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宇宙生成论
——王安石的元气说

在前面的几节中,笔者阐述了王安石的道论思想,指出道有不同层次的含义,其中之一就是道具有本体论的最高范畴的含义,即道本体。在这一节里,我主要阐述王安石哲学体系中的宇宙生成论思想。在前面笔者论述到,道是有体有用的,道本体在其作为本体的同时,也要将其本体体现于可见的用之中,即道要将它自身显现在现实的物质之中。这样,从本体论就过渡到宇宙生成论。王安石的宇宙生成论具体表现为从元气到冲气再到五行的一个完成过程。可见,属于物质范畴的元气还是落在了体用论之用这个范围。元气与本体之道比起来还是属于用、末,所以世界的起源问题不能从元气上来寻绎,只能从道本体上来确定。王安石的道是“无”,是“无形无象”者。所以从根源上讲,如果要评判王安石的哲学思想的属性,我以为不能说它是唯物主义的。但是王安石的元气说又有唯物主义的因素,因为毕竟万物都导源于元气。一些论者得出王安石的元气说是唯物主义思想是基于王安石元气为本的思想做出的,但是王安石不曾有这种思想。之所以得出这种结论主要是对王安石的体用范畴多层次运用的误解而造成的,而这正是王安石为学的一个特性。

一、道、元气与冲气

王安石说:“道有体有用,体者,元气之不动;用者,冲气运行于天地之间。” 道有体有用,王安石在这里说元气是道之体,冲气是道之用是对本体论中体用范畴的借用。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对体用范畴的分析中已经做了交代,即王安石不只是在本体论上使用体用这对范畴,而且将其借用到其他的领域,其目的是为了使得具有相似关系的概念得到更好的阐释,即在已知熟悉的体用范畴上去理解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

从道本体的角度来说,在现实层面上的元气与冲气都是道之用,但是王安石依然用体用这对范畴来看待元气与冲气的关系。由此,引起了众多解释者的误解,以为王安石的道本体是元气说,王安石是从唯物主义立场来阐述这一问题的。如马振铎先生认为:“……‘气’是王安石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重要概念。王安石在其重要著作《洪范传》、《周官新义》和其他诗文中,多次肯定‘气’是万物的本源。如他说:‘万物一气也’(《周官新义》卷十)在王安石看来,‘气’是天地万物的基础,而‘气’则是物质。……一元气——道之本体” 很显然,这是将王安石的元气看作本体论意义的本体而将王安石的哲学思想定性为唯物主义。

但是我们看到王安石用体用来阐述元气和冲气的关系不是以道本体是元气,冲气是用来看待的;而是与冲气比较而言,元气更为根本,冲气更具有用和运动的特点。因此,大多数研究者根据王安石的元气说而将王安石的道本体划入唯物主义阵营是对王安石使用体用这对概念的误解。王安石对原有概念的使用总是与众不同,这足以体现王安石的思想和为学的特性:即不是按照概念的原有固定的意思而使用这个概念,而是将这个概念的外延进行了引申。

这种用法与理学家例如张载、二程对体用这对范畴在其通常意义的用法上有了很大的不同。张载“太虚之气及其属性为宇宙本体,以万事万物为本体的表现和作用,二者是实体和现象的关系”,“但张载不仅以实体(气)为本体,而且以实体的属性,即性与神为本体” 。“二程所谓的‘体’,并不是实体,而是潜在的本质存在或全体,‘用’则是具体存在及其表现过程。” 张载与二程基本上是遵循着体用范畴的基本意义,并没有进行引申,但是王安石的体用范畴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并不局限于体用的基本用法,而且进行了引申和借用。

王安石的元气,是指阴阳未分的真元之气。“浑沌死,乾坤至,造作万物丑妍巨细各有理。……造始乃与元气并。”(王安石:《和吴冲卿鸦鸣树石屏》《临川集》卷七)元气是造化的开始,是整个物质世界的基础。“浑沌死,乾坤至”,很显然是受到了《庄子》中寓言故事的影响,以为世界开始是一片浑沌,浑沌死才出现了宇宙乾坤。王安石说:“造作万物丑妍巨细各有理”,在浑沌状态中何尝不也体现了这种理。这种理正是来源于道本体,是一种本体的发用,它要在现实物质中体现出道本体来,在物质变化上就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这就是王安石所说的“各有理”。

很显然,在这一点上,王安石与同时代的二程思想有相似之处。程颢说:“故有物必有则,……万物皆有理,顺之则易,逆之则难,各循其理,何劳于己力哉?” 另外,二程同样也认为道是比起气来更根本的存在。二程说:“有形总是气,无形只是道。” “离了阴阳更无道,所以阴阳者是道也。阴阳,气也。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形而上者,则是密也。” 王安石所认为的道本体在元气之前类似于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所认为的“理在气先”。 朱熹所谓的先,不是从时间上来说的,而是就这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而言的。他认为从时间上来说,理气没有先后,“本无先后之可言”。但是,“自形而上下言,岂无先后?” “理与气,本不可以先后言,然就中间截断言之,则亦不害其先后也。” 朱熹的意思就是认为理气只是逻辑上有先后关系,时间上无先后关系,朱熹将这个问题说得很是明白了。他反复强调的也是这个意思。他又说:“必欲推其所从来,须说先有是理”,“但推上去时,却如理在先气在后相似。” 从王安石讨论道与气,到二程讨论理与气,再到朱熹所认为的理在气先,我们可以看到王安石在这个问题上所起的肇始作用,王安石虽然没有将这些问题做细致的阐释,但是却引起了后来者继续讨论这些问题的兴趣。

王安石在《老子注》中使用元气、冲气这对概念,在其他的地方很少使用这对概念,而更经常使用太极、五行、阴阳这些范畴。从这些概念使用的一般意义来看,五行、阴阳与冲气是在同一个层次和意义上使用的概念,而太极与元气有些类似。王安石在使用太极时还使用过太始、太初等概念。王安石在《原性》中说:“夫太极生五行,然后利害生焉。”又说:“夫太极者,五行之所由生,而五行非太极也。” 我们看到太极与元气的概念大致可以互换的同时,五行、阴阳与冲气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物质在生存过程中的变化情况,这些概念各有其用,不可缺少。

按照王安石的设想,元气是不动的,是本体,而冲气为元气所生,冲气与元气的不同就在于冲气是动的,是“运行于天地之间”,正是由于冲气的运行不息才产生了万物。冲气这个概念,最早见于《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道生一章第四十二》)在《老子》那里,冲气是阴阳之气的一种冲和状态,是对于阴阳之气的状态描述。王安石对《老子》中的冲气加以创造性的发挥,以为冲气是生成万物的一个重要环节。王安石对“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中“不盈”的解释是:“盖冲气为元气之所生,既至虚而一,则或如不盈。” 《字说》中又说:“冲气以天一为主,故从水;天地之中也,故从中。又水平而中,不盈而平者,冲也。” 不盈就是不满,不满就要变化,但又处于一种平的状态,即冲气是平静中具有变化的因素,这是冲气最大的特性。作为万物形成的材料的冲气就像万物一样既有稳定性,又有不稳定性。稳定性就是暂时的状态,不稳定性就是事物总是在不停地变化发展中。冲气是事物变化的一个中间环节,但是万物生成的过程中还经历了哪些环节呢?王安石于是引进了阴阳、五行这些范畴,用以阐明万物具体的形成过程。

二、从元气到冲气和阴阳之气再到五行的一个万物生成的过程

元气是如何产生冲气的。按照《庄子》的说法,“浑沌死,乾坤至”。浑沌死,不仅乾坤至,而且冲气、阴阳之气都相应产生。所以,冲气与阴阳之气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也不存在谁产生谁的问题,而只是对元气转化以后的一种物质存在状态的描述。冲气是一个总体的概括,而阴阳是对冲气属性的一种描述,但同时也用于对具有阴阳属性之气的名称。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哲学中,标志实体和标志属性的概念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化,有些概念是兼有多重含义的。其中,阴阳这一对概念就是如此。在王安石的论述中,阴阳就既是标志实体的阴阳之气,又是标志属性、规律的阴阳之道、阴阳之理。” 从冲气的角度来说,冲气具有阴与阳的属性。正是因为冲气的一阴一阳的变化才产生了万物,这个一阴一阳之变化就是道在具体事物中的表现,或者说就是道,当然这是道之用。乾坤本身也是对元气之散以后的一种实存状态的描述,就像是阴阳对这种气的存在状态的描述一样。在此,乾坤就是指天地,天代表阳而地代表阴。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元气一散,就变化为冲气,而冲气总体上有两种不同的存在状态和属性或两种不同的存在和属性的气,即阴阳。所以我们不能说元气产生阴阳然后再产生冲气, 而只能说元气浑沌一旦消失就产生了阴阳之气。而这个阴阳之气就是冲气。从王安石引用庄子浑沌死,乾坤至的话,王安石是赞同这种看法的,因此,我们说王安石在这里的本体之元气是可以转化为用之冲气。从王安石对元气与冲气关系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他也受到了欧阳修元气说的影响而又表现了自己的特色。欧阳修认为元气是万物的根源,形成万物,而“人居其间”。他说:“元气之融结为山川,山川之秀丽称衡湘,其蒸为云霓,其生为杞梓,人居其间得之为俊杰。”

冲气在一阴一阳的变化过程中,首先产生了五种基本的物质,这就是五行。王安石说:“北方阴极而生寒,寒生水;南方阳极而生热,热生火。故水润而火炎,水下而火上。东方阳动以散而生风,风生木,木者阳中也,故能变,能变故曲直。西方阴止以收而生燥,燥生金,金者阴中也,故能化,能化故从革。中央阴阳交而生湿,湿生土,土者阴阳冲气之所生也。” 阴阳冲气产生了五行,王安石也是根据五行不同的性质而阐述了它们与阴阳不同的关系,阴极生寒而产生水,这符合水寒的特性;阳极生热而产生火,符合水的特性。木者阳中,所以能变;金者阴中,所以能化,故从革。土者是阴阳交气之所生。王安石在这里阐述了五行产生于阴阳的根据,将这二者紧紧地关联在一起,说明阴阳冲气之所以产生这五种物质的缘由,是因为阴阳冲气有五种基本的性质。五种基本的性质就转化为五种基本的物质,即五行。五行是宇宙之砖,靠着它们而产生了大千世界的无数个物种。所以,王安石说:“五行,天所以命万物者也。”

中国古代五行思想是相当复杂的,讲究五行的互相配合,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如果五行中少了一行就意味着这个个体是不健全的,必须想办法予以补充,使之达到五行和谐的状态。实际上,直到近现代社会,这个思想还相当流行。过去一段时间,给小孩起名字就要考虑这个孩子的五行是否和谐完整的问题,如果有一行在生辰八字中不够,就要在名字中用这个所缺一行相关的字来将五行补充完整。如缺水,名字中就必须有一个有水字相关的字。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闰土是缺土的,所以叫闰土,是典型的受五行学说影响而起的名字。在王安石的宇宙论中,他引进了五行这个概念。作为深谙五行内涵的一代通儒,王安石当然会注意到五行完整和谐的特性。王安石说:“盖天地之用五行也,水施之,火化之,木生之,金成之,土和之。施、生以柔,化、成以刚。故木挠而水弱,金坚而火悍。悍坚而济以和。万物之所以成也。” 五行在化生万物的过程中还表现了刚柔相济的性质,王安石在这里意在表明五行构成的万物和谐状态是有规律可循的,不是神秘的。这个五行刚柔相济的思想同样适用于政治,表明治理国家有刑法刚的一面的同时,又要有教化柔的一面。这种思想成为王安石治理国家和变法图强策略的指导思想。有学者指出“宇宙万物的成长还需要刚强和柔弱兼济,那么人类也应该有所作为,不能一味提倡柔弱。这是用宇宙论来作为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

从以上所论述的物质生成的宇宙生成论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元气与冲气、阴阳之气等都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的不同名称。元气并非是本体论上的体,而只是当其与冲气成为一对范畴的时候,相对于冲气而言,因为冲气从其而生,所以就有母体的含义。因此这个体就是生成之体,而非本体之体。

三、王安石五行学说中物质与精神的同一性

王安石在《洪范传》中探讨了五行是如何生成万物的。他说:“自天一至于天五,五行之生数也。以奇生者成而耦,以耦生者成而奇,气成之者皆五。五者,天数之中也,盖中者所以成物也。道立于两,成于三,变于五,而天地之数具。其为十也,耦之而已。盖五行之为物,其时、其材、其气、其性、其形、其事、其情、其色、其声、其臭、其味,皆各有耦,退而散之,无所不通。一柔一刚,一晦一明,故有正有邪,有美有恶,有丑有好,有凶有吉,性命之理、道德之意皆在是矣。耦之中又有耦焉,而万物之变遂至于无穷。其相生也,所以相继也;其相克也,所以相治也。语器也以相治,故序六府以相克;语时也相继,故序盛德所在以相生。《洪范》语道与命,故其序与语器与时者异也。” 五行之所以能相错杂、相因革而产生万物,就是因为五行有耦有对。 五行由于耦而演变出十二种特性,这十二种特性再有耦,耦之中又有耦,因而产生了万事万物。这些特性不仅是物质的,而且同时具备价值判断的属性,是有正有邪的,有美有恶的,有丑有好的,有凶有吉的。这样王安石又将五行所产生的万物与道德价值判断关联起来,达到了物质与道德价值判断的统一。由此,我们也就可以看出在前述一节中,王安石所阐述的道本体为何是物质本体和道德价值源泉的统一。因为在王安石心目中,物质与精神是相伴相随、形影不离的。有学者指出:“正由于有这种对立,所以有正有邪、美与丑、坏与好、凶与吉等价值判断上的对立。性命道德之理,正是根源于五行中的耦与对。” 这种看法是比较中肯的,解释了王安石这种思想所包含的物质与精神合一的关系。

王安石还在下面一段话中直接阐述物质与精神的同一性。他说:“天一生水,其于物为精,精者,一之所生也。地二生火,其于物为神,神者,有精而后从之者也。天三生木,其于物为魂,魂者,从神者也。地四生金,其于物为魄,魄者,有魂而后从之者也。天五生土,其于物为意,精、神、魂、魄具而后有意。” 在王安石看来,五行不仅提供了五种物质元素用来构成万物,而且五行中的水、火、木、金和土这些基本的物质元素分别代表了精、神、魂、魄和意五种构成精神的基本元素。物质不仅是物质同时也具备了精神,这是一种物活论和泛神论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一个基本特色。所以王安石又说:“人的精神与天地同流,通万物一气也。”人与万物精神同流,人与万物在气上也是同一的,这就是说万物与人一样是精神和物质的统一体。

王安石五行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性质来源于他的道本体是物质与精神合一的思想。道本体不仅是物质演化的根源性的本体,而且是现实道德价值判断的源泉,因此道本体是物质与精神活动两方面合一的本体。道本体两个方面相统一的特性在现实世界的五行说中表现得最为充分,五行不仅是万物形成的基础,同时也是精神活动得以展开的根据。也就是说五行不仅是物质的,而且也是精神的源泉。当然五行与道本体相比较,五行是用,道是体,体的内涵在用中得以一一显现,也表现出了王安石体用一源的思想。

王安石的元气说是他重要的宇宙生成论,元气在转化为冲气、阴阳的过程中,也生成了意、精、神、魂、魄等五种构成精神的基本元素,物质即精神,精神即物质,有物质就有精神附着其上,精神一定是物质的精神,物质与精神元素是一体之两面。因此,不存在谁产生谁的问题。如果我们将王安石的元气说与后面的人性论合看,就可以看出他在元气说中所体现出的对五行等构成物质的因素与意、精、神、魂、魄等构成精神的因素的双重重视与他在人性论中对形气、道德精神的双重重视的构建是一致的。

总之,王安石的元气说体现了其治学思想和方式的独特性。元气与道是联系在一起的,道是本体,元气是用。所以,当王安石在阐述元气和冲气的关系用到体用这对范畴的时候,很显然这里的体用论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体用论,也不能说王安石的元气说属于唯物主义思想。王安石论述元气到冲气的一个万物生成的宇宙论的完成过程,从这个过程我们更看到元气并非是本体论上的体,而只是冲气这些枝叶之所以生成的根本,与冲气的关系只是根源和派生的关系。五行在冲气生成万物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五行不仅与物质联系在一起,而且与精神联系在一起,可见物质与精神是同一的。所以,王安石的元气说有着自己的独特性,与他的整个哲学思想是内在地关联在一起。 1lra1g5+yYO/gYvlka+odADshpyM4ulQhJMBddDZk+pcc0/x4Lm0DbAAvQysbYc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