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综合实践《量一量,比一比》课堂实录与反思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教科书第88~89页,量一量,比一比。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巩固用尺子量物体长度、高度的方法。对所测对象形成清晰的表象。

2.体会测量的实质,培养估测能力。会选择合适的标准,用不同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

3.在活动中体会合作、交流和表征方式多样性的乐趣,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愿意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联系生活,认识各种尺

估一估:

你能够根据你的经验估一估你的一庹(tuǒ)(伸开双臂)、你的肩宽、讲台、教室,它们分别大约有多长吗?(教材内容)

师:“量一量,比一比”的活动课,很多需要我们动手,要听从老师的指令。

生:有很多物体需要用量一量才知道它的长度。

师:是的。那么老师请大家想一想在量一量之前先要做一件什么事情?

生:估一估。

师:对,估一估。谁把要求读一读?

生:你能够根据你的经验估一估你的一庹(伸开双臂)、你的肩宽、讲台、教室,它们分别大约有多长吗?

师:摸摸自己的肩,从这里到这里是肩宽,一起说:我的肩宽在这里。(给学生示范肩宽)

生:我的肩宽在这里。

师:一起站起来做个动作,伸开双臂,这个伸开双臂的长度在数学上也可以称为一庹的长度。

师:刚才李老师给大家举了自己身体的两个地方,其中一个是“一庹”,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个字。

(学生说“庹”这个字的比画)

师:李老师又给你举了身边的哪两个事物?

生:讲台的长、宽、高。

生:教室的长……

师:这是老师的讲台,讲台的高度大约是多少?估计一下,记录在草稿纸上。

(学生在纸上写自己估计的数据)

师:请你估一估教室的长度有多少?

师:刚刚我们对身体上的两个部位和身边的两个事物进行了估计,那么小朋友们要想知道估计的对不对怎么办?

生:量一量。

师:哦,小朋友想到了量,量的工具就是我们带的尺子,我请小朋友一起来看,像这样可以是短的也可以是长的,我们给取个名字叫直尺。

师:没有直尺的有三角尺也可以,它也可以充当直尺。另外还有米尺。

师:我们仔细看一下,所有的直尺上都有个0,你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很快地找到0刻度。我们量物体都要从0刻度开始的,对吧?来,手点给同桌看0刻度在哪里。

(学生互相给同桌指尺子上的0刻度)

师:来说一说你们这把尺子最长能量多少?跟同桌说一说。

(学生互相说尺子的长度)

师:李老师带的这把尺子量一次最长可以量30厘米。

师:那你的这把尺子最长能量多少你也已经清楚了。继续来看,这是另一把尺子,它还有另一个名字是?

生:米尺。

师:请大家一起来看一看,这里有0刻度,这里有一个100,你知道它一次能量多少吗?

生1:1米。

生2:1米。

生3:100厘米。

师:同样的一把尺子能量1米长的物体,当然也是100厘米。

师:就是量物体的时候有时可以用米作单位,有时用厘米作单位。那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

生:较长的物体的时候。

师:对,较长的物体的时候用米作单位,厘米呢?

生:较短的物体……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直尺,也认识了米尺。李老师给大家准备的这把尺子也叫米尺,请你展开来。

(学生展开软尺)

师:请你找到0刻度。

(学生找0刻度)

师:我刚才说它是米尺,现在请你找到1米的地方。

(学生找1米的地方)

师:还有另外一个名字是?

生:卷尺。

师:它也是卷尺,同样是卷尺,它们一样吗?

生:那是机械的,还容易割到手。

师:我们来看这把卷尺比这把长得多。有机会跟体育老师说说,老师我想看看你的卷尺。跳远有时就会用到。我们刚才认识了测量的工具叫什么?

生:尺子。

2.实际测量,认识身边物体的长度

量一量:(教材内容)

问题:(1)要想知道我们估的对不对,可以怎么办?

(2)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拿着尺子测量一下,每个小组负责一项。

(3)说一说你们量得的结果是多少?

师:刚才进行了估计,每个小朋友也都记录在了草稿纸上,到底正不正确呢?我们就要测量了。听清楚要求,两个小朋友一组,可以量李老师给你举的身体上的两个部位和身边的两个物体,也可以量身体的其他部位,身边的其他物体,自己选两个,但同桌两个选的必须是一样的。

师:当边比较直的时候可以用直尺量,例如黑板,我们量这本书的宽度可以用什么量?量肩宽哪把尺子比较好?

生:软尺。

师:为什么呢?

生:不会割伤。

师:不容易割伤,这是一个原因,还有另外的原因是什么?我们用直尺量书本是因为它的边是直的。但我们量肩宽为什么要用软尺呢?

生:因为肩不是平的,不能用直尺。

师:量弯弯曲曲的物体时需要我们拉直的或者要转过去的用什么比较好?

生:软尺。

师:我现在重新说一遍要求,两个小朋友为一组,选好要量的东西,选好你要用的工具,把量的数据记录在草稿纸上。

(学生开始组队合作量物体)

(老师巡视并作指导)

师:小朋友们都进行了实际测量,测量过程中碰到的一个最大的困难是:我的尺子太短了。现在你有办法了,短一点有关系吗?

生:没关系。(一个人做记号,一个人接着量。)

师:还有一个困难是量过后再来回忆就有点忘记了,我们要养成一个习惯,量一下,记一下。我们一个小朋友量,另一个小朋友做助手,为什么要两个人合作?当一个人不够用的时候,是不是就要两个人合作了。如果等一下还有测量机会的话,我们一定要合作起来。有多少小朋友量了一庹?好,现在全体起立,还是两个人为一组,一起量一庹的长度。

师:现在每个小朋友都量了一庹的长度,你估计一庹的长度是多少,现在实际测量一庹的长度是多少?

生1:1米。

生2:125厘米。

生3:132厘米。

生4:126。

师:李老师刚才看到了许多,有的是124、125、126,有的是130、131、132,那么为了便于记忆,人的一庹长度大约有130厘米。

师:肩宽呢?刚才有许多小朋友量了,有的是31、32,有的是28、29,我们把肩宽说成30厘米。讲台的高度也有小朋友上来量过了,大约80厘米。

师:教室长我们还没有量过,等下我们有机会再量。

记一记,在脑中形成表象。(教材内容)

问题:刚才我们用量一量的方式确定了你的一庹(tuǒ)(伸形双臂)、你的肩宽、讲台、教室分别大约有多长,现在请你再想一想:你的一庹大约是1米20厘米,1米20厘米有多长;你的肩宽大约是30厘米,30厘米有多长;教室的长大约是10米,10米有多长。记住它们。

师:刚刚进行了实际的测量,测量之前我们干了什么?我们估计了,猜测了,也就是估测。现在我们已经实际测量了,李老师有一个要求,刚才估计的跟实际测量的,你也已经知道哪些比较准,哪些是不太准的,那你估得准确吗?通过估计,通过测量,我们终于知道了很多东西的实际长度,比如说肩宽是?

生:30厘米。

师:一庹大约是?

生:130厘米。

师:要马上就能说出来,李老师有个要求,请你很快地把这些数据记在脑子里。

师:好,现在闭上眼睛,我说一样,你就说出它的长度。准备,一庹长度大约?

生:130厘米。

师:肩宽大约是?

生:30厘米。

师:讲台桌高?

生:80厘米。

二、解决问题,用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或高度

师:要知道一样东西有多长,我们可以用尺子量,但是在突然情况下没有带尺子,想知道一样东西的长度,你有别的方法吗?

生:用1厘米那么长去试。

师:用身体上的某个部位的长度作为标准去试一试,这种方法好不好?

生:好。

师:比如我想知道门有多宽,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伸开双臂。

师:哦,你伸开双臂去量对吧。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姿势去量这个门的宽度,这个方法好不好?我去量窗户的宽可不可以?

生:可以。

(老师示范量窗户宽度)

师:我伸开双臂到不到?

生:不到。

师:那我们就说它大约140厘米可不可以?

生:可以。

师:为什么?

生:因为是估计。

师:估计刚才140接不接近?

生:接近。

师:肯定接近,老师很有信心。为什么老师这么有信心,是因为我找准了一庹的标准。一庹的标准是多少?一起说。

生:130厘米。

师:刚才小朋友的方法好不好?还有另外方法吗?今天的课上,我们不仅用尺子去量,我们还知道找标准去量,不带尺子照样可以知道一个物体大约有多长。现在请大家看,用脚量可不可以?这叫步测,下课后可以去试一试。从脚尖到脚后跟就是一步的长度。现在眼睛看到黑板上,连起来读一读。

预设1:一个人的肩宽大约是30厘米,20个人并排站着和鳄鱼差不多长。

预设2:5名学生手拉手,和鳄鱼差不多长。

预设3:6张讲台摆在一起的长度和鳄鱼一样长。

预设4:鳄鱼的长大约比教室的一半长一庹。

问题:1.有一条鳄(è)鱼身长6米,如果不用尺子,你们会用合适的方式描述这个长度吗?

2.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量一量。

(学生读题目)

师:你想好用什么标准了吗?会说吗?

生:我有一个问题,题目已经说了它长6米,为什么还要量?

师:是用合适的方式来描述,要看清题目。我没有带尺子,这扇窗户大约是一个人一庹的长度,听懂了吗?

生:听懂了。

师:这就是我对“它长度的描述”这句话的理解。那你会说6米大约是一件什么事情吗?和同桌互相商量一下。

(学生互相商量)

师:谁来说?能说了吗?

生:能。

师:6米,你选什么标准?

生:一庹。

师:这位小朋友说用一庹,那我们想象伸开双臂,要这样的几个小朋友手拉手?

生:6个。

师:一庹是130厘米,6个的话就有7米多了,到底要几个?

生:4个。

师:那么这句话怎么说呢?大约6个小朋友伸开双臂手拉手的长度,一起说说这句话。

生:大约6个小朋友伸开双臂手拉手的长度。

师:但6个就太长了是不是?

生1:4个。

生2:5个。

师:我们先请5个人来试一试。

(老师叫5个学生进行演示,和另一个学生用卷尺进行测量)

师:5个小朋友伸开双臂手拉手的长度是5米30。刚才我们做了实验,5个小朋友是5米30,6米到不到?

生:不到。

师:我们可以怎么说?6个小朋友好不好,刚才测量有误差。通过实验,我们找到了一条鳄鱼身长6米,如果不用尺子我们可以用6个小朋友伸开双臂手拉手的长度去测量它。大概6个人对不对,5个人不到,6个人多一点,我们就用6个人好不好。大家想除了用一庹,还能用什么?

生:用肩宽。

师:肩宽,要多少个小朋友肩靠肩排在一起?

生:10个。

师:10个是3米。

生:20个。

师:看上面,我们连起来读,预备起。

生:一个人的肩宽大约是30厘米,20个人并排站着和鳄鱼差不多长。

(老师叫2个学生解释肩靠肩)

师:好,回到大屏幕上。刚才我们做了实验,5个学生够不够?

生:不够。

师:所以它用了差不多。还有别的描述,你想看吗?

生:想。

师:把这4句话一起来说一说,预备起。

生:一个人的肩宽大约是30厘米,20个人并排站着和鳄鱼差不多长。

5名学生手拉手,和鳄鱼差不多长。

6张讲台摆在一起的长度和鳄鱼一样长。

鳄鱼的长大约比教室的一半长一庹。

师:当我们不带尺子,你现在能用合适的语言描述了吗?下课的时候再去试一试。

时间:2011.11.3第三节 地点:二(5)班 听课者:沈华丹

自我反思:

在实践中提高估计能力

受生活经验的局限学生对于长度的估计往往很“离谱”。“量一量,比一比”这节课我试图通过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身体部位出发,了解身体部位的大概长度,然后让学生在以后的长度估计中能以自己的身体某个部位作为参照物,尽量估的准确。通过种种活动学生也都找到了隐含在身体中的“标准”,但是在具体的估计中还缺乏一定的实践能力。导致在估计鳄鱼身长的时候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果在这之前我能在课堂上呈现不同长度的物体,让学生在大量的找“标准”中来估计,相信后面的估计会更容易更准确。 oB0BOnwHCOvRzV5IKOJxj9GBj1a/tebMvpOGPO860BhbfjMzlzzjoDhJ5luJiY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