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对普通高中开放性作业的设计研究

姚 强

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部分,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反馈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的设计和运用是影响教学实效的关键所在。因此,选择作业这一环节开展研究,就找到了课题研究与教学实效之间的一个合适的“契入点”。

一、问题作业之殇

2011年5月,针对高中生的学习情况,我校组织抽样对高一、高二年级600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600份,收回600份。其中有几个和作业有关的问题调查结果摘录如下:

1.你最喜欢教学的哪个环节?()

A.预习

B.上课

C.复习

D.作业

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是积极的,喜欢上课,但是作业成为最不受欢迎的环节。

2.你为什么要做作业?()

A.感兴趣

B.学习需要

C.老师要求

D.家长要求。

被调查的人中,对作业感兴趣的学生不到五分之一,大多数学生属于被动地去做作业。

3.你每天要花多少时间做作业?()

A.少于90分钟

B.90—180分钟

C.180分钟以上。

有不到35%的学生能在3个小时内完成作业,大部分学生需要在自习之外加班加点,甚至有些同学晚上在宿舍挑灯做题。

4.你每天所做的作业题主要来自于?()

A.课本

B.同步训练

C.高考题

D.老师设计的习题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作业大多是直接从《课本》《同步训练》上选择的,成题居多,缺少适应性和灵活性。

调查结果显示:作业这一教学环节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我们把这样的作业称为“问题作业”。问题作业已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了教学进步的阻碍。

1.问题作业的主要问题是量大面窄,狭隘封闭,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学生每天所做的大量作业主要是纸面作业,形式单一,内容重复,缺乏探究。作业量大,就造成学困生做不完,学优生疲于应付的局面,结果是所有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和重新建构,更没有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作业面窄,老师布置作业较少综合性的考虑,局限于解决当前的问题,学生通过这样的作业习得的知识点分散孤立,缺乏系统联系,不能灵活应用,只能跟着教师的指挥棒前进,这样就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问题作业的另一突出特点内容枯燥僵化,影响了学习兴趣。

不少教师仅仅把作业当作“教”的强化,作业形式、手段、技术日趋单一,注重作业程式规范统一,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内容枯燥,日趋封闭僵化,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不考虑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没有兴趣的强化劳动,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奴隶”,对作业望而生畏。作业成了学生的“包袱”,学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由此产生了很大的厌学情绪,抄袭作业和不做作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教师批改负担也越来越重,师生苦不堪言。

既然这种作业方式已经成为教学的桎梏,为什么在学校里仍是大行其道呢?我们对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相当一部分领导和教师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水多了就能泡倒墙”,大量的作业练习有利于学生熟练地掌握知识,能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当然也有利于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事实果真如此吗?近年来学校里出现的两个现象引起了我们的反思:

1.“状元”非第一名现象:近几年,我校在高考中拔得头筹的学生几乎都不是平时最优秀的学生。有几个学生在平时的测试中总是一骑绝尘、遥遥领先,别人不能望其项背,甚至老师们都认为非清华北大莫属,然而这些学生高考时像中了魔咒,发挥一律失常……刨除心理,环境等因素之外,单从平时的作业和测试环节来考虑,是否说明我们平时的作业或测试在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有欠缺呢?

2.严师“栽”高考现象: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学校里有几个班主任是以“严师”出名的,布置的作业没有学生敢完不成,平时的教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平均分有时比别人高出十多分,然而高考成绩出来之后,上线人数总是和平时的测试不相匹配,甚至远远低于平均数……如果也只从作业这个环节去分析这一现象,会不会是因为该老师过于强势,导致学生所学偏科呢?做的作业越多,掌握知识就越熟练,成绩就越高。但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各科老师都很强势,学生能承受吗?用大量重复性作业提高学生成绩,对某个老师来说是条成功的捷径,对一个班级教师组来讲却是灾难,而且长此以往会让老师产生惰性和依赖性,不愿在提高课堂效率上下功夫,“课上不够课下补,学生受累两头堵”,降低了课堂效率,挤占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影响了教师的专业提升。

二、问题作业之“变”

经过认真研究,我们由数学组牵头,成立了跨学科的课题研究小组,决定把作业的改革作为一个独立的课题进行重点突破。要改变问题作业带来的不良影响,就要对传统的作业布置环节进行全面的改变,首要的问题是提质减负:提质就是提高作业质量,打破封闭和僵化;减负就是减少作业数量,降低学生负担。在新课程理念下,作业应当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应当成为“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创造新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经过精心设计的作业才能真正体现其重要价值。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树立新型的作业观,要从学生学会学习的角度设计作业,引导学生巩固每节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在内容上要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使学生解答问题时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作业的答案要有一定的迁移性、开放性甚至不确定性;在容量上要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既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尽可能发挥学生的潜能。对学有余力或有特别兴趣的学生可以设计不同形式的作业。在形式上,要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教师可设计不同类型的作业(如巩固性作业、能力性作业、综合性作业),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在评判上,要重视过程性和激励性,教师可以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作业评判的过程中来。在评判结果上,要尽量使用激励语言,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用新课程理念进行作业设计,是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相对于封闭、僵化、重复的问题作业,我们课题组确定了在普通高中实施开放性作业的方案,所谓开放性作业,是指以知识的理解、掌握、应用为目的的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作业,这类作业灵活性强,条件较为开放,结果不唯一,具有一定的自主性、选择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开放性作业能够摒弃目前课外作业中的种种弊端。它主张主体的参与,空间的开放,形式的多样,层次的多元,做到因人而异与因材施作业的有机结合。对于学生而言,通过开放性作业的设计,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实践能力和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进行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广阔平台;对于教师而言,通过开放性作业的设计,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教师在进行学生作业设计的同时,需要学习钻研、需要交流共进,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团队合作力量,提升全体教师的业务水平,培养一批教科研骨干。

三、作业改革之路

从搜集查阅的文献资料来看,开放性作业并不是新鲜事物。但是目前推行开放性作业的学校以小学、初中居多,而普通高中开展这项研究的学校少之又少,文献资料相当于零。我们分析这可能是由于普通高中教学任务紧,教材内容难,课余时间少,升学压力大等原因,使得学校领导和老师认为实施开放性作业在时间、设计和评价上不好把握,风险太大。毕竟高考成绩是衡量高中办学最重要的指标,一旦失败,后果不可想象!所以,我们课题组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原有的作业实施方案的基础上谨慎地做“加法”和“减法”,逐步变问题作业的封闭僵化为开放作业的灵活高效。首先我们综合各种研究结论,梳理出开放性作业的设计与实践应坚持的7条原则:

开放性原则:引导作业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实际的拓展以及与社会生活、学科前沿知识、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渗透。

创新性原则:作业的功能不只是巩固所学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应该对成题进行再加工,让作业富有挑战性。

主体性原则:强调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的意识,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调动自主参与的积极情感,引导进行深入探索。

主题性原则:强调开放但绝非漫无边际,要求开放必须要围绕有意义的主题进行设计,努力使每一次作业都能够发挥其教育意义。

实践性原则:强调积极变革单纯的书面性作业形式,倡导观察、实验、动手操作、搜集、调查等新的作业方式。鼓励学生以实物、图片、调查统计表、实验报告等形式完成作业,展示成果。

合作性原则:努力改变仅凭个人之力的定势,让学生感受集体的力量和合作的价值。

成功性原则:努力把每一次作业变成体验成功的机会,使作业成为展示学生的成果、感受自己进步的重要途径。

在以上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我校教学实际,从作业布置的三个环节采取开放性的设计:作业时间开放、作业内容开放、作业批阅开放。

作业时间开放:改变过去作业统一布置的模式,开放作业布置的时间段。把作业的功能和要求进行细化。预习作业布置在新课学习之前,以导学案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呈现一幅导学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业难度要求以简单题目为主,做作业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目标是让每一个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新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确自己学习的方向。当堂测试作业布置在下课前的5至10分钟,主要功能是巩固当堂所学知识。课后作业包括巩固性练习和能力性作业,布置在课后,做作业时间控制在半个小时以内,要求题目由易到难,针对性强,富有层次性,布置时间在新课上完之后,便于复习巩固新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衔接作业包括学科内部章节知识点的衔接或跨学科的衔接,题目综合,难度较大,不给学生限定具体完成时间,一般完成作业的时间是一周。实践作业或创新作业需要搜集材料,实地考察,动手实验,因此尽量在假期完成,题目的设计既要联系生活实际富有趣味性,又能应用所学知识充满挑战性。比如:地理学科设计的测量学校的经纬度,数学学科设计的测量学校礼堂的高度,生物学科设计的牛奶与三聚氰胺问题检测,物理学科设计的太阳能小汽车制作等作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探究能力与合作能力。除去必要的作息时间之外,高中生每天的课余学习时间大约在4小时左右,各科布置当天必须完成的作业用时总和不得超过2个半小时,留给学生1个半小时时间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建构或拓展。

作业内容开放:针对学生能力层次的不同,我们给学生布置分层作业,把作业分为常规作业和特色作业。常规性作业包括巩固性作业和综合性作业,特色作业包括创新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

1.巩固性作业:这种作业是老师根据当天所教内容,优选教材或教辅中的针对练习,以基础题为主设计的书面作业或背诵作业,要求学生全体都做,当天做完上交,教师及时批阅。各备课组布置的作业至少提前一天上交年级备案,年级统一调控做作业时间,每天不超过四科作业,每学科作业时间原则上不超过半个小时。

2.综合性作业:学生使用的教材都是分章节进行教学的,各章节之间相对孤立,通过布置综合作业把这些散落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对学生形成综合运用的能力很有必要。老师在设计这种作业时应密切联系高考,适当地把高考题渗透到各个章节的学习中来。综合性作业的难度较大,费时较长,各学科每天布置一个典型的综合作业题,我们要求教师把一周的综合性作业提前布置下去,不统一学生的上交时间,学生自愿选择做题的数量,每做完两个题可自行找老师批阅,周末老师统一讲评。讲评完毕后再把没上交的作业收齐批阅。

3.创新性作业:教材、教辅中的习题、高考题都是成题,简单重复的作业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我们要求教师自己设计问题,给学生布置适当的创新作业。教师自己编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放题目的条件,让学生学会选择;开放题目的结论,让学生学会讨论;适当布置学科知识交叉的作业,让学生形成综合应用的能力。我们还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作业,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创新性作业每学科每周不超过一个,学生选做,教师面批。

先模仿,后创新,是语文学科运作比较成熟的一种写创新周记的形式,比如根据《听听那冷雨》,学生从自己喜欢的角度去模仿,有的运用了长短句,有的运用了叠词,还有的用到了化用诗句,可谓收获颇丰。

下面是学生的两篇片段描写,虽拙嫩,却显示出了他们的用心。

落花——说到风景,就不得不提一提这落花了。要说落花,还要数故乡的落花最有风情韵味了。故乡的落花清淡悠扬,却很少引人入目。“朝踏落花相伴出,暮随飞鸟一时还”便是一种意境了。空中飘零的花朵大都是红色的,红彤彤的,像火,像霞,却又什么也不像了。最妙是在傍晚,弯月也好,满月也罢,清晰明朗地挂在枝头。这时,如有一份落花,便觉得如虎添翼、画龙点睛了吧!“多情只为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说的大概就是这番景象了!偶然间头顶飞过一只鸟,便会想象成白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禁不住希望自己也能化作那只白鹭,体验落花的情趣了呢!文人笔下的落花在故乡都能找到,“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深院闭,小庭空,落花香露红”。好似这么一场凄美的梦,繁多的落花如天使,如仙子,在空中翩翩起舞,即使落到地上,也不忘大地的恩惠,“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初冬,寒意袭人。雨来了,是凉的,打在那一枝独秀的花上;霜下了,附在那孤傲的花瓣上。凉秋里,只有菊淡然脱俗的绽放,脱离万般红紫斗芳菲,于秋里一枝独秀。在秋天,只有菊最美。纵然孤傲高雅,却也抵不住那浓浓的寒意。那凉雨打在怒放的花上,卷曲的,纤细的花瓣禁不住雨水的力量,夹杂着雨水倏地从枝上落下,不再悠然的飘,不再悄然的落,和着水,“叭”得落在地上,似乎轻敲琴键的声音一般,也像轻盈跳跃的鼓点。那是脆弱的花瓣禁不住打,那余有的依偎在花柄上,秋风一来,瑟瑟其叶。花儿始终是娇弱的。怎奈的初冬的料峭寒意?怎奈得长久的怒放?明日再看,已铺满金黄一片。看得出花瓣经过了蹂躏,才极不情愿的落在地上——它瓣上的痕迹传达出的信息。菊也落了。以后再也没有,至少是今年再也不能品味“风从花里过来香”的情趣。此时,落的不是花,是秋天。

4.实践性作业: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如何解决只重纸面作业,不重实践作业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我们加强对各学科研究性学习作业的要求,通过研究性学习作业,让学生经历调查、测量、实验、制作实物和课件等研究方法,鼓励学生合作,形成实践能力。

在讲新目标Unit 7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Go for it八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时之前,乍一看,这课时很简单没什么可预习的,不就是香蕉奶昔的制作过程吗?但王老师不这样认为,如果在课堂上大讲奶昔的制作过程,则会转移学生对英语的注意力,一堂课下来,哪里还有英语的味道。王老师利用自习课的时间跟同学们一起简单了解了奶昔的制作过程,让他们知道制作奶昔所需材料的英文名称(banana,knife,ice cream,blender,etc.),回家准备制作奶昔所需要的材料,也可以尝试自己先做一遍。第二天上课,大家把所需要的材料都带来了,还带了许多其他的水果,正好也复习巩固了水果的名称。然后分组试验,由已做成功的同学任组长,并担任解说员和指导员,一会儿他们就做出了可口的奶昔。最先制作出的那组的一个同学,由于好奇心,端起杯来就喝,合作者马上提出抗议:“老师还没品尝呢,你先喝上了。”说得这个同学很难为情,王老师听了之后感触颇深,不失时机地用英语说:“Never mind.He is so excited.”最后同学们都喝上了自己亲手制作的奶昔,课也到了高潮。这样课前做过的同学,知识得到了巩固;没做过的同学既品尝了奶昔的美味又学到了新知识。全体同学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本课的知识点,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这一次预习作业和课堂情景在学生的一生中将回味无穷。我们要求每学科一学期至少布置一个实践作业,在每学期开展的校园科技文化节中进行集中展评。

作业批阅开放:因为作业时间和作业内容的开放,所以对作业的批阅也采取了开放的灵活多样的模式。形成“教师批阅-学生自批-学生互批”相结合,“作业面批”与“问题诊断”“个别辅导”相结合的作业批阅模式,作业的评价采取“百分制”与“能力层级制”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根据不同学科的考试能力要求,对学生各方面能力进行综合评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提高。学校定期组织开展作业批阅点评活动,以检查督促教师的改革落实情况。

我们对平时的测试也进行了调整,考试适当采用“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的形式,以识记和理解为主的内容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采用闭卷方式,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些能力层次较高的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题目,则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允许学生开卷完成,并可以同其他学生甚至和老师进行交流。考试题目的设计也应有层次性,基础性题目面向全体学生,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题目要求有学有余力的同学自愿选择完成。笔试以外,也可以把语言表达、实验操作、论文写作、调查报告等实践性的活动列入考试范畴,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在评价方面,利用分百分制和等级制相结合的方式对考试进行阶段性评价,利用学分制对考试进行终结性评价。

四、作业开放之效

经过两年的探索实践,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1.作业“超市”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性和自主性等指标均有明显的提高。

开放式作业题型多样,层次不一,可选择性强,克服了传统作业的千篇一律。可让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余地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如同“超市”一样满足了不同程度的学生需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胜心,使他们主动探索,愉快体验,各尽其思,各展所能,从而提高了作业质量,大面积减少了作业抄袭和完不成作业现象。

2.创新作业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创新作业的开设,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近几年年高考我校名牌大学上线人数不断攀升。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一大批热爱科技创新的学生,三年来学生共成功申报了国家专利600余项;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中出现的新教材知识衔接和时间顺序衔接不当问题,我们从2009年专门开设了衔接教学的校本课程,现已开发出《新生学习指导手册》《中学物理学中的数学问题》及《中学生物学中的数学问题》等校本课程,有效地解决了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衔接问题,为学生的学习扫除了障碍;开放式作业的内容富有情趣性、挑战性、价值性,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什么,怎么做,自主权完全掌握在学生手中,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新舞台,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作业的局面。

3.让学生在开放性作业中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交往和合作能力是实践创新的主要因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种素质。而开放式作业打破了作业内容和作业形式的封闭性,突破了单纯注重知识和智力的局限,不拘泥于教材,而是根据教材拓展延伸,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注重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有效合作,较好地清除了学生对作业的枯燥感、厌烦感,让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使学生懂得合作才能生存,合作才能发展,合作才能把事办好。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封闭僵化,抱残守缺的教育思想是跟不上发展潮流的,开放创新才是时代的主旋律,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留给教育工作者一个永恒的课题。我们所做的作业开放的研究与实践,仅仅是普通高中推行素质教育,深化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点,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仍需进一步的探索和优化。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的个性得以飞扬,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创新设计都大有文章可做,值得每一位老师去探索,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每一个中国人应有的贡献。

(本文刊于2014年2月《当代教育科学》,收入本书时略做修改) Wojwxfr/N1+FWtPVYUUQ+NgK4FyCitz8molE6O8SRBH+uk+h4Q51XzaSq6fPXHw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