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信息本质探索的困境与出路

人们关于信息的定义至少有上百种,相互之间大同小异,但几乎所有的学者都将信息理解为状态性现象而不是过程性现象。所有的现象按照时间性来划分,都可以划分为状态性现象与过程性现象。所谓状态性现象,就是该现象可以看作特征参量完全确定的状态;所谓状态可以想象为在某对象存在过程中取一个时刻对该对象进行全息摄影、对其在该时刻的特征参量全部记录,这些特征参量的总和就构成该对象在某时刻的状态。所谓过程性现象就是该现象有一个产生、发展、完成的过程,取其过程的某个片段都不能代表该现象本身。属性、实体之类的概念都是用来表达状态性现象的。而我们常用的种加属差的定义模式对于给状态性概念下定义是适合的,对于给过程性概念下定义就不太适合。

由于缺少对定义模式的反思,在定义模式的影响下我们很容易把本属于表达过程性现象的概念理解为表达状态性现象的概念,结果可想而知,好似盲人摸象、各执一词。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出现的许多定义困境都与此有关,比如关于美的本质、价值的本质等迄今为止争论不休,根本的原因是把概念的本性弄错了,美、价值都是过程性现象,而不是凝固不变的某种状态。对于表达过程性现象的概念下定义,不能用种加属差的模式,而应当采用过程再现模式,通过再现给出过程的模型,这个过程模型就是过程性概念的本质。

回顾人们关于信息本质的定义的探索,可以发现虽然人们一方面知道信息是一个过程,但另一方面又好像无意识地将信息在信源、信道、信宿不同阶段的状态当作信息本身。这显然无法揭示信息的本质,除了混淆表达状态性现象与表达过程性现象两类不同的概念外,人们在信息本质探索之路上还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可能早已成为我们的集体无意识,我们在认识客观对象的时候,表面上认识者本人力求客观中立,但下意识地会把认识对象当作人类的认识对象,人类就是隐藏在认识者心中的全知全能的神。举例来说,许多信息定义者先是将客观事物的属性、状态、运动、变化等定义为信息的本质,后来又将定义修改为被反映的事物的属性、状态、运动、变化,其实修改前后犯的错误是一样的,修改前是无意识的人类中心主义,修改后是有意识的人类中心主义。信息这个概念无疑是人类的发明,但信息现象却并不是人类独有,即使人类不出现,宇宙的万事万物之间也存在着信息作用。因此,不解除人类中心主义的束缚,要想揭开信息的本质是不可能的。

人们关于信息的本质的探索之路之所以磕磕绊绊,除了传统定义模式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概念短缺。概念是理论思维的基本单元,概念是词语与意义的统一。人类发明词语用来指称对象,不论这个对象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是过程性的还是状态性的。词语的意义就是该词语在特定语境中可以指称的对象。人类可以指称的对象的量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用来指称对象的词语的增长速度,换言之,意义的增长速度高于词语的增长速度。我们把词语比作货币、意义比作财富,如果货币的增长速度跟不上财富的增长速度,那么会出现通货紧缩。同样的,如果词语的增长速度跟不上意义的增长速度,也会出现通词紧缩。人们发现词语不够用,同一个词语必须同时承载好几个意义,越是频繁使用的抽象词语其意义越丰富。而这种现象给人们的交流特别是学术思想交流带来很大的障碍。人们往往在各不相同的意义上使用同一个词语,甚至在同一语境的不同时刻,同一个使用者都在不同意义上使用同一个词语。因此,笔者建议学术论文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论文凡用来公开发表者最好在论文前面把论文涉及的关键词在该论文中的内涵进行界定,内涵界定有困难的,必须尽可能列举其外延。通词紧缩带来的一词多义一方面固然提高了单个词语的使用效率,但另一方面又大大提高了人们的思想交流成本。权衡利弊,至少在学术领域要严格限定一词多义,做到一词一义可能有困难,但做到定词定义是可能的。所谓定词定义,首先定词,在同一个学术领域必须有通用的词汇表,创造新词也必须以词汇表为依据,进行组合压缩等,反对滥造新词;其次定义,通过学会、学术交流会等形式对本学术领域的基本词汇表的词语意义项进行界定,达不成共识的,论文作者必须在同一篇论文中对该论文使用的基本学术词汇在论文中的内涵进行界定。

信息研究领域的通词紧缩也相当严重,“信息”一个词,不同的人往往在以下意义上使用,如信号、信号量、信息量、信息内容、信息形式、信息内容的量、信息形式的量等,如果直接使用与意义对应的词语人们表达与交流会更通畅。 SH+doaD43D04HKXhPTds1xroC5SimnGeM1q7b0PezJ4kOD5kwrJdJm3cG+iM5Vq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