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道的展开
——“万物之变,遂至于无穷”的变易思想

王安石以为道本体论是“无”,但是他又强调了“道之全”的思想。很显然,王安石有见于佛道“无思无为,退藏于密”的本体,在修养身心和体验道本体上的作用,因而,他提出了“无则道之本”的思想。这种思想受到了魏晋玄学思想尤其是王弼思想的影响,王弼玄学的主题是“以无为本”,他的所谓“无”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指“顺自然”(《老子》三十七章“道常无为”句注)。王安石也以为“无则道之本”。但是很显然,王安石的道本体并非什么都没有,而是道之用的超越形式,是道之作用之所以如此的根源。

在以“无”为道之体的同时,王安石强调了“一阴一阳之为道”的思想,就是说大道从本体论层面到现实层面展开的过程是一个阴阳对立引起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由此可见,变化是王安石道的一个根本品质。

王安石说:“一阴一阳之为道。道之在天,日月以运之,星辰以记之。”(《周官新义》卷九)在这个一阴一阳的变化发展中,事物就表现为不断地向前发展变化,这就是万物之所以变化的总根源。万物之所以变化就在于任何物质都有阴阳两个互相对立的方面。

王安石说:“体者,元气之不动。”元气是体,首先一分为二成为阴阳,而“阴者,阳之配,亦阳之贼”(《老子注》,引自《道德真经集注》卷十五),阴阳是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其性质表现为:“盖阳以圆为形,其性动。阴以方为体,其性静。”(《议郊祀坛制札子》,《临川集》卷四十二)“阳极上,阴极下”(《洪范传》,《临川集》卷六十五),“北方阴极而生寒”,“南方阳极而生热”,“东方阳动以散”,“西方阴止以收”(同上)。阴阳在形体、状态、性质及方位等各种对立引起事物不断向前发展变化。

耦这个概念,在王安石哲学中指五行的各种性质表现为以对立的双方的形式出现。王安石说:“盖五行之为物,其时、其位、其材、其气、其性、其形、其事、其色、其声、其臭、其味,皆各有耦。推而散之,无所不通。一柔一刚,一晦一明,故有正有邪,有美有恶,有丑有好,有凶有吉。性命之理,道德之意,皆在是矣。耦之中又有耦焉,而万物之变,遂至于无穷。”

“有之与无,难之与易,高之与下,音之与声,前之与后,是皆不免有所对。”

“夫美者,恶之对;善者,不善之反,此物理之常。盖善者,恶之对也。有善则必有其恶。”

有高就有矮,为什么是这样?因为假设没有高矮,则万物就是一样的高,一样的矮,则万物就非常奇怪了。这反映了世界的多样性,世界不可能是一个模式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其实这也是万物变化的结果,是阴阳二者对立运动的结果,没有阴阳对立的运动,就没有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也就没有多样性。所以运动变化的表现形态必然是多样性。总括而言,万事万物的变化是由事物内部的阴阳对立运动引起的结果,而运动变化的结果就表现为高矮、长短、有无等二者对立的形式。

王安石的这个“万物之变”的思想也吸收了同时代学者特别是李觏的思想。李觏认为万物都在易中,易即变易、变化、发展的意思。物质的起源是气,气是由阴阳这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所组成。阴阳二气相互交感,变化不息,产生了万物。也就是说,由气所构成的世界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即万物都在易中。李觏接着又提出了“常”与“权”的概念。他说:“常者,道之纪也。道不以权,弗能济矣。是故权者,反常者也。事变矣,势异矣,而一本于常,犹胶柱而鼓瑟也。……若夫排患解纷,量时制宜,事出一切,愈不可常也。” 王安石在论述权与常时几乎与李觏如出一辙,可见,李觏的思想对王安石的影响很大。

阴阳、耦等二元对立的形式不仅是引起物质内部变化的根本动因,而且也是现实社会及其社会生活中各种事件变化的根本原因。王安石在一首诗中写道:“山川在理有崩竭,丘壑自古相虚盈。谁能保此千世后,天柱不折泉常倾。”(王安石:《九井》,《临川集》卷十二)并且变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王安石说:“物变极万殊,心通才一曲。”(《寄吴冲卿》,《临川集》卷七)王安石还认为变化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消亡,他说:“有阴有阳,新故相除者,天也。有处有辨,新故相除者,人也。” 王安石认为新陈代谢是自然界的规律,人也应当效法自然,自觉去推陈布新。王安石说:“物以终为始,人从故得新。”(《次韵冲卿除日立春》,《临川集》卷十五)

王安石在《九变而赏罚可言》一文中阐述了社会良好管理秩序的形成是一个由天道而不断有序发展演变开来的过程。王安石说:“万物待是而后存者,天也;莫不由是而之焉者,道也;道之在我者,德也;以德爱者,仁也;爱而宜者,义也。仁有先后,义有上下,谓之分;先不擅后,下不侵上,谓之夺。形者,物此者也;名者,命此者也。所谓物此者,何也?贵贱亲疏,所以表饰物之其物不同者是也。所谓命此者,何也?贵贱亲疏,所以称号之其命不同者是也。物此者,贵贱各有容矣,命此者,亲疏各有号矣,因亲疏贵贱任之以其所宜为,此之谓因任。因任之以其所宜为矣,放而不察乎,则又将大弛,必原其情,必省其事,此之谓原省。原省明而后可以辨是非,是非明而后可以施赏罚。” 由道而至赏罚,其中总共历经九变,可见其演变之多。变在天道的展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如果我们将王安石的天道看作形而上者向现象世界展开的根源的话,那么王安石社会良好有序秩序的形成的思想就是非常具有哲学特色的,而这种哲学特色的表现形式就是发展变化的思想。可见,变化成了王安石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属性。

根据王安石继承先王之政的思想,先王之政的精神实质未尝与现在不同,但是,先王之政所在的形势与现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法先王之政是要“法其意”,而不是要踵武其迹。王安石说:“夫以今之世,去先王之世远,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不一,而欲一二修先王之政,虽甚愚者,犹知其难也。然臣以谓今之失,患在不法先王之政者,以谓当法其意而已。夫二帝、三王,相去盖千有余载,一治一乱,其盛衰之时具矣。其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亦各不同,其施设之方亦皆殊,而其为天下国家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臣故曰:当法其意而已。” 先王之政是符合道的精神实质,所以我们对于先王之道的继承,也是法其精神实质,而不是要照搬其形式。王安石说:“虽二仪之高厚,王者之至尊,咸法于道。” 明确提出了“法于道”的思想。所以,在王安石看来,要效法的是道的精神实质,道的精神实质未尝有任何变化, 但是道的形式却在发生着不断地改变。道的形式为什么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就是因为道在将其自身体现出来的现实层面中的载体物质形式发生了不断的变化。

王安石在《非礼之礼》一文中说:“古之人以是为礼,而吾今必由之,是未必合于古之礼也;古之人以是为义,而吾今必由之,是未必合于古之义也。夫天下之事,其为变岂一乎哉?固有迹同而实异者矣。今之人諰諰然求合于其迹,而不知权时之变,是则所同者古人之迹,而所异者其实也。事同于古人之迹而异于其实,则其为天下之害莫大矣,此圣人所以贵乎权时之变者也。” 正是因为万事万物发展变化了,所以,我们在办事的时候就不能生搬硬套古人已有的成法,而必须有所变更,这才是我们应当遵循的合适的行为准则。我们今天经常提到的要与时俱进,就是这个意思。时代变了,一切都要跟着变,这样我们的事业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王安石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了万事万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所以,当我们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政策措施再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时候,我们就须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制度进行改革,方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ssvt39axWtuQyZ1m/CeZwctv05R3CPt4Uc7oUNut0gES75EkXfGZU4Ed8fc2kC2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