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寻找失落的城市名片
——泰山城区清末民国时期建筑物探访考证

蒋铁生

泰安市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各种名胜古迹,灿若星辰。但是随着城市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一些尚未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清末民国古建筑,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不少遭到严重破坏。笔者对泰城清末民国的著名建筑一一探访,并进行初步考证,以引起人们对古建筑保护的热情。

历代的标志性建筑物,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城市名片,它作为不可移动文物,承载着不同时期的历史信息,按照新的文物法的规定,各级政府都有责任进行保护。最近我们组成“泰安城区清末民国时期建筑物保护现状调查”课题组,对泰城的现存清末和民国建筑进行了拉网式的普查,发现许多在历史上曾经作为泰城城市名片的古建筑有的出现了濒危,有的已经消失,有的古建筑藏在深宅大院无人知,它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和本身具有的旅游开发功能实际已经丧失。为了找回这些将要失落和已经失落的城市名片,我们在现场考察的基础上,对这些建筑物的历史也进行了初步考证。

一、鲜为人知的西洋建筑群

我们在游览青岛、烟台、上海等城市时,往往被这些城市的一个个欧式建筑所吸引。实际上在我们的城市里也有不少的西洋建筑群。这些都是近代以来一些外国的传教士在这里修建的。这些建筑以欧式小楼为主,砖木结构,木楼梯,半地下的石构地下室。它们或青砖红顶,或红砖红顶,与泰城居民的低矮的石头平房形成鲜明对照,在清末和民初曾经是泰城的城市名片。只是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宽阔的马路和沿街的高楼大厦,既湮没了那些古老的小巷,也使这些著名建筑消失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

近代以来,西风东渐,到了清末民初时期,各国传教士先后来到泰山脚下,他们在泰安城西门和南门外的奈河沙洲上,建起了 3 个异国情调的建筑群,它们分别是大关街北侧登云街上美国传教士(美国浸礼会——基督教的一个派别)建的教堂和翠英中学、德国传教士(天主教的圣公会——天主教的一个派别)在大关街南侧灵芝街上建的教堂和育英中学、英国传教士(基督教的福音堂——基督教的另一个派别)在靠近南关的护城河外建立的教堂,同时,泰城的百姓也逐渐地在西门护城河外沿上,南北陆续盖起了一溜民房,泰安市现在的登云街和灵芝街就是民房与外国教堂之间自然形成的街道。一时间,寺庙里和教堂里悠扬的钟声交响回荡在古老泰城的上空,成为这个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

如今这三大西方建筑群,除南关建筑群已经消失外,位于如今泰城青年路西侧的两大建筑群,既美国建筑群和德国建筑群尚基本完整。再加上 1909 年建立的泰安府站钟楼,泰城残存的欧式建筑尚存 10 多幢。

1.美国美以美教会建筑群

萃英中学遗存建筑

萃英中学是美国传教会美以美会建立的教会中学。据《泰安市志·教育》记载:光绪二十五年(1899)美国教会美以美会在泰安城创办萃英中学与德贞女子中学。遗存建筑位于泰安市 117 号院内,1917 年的欧式建筑是当年萃英中学的遗存建筑,距今也有 90 年的历史,目前是泰安一中的办公楼。这里不仅是研究泰安近代教育史的重要文物,还是中共泰安党史的重要纪念地。据考证:中共泰安党支部建立于 1926 年春天,隶属于山东地方执委,由马守愚任书记,本年冬天,马守愚书记和组织委员于赞之到萃英中学开展党的工作,先后发展刘德林、朱玉淦、孟宪尧、郝希凤等 20 余名进步师生为中共党员,成立了中共泰安萃英中学支部,于赞之任书记。这是泰安最早建立的中共四个支部之一。 [1](P31)

博济医院旧址(清末)

博济医院是泰安最早的西医医院,残存的欧式建筑目前在泰安一中的家属院内,其中一所楼房已经停止使用,另一所是泰安一中老干部活动中心,仍然在使用中。这两座楼房与登云街 2 号教堂,一墙之隔。这些古建筑历史悠久,根据《泰安卫生志》记载:光绪二十三年(1897)美国人在泰安城登云街创办妇婴医院,诊治妇、儿科疾病,接顺产。为西医传入之始。1907 年,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牧师韩丕瑞在山东泰安设德贞女子中学、门诊部、妇婴医院等慈善机构,使宗教、教育、医院三位一体。以后宣统二年(1910),韩丕瑞又在泰安城西关开设男医院,次年,与妇婴医院合并,迁址萃英中学旧址(今泰安一中址),改名博济医院,设内、外、妇、眼等科。这些保存至今的古建筑,是近代泰安西学东渐的历史见证。

泰安登云街耶稣教堂(清末)

位于泰安登云街 2 号的教堂,现为泰安市基督教协会所在地,是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此建筑是美以美会所建,是目前泰安市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之一。建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已经是百年老教堂。教堂面阔 6 间,进深 5 间,通高 15米。外型结构为十字型,是国内罕见的建筑形式。十字结构的中部为主体部分,斜坡垄瓦硬山发券顶,为锐角形,东西两侧各突出一平顶部分,东侧部分大于西侧部分。教堂中部南北两侧各有门。南门连接方型瓦垄攒尖式钟楼,北面连接一尺寸相同的平顶方形过厅。钟楼和过厅以西各并列 3 扇哥特式玻璃窗,高尖窗上各有一透雕木圆窗,东西侧各有尺寸相同的哥特式玻璃窗,窗框与大殿之间为鹅卵石墙。

殿内西面墙壁凹进成坛,坛内有圭形壁龛。堂内中间有两根承托立柱,立柱上部两侧为三角形木架,殿顶为瓦垄,承托木结构架极其纤巧。大殿两山为青砖和鹅卵石垒砌,另有白色鹅卵石砌成的一高一低哥特式窗形。据传建筑教堂时,鹅卵石是从附近的 河拾来的。 [2](P668) 外国传教士吸取泰安地方传统的建筑符号,即“石头蛋垒墙墙不倒”的建筑风格。使用鹅卵石为建筑材料作为哥特式建筑的装饰,是中西合璧的典型。这个典型建筑物可以为我们研究泰安近代建筑历史的变迁提供实物史料,对当代城市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以上一组建筑,包括教堂、博济医院旧址、萃英中学残留建筑形成一个欧式建筑群,原来是在一个区域内。

2.泰安府站钟楼

如今大家熟悉的泰安火车站办公楼,历史名称是“泰安府站钟楼”。这座德式石头建筑,主建筑地上两层,地下一层,钟楼四层,青石红瓦、木头楼板。一侧建有候车厅,现已拆掉。

津浦铁路全长 1009 公里。北段自京奉铁路天津总站以南两路接轨处起,至山东韩庄,长 626 公里;南段自韩庄到浦口,长 383 公里。两段分别于 1908 年 7 月和 1909 年 1 月开工,1911 年 9 月接轨。据记载:泰安府站在 1909 年(清宣统元年)1 月,泰安站房及站场设施动工修建,始称泰安府车站;1910 年(清宣统二年)11 月 10 日,第一列火车通过泰安府站;1913 年,津浦铁路全线通车。

在近百年的历史上,泰安府站曾三易其名:1936 年 8 月 15 日,泰安府站改名为泰安县站;1937 年 12 月 28 日,日本侵略军占领泰安县站;1938 年,日军为扩大侵略需要对车站原有站场设施进行改建,拆除停留线两条,新建货物线 1 条 182米(现 17 股),并延长了到发线:1939 年 4 月 1 日,日本侵略军修复津浦铁路,全线勉强通车,日军在车站新建炭场 1 处;1943 年,日军对泰安站站房进行内部整修;1945 年日军宣布投降,车站改名为泰安站,隶属于民国政府交通部新成立的济南区铁局路。2000 年 5 月 1 日零时起经国家铁道部批准,泰安火车站正式更名为泰山火车站。

3.德国传教士欧式建筑群

灵芝街“大小红楼”(清末)

在泰城繁华的商业区财源大街与青年路交汇的十字路口西北不远处,高大建筑物的背后,有一所废弃的“灵芝街小学”,在学校的院落中间,有两座突兀的建筑,人称“大红楼”和“小红楼”。“大红楼”为地上两层砖木结构,地下一层,石结构。前廊发券,是典型的罗马式建筑风格。此建筑是 1906 年德国圣公会传教士兴建的,至今 100 多年了。在抗日战争期间,这里是日军新民会和日军侵华司令部所在地。目前该建筑虽是泰安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年久失修,上部屋顶出现了坍塌漏雨,里面木制楼板已经腐朽。急需进行抢救性修缮。

“小红楼”是“大红楼”的附属建筑,应该是当年传教士的宿舍,是一个典型的西洋小楼。同样是两层尖顶,砖木结构,有地下室。该建筑虽然陈旧,但保存基本完好。

这一组罗马式建筑,与北边耶稣教堂的哥特式建筑南北对应,是泰城西洋建筑的典范。

“大白楼”和“小白楼”(清末)

与灵芝街小学隔壁的泰安市农业局院内也有两座西洋建筑,人称“大白楼”和“小白楼”,因为这两所欧式建筑都有用白色方柱形成的前走廊,故名。其中的“大白楼”一直是泰安市大汶河管理局的办公楼,还有一些住户,当地居民叫“大洋楼”。最近大汶河管理局办公室和居民已经从这里搬出。“小白楼”建筑风格与“大白楼”相同,只是相对小些。目前这里是泰安市农业局的老干部活动场所。

以上这个建筑群是由德国传教士在清末兴建的。德国圣公会 1878 年就在泰安设立传教站,以后逐渐发展,先后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兴建育英中学、教堂和其他宗教建筑。如今灵芝街的教堂已经没有了,但是育英中学的大小红楼和附属建筑大小白楼还在,是一个相对集中的欧式建筑群。

二、民国历史的重要见证

在泰山天外村到红门之间的环山路北侧的民国建筑群。这些建筑与冯玉祥隐居泰山有关,也是见证民国历史的重要实物史料。

东科学山冯玉祥西溪草亭(1934)

西溪草亭是冯玉祥第二次在泰山隐居时在泰山东科学山(冯玉祥命名的山,在大众桥北)修建的几个草亭中仅存的一个,当年许多国民党政府要员在这里受到冯玉祥的接见。如今它与冯玉祥 1935 年所修“大众桥”一起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冯玉祥墓的一部分,但是因为这里没有任何文字说明,因此很少有人知道这是冯玉祥当年的杰作。

卧云台(1924)

卧云台,也叫八角楼,是一个顶部八角的纯石碉堡式建筑。建于 1924 年,原来是一个地方军阀的别墅,1933 年,冯玉祥解散察哈尔抗日同盟军重回泰山隐居时,家住泰山五贤祠,这里是冯玉祥将军的读书楼,他每天在这里请宋端华为他讲日语和经济学。 [3](P137)

辛亥滦州起义纪念碑和纪念堂(1936)

位于泰山环山路中段以北,在泰山普照寺前方,有辛亥滦州起义纪念碑和辛亥滦州起义纪念堂。这一组民国建筑都带有“双十字”标识,揭示的是中华民国十月十日国庆,为什么这些建筑带有国庆标识呢?因为这是一次民国政府重要国事活动的见证。

1936 年 2 月 6 日,国民党中央通过了由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等人提请的为滦州起义烈士建衣冠冢及立纪念碑的议案。决定滦州起义烈士衣冠冢建在北平西山,由冀察政委会办理。纪念碑立于泰山,由山东省政府办理。 [4](P153) 当年9 月,纪念堂和纪念碑落成。1937 年5 月25 日冯玉祥将军偕夫人李德全乘专列到泰安,并于5 月26 日在这里主持了滦州起义诸烈士国葬仪式。 [5](P168) 在北平西山,辛亥滦州起义烈士国葬大礼同时举行。次日的民国日报,以“冯副委员长在泰山主持滦州革命烈士国葬礼,烈士祠纪念碑同时落成”为题进行了详细报道。 [6]

冯玉祥为啥要提议给辛亥滦州起义烈士举行国葬呢?因为,冯玉祥是这次起义的发起者和主要领导。1911 年 12 月 31 日,在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反清起义爆发,这次起义以爱国新军为主,他们响应武昌起义,宣布独立,成立北洋军政府。推举王金铭为大都督,施从云为总司令,冯玉祥为参谋总长。这次起义,被清政府重新请出山的袁世凯镇压,有 50 多人先后在雷庄、开平、古冶等地壮烈牺牲,冯玉祥大难不死,被王怀庆在海阳镇监禁了 4 天后,被递解回籍。

民国建立后,因为南北议和,袁世凯任大总统后,平反了所有的反清运动,一些烈士的遗孤也受到了抚恤,但是,只有滦州起义因为是他派兵镇压,所以没有给予平反。

冯玉祥念念不忘与自己共同浴血奋战的战友,早在 1933 年 10 月,他就在泰山普照寺东北角梅花岗出资修筑辛亥滦州起义烈士祠(现为泰山冯玉祥纪念馆)。经过他的努力,终于在泰山给滦州起义诸烈士举行了国葬,也算了却了他的一番心愿。

这是一组中华民国重要国事活动的文物,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保存着有关此次活动的翔实档案。可是目前辛亥滦州起义纪念堂被圈在泰山冯玉祥小学院内,几乎没有人知道它的文物价值。

笔者建议,将辛亥滦州起义烈士纪念碑和辛亥滦州起义烈士纪念堂与辛亥滦州起义烈士祠一起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充实陈列内容,使这里成为研究辛亥滦州起义历史的基地,同时,也使普照寺景区增加新的旅游景点。

三、仿古建筑的杰作——泰安卍字会

泰安卍字会旧址位于泰城老区的繁华地段,处于青年路南段和财源大街与青年路交汇处的西南隅,是老街道 子街西段与金桥路的交汇处,目前的门牌号码为金桥路 20 号。原来是泰山区机关幼儿园,周边被新华书店、商店等包围着,不为人知。最近,财源街改造,拆除了北部临街的建筑,它才露出了庐山真面目。

泰安.字会旧址建于 1934 年,是一个仿古建筑。它面阔 7 间、进深 5 间、歇山顶、周边带环廊,小瓦盖顶,雕梁画栋。1992 年被泰山区人民政府确定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近又搬迁了机关幼儿园,并进行了修缮。这是一幢仿古建筑的杰作,它在周边的现代化建筑群中显得独领风骚。

.字会是我国在民国时期出现的一个慈善团体,1922 年成立时对外叫世界红万字会,对内叫“道院”,重在教尚道德精神,研究哲灵学理,以求民智之高远,科学之进化。.字会是一个带有极浓宗教色彩的慈善团体。每年都搞一些救济活动。冬天给要饭花子舍粥、舍衣服。一般每次舍饭 3 天。舍的衣服上都印有“.”字。有的年头遇到天灾瘟疫还舍药、舍棺木。对抽大烟、吸白面、住小店的死了,没家没人管的,还进行掩埋清理。

民国年间的红万字会,平日主要为穷苦百姓医治疾病,在政治上也未干预时政,而且在日军进行南京大屠杀时,还曾动员会员进行收尸和掩埋尸体的慈善活动。因此,在 50 年代初全国取缔反动会道门时,并未对红万字会进行打击,而是作为一般会道门令其解散,不许再活动。

.字会总会设在哈尔滨,沈阳设总分会,各市县设分会。泰安的.字会分会成立于 1934 年。这个仿古建筑就是当时建立的。.字会建筑的特点是复古,如济南的.字会建筑群(和泰安的类似)已经被评为全国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日军侵华罪证

位于泰山天外村北的泰山龙潭水库和附近一些相关建筑,是日本侵华期间在泰山留下的一组罪证。

日军所修“惠民堤”(1944)

泰山龙潭水库是日军占领泰安期间修建的,原名叫“惠民堤”。这个工程1943 年开始修建,1944 年竣工。库坝为水泥沙浆砌石重力坝,蓄水量 35 万立方米。奠基石(笔者 2000 年发现,原来在水库西的山崖上,2003 年大坝加固时,被有关人员弄到了水库边上,并倒扣地下)上说明这个建筑是伪山东省公署建设厅负责,但承建的公司是一家日本公司叫源祖株式会社。(见奠基石碑文)这说明该坝是日军用掠夺的中国人民的财富,由日本国内的建筑公司负责建筑的。建筑这个大坝拦截泰山西溪之水的目的,是保证泰安火车站用水和铁路日军调遣用水的需要,是为华北占领区的驻华日军作保障的。所谓“惠民堤”不过是个掩人耳目的骗局。当年在大坝排水瀑布的两端各立有一座带枪眼的碉堡,就是该坝用做军事目的的最好证明。可惜的是,这两个碉堡也在 2003 年加固大坝时被无端拆掉。使我们失去了一个可以作为日军侵华罪证的,作为反面教材的城市名片。

日军修“惠民堤竣工纪念碑”(1944)

2003 年在黑龙潭水库大坝加固施工时,泰山管理人员在黑龙潭水库西边的山上,发现了一个园柱形的大坝竣工纪念碑。碑的上部直径约 50 厘米,下部直径约70 厘米,碑文竖刻。中间一行大字是“泰安惠民堤竣工纪念碑”,字径 20 厘米,正书;右边一行字是:“中华民国三十三年三月吉日建之”,正书,字径 10 厘米;左边是落款:“陆军中将细川忠康书”,正书,字径 5 厘米。全碑 33 字。(见泰山黑龙潭水库碑刻)该碑是 1944 年在日本占领时期,为纪念黑龙潭水库建成所立的。碑文中的“中华民国”指的是汪精卫的汉奸政府。碑文的撰写者陆军中将细川忠康是日军华北驻军的高级军官。在一个水库竣工时由一个陆军中将书写纪念碑文,本身就有对中国人武力威慑的作用。

现在这个纪念碑已被有关部门从山上弄到了水库的西岸,并被半埋在水库边上的土中。

那么,碑文的书写者,细川忠康是何许人也?他是一个臭名昭著的侵略者。据史料记载:他在日本大举进攻中国的初期就到了中国战场,1938 年,他任日本华北方面军步兵第四十旅团下属野炮兵第二十七联队联队长,当时他的军衔才是大佐,在以后的岁月中,他的部队因大屠杀而闻名,他也屡获升迁,最终官至陆军中将,出任日本侵华军第五九师团师团长。在 1944 年,就是这个陆军中将所指挥的下属五十四旅(旅长长岛勤少将)步兵独立营(营长板本四郎中校)的部队,在对山东省莱芜县和章丘县交界一带进行“清乡扫荡”时,曾对大王义附近一个村庄进行大屠杀,其中还活活解剖了村中的一个孕妇,对泰山周围的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1945 年 12 月 27 日,在山东省图书馆大阅览室举行的受降典礼上,细川忠康中将这个罪恶累累的战犯,带领他手下的高级参谋向中国人民的受降代表李延年将军投降。

笔者认为,这块碑刻是日本侵华的又一罪证,应妥善保护,可以考虑在原址重立,同时在旁边立一方“警示碑”,说明该碑的历史背景和细川忠康的侵华罪行,这样就可把这个反面教材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例证。

五、湮灭的历史建筑——泰山孤贫院

泰安东关基督教教堂,原名为泰安东关神召会教堂,是泰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现在的泰城东关迎暄大街中段泰安市社会福利院内。这里是民国初年美国基督教牧师勒里斯·姆·安格林(L·M·Anglin,汉名安临来)与其夫人亚娃·徘顿(Ava·Patten,汉名安美丽)在此建的“阿尼色弗山东泰安孤贫院”。是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慈善机构。

安临来夫妇是著名的慈善家和著名的传教士,他们 1910 年来到中国泰山。初在泰城元宝街浸信会传教,后于泰城东关购置房产,办起山东泰安东关基督教堂。1916 年,安临来夫妇以其虔诚的信仰和对孤贫者的同情,在东关教堂基础上创办了“阿尼色弗山东泰安孤贫院”。安临来在其所著《阿尼色弗泰山孤贫院》中说:“办孤贫院就是解除人们因疾病、穷困带来的痛苦,给饭吃、给衣穿,解救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们,让他们在‘十字架’下找到安宁和宽恕,并给以上帝的力量和爱。”1919 年,由于受到基督教界的斥责和非难,诬蔑他是美国教会的“叛逆者”,几乎全部断绝了差汇供给。为弥补办院经费的不足,开始兴办实业。

根据泰山孤贫院院史记载:随着孤贫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安临来夫妇一方面不断扩大工副业生产项目,另一方面以神召会和阿尼色弗孤贫院名义向各地教会广泛宣传,呼吁救助。同时,在 20 世纪 20 年代安临来夫妇几次回美国劝捐,并在1928 年成立“阿尼色弗孤贫院芝加哥办事处”,委托兰德马克(汉名罗文彬)代之筹款和推销产品,又与美国基督教神召会签订合作协议。此行收效甚丰。安临来以所募钱款陆续购置土地房产,扩大院域,增加生产经营项目。至 20 世纪 30 年代已发展成集救济、教育、生产经营为一体、颇具声望的教会慈幼机构。民国时期国内许多军政要员和知名人士,如国民党中央政要汪精卫及其妻陈璧君、孔祥熙、朱家骅、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及马鸿逵、沈鸿烈等曾先后到院视察参观,或予以捐助。美国、法国等地有技术专长的教友也有人来院求职。 [7]

1932—1935 年,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隐居泰山期间,多次造访泰山孤贫院,他和夫人李德全经常参加孤贫院孤儿的婚礼,还经常到院里为学生宣传爱国道理,与安临来和孤儿们建立了深厚友谊。冯称赞安临来是“慈善家”,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曾多次捐赠和资助,并建议更改院名为“泰山教养院”,让受苦难的孤儿们在这里得以抚养、受到教育,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这个建议被采纳。值得一提的是,冯玉祥将军离开泰安后,无论在南京、武汉等地,仍然记挂着这里的孤儿,每年还给泰山孤贫院捐款大洋150 元。泰山孤贫院院民最多时达1100 余人,工作人员160 余名。

据记载,由于受到冯玉祥影响,1934 年 11 月 21 日,当时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也到泰山孤贫院视察,他发给每位孤贫者大洋 20 元,孩童及老人大洋 10 元,并院方请求,由省政府拨款 1000 元,作为该院开办工厂费用。 [8](P166)

泰山孤贫院当时在美国设立办事处,为该院进行经常性的募捐,从而使泰山孤贫院成为一个国际性的慈善机构。至今孤贫院驻美国办事处仍然与现在的泰安市社会福利院保持着联系。

令我们感到遗憾的是泰山孤贫院的所有建筑,也包括被列为泰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泰安东关基督教堂在内,在 1996 年就被完全拆掉了,只剩下了一个当年的水井,还默默地向人们叙说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参考文献

[1]吕宵生,赵广民.萃英中学党组织的建立、活动及发展过程[J].泰安文史,2007(1).

[2]魏元平.泰安市志[M].济南:齐鲁书社,1986.

[3][4][5]蒋铁生.冯玉祥年谱[M].济南:齐鲁书社,2003.

[6]中央日报[N].1937-05-27.

[7]泰山孤贫院.泰山孤贫院院史[Z].泰安:泰安市社会福利院档案.

[8]于庆明.泰安五千年大事记[M].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蒋铁生(1955—),男,河南民权人,泰山学院历史系教授,泰山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原载于《泰山学院学报》2008 年第 1 期 VCIyV6OlSZguU1e81WB5OW//XWCrgGDQ6n0meUIeaA95+oByYtk3TknE4P4TfIv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