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广义行为原理与广义目的解释模式

科学以解释客观现象为己任,但由于目前科学还处于分门别类的分科研究阶段,不同学科形成了各自的基本信念与基本知识,也形成了不同的解释模式。这些模式把它们归类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即目的——意向解释模式与原因——规律解释模式。目的-意向解释模式主要在生物学、心理学与社会科学领域使用,而物理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则使用原因——规律解释模式。这两种解释模式目前还没有相互转化的机制。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把一切待解释的陈述称为待解释事件。事件是以某一事物为主体而对该主体所做的陈述。一切命题都可以看作事件,至少在逻辑空间中存在的事件。根据事件发生的时间可以分为过去事件、现在事件、将来事件;根据事件发生的空间可以分为物理空间事件、心理空间事件、逻辑空间事件、虚拟空间事件等等。世界可以看作事件的总体,事物可以看作低于该事物存在层次的事物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将要发生的事件的连续剧。事物都有一个出场到退场的过程。概率是用来表示某一可能事件变成现实的可能性的大小的量。变成现实的可能性即可实现性。对于单独事件的概率预测是理论界的难题。从哲学上分析,可实现性与不可实现性是对立的,二者概率之和为一。概率预测值是与预测者息息相关的量,与预测者获得的关于该事件的相关事件的概率信息有关,与预测者选定的事件时空范围有关。如果以全宇宙的全过程的视野来看一切都是必然的,而以量子的时空视野来看,一切都是随机的。不确定性是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的表现。而信息总是倾向于不对称不完全的。从事后来看一切都是必然的,从事前来看一切都是偶然的,从整体来看一切都是确定的,从局部来看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万事万物按照自己的轨迹在历史的天空运行,而所谓事件不过是万事万物的轨迹交汇点。绝对孤立的一个事物不可能在物理时空中存在,孤立的事物也构不成事件,事件是事物之间的作用。任何一个事件的发生都与宇宙中的其他事物有关系,因此要精确预言某一事件发生与不发生只有上帝能做到,而我们预测的可能性是无法完全检验其正确与否的,能检验的是大量重复事件的频率,而单独的事件是不能用频率来描绘的。对于单独的不可重复事件的概率预测值只能是预测者掌握的关于该事件的相关信息的完备性准确性的反映。假如预测者掌握的关于某事件的相关信息总量I将其分为关于该事件可能发生的信息Ip与关于该事件不可能发生的信息Ii,则预测的概率: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收集的关于某事件可能发生的信息比不可能发生的信息多,我们就会倾向于做出事件可能发生的预测。从预测者做出预测结论到被预测事件在一定的时刻内发生与不发生这段时间称为预测的时间间距,时间间距越大,预测的准确性就越低。因为时间间距越大,没有考虑的作用变量就越多,而预测在本质上就是对影响被预测事件的多种变量的相关性的统计结果的外推。一切规律都不过是高概率事件,因此,一切规律都有例外。万事万物都有变化的可能性或者潜能,可能性可以用两个不同的量来刻画,一是变化的空间,又可称为可变化性,指可能向哪些状态变化,二是指变化的概率,又可称为可实现性,向不同状态变化各自实现的概率往往各不相同。可变化性的来源在事物内部,表现为自变性与因变性。自变性是事物具有自己改变自己的能力,是事物模糊性根源;因变性是事物对外部作用进行反应的能力,是事物随机性根源。每一个事物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其他万事万物作用的总和,把万物看作一个个自变量,则一事物是万事万物的函数。每一事物的变化可以看作其自身的行为,看作其在自身潜能与环境潜能的共同作用下趋向其某一个变化状态并最终成为现实的行为。这里的环境是指对事物有作用的事物的总和。任何一个存在的事实都可以看作组成该事实的不同事物以不同概率奔向不同状态的事件的积事件。一切可能性状态每时每刻都在转化成为现实,一切现实状态每时每刻都在转化为不可能性。可能性正在现实化,现实正在虚无化。万事万物的可能性状态可以看作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目的,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也因此可以看作以实现目的为动力的行为。

我们现在来比较目的——意向解释模式与原因——规律解释模式。

目的——意向解释模式的基本格式是:

待解释事件——被考察对象A (可以是生物、群体、个体、电脑等一切自组织系统)自主完成某个事件B (具备某个功能、做出某种反应、完成某个行为、从事某项活动等一切自主性事态)

给出解释:因为B是被考察对象A的目的,所以A自主完成了事件B

原因——规律解释模式的基本格式是:

待解释事件——被考察对象A (可以是自然界从基本粒子到河外星系不同层次的物质,也包括自反馈功能丧失或中止的自组织系统)在条件C下完成某个事件B (做某种运动、发生某种变化、呈现某个状态、出现某种属性等一切依赖外部条件成就而发生的事态)

给出解释:

1.给出具有公信力的基本知识D (或者是常识、基本规律、基本经验、天经地义的公理等一切被认为具有客观性可信性可重复性的陈述):

D =如果条件C,对象arb;

2.根据已知条件, A包含于a, B包含于b;

3.因为前提1和前提2,所以被考察对象A在条件C下完成了事件B。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目的——意向解释模式其实省略了一个大前提,即“一切具有自反馈功能的自组织系统都能在系统目标的导向作用下完成目标,而且如果系统自主完成某个事件该事件就可以当作系统的目标”。目的-意向解释模式省略的这个大前提其实是一种信念,而这个信念还没有得到普遍认可。因此,目的——意向解释总给人一种循环解释的感觉。“大海为什么出现惊涛骇浪,因为海神发怒了。你怎么知道海神发怒了?因为大海出现了惊涛骇浪。”“我打开空调吹风,是因为我想打开空调。你怎么知道我想打开空调吹风,因为你打开空调吹风是事实。”目的——意向解释给人的印象就是这样。

原因——规律解释模式的解释力比目的——意向解释模式要高些,但也存在着问题。一切具有公信力的基本知识都是以往经验的总结,是统计性结论。如果当下需要解释的事件已经包含在做出基本知识陈述前的验证活动中了,那再寻求解释就是多此一举。如果作出基本知识陈述前的验证活动不包括待解释事件,那么根据这个基本知识来解释待解释事件就存在理由不够充分的问题。

既然两种解释模式都存在缺陷,寻求更合理的解释模式就成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解释是帮助我们理解某个事件的活动。物理事件发生不可能无缘无故,社会事件的发生不能无理无据,给出这个缘故或理据,我们心中的疑惑才会消失。科学解释的本质就是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将待解释事件从给定的确认为真的前提推导出来从而提高待解释事件的可理解性的活动。一切解释的本质都是通过给出待解释事件存在的合理性的方式提高其可理解性。

我们如果转换看世界的方式,把世界看作一切可能性事件的集合,把一切事物看作实现各自可能性状态的主体,把每一个事件看作组成事件主体的事物实现了各自的一种可能性状态这样一类事件的积事件。把事件的状态称为事态。每一事物的可能性状态的集合可以看作其目的集合。事态就是该事件中的所有事物的目标集合的交集。

用上述思想来解释事件的模式可以称为广义目的模式。

其解释的基本格式是:

1.待解释事件: ArB.其中A是事件主体, B是具体事态, r是联系方式

2.找出组成该事件主体的事物A的下一层次的事物a1、 a2、a3、 a4、 a5、……

3.找出构成事态B的状态b1、 b2、 b3、 b4、 b5、……

4.用P1、 P2、 P3、 P4、 P5、……分别表示a1、 a2、 a3、 a4、a5、……趋向各自的一种可能性状态b1、 b2、 b3、 b4、 b5、……的概率

5.证明P1= P2= P3= P4= P5= ……=1

6. P (A) = P1P2P3P4P5……=1

7.说明待解释事件的发生是必然的。

这种解释模式特别适合复杂性事件的解释。我们以某市区某街道某时某刻发生的一起汽车追尾事件为例,这是典型的偶然性事件,但既然已经发生了就说明在逻辑空间中的可能性转化成了现实性。解释这起事件就要分析导致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变量,包括两辆汽车的车况、两个驾驶员的生理心理状态、驾驶技术水平、当时的路况、各种不可抗力、各种意外事件。运用排除法逐个排除那些不可能性事件,留下来的可能性变量就导致事件得以发生。从事件得以发生的纯客观理由分析,任何事件都不可能是一方造成的。任何事件都是多种变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任何事件看似偶然,如果我们把事件回放就会发现是必然的,看似随机的事件其实是各种必然性事件的积事件。

广义目的解释模式无法完全取代现有的原因——规律解释模式与目的——意向解释模式,但这种解释模式在这两种传统解释模式失效的情况下可以作为备用模式启用。这种模式的理论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这种模式从理论上统一了两种传统模式,传统模式归根结底是广义目的模式的简化版本。 4ccR8LQiAJT4oDCaeNPSQXSpEXQXFrmHt9vdetWsNagw1fN0b80L53hcqxlQf05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