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始终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并对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党的作风建设做出了重要部署。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一)新形势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密切党群关系的主要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针对当前党的作风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在坚持我们党长期形成的作风建设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的同时,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主要任务。我们要准确把握这些任务,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新风正气,不断把党的作风建设引向深入。

1.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密切联系群众还是脱离群众,不仅是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问题,还是态度问题、感情问题,更是政治立场、政治本色问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时刻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位置,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真正把群众当主人、当亲人、当老师,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自觉贯彻群众路线,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心实意拜人民为师,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使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要高度重视改善民生,深入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悉心体味群众的喜怒哀乐,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让人民群众更多享受改革发展成果。要认真做好群众工作,深入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在密切联系群众上下功夫、在增进信任上下功夫、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在增强法制观念上下功夫、在搞好示范引导上下功夫、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上下功夫,不断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实干富民、实干兴邦,敢于开拓、勇于担当,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真抓实干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途径。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关键在于狠抓落实。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克服浮躁情绪,抛弃私心杂念,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投到抓落实中,重实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特别是要坚决克服主观主义、个人主义和“官本位”意识,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在掌握实情上下功夫,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切实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找准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解决工作中的难点问题。要在真抓实干上下功夫,定下来的事情雷厉风行、抓紧实施,部署了的工作加强督查、一抓到底,重点任务身先士卒、靠前指挥,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各项工作。要在攻坚克难上下功夫,直面困难、勇于担当,主动到条件艰苦、环境复杂、矛盾集中的地方去,同干部群众一起研究办法、采取措施,努力打开工作局面。要在务求实效上下功夫,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积极进取又量力而行,坚决防止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短期行为和不良心态,不搞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和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多办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好事,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要在开拓创新上下功夫,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举措,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

3.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凝聚人心、战胜困难的强大力量。虽然我国综合国力增强了,各方面条件改善了,但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少,国家建设需要办的事情还很多,在前进道路上还会遇到种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风险,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传统不仅不能丢,而且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不仅现在不能丢,就是将来富裕了也不能丢。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把握基本国情,牢记“两个务必”,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艰苦创业、不懈奋斗,不断开辟新的发展前景。要着力培养厉行节约、勤俭办事的工作作风,精打细算,严格把关,削减一切不必要的开支,真正把有限的资金资源、财力物力用在刀刃上,用在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上;特别是要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严格控制发文数量和范围,严格控制会议数量、经费和规模,努力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自觉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培养健康生活情趣,审慎对待社会交往,带头反对铺张浪费和奢靡之风,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二)新形势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密切党群关系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完成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宏伟蓝图和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我们要按照中央要求,把自律和他律有机结合起来,以思想教育、完善制度、集中整顿、严肃纪律为抓手,督促党员干部加强理论学习,注重实践锻炼,增强党性修养,推动党的作风建设取得新的成效,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树立以人为本理念,为民谋利以情感人。目前出现党群干群关系问题,应该讲主要是“党员干部脱离了群众”,而不是“群众脱离了党员干部”。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与群众没有感情,不愿意到群众中去,不愿意围绕群众转,说到底,还是思想意识上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做群众的好朋友、贴心人。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到情为人民所系,利为人民所谋,权为人民所用。

2010 年 4 月,青海玉树发生了严重地震灾害,得知消息后,正出席金砖四国领导人会晤的胡锦涛总书记决定提前回国,他说:“目前,中国政府正在紧急组织抗震救灾斗争。在这一困难时刻,我需要尽快赶回国内,同我国人民在一起,投入抗震救灾工作。”强震下,拯危救困的关键时刻,“同人民在一起”,情为民所系。汶川大地震爆发后,年近古稀的温家宝总理不顾个人安危,第一时间飞赴余震频发的灾区一线,他一身素衣、一双球鞋,每天都与灾区群众战斗在一起。当在都江堰看见救援人员正在废墟里抢救被困的小学生,他一边流着泪一边对孩子说:“我是温家宝爷爷,孩子们一定要挺住,一定会得救。”从他看望群众时心痛而略显苍老的表情里,每个人都深刻地理解了邓小平同志那句感人至深的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种对普通百姓的骨肉至情和深沉大爱所传达的正是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的人本情怀。

一位贫困山区的村党支部书记患病生命垂危之机,全村的村民倾其所有、四处筹钱为其治病,短短的一夜之间这个只有 50 余户人家,年人均收入才 2000 多元的穷山村硬是凑齐了 6 万多元的手术费用,做手术的 9 个多小时内,守候在外的 30 多位村民寸步未离……这感人的一幕不是发生在虚构的故事中,而是发生在浙江永嘉县山坑乡后九村党支部书记郑九万身上。看完《支书为民累成病,村民全力救支书》这篇报告文学,每个人都深深地为之动容,朴实的郑九万用自己的行动唱响了一曲新时期干群关系的壮丽赞歌,诠释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彰显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力量。

其实人民群众都是非常朴实的,你对他们好,他们也一样会对你好,如果党员及党员干部都能像这些人以民为本,人民群众怎么会不拥护和支持党和党员干部呢?广大领导干部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只有这样,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才能有牢固的思想基础,才能有正确的目标方向。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是两个方面,在加强党员干部教育的同时,还应对群众进行正确引导。如今有种现象,“政策越来越好了,老百姓的意见却越来越大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老百姓对政策不理解。应把讲政策作为基层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的一项重要日常工作来抓。要及时理顺职工群众情绪,引导和教育大家,正确认识和对待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正确地统一和结合起来,把群众的积极性、注意力引导到改革和发展上来,做好维护安定团结大局的工作。要通过疏导教育,积极慎重地处理好已经出现的矛盾,稳定职工群众的情绪,避免酿成事端。决不能怕群众,怕麻烦,回避拖延,撒手不管。

2.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及时巧妙化解矛盾。当前,不少党员干部在做群众工作方面存在“本领恐慌”,影响了党群工作的有效进展。这就需要系统而有针对性地培训,根据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进行理论、政策的学习,使各级领导干部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认真思考和真正掌握做群众工作的方法、艺术和技巧,从而使党员干部有方法、有能力推进党群工作,提高化解矛盾的本领。在我们的社会当中有各种矛盾,各种冲突,比如说政治矛盾、政治冲突、意识形态矛盾、意识形态的冲突、宗教的矛盾、宗教的冲突,文化的矛盾、文化的冲突等等。对待这些社会矛盾和冲突,首先要解决的是定位问题,这直接涉及对最基本事态的判断,涉及采取的措施究竟是什么。此时,大家的定位往往有问题,过于用一种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的定位、眼光看待这些社会矛盾和冲突。在处理这些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时候,政府反应过大是一种普遍的现象。结果是,大家经常自己把自己搞得精神高度紧张,甚至自己吓唬自己。所以,如何看待问题如何定位是非常重要的。

四川发生过这样一起群体性事件,缘由是因为建一座电站占了耕地,就产生了利益的冲突,最后越来越激烈,演变成群体性事件。当时,有一家外国媒体报道,“中国发生十万农民武装暴动,死亡十几人”。这完全是造谣吗?也不完全是,没有十几万人,也有几万人。一开始当地政府觉得这是性质非常严重的政治事件,所以处理这件事情非常僵硬,矛盾不断激化。但是后来中央进行了二次处理,这个事情得到了妥善处理。第二次处理最基本的变化是什么呢?是基调变了。之前把这件事当作一个冲击政府的政治事件,后来认定是利益问题,按照补偿款的问题进行处理,有效地化解了矛盾。

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应充分运用政策和法律手段,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及时有效合理地化解矛盾,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手段。

3.探索新方式方法,切实做好为民解困。长期以来,有些地方开展群众工作,习惯于抽调人员组成各种各样的工作组,轰轰烈烈,摆花架子,搞一阵风。在新的形势下,做群众工作的难度比过去大多了,做群众工作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群众工作也出现了大量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探索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非常重要。

第一,“融入”。毛泽东曾指出,“要做群众工作,就要接近群众、面向群众”。但当前部分党员干部不敢、不善甚至不愿、不想与群众打交道,党群之间、干群之间的时空距离越拉越大,与群众的心理距离也越来越远。有群众说,“五六十年代同吃住,摸得到脚;七八十年代上广播,听得到声;九十年代坐小车,看得到烟;现在只能在电视上瞧到影”。这种距离不是群众拉开的,而是部分党员干部坐在“机关衙门”、疲于“文山会海”、忙于“迎来送往”造成的。在群众心里,一些干部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而“群众”也往往成为部分干部在车窗里看到、讲话里念到、汇报里提到的概念。要拉近距离、消除“隔膜”,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党员干部沉下去,走进基层、走进社区,与群众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把机关干部赶出“衙门”,推向田间地头、村社农户,在田坎上、在饭桌旁、在院坝里,以话家常的方式,把党的富民政策、和谐思想与群众的“衣食住行用”、“油盐酱醋茶”有机联系起来,深入浅出,把抽象的理论转变为形象的生活,使广大农民群众致富思源,和谐相处。

第二,“送到”。群众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应该把“情”字放在重要位置,以情动人、以情化人;必须重视“社会情感”,让其成为调和社会关系的“润滑剂”,避免演变成为激化社会矛盾的“催化剂”。为党员干部与群众“亲密接触”搭建平台,使党员干部放下架子,走进基层,融入群众,成为群众中的一员。党员干部利用节假日,到困难群众家里开展慰问;农忙季节,与农民群众一起到田地里劳作;平常时间,与结对群众互通电话了解情况、表达问候;集中活动期间,吃住在结对农户家里,一起参加农业生产,一起开展文化体育活动。近距离了解群众衣食住行、感受群众喜怒哀乐、多了真心真情的感动,少了程序化、公式化的冷漠,达到干群之间,血浓于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第三,“兑现”。近年来发生的贵州瓮安、湖北石首等颇具影响力的群体性事件,群众宁愿相信网络传言甚至谣言,也听不进党委政府的真实解释说明,使小问题酿成大矛盾、个体事件放大为公共事件,明显表现出群众对当地党委政府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的根源在于,有一些地方,党委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政策常常成为“空头文件”,为民解难事的承诺往往只是“空头支票”,让老百姓感到失望。取信于民的关键在于,答应群众的事,要件件有回音、事事得落实;做出的承诺,要逐一“兑现”,不能让群众的合理诉求“落空”、热切期盼“延期”。机关干部带着政策、带着任务、带着感情,深入基层、接触群众,了解群众所想所盼、所忧所怨、所急所求,从项目支持、资金帮扶等方面,兑现自己的承诺,帮助解决出行、饮水、治病、就业等切身利益问题,有助于干群关系的凝聚。

第四,“服务”。有群众反映,“现在少数富人致富了,少数穷人政府关怀了,大多数人被遗忘了”。对于政府的公共服务,很多群众认为没有落到自己身上,感觉不具体、很缥渺。通过走改转活动,把服务送到百姓身边、送到群众家门口,让群众感受到、享受到无处不在、触手可及的公共服务。这样,群众就会相信党、拥护党。

第五,“互动”。有群众反映,“高楼大厦越盖越多,但我住不着;高速公路越修越多,但我用不上;明天的事说得越来越好,但我够不到”。毛泽东说,“要联系群众,就要按照群众的需要和自愿”。如何让我们的工作在更大程度上得到老百姓的广泛认可?答案就是必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让群众感受到发展有我参与,从而实现党群、干群“双向互动”,增强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及对党的政策的认同感。让老百姓感到在发展的每一步中,都有自己的想法被尊重、建议被采纳,也从中看到了变化、享受到了幸福,在共同参与中形成了共建美好家园的强大合力。

4.建立服务长效机制,让群众工作制度化。要将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化,这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保障。密切联系群众是对党员干部的起码要求,理应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但人总是有惰性,如果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党员干部的“自觉”上是靠不住的,必须依靠制度的力量,促进党员干部持之以恒地联系群众、为民服务。一是要将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工作形成常态。比如,“走转改”、“三项制度”等,应该固定下来。二是要立足发展实际和群众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机制。比如,建立干群对话机制,给群众说话的机会和途径。三是要加强监督。确保制度能够长期坚持、有效落实。有制度作为标尺,并坚持严格“打表”,党员干部就会有压力、有动力,群众也有监督的依据、衡量的标杆,就能有效解决“运动式”的工作方法,畅通群众的诉求渠道,实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让党群干群关系“保鲜”。

2009 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书记沈浩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六载村干部,任劳任怨践行宗旨,书写为民情;两按手印,情真意切挽留亲人,血祭好公仆。”沈浩用人格与生命感动了中国,小岗村民则用红手印为沈浩刻下碑文,他们共同谱写了一曲新时期党群关系的动人传奇。 8zKO7qPjK0Whn7WmmQvNivNbZIVZXW44JQpmLRguerhTy3bJGCOoR/DD4fmw+TC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