之建立生祠,绘像祭祀,万历四十一年榜眼、翰林院编修庄奇显为之作《抚宁令尹清源王侯生祠记》。(2)立碑留思。明朝嘉靖年间,抚宁百姓为知县姜镐立去思碑,并请翰林院学士董越撰写《抚宁县大尹姜侯去思碑》;万历年间,为知县张彝训立去思碑,并请翰林院编修史钶撰写《抚宁张侯去思碑铭》。(3)悬匾彰德。明朝嘉靖二十三年总督宣大兵部左侍郎翟鹏因功进秩兵部尚书,内阁首辅大学士严嵩题赠“尚书府”匾额悬挂于抚宁城东街翟鹏府第。清朝咸丰十年,榆关人马鸿图考中武状元,朝廷赐予“状元及第”匾额一枚,立于马氏府第。光绪二十七年春,致仕还乡的马鸿图状元率领家丁抗击口外土匪,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题赠“捍卫乡邦”匾额。康熙年间,榆关驸马寨人王简在江南昆山县知县任内政绩卓著,昆山百姓千里赠送“南国甘棠”匾额。光绪年间,永平府知府游智开为台头营吴庄乡绅韩德禄题赠“德寿俱高”匾额,悬挂于韩氏宅第。(4)建坊旌表。比如为表彰抚宁籍进士、陕西按察使、宁夏巡抚都御史、总督宣大兵部尚书翟鹏的历史功绩,抚宁县城先后兴建廉宪坊、都宪坊、总督六镇坊,还为翟鹏母王氏兴建贞节坊一座。为孝子省祭官石河人杨珍建孝行坊一座,为三里杨庄孝子杨有成建流芳百世坊一座,为一片石赵烈女兴建烈女坊一座。(5)史册有光。明清时期,国史、地方志中立有名宦、乡贤、孝行、列女等篇目。比如兵部尚书翟鹏母守节三十年,卒后,朝廷旌表。《明武宗实录》记载:“正德十年十一月癸未朔。甲辰,旗表直隶抚宁卫义官翟昊妻王氏之门曰‘贞节’。王氏守节三十年而卒,其子户部主事鹏援例乞旌表,许之。”清朝嘉庆年间,抚宁县留守营人、湖北兴国营参将董宁川在四川阵亡,朝廷赐祭葬,事迹列入《大清一统志》,《清史稿》有传。(6)加官进秩。明朝时期,知县任期五年,三年一考,任满迁官。永乐年间,顺天大兴人杨禧任昌黎县令,“课农桑,兴学校,招复流亡,威制屯卒,民感其德”,任满当迁,百姓慰留,宣德四年二月,九年考满,加六品俸。万历十一年,山西芮城举人雷应时任抚宁知县,“律身清正,莅事明决,课民织纺,朔望验其勤懒,捐俸修县志,功垂不朽”,三年秩满当调往外地,百姓呼吁保留,朝廷加雷应时为河间府通判,仍管抚宁县事,在任十年,政绩突出,万历二十一年升陕西临洮府同知。

总之,明清时期,官治比较完备,为维持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MNrj0MMXwepn+lpfBindQCKzggn0xPhQR6oc2uNRS0u+cpd5czHZsGXktLfJeBl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