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研究课标,践行课标

王 岱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是从2014年启动的,我有幸参与了课标修订的整个过程。此次课标的修订是在高中语文课标实验版全面施行的10年后进行的,最初修订的目标和要求是在实验课标的基础上大方向不变,只做一些调整。但是实际上,课标最终修改还是较大的:凝炼了语文核心素养;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特点;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人才培养要求;优化内容结构,提出了语文学习任务群。

面对这些变化,作为一线中学语文教师,我想应在以下方面做好准备:

一、认清形势,做好心理准备

进入21世纪,世界变化巨大。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信息和信息机器成了一切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甚至参与了人类的认识活动,改变了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这也就必然地会改变人类的学习方式。教育培养的应是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公民,而人怎样学习知识,决定了将来怎样运用知识以及成人后怎样参与社会生活和改造世界的方式。所以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将直接影响学习者的未来发展及社会的发展。现在全世界都在寻求新的育人模式,来应对这个“知识爆炸”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这也是这次课标修订提出核心素养的背景之一。过去的“以知识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都不足以应对变化的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要以积极的心态重新思考语文教育的发展,认识语文学科培养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增强学习、理解、钻研与践行的责任与担当,积极参与到语文课程的改革之中。

二、研究课标,做好专业准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两个重要的精神:“语文核心素养”和“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原则的任务群”。这是我们语文教师最应重视的两个问题。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为了更好地落实语文核心素养,语文课程围绕着语文核心素养设计了18个学习任务群。这18个任务群无不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们是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了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

任务群不单纯是一种学习内容的组合方式,而是融合语文课程诸要素、落实语言实践活动的载体,有益于加固实践取向的语文课程链条。为了帮助老师们理解任务群的教学实施,我不揣冒昧地用我的一个教学案例来加以说明。

笔者曾在2010年为高二的学生设计了一个“穿越时空的声音”的专题。当时我在山东省实验中学任教,用的是“鲁人版”教材,其中必修五有一篇选文是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此文是一篇著名的演讲,为了让学生们掌握演讲稿的写作并学会演讲,我以此文为中心精选一组文章并设计了一组语文活动。此专题的写作活动既包括片断写作,也包括文章写作。文章写作主要设计了书信和演讲。在写作中注意了情境的创设和写作读者意识的培养。设计这个专题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一组以演讲稿为主的文章,学习演讲稿的写作,明了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度,真声音、正义声音的可贵,感受人类文明进步的艰难和力量,体会公民写作。今天对照新课标,我想它基本上可以算作“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教学案例。

下面我把此专题教学实施的过程简单地呈现如下:

课时:共9课时

第一、二课时

阅读:《独立宣言》《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牢记勿忘》

思考:结合以上文章请列出马丁·路德·金发表《我有一个梦想》演讲的背景和依据。

第三课时

阅读:《寄自伯明翰监狱的信》《受苦与信仰》

思考:1.在《寄自伯明翰监狱的信》中,马丁·路德·金从哪几个方面劝说要求他取消示威运动,转而依靠谈判和法院解决问题的教会人士的?采用了哪些劝说技巧?

2.如果你是其中一位教会人士,你读了马丁·路德·金的信会有什么想法?结合这两篇文章请给他写一封回信吧。在写信时一定要时刻想着你的写作对象,或赞同或反对对方的观点,都应该推心置腹;也要清楚写作者自己的身份。

第四、五课时

阅读:《葛底斯堡演说》(亚伯拉罕·林肯)、《关于小马丁·路德·金之死》(罗伯特·F.肯尼迪)、《在霍华德大学的演说》(林顿·B.约翰逊)、《胜选之夜》(巴拉克·奥巴马)

思考:

1.《葛底斯堡演说》是林肯总统为葛底斯堡战役的阵亡将士墓举行落成仪式发表的演讲;《关于小马丁·路德·金之死》是正在竞选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罗伯特·F.肯尼迪,在马丁·路德·金被刺当天发表的演说。两位演讲者是如何用语言来安慰和治愈听众心灵的?他们的演讲在用词、情感和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2.三个月后,1964年6月4日罗伯特·F.肯尼迪庆祝在加州初选中旗开得胜。那天晚上他在洛杉矶向他的拥护者们演说时,被一名心怀怨恨的巴勒斯坦移民刺杀。设想当嫌疑人已被抓获,你作为一位目击者,要站出来发表一个简短的演讲,你会怎样控制现场的情绪?安抚现场的听众?

3.《在霍华德大学的演说》是约翰·F.肯尼迪总统遇刺后,林顿·B.约翰逊任总统在霍华德大学做的就职演说,正是在两任总统的努力下,国会通过了一项重要的民权法令、联邦援助教育计划、反贫困方案以及联邦保护选举权的规定;《胜选之夜》是奥巴马总统在胜选之夜发表的演说。奥巴马是美国的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在这篇演说中回顾了美国黑人争取平等的民权运动。两位总统的演讲重点各是什么?为什么不同?他们是用哪些演讲方法达成目的的?

第六课时

讲读《我有一个梦想》

布置演讲词的写作:17岁的胡适写下了《论中国的政府》;青年的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我们这些21世纪行将18岁的公民,不能成天只配“粪土”《五三》和《优化》(这两本为学生的教辅资料),而要关注现实。这周的作业,请同学们仿照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写一篇以现代公民身份面向公众的演讲词《我也有一个梦想》,下周举行演讲比赛。

第七课时

一、以小组为单位对照修改清单进行修改,使文章更加完善。

修改清单:

(1)有没有明确提出自己的梦想?并围绕梦想去展开?

(2)情感是否真实?

(3)逻辑是否清晰?

(4)是否站在听众的角度选择合适的语气和语调?

(5)有没有与文章一贯的语调存在冲突的地方?

(6)表达主旨的句子是否反复出现?

(7)有没有运用能增强鼓动性的修辞,比如呼告、比喻、排比、反问等?

(8)导入和结论部分有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9)有没有地方需要增加过渡段、过渡句?

二、推选出本小组的参赛选手。

第八、九课时

“我也有一个梦想”演讲比赛

同学、教师进行点评

我们不妨分析一下这个案例:案例采用了群文阅读的形式,将10篇文章分为三组,整合在此专题中。第一组文章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马丁·路德·金发表《我有一个梦想》演讲的背景和依据,这是为学生学习本专题搭设的一个支架。3篇文章可说篇篇是经典,但它在本专题中的支架地位,决定了课时的安排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要在2课时中,自读3篇文章。

第二组由2篇文章组成,这2篇文章的学习是指向本专题的书信写作任务的。《受苦与信仰》一文也是为了让学生理解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根源,为学习《我有一个梦想》奠定基础。在学习书信的写作中,强调了交际写作中的劝说技巧和读者意识。

第三组中的4篇文章都是经典的演讲词,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第1组比较,是让学生明白演讲在用词、情感和方法上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第2组比较,是让学生明白演讲因目的不同对同一素材的处理也是不同的,以及好的演讲方法是达成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两组比较阅读深入到演讲词的内部结构。在这组文章的学习中,又创设了一项文章片断的写作活动,这项表达交流活动的情境性强,对象、场合、目的都很明确。《关于小马丁·路德·金之死》为学生提供了范本,将读写结合起来了。

前面三组文章的阅读为学生重点学习《我有一个梦想》及演讲词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学习《我有一个梦想》,明晰演讲需要真情,演讲无需作秀;谁顺应时代,谁代表大众的心声,谁就是讲坛上的主宰者。“穿越时空的声音”都是危急关头,想民所想,讲民所不敢讲,为推动社会的进步、人类的进步而发出的最强音。最后设计了一项演讲词《我也有一个梦想》的写作与演讲活动,并为学生提供修改支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修改。

这个专题是由一组任务组成的,它整合了学习内容、学习情境与学习方式,整个专题有着精心的设计,所有的设计都是围绕着“穿越时空的声音”——实用类文本的阅读和交流这一任务展开,也是在“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主题的统领下进行的。这不同于传统的单篇教学或过去的单元教学,在我看来它更趋近于我们今天课标要求的任务群的专题教学;它是以学生的自主阅读、探究和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这也符合了今天任务群教学的要求。

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势必会引起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一线教师应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好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和组织;根据学生的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参与的学习情境。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跨越古今中外,联通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世界,运用优质的素材和范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另外,应注重课程的整合,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中做到以下几点:

1.增强整合能力

学习任务群所要求的教学,不能像以往一样,一篇篇割裂开独立地去教学,而是要用任务群的整体目标统摄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高整合能力。整合包括内容的整合、情境的整合、方法的整合、目标的整合和素养的整合等。

在整合中我们要恰当处理各个文本在专题教学中的地位:哪些精读,哪些略读,哪些只是提供支架大致了解即可,这些都应由整个专题的目标决定。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它不是将经典文本和知识当成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学习经典文本,但不以文本为纲;学习知识,但不求知识的系统与完备。以核心素养为纲的教学设计重点在于创设真实的情境、真实的任务,引发学生的真实的学习和思考,引导学生一步步达成专题的目标,以趋近任务群的学习目标,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任何现成的课程资源也不可能代替我们一线教师创造性的劳动,任何高品质的教学都离不开我们一线教师根据学情以及我们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的再选择与创造。这也就是课标所要求的“提高课程开发与设计的能力,实现教师与课程同步发展”。

2.要有任务意识

在教学设计时,要善于将抽象的学习内容转化为有真实意义和目标的学习任务,这是实现任务群教学价值的关键。通过创设情境,激活学科知识,激活学生的认知需要和情感;提出从真实的情境中提炼的任务,在完成任务中进行学习。在教学中为学生所规划设计的一系列任务,应是具体的、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通过这些具体任务,分解整个专题的难度,形成任务梯度,为学生完成整个专题的学习提供支撑。

笔者在为学生设计“陶渊明专题”的学习时,将它分为三个小的专题:专题一读其诗文,想见其为人;专题二,读众人眼中的陶渊明,思考其为人;专题三,读评论家笔下的陶渊明,探究读人读诗之方法。每个小专题又有不同梯度的任务,最终都为整个专题的总任务做准备:(任选一题,不少于1500字)

(1)探究陶渊明诗文的艺术境界,并重点探讨其诗文是如何体现个体生命的觉醒、人格的独立及中国传统士人风骨的。

(2)从整个社会背景去思考陶渊明的生活方式并对其评价,写出自己的独立思考,班级交流。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出与陶渊明有着相似精神图谱的历史人物,以此做独立的探究,并写出论文。

3.要有统筹能力

我们在教学时,也要注意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不是截然分割的,而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同时也要恰当地处理好任务群之间的关系,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使其互相渗透、互相支撑,共同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指向育人目标。

例如陶渊明专题,专题一,“读其诗文,想见其为人”,其中一项任务就是: 在《归去来兮辞》中有“违己交病”“世与我而相违”,陶诗中有很多“违”字,请找出 3例,对这个字做一点探究。看看陶渊明为何对此字“情有独钟”。

专题二,“读众人眼中的陶渊明,思考其为人”,有这样两项任务:

(1)请同学们读“ 大家眼中的陶渊明”(其中有朱光潜先生和鲁迅先生的评论 ):

朱光潜先生论及艺术境界时说:“这种境界在中国诗里不多见。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不免有些象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样子。陶潜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鲁迅说:“自己放出眼光看过较多的作品,就知道历来的伟大的作者,是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的。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

朱光潜与鲁迅对陶渊明的评论不同,你是怎样看的,请结合你对陶渊明诗文的阅读写出你的思考。

(2)读陶渊明的《乞食》和下列文段并思考问题

书渊明《乞食》诗后

“渊明得一食,至欲以冥(死)谢主人,此大类丐者口颊也。哀哉!哀哉!非独余哀之,举世莫不哀之。饥寒常在身前,声名常在身后,二者不相待(容),此士之所以穷也。”

——苏轼《苏东坡合集》

王维曾对陶渊明归田的行为大加责难:“近有陶潜,不肯把板屈腰见督邮,解印绶弃官去。后贫,《乞食》诗云‘叩门拙言辞’,是屡乞而惭也。尝一见督邮,安食公田数顷。一惭之不忍,而终生惭乎?此亦……忘大守小,不鞭其后之累也。”

——《与魏居士书》

陶渊明当初不愿意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人”折一次腰,弃了官,以至于晚年因饥饿,屡次忍惭行乞。同一个行为,在苏轼那里得到了哀怜和理解,在王维那里却遭到了非议和责难,你怎么看这个问题?请谈谈你的看法。

这些任务都是在学生对语言咀嚼鉴赏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去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进而传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不仅指向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指向了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

4.要有放手意识

课标在“课程性质”部分,重点强调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应是对语文学科的定性。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基本途径也应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而这种实践一定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语言文字运用实践。

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点上,课标是以一贯之的,2003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也曾强调“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这次修订版中更是在“教学建议”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要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要求。

任务群的教学形式,会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状况。教师要做智慧型教师,该放手时就要敢于放手,给学生充分自学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能力和特长,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自己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学会自我监控和学习管理,探索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发展个性,增强思维能力,形成理解、应用的系统。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当前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之一,应是促进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向。所有的教学构成要素都应当为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设计、统合、调整。教师应时刻提醒自己要由原来的知识传播者转变成学习的计划者和组织者,学习方向、指导和资源的提供者,语言和与语言相关行为的示范者,为学习者提供恰当反馈的评估者和记录者。

研究课标、践行课标,教育改革永远在路上!

(原载于《语文学习》2018年第3期) VSjQJDZmDs0nXHu2tvHMFvJsYzP/l8dZliWOcD7SLhDar8sUg+wjEruBW0QZd6X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